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列小题。 隆兴寺 铁凝 少年时听父亲讲过正定。建国前后正定...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列小题。

隆兴寺

铁凝

少年时听父亲讲过正定。建国前后正定曾是培养革命知识分子的摇篮,著名的华大、建设学校校址都曾设在那里。

成年之后,每逢我乘火车路过正定,望见那一带灰黄的宽厚城墙,便立刻想到父亲讲过的那教堂、那钟声和月季。

不知为什么,父亲讲正定却很少讲那里的其他:那壮观的佛教建筑群“九楼四塔八大寺”,那俯拾即是的民族文化古迹。

我认识的第一位正定人是作家贾大山。几年前他作了县文化局长,曾几次约我去正定走走。我只是答应着。直到今年夏天大山正式约我,我才真的动了心,却仍旧想着那教堂。但大山约我不是为了这些,那座“洋寺庙”的文化并未在他身上留下什么痕迹。相反,他那忠厚与温良、质朴与幽默并存的北方知识分子气质,像是与这座古常山郡的民族文化紧紧联系着。

一个深秋绵绵细雨的日子,我来到正定。果然,大山陪我走进的首先就是那座始建于隋的隆兴寺。

人所共知,隆兴寺以寺里的大佛而闻名。一座大悲阁突立在这片具有北方气质的建筑群中,那铜铸的大佛便伫立在阁内,同沧州狮子、定州塔、赵州大石桥被誉“河北四宝”。

隆兴寺既是以大佛而闻名,游人似乎也皆为那大佛而来。大佛高20余米,浑身攀错着四十二臂,游人在这个只有高度、没有纵深的空间里,须竭力仰视才可窥见这个大悲菩萨的全貌。而他的面容靠了这仰视的角度,则更显出了居高临下、悲天悯人,既威摄着人心、又疏远着人心的气度。它是自信的,这自信似渗透着它那四十二臂上二百一十根手指的每一根指尖。人在它那四十二条手臂的感召之下,有时虽然也感到自身一刹那的空洞,空洞到你就要拜倒在它的脚下。然而一旦压抑感涌上心境,距离感便接踵而来。人对它还是敬而远之的居多。这也许就是大悲菩萨自身的悲剧。

距大悲阁不远是摩尼殿,在摩尼殿内,在释迦牟尼金装坐像的背面,泥塑的五彩悬山之中,有一躯明代成化年间塑绘的五彩倒坐观音像。和大悲菩萨比较,她虽不具他那悲天悯人的气度,却表现出了对人类的亲近,她那十足的女相,那被人格化了的仪表,一扫佛教殿堂的外在威严,因而使殿堂弥漫起温馨的人性精神。她那微微俯视的身姿,双手扶膝、一脚踏莲、一脚踞起、端庄中又含几分活泼的体态,她那安然、聪慧的目光,生动、秀丽的脸庞,无不令人感受着母性光辉的照耀。松弛而柔韧的手腕给了她娴雅;那轻轻翘起的脚趾又给了她些许俏皮。她的右眼微微眯起,丰满的双唇半启开,却形成了一个神秘的有意味的微笑。这微笑不能不令人想起达·芬奇的蒙娜丽莎。一位意大利的艺术巨匠,同我国明代这位无名工匠,在艺术上竟是这样的不谋而合。他们都刻画了一个宁静的形象,然而这种宁静却是寓于不宁静之中的。蒙娜丽莎被称作“永远的微笑”,这尊倒坐观音为什么不能?

没有人能够窥透她的微笑,没有人能够明悉这微笑是苦难之后的平静,抑或是平静之后的再生。这微笑却浓郁了摩尼殿,浓郁了隆兴寺,浓郁了人对于人生世界之爱。不可窥透的微笑才可称作永远的微笑。

游人却还是纷纷奔了那著名的大悲阁而去,摩尼殿倒像是一条参观者和朝拜者的走廊。

走出寺门,我用心思索着大悲菩萨和倒坐观音,谁知威严无比的大悲菩萨我竟无从记起,眼前只浮起一个意味无穷的微笑。原来神越是被神化则越是容易被人遗忘,只有人格化了的神,才能给人深切的印象。

我又想起了那座曾作过革命者摇篮的教堂。原来它和隆兴寺仅一墙之隔。当年,寺内伴着朝霞而起的声声诵经,随着晚风而响的阵阵抢铃,是怎样与隔壁教堂的悠远钟声在空中交织、碰撞?正定给予神和人的宽容是那么宏博、广大。东西方文化滋润了这座古城镇,这古城又慷慨地包容了这一切。

正定的秋雨很细,如柳丝一般绿。

(节选自《正定三日》,有删改。)

1.文章插入了贾大山的叙写,简析其在文中的作用。

2.大悲菩萨和倒坐观音有哪些方面的不同,请简要概括。

3.简要分析文中划线句使用的描写方法及其表达效果。

4.“正定的秋雨很细,如柳丝一般绿。”探究文章最后一句话的内涵。

 

1.插入叙述贾大山的介绍,交代了我去正定的原因(或为下文我去正定做铺垫)(;贾大山的知识分子气质和正定的浓厚的民族传统文化相互映衬。 2.外在形态,大佛高大威严,观音仪表人格化;内在气质,大佛威慑疏远人心,观音亲近人。 3.运用了动作神态肖像描写(细节描写),生动形象地描绘了观音像,形神兼备,表现了古代工匠的精湛技艺;与大佛的威严令人敬而远之形成对比,突出了观音的人性特质。 4.渲染了东西方文化融合下正定宁静和谐的环境氛围;正定的传统文化如柳丝一般生机勃勃,生生不息;如同秋雨一样滋润正定,对人产生深远的影响;表达了作者对传统文化得以传承的赞美和期盼。 【解析】 1.文中第四段插入贾大山的介绍,从内容上来看是说其知识分子气质和浓厚的民族传统文化的映衬;从结构上来看为我去正定做了铺垫。 点睛:本题考查散文中段落的作用。散文中段落的作用通常从内容和结构两个方面作答,内容方面,要先概括段落所写的内容,然后分析所写的内容能表现所写对象的什么特点,是表现景物的特点,还是表现人物的某方面,其中能不能表现作者的某种情感倾向。结构方面,主要考虑该段内容和上下文之间的关系,是否照应前文,是否能总结上文,是否能引出下文,为下文做铺垫,和下文某处照应,是否是过渡段落,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2.本题比较文中大悲菩萨和倒坐观音有何不同,作者对大悲菩萨和倒坐观音的描写集中在第七段和第八段。学生很容易找到这些描写的语段,那么比较其不同点就应该从两个方面思考:一是外在的不同;二是内在的不同。 3.从语句中的“俯视的身姿,双手扶膝、一脚踏莲、一脚踞起、端庄中又含几分活泼的体态”、“生动、秀丽的脸庞”、“目光,松弛而柔韧的手腕”、“娴雅”、“翘起的脚趾”、“俏皮”、“右眼微微眯起”、“丰满的双唇半启开”、“神秘的有意味的微笑”这些地方不难总结出运用了动作肖像神态描写的手法。表达效果一般从生动形象的表现倒坐观音的特点到古代工匠技艺的精湛等方面思考作答。 点睛:人物的描写方法及作用归纳:1、外貌描写(肖像描写),对容貌、姿态、服饰的描写称之为外貌描写或肖像描写。 作用在于揭示人物身份、境遇、所处的社会环境,以形传神,表现人物内心世界和性格特点。2、行动描写(动作描写),是通过对人物个性化的行动、动作的描写,来揭示人物性格的一种描写方法。作用在于展示人物精神面貌,直接体现人物性格。(在人物描写中有重要地位。)3、语言描写,是通过个性化的人物语言来刻画人物性格的一种描写方法。4、心理描写,是通过剖析人物的心里活动(如内心感受、意向、愿望、思索、思想斗争等),挖掘人物的思想感情,以刻画人物形象内在性格特征的一种描写方法。是人物在特定环境下的心理活动。揭示人物内心,刻画人物性格。 4.柳丝是富有生机的,这里作者说正定的秋雨像柳丝,那就是说正定的秋雨滋润大地,一切都富有了生机和活力,东西方文化的融合对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通过这样的艺术性处理表达了作者的向往和赞美。 点睛:“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解题技巧。1.看位置。“文中重要句子”,往往处于段首或段尾;揭示段意的重要句子,多数是带有结论性或概括性的句子。2.辨关系。一般来说,句子间的相互关系有:总分(分总)、说明、扩展(含阐述、解说)、比较、呼应等。理解重要句子,可以从辨析句间关系入手,看该句与上下文之间属于上述关系中的哪一种。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总角之宴,________ 。(《诗经·卫风·氓》)

(2)春冬之时,___________,回清倒影。 (郦道元《三峡》)

(3)_______  ,铁骑突出刀枪鸣。(白居易《琵琶行(并序))

(4)纵一苇之所如,________。(苏轼《赤壁赋》)

(5)钉头磷磷,_________  ?(杜牧《阿房宫赋》)

(6)________ ,衣冠简朴古风存。(陆游《游山西村》)

(7)君志所向,一往无前,愈挫愈勇,________ 。(孙中山)

(8)_________ ,见小利则大事不成。(《论语》)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问题。

千秋岁·数声鶗鴂

张先

数声鶗鴂,又报芳菲歇。惜春更把残红折,雨轻风色暴,梅子青时节。永丰柳,无人尽日花飞雪。

莫把幺弦拨,怨极弦能说。天不老,情难绝。心似双丝网,中有千千结。夜过也,东窗未白孤灯灭。

注:鶗鴂(tíjué):即子规、杜鹃。幺弦:琵琶的第四弦,各弦中最细,故称。亦泛指短弦、小弦。

(1)上阙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请简要分析。

(2)“心似双丝网,中有千千结”一句运用了何种修辞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3)简要赏析下阙最后两句的表达效果。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曹鼐,字万钟,宁晋人。少伉爽有大志,事继母以孝闻。宣德初,由乡举授代州训导,愿授别职,改泰和县典史。七年督工匠至京师,疏乞入试,复中顺天乡试。明年举进士一甲第一,赐宴礼部。进士宴礼部,自鼐始。入翰林,为修撰。

正统元年,充经筵讲官。《宣宗实录》成,进侍讲,锡三品章服。五年,以杨荣、杨士奇荐,入直文渊阁,参预机务。鼐为人内刚外和,通达政体。荣既殁,士奇常病不视事,阁务多决于鼐。帝以为贤,进翰林学士。十年进吏部左侍郎兼学士。

十四年七月,也先入寇,中官王振挟帝亲征。朝臣交章谏,不听。鼐与张益以阁臣扈从。未至大同,士卒已乏粮。宋瑛、硃冕全军没。诸臣请班师,振不许,趣诸军进。大将硃勇膝行听命,尚书邝埜、王佐跪草中,至暮不得请。钦天监正彭德清言天象示警,若前,恐危乘舆。振詈曰:“尔何知!若有此,亦天命也。”鼐曰:“臣子固不足惜,主上系天下安危,岂可轻进?”振终不从。前驱败报踵至,始惧,欲还。定襄侯郭登言于鼐、益曰:“自此趋紫荆,裁四十余里,驾宜从紫荆入。”振欲邀帝至蔚州幸其第,不听,复折而东,趋居庸。

八月辛酉次土木。地高,掘地二丈不及水。瓦剌大至,据南河。明日佯却,且遣使通和。帝召鼐草诏答之。振遽令移营就水,行乱。寇骑蹂阵入,帝突围不得出,拥以去。鼐、益等俱及于难。景帝立,赠鼐少傅、吏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谥文襄,官其子恩大理评事。英宗复位,加赠太傅,改谥文忠,复官其孙荣锦衣百户。鼐弟鼎进士,历吏科都给事中。

(选自《明史·曹鼐传》)

1.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明年进士一甲第一       举:考中    B. 三品章服         锡:同“赐”,赏赐

C. 曰                   詈:责骂    D. 前驱败报至       踵:立刻

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曹鼐孝顺继母,先任小官吏,后请求参加科举考试,并通过了顺天乡试。

B. 王振挟持皇帝亲征,朝臣交互向皇帝上奏章劝谏,皇帝没有听从他们。还没到大同,军队缺粮,大臣请求班师,王振不答应。

C. 明军在土木堡掘地求水未得,王振就下令转移营地靠近水源,结果阵型混乱,被瓦剌骑兵突入阵中,导致兵败。

D. 在土木堡,皇帝突围不成,后被手下人护拥着离开了,曹鼐等人死于战乱。

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荣既殁,士奇常病不视事,阁务多决于鼐。

(2)振欲邀帝至蔚州幸其第,不听,复折而东,趋居庸。

4.明军土木堡兵败的原因是什么?请简要概括。

 

查看答案

阅读这幅漫画,对它的寓意理解最贴切的一项是

A. 告诫人们不要眼睛朝上、好高鹜远,勿盲从;要脚踏实地、在摸索中前进。

B. 告诉我们做事情不能光靠自己的眼睛去判别事物的对错,有时候也需要听听看看别人的看法。

C. 人生发展的道路上会不时的出现陷阱,只有通过实践才能判别正确与否。

D. 人生的规划需要自己走适合自己的道路,并不是所有人走过的道路都适合你。

 

查看答案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作为一个中国人,经书不可不读。我年过三十才知道读书自修的重要。     

①现在我要读的书太多,深感时间有限。

②我出国留学的时候,父亲买了一套同文石印的前四史,塞满了我行箧的一半空间,我在外国混了几年之后又把前四史原封带了回来。

③史书也很重要。

④我披阅,我圈点,但是恒心不足,时作时辍。

⑤直到四十年后才鼓起勇气读了“通鉴”一遍。

⑥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我如今年过八十,还没有接触过易经,说来惭愧。

A. ①④③②⑤⑥    B. ④⑥①⑤③②    C. ④⑥③②⑤①    D. ①④②⑤③⑥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