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一、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小题。 予谓三百篇固有所谓女妇小贱所为,若周公、召康公、穆...

一、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小题。

予谓三百篇固有所谓女妇小贱所为,若周公、召康公、穆公、卫武公,姓氏明见于大序,可一概论之乎?且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本自言农民出入之时耳,郑康成始并入下句皆指为蟋蟀正已不然今直称此五句为深于文章者岂其余不能过此乎以是论《诗》隘矣

(节选自洪迈《容斋随笔》)

1.用斜线“/”给上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限6处)

2.诗经根据乐调的不同分为风、雅、颂三类,选文所举例子“七月”属于哪一类?

3.根据材料,概括作者的主要观点。

 

1.郑康成始并入下句/皆指为蟋蟀/正已不然/今直称此五句为深于文章者/岂其余不能过此乎/以是论《诗》/隘矣。 2.风 3.无论贵贱,皆可作诗;不能狭隘地理解诗经,以致情理不通。 【解析】 1.这句话在断句是要注意关注句子中的名词如:蟋蟀、正已;以及“岂……乎”的句式等,另外还要注意文言虚词在句子中的作用来断句。 点睛:断句是考查文言文的传统方式,是学习文言文的基本功。明辨句读,要综合运用古汉语字词句及古代历史文化等方面的常识,因而断句能力高低,成了阅读文言文能力高低的一个重要标志。对文言文断句,最基本的在于对通篇文章的领会。所以,断句前首先要把文章通读几遍,以便对全文内容有整体的感知,把能断开的先断开,然后逐步缩小范围,再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句,凭借和语境(上下文)的关系,作出相应调整。切忌一边看一边点,这很可能产生误读、曲解。此外,断句时,还应注意文章体裁、语言风格等。方法引导:一、读文段,通文意——文段休问长与短,熟读精思是关键。内容大意全理解,始可动手把句断。二、标名(代)词,定主宾。在阅读中,要随时标出文段中的名词和代词,如人名、地名、官名、族名、器物名、动物名、植物名、时间等。因为名词一般为文章陈述、描写、说明或议论的对象,名词(代词)一般用作句子的主语和宾语,在它们的前后往往要进行断句。因此,找出文中反复出现的名词或代词,就基本上可以断出句读了。三、看虚词,找位置——常用虚词是标志,更有规律供参看。四、明语法,辨句式。特殊句式掌握住,固定结构莫拆散。词性词义要精研,语法结构帮助判。另外,文言文语序和现代文语序基本相同,即主语在前,谓语、宾语在后,修饰语—般在中心词前。如掌握了文言语序规律,就会为准确标点文言文奠定基础。可见,语法分析能够帮助准确断句。 2.诗经根据乐调的不同分为风、雅、颂三类。风是不同地区的地方音乐。《风》诗是从周南、召南、邶、墉、卫、王、郑、齐、魏、唐、秦、陈、桧、曹、豳等15个地区采集上来的土风歌谣。共160篇。大部分是民歌。雅是周王朝直辖地区的音乐,即所谓正声雅乐。《雅》诗是宫廷宴享或朝会时的乐歌,按音乐的不同又分为《大雅》31篇,《小雅》74篇,共105篇。除《小雅》中有少量民歌外,大部分是贵族文人的作品。颂是宗庙祭祀的舞曲歌辞,内容多是歌颂祖先的功业的。 点睛:文言文中的文学常识注重平常的积累,在高中阶段要注意下列六个方面的知识积累:一、与政事相关的常用词;二、官职人物常用词语;三、值得重视的特殊单音词;四、值得了解的相关复音词;五、相对稳定的通假字;六、表示时间的词。 3.根据本段文字的参考译文可以作答:我以为三百篇中当然有所谓妇人、女子,小夫、贱隶所作的,至于周公、召康公、穆公、卫武公、芮伯、凡伯、尹吉甫、仍叔、家父、苏公、宋襄公、秦康公、史克、公子奚斯,姓氏分明出现在《 毛诗.关难》 的大序之中,能一概而论吗?再说‘七月在野,八月在字,九月在户”,本当是说农民出入的季节而已,到郑康成才合并入下句,全都是指蟋蟀而言,正已然是错了,如今特意称赞这五句是精通文章之道的,难道其它就没有超过这五句的吗?以此议论《诗经》 ,未免太偏狭了。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其实人跟树是一样的,越是向往高处的阳光,它的根就越要伸向黑暗的地底。 ——尼采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列小题。

缺陷世界

黄永武

古人细细地观察宇宙之间:鸟有了两只翅膀,四肢中就只剩两只脚,不再有手了;牛有了两只锐角,嘴里就不再有锋利的牙齿,只能嚼嚼草了。造物者对每一样生物赋予的功能都不全备,力量与才干,总有所不足,不至于太集中在谁的身上。

万一像桂花一样,凝聚了天地的清香,就招来蠹虫;像白璧一样,琢磨出如虹的光气,就不免有瑕;像珍珠一样,蕴含着耀眼的晶光,竟贼害了蚌胎!凡属“尤物”,“从来尤物不长生”,因为它特殊的美,戕害了自身,变成了牵累,总是美中不足,留下遗憾。

又有人观察:有了白天,就必须有黑夜;有了嘉禾,就必须有莠稗;有了凤凰,就少不了鹞枭……这是一种势,也是一种理,所以君子永远不能灭绝小人,世上的道理本来就是这样的。

佛家因而有“世界为缺陷”的说法,认为人生朝暮都不可自保,哪能妄求一切圆满如意?只有在缺陷里,如何随缘顺应,处处都是道。面对违逆丑鄙,不要有不平满的牢骚,因为这就是修道摄心的好环境。所谓“君子处逆境,正是做工夫时节”,如果事事平满称心,恐怕道也修不成了,你的损失不是更大吗?

在明代王祖嫡的《师竹堂集》中,有一篇《缺陷说》,发挥这层道理,认为“缺陷”是世界的本质,因此天地间一切不能圆满,乃势之必然,人只有随着缺陷而顺受,才能清心省事,才能惜福保身。如果必求人生的圆满,是逆势和造物者相争了!他举例说:已做官的人,想求仕途更圆满,就会急切地生出觊觎之心;已暴发的人,想求财富更圆满,那造物者会笑他太劳心,连路人也会批评他的非分了。因此,除了在“德业”上不能视缺陷为当然外,人生百事,不接受缺陷的现实,都违反了自然的原则。

清代的龚定盦,更有“缺陷好”的说法,他的诗道:“未济终焉心缥缈,百事翻从缺陷好。吟到夕阳山外山,古今谁免余情绕!”认为《易经》的最后一卦“未济”,象征着一切以“未完成”为收结,夕阳西下,虽美但留下无限的余情,这也就是缺陷的美。

不过,依我看,缺陷之所以美,并不是圆满不美,而是圆满不可得。在无可奈何中,人以不甘雌伏的生命力,逆势与造物者或自身的难点相争,积极进取以求超越,明知其不可而为之。所追求的圆满愈具价值,则逆势抗争的意志就愈坚定;所遭遇的事件愈悲切,则企求超越的情操就愈壮烈。所谓缺陷美应该就是悲壮美,它是建立在积极的、反宿命的、尽其在我以求超越的人的价值之上,而不全是消极认命的清心省事,更不是非分贪婪的独占满足,它是以缺陷、遗憾当作砥砺道行的方策,“转祸为福”,“因败立功”。在烦恼中证菩提,缺陷之美,该在这里吧!

1.请简要概括本文的论述思路。

2.古人认为造成缺陷的原因有哪些?请简要概括。

3.请结合文章,阐释“在烦恼中证菩提,缺陷之美,该在这里吧!”的涵义。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列小题。

隆兴寺

铁凝

少年时听父亲讲过正定。建国前后正定曾是培养革命知识分子的摇篮,著名的华大、建设学校校址都曾设在那里。

成年之后,每逢我乘火车路过正定,望见那一带灰黄的宽厚城墙,便立刻想到父亲讲过的那教堂、那钟声和月季。

不知为什么,父亲讲正定却很少讲那里的其他:那壮观的佛教建筑群“九楼四塔八大寺”,那俯拾即是的民族文化古迹。

我认识的第一位正定人是作家贾大山。几年前他作了县文化局长,曾几次约我去正定走走。我只是答应着。直到今年夏天大山正式约我,我才真的动了心,却仍旧想着那教堂。但大山约我不是为了这些,那座“洋寺庙”的文化并未在他身上留下什么痕迹。相反,他那忠厚与温良、质朴与幽默并存的北方知识分子气质,像是与这座古常山郡的民族文化紧紧联系着。

一个深秋绵绵细雨的日子,我来到正定。果然,大山陪我走进的首先就是那座始建于隋的隆兴寺。

人所共知,隆兴寺以寺里的大佛而闻名。一座大悲阁突立在这片具有北方气质的建筑群中,那铜铸的大佛便伫立在阁内,同沧州狮子、定州塔、赵州大石桥被誉“河北四宝”。

隆兴寺既是以大佛而闻名,游人似乎也皆为那大佛而来。大佛高20余米,浑身攀错着四十二臂,游人在这个只有高度、没有纵深的空间里,须竭力仰视才可窥见这个大悲菩萨的全貌。而他的面容靠了这仰视的角度,则更显出了居高临下、悲天悯人,既威摄着人心、又疏远着人心的气度。它是自信的,这自信似渗透着它那四十二臂上二百一十根手指的每一根指尖。人在它那四十二条手臂的感召之下,有时虽然也感到自身一刹那的空洞,空洞到你就要拜倒在它的脚下。然而一旦压抑感涌上心境,距离感便接踵而来。人对它还是敬而远之的居多。这也许就是大悲菩萨自身的悲剧。

距大悲阁不远是摩尼殿,在摩尼殿内,在释迦牟尼金装坐像的背面,泥塑的五彩悬山之中,有一躯明代成化年间塑绘的五彩倒坐观音像。和大悲菩萨比较,她虽不具他那悲天悯人的气度,却表现出了对人类的亲近,她那十足的女相,那被人格化了的仪表,一扫佛教殿堂的外在威严,因而使殿堂弥漫起温馨的人性精神。她那微微俯视的身姿,双手扶膝、一脚踏莲、一脚踞起、端庄中又含几分活泼的体态,她那安然、聪慧的目光,生动、秀丽的脸庞,无不令人感受着母性光辉的照耀。松弛而柔韧的手腕给了她娴雅;那轻轻翘起的脚趾又给了她些许俏皮。她的右眼微微眯起,丰满的双唇半启开,却形成了一个神秘的有意味的微笑。这微笑不能不令人想起达·芬奇的蒙娜丽莎。一位意大利的艺术巨匠,同我国明代这位无名工匠,在艺术上竟是这样的不谋而合。他们都刻画了一个宁静的形象,然而这种宁静却是寓于不宁静之中的。蒙娜丽莎被称作“永远的微笑”,这尊倒坐观音为什么不能?

没有人能够窥透她的微笑,没有人能够明悉这微笑是苦难之后的平静,抑或是平静之后的再生。这微笑却浓郁了摩尼殿,浓郁了隆兴寺,浓郁了人对于人生世界之爱。不可窥透的微笑才可称作永远的微笑。

游人却还是纷纷奔了那著名的大悲阁而去,摩尼殿倒像是一条参观者和朝拜者的走廊。

走出寺门,我用心思索着大悲菩萨和倒坐观音,谁知威严无比的大悲菩萨我竟无从记起,眼前只浮起一个意味无穷的微笑。原来神越是被神化则越是容易被人遗忘,只有人格化了的神,才能给人深切的印象。

我又想起了那座曾作过革命者摇篮的教堂。原来它和隆兴寺仅一墙之隔。当年,寺内伴着朝霞而起的声声诵经,随着晚风而响的阵阵抢铃,是怎样与隔壁教堂的悠远钟声在空中交织、碰撞?正定给予神和人的宽容是那么宏博、广大。东西方文化滋润了这座古城镇,这古城又慷慨地包容了这一切。

正定的秋雨很细,如柳丝一般绿。

(节选自《正定三日》,有删改。)

1.文章插入了贾大山的叙写,简析其在文中的作用。

2.大悲菩萨和倒坐观音有哪些方面的不同,请简要概括。

3.简要分析文中划线句使用的描写方法及其表达效果。

4.“正定的秋雨很细,如柳丝一般绿。”探究文章最后一句话的内涵。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总角之宴,________ 。(《诗经·卫风·氓》)

(2)春冬之时,___________,回清倒影。 (郦道元《三峡》)

(3)_______  ,铁骑突出刀枪鸣。(白居易《琵琶行(并序))

(4)纵一苇之所如,________。(苏轼《赤壁赋》)

(5)钉头磷磷,_________  ?(杜牧《阿房宫赋》)

(6)________ ,衣冠简朴古风存。(陆游《游山西村》)

(7)君志所向,一往无前,愈挫愈勇,________ 。(孙中山)

(8)_________ ,见小利则大事不成。(《论语》)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问题。

千秋岁·数声鶗鴂

张先

数声鶗鴂,又报芳菲歇。惜春更把残红折,雨轻风色暴,梅子青时节。永丰柳,无人尽日花飞雪。

莫把幺弦拨,怨极弦能说。天不老,情难绝。心似双丝网,中有千千结。夜过也,东窗未白孤灯灭。

注:鶗鴂(tíjué):即子规、杜鹃。幺弦:琵琶的第四弦,各弦中最细,故称。亦泛指短弦、小弦。

(1)上阙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请简要分析。

(2)“心似双丝网,中有千千结”一句运用了何种修辞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3)简要赏析下阙最后两句的表达效果。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