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雷雨》(节选),完成下列小题。 周朴园 梅家的一个年轻小姐,很贤慧,也很规...

阅读《雷雨》(节选),完成下列小题。

    周朴园  梅家的一个年轻小姐,很贤慧,也很规矩。有一天夜里,忽然地投水死了。后来,后来,——你知道么?

    ……

鲁侍萍  她是个下等人,不很守本分的。听说她跟那时周公馆的少爷有点不清白,生了两个儿子。生了第二个,才过三天,忽然周少爷不要她了。大孩子就放在周公馆,刚生的孩子她抱在怀里,在年三十夜里投河死的。

周朴园  (汗涔涔地)哦。A

    鲁侍萍  她不是小姐,她是无锡周公馆梅妈的女儿,她叫侍萍。

    周朴园  (抬起头来)你姓什么? B

    鲁侍萍  我姓鲁,老爷。

    周朴园 (喘出一口气,沉思地)侍萍,侍萍,对了。这个女孩子的尸首,说是有一个穷人见着埋了。你可以打听她的坟在哪儿么?

鲁侍萍  老爷问这些闲事干什么?

周朴园  这个人跟我们有点亲戚。

鲁侍萍  亲戚?

周朴园  嗯,——我们想把她的坟墓修一修。

鲁侍萍  哦,——那用不着了。

周朴园  怎么?

鲁侍萍  这个人现在还活着。

1.

A. B两句表现了周朴园什么样的心理?分析最正确的一项是(     )

A. 周朴园很惊讶眼前的人知道那么多往事。

B. 周朴园的隐私被揭穿,他紧张惶恐又吃惊怀疑。

C. 周朴园的过去被别人知道了,他恼羞成怒。

D. 周朴园迫切想知道鲁侍萍的下落。

2.周朴园把年轻时的侍萍说成是“小姐,很贤慧,也很规矩”,后来又说“这个人跟我们有点亲戚。” 鲁侍萍却说:“她是个下等人,不很守本分的。”周朴园为什么要这样说?由此可以看出周朴园什么样的性格?

3.课文以“雷雨”为题有何深意?

 

1.B 2.表面上是赞扬侍萍,其实为了维护自己高贵的门第,掩盖自己的罪行。可以看出周朴园的伪善(虚伪)。 3.(1)故事的背景、环境、情节的发展和高潮都与雷雨有关。(2)象征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沉闷的空气里,一场暴风骤雨式的斗争即将到来。 【解析】 1.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A. B两句表现了周朴园什么样的心理?分析最正确的一项”,这是考查对人物心理情感的分析能力。解答本题,应先找出这两句话的情境,从文中来看,此处的情境是鲁侍萍揭穿了周朴园的隐私,从“汗涔涔”一词来看,此时的周朴园应是非常紧张;也可以结合下文听到鲁侍萍说自己姓鲁时的反应来看,此时的周朴园是“喘出一口气”,可见前面听鲁侍萍说起往事时,他是非常紧张的,同时又是对鲁侍萍充满怀疑。 2.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周朴园为什么要“把年轻时的侍萍说成是‘小姐,很贤慧,也很规矩’,后来又说‘这个人跟我们有点亲戚。’”,同时分析周朴园的性格,这是考查小说中的人物形象。题干中已经给出暗示,“她是个下等人,不很守本分的”,明明“侍萍”身份低微,且她的行为在当时人的眼中是“不本分”的,而此处周朴园却说“贤惠”“规矩”,后面又说“有点亲戚”,那么他对侍萍的“美化”就别有用心了,因为“侍萍”与自己有关,“侍萍”的地位高贵,自然与自己是相配的;“侍萍”是规矩的,那么他的行为就是正当的,这样的说辞目的是为了掩盖自己的罪行。从中看出周朴园的虚伪。 点睛:解答本题,首先要审题,题干中有三个点“小姐”“很贤惠”“很规矩”,只要能从文中找到推翻周仆园的句子,即可知道他所言非实,而造成这一悲剧的就是他,他之所以这样说,是借美化侍萍来美化自己,掩盖自己犯下的罪行。依据是“她是个下等人,不很守本分的。听说她跟那时周公馆的少爷有点不清白,生了两个儿子。生了第二个,才过三天,忽然周少爷不要她了。大孩子就放在周公馆,刚生的孩子她抱在怀里,在年三十夜里投河死的”。而侍萍的愤激之语就是为了揭示周仆园的罪行,揭开他自己蒙上的遮羞布。 3.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课文以‘雷雨’为题有何深意”,这是考查标题的意蕴和作用。既要答出“雷雨”的含义,也要答出 “雷雨”为题的作用。先分析标题的特点,“雷雨”属于环境,故可以从如下方面答题:点明时间地点,创设故事背景,渲染环境氛围;突出主题;线索作用、设置悬念的作用。“雷雨”有双重意义,一指这个故事发生在雷电交加的雨夜,一指剧情,还有爆发前的像雷雨前的压抑,及人物最后的爆发,就像雷雨一样。从一方面看,“雷雨”整个故事的背景、情节都和雷雨有关,故事的高潮、悲剧的发生都集中在雷雨交加的狂风暴雨之夜。可以这样说,“雷雨”是整个作品的自然环境;另一方面,作者又交代了作品的社会环境,以象征的手法告诉人们,在中国这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沉闷抑郁的空气里,一场改变现实的大雷雨即将来临。 点睛:小说标题类的题目属于常考题型。一般考查的形式如下:标题内涵、标题作用、标题比较。对于内涵类题目,考生可以先指出文中具体的意思(表层含义),然后指出与主题相关的意思(深层含义)。对于作用,交代写作对象(主要的人物形象、物象)和故事发生的环境;点明时间地点,创设故事背景,渲染环境氛围,奠定文章的感情基调;概括主要事件(内容情节);寄托作者情感;为塑造和突出人物形象服务(表明人物……性格品质)(表明作者……的情感态度)。比如本文,雷雨表层义:点明戏剧情节发生的自然气候;深层义:封建大家庭内部酝酿、爆发了一场毁灭性的“雷雨”;自然界和家庭内部的“雷雨”其实正象征了社会矛盾的日趋尖锐:20年代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中国,一场天翻地覆的社会大变革的“雷雨”不可 避免地即将发生。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研究人员称,关于抗氧化物的功效有许多令人屏息的新闻、食品包装上注明的显著效果和似乎相互矛盾的研究结论,所以这些都助长了抗氧化物包治百病的错误观念,对健康可能弊大于利。相反,专家建议人们关注膳食平衡、适度和多样化,把植物化学、黄烷醇和酚酸交给科学家来研究。

专家认为,抗氧化物不是不重要,人们也应该吃含有抗氧化物的食物。但对抗氧化物的作用机理所知甚少,不能证明专门进食某种抗氧化物或食物的有效性。无数的食物都含有抗氧化物,富含抗氧化物的食物似乎能够最大限度地降低自由基等物质的危害。但这种功效是源自抗氧化物本身,还是源自食物整体及其中抗氧化物和其他营养成分互相作用的方式仍不得而知。波士顿的布里格姆妇科医院医学教授霍华德塞索称,有证据日益显示后者才是抗氧化物发挥作用的渠道。这意味着饮食方式很重要,而食用特定食物或抗氧化物补充剂则未必有效。比如,研究已经发现β-胡萝卜素有助于预防心脏病和癌症,但单独服用β-胡萝卜素营养品的研究效果大多令人失望。而且,也没有证据表明某种抗氧化物要比另一种更有效。摄入量的大小会否导致功效差异也不得而知。制造商常吹嘘自己产品中抗氧化物的含量。但研究还没有确认抗氧化物的量越大效果就越好,也没有确认身体能否吸收大多数食物中的抗氧化物含量。

伊利诺伊大学内科医学教授约翰厄尔德曼说,健康的饮食就像健康的投资组合,应当让食物多样化。食用各种各样的果蔬全谷食品才能保证最佳的营养组合。吃大量的蓝莓或许没有太大害处,但这并不意味着大量食用所有富含抗氧化物的食物都无害。比如,果汁和酒精中的卡路里会很快聚集起来,肥胖会抵消掉即便是最健康的食品的益处。

1.对第一段中加点的“这些”的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媒体关于抗氧化物的治疗效果与作用的报道。

B. 某些食品包装上关于抗氧化物的治疗作用的说明。

C. 在某些食品包装上的关于对抗氧化物研究的结论。

D. 对人的身体健康弊大于利的包治百病的错误观念。

2.从上下文看,以下对“人们也应该吃含有抗氧化物的食物”的原因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 富含抗氧化物的食物能够最大限度地降低自由基等物质的危害。

B. 科学家的研究已经证明有些食物能降低人的身体内部的自由基。

C. 有证据显示食物整体及其中抗氧化物和其他营养成分互相作用能降低自由基的危害。

D. 有的科学家已经通过研究证明人摄入抗氧化物的量越大效果就能够越明显越好。

3.以下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作者认为人应该食用各样果蔬及全谷食品从而保证最佳营养组合达到膳食平衡。

B. 经过研究后科学家已经了解了抗氧化物对人体有好作用并且了解了其作用机理。

C. 过分迷信某些食品宣传材料不仅不利于身体健康甚至会对健康造成不利的影响。

D. 作者并没有完全否定抗氧化物对人的身体健康能够产生好的作用的有关观点。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最近一位小学生的数学题答案火了起来,且看:

这显然不符合标准答案,然而这个孩子与众不同的回答,引发了网友的争议。有的认为应得“满分”,。“1¼这个答案,孩子迟早能学会,暖心的好品德才更难得”;还有的认为“不能得分”,“数学是严谨的,错就是错”。

对此,你怎么看?请表明你的态度,阐述你的看法。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的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查看答案

下面是“海峡两岸青年东湖论坛《湖北武汉》”会标主体图案,请写出构图要素,并说明图形寓意,要求语意简明,句子通顺,不超过80字。

 

查看答案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4个字。

绝对的逻辑化语言和相对的诗化语言,反映了语言使用和理解中的两个极端。①       ,把它看成一个闭环系统,有确定的词义、句法和结构,以及使用的规则,不能任意违背,语言走向严密化;后者强调语言的个体性、动态性,把它从静态的网络体系中解放出来,②     ,认为说话和写作需要选择词语,创造新词,必然要突破语言系统中原有的界线、规则和结构,③  

 

查看答案

填入下面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宋代文人画在有限的画面中寄托了很多“画外之音”。在文人画中,山水、花鸟(1)是自然景物,(2)是图像作者书法人品、修养、情感的载体。(3)有学者(4)认为,宋代的文人画为了表现某种“理”,(5)刻意寻求一个合适的象征物,这种途径的创作(6)使象征带上了明显的斧凿之痕。

(1)  (2)  (3)  (4)  (5)  (6)

A. 不但   而且  所以    /      因而   难免

B. /       更    因此   当然   总是   未免

C. 不仅仅  还    /      甚至   而     不免

D. /       还    因而   可能   难免   当然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