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填入下面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宋代文人画在有限的画面中寄托了很多“画...

填入下面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宋代文人画在有限的画面中寄托了很多“画外之音”。在文人画中,山水、花鸟(1)是自然景物,(2)是图像作者书法人品、修养、情感的载体。(3)有学者(4)认为,宋代的文人画为了表现某种“理”,(5)刻意寻求一个合适的象征物,这种途径的创作(6)使象征带上了明显的斧凿之痕。

(1)  (2)  (3)  (4)  (5)  (6)

A. 不但   而且  所以    /      因而   难免

B. /       更    因此   当然   总是   未免

C. 不仅仅  还    /      甚至   而     不免

D. /       还    因而   可能   难免   当然

 

C 【解析】试题分析:“不但……而且”表递进关系,重点在后一个分句,“不仅仅……还”的递进语气要轻,强调前后两个分句同等重要,本题所给文段中提到在文人画中,山水、花鸟作为“自然景物”和作为“图像作者书法人品、修养、情感的载体”的地位应是同等重要,所以前后句之间用“不仅仅……还”更恰当。“当然”表示对某一行为的确认或肯定;“甚至”表示所提出的是突出的、进一步的事例,强调程度;“可能”指包含在事物中的预示着事物的发展的种种趋势,是潜在的、未实现的,现实是指一切实际存在的事物。文段中 “宋代的文人画为了表现某种‘理’”是阐释上文“山水、花鸟……是图像作者书法人品、修养、情感的载体”这种认识所达到的程度,用“甚至”恰当。“不免”意思相当于“免不了,少不了”,表示由于某种原因而自然导致某种结果;“难免”表示某种原因很可能导致某种结果,只能用于未实现的事,用“难免”的地方可以换成“可能”或“一定”;“未免”表示说话人对于某种行为、举动的否定的态度,含有不赞许,不以为然的意思,虽然旨在否定,但口气比较委婉,文段中“使象征带上了明显的斧凿之痕”是上文“这种途径的创作”导致的自然结果,用“不免”更好。故答案应为C项。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 和郎平回归中国女排担任主教练一样,姚明此番担任篮协主席视为“最对的人”出现在合适的位置上,并且有望做出“最对的事”。

B. 在经历了爆发性增长后,面对行业薄利,加盟商亏损,总部不能给网店利润等现实情况,民营快递企业已经面临新的拐点。

C. 雄安新区建设要充分体现生态文明建设,成为生态标杆,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要疏密有度、绿色低碳,自然生态要更好。

D. 受美国放言将对叙利亚采取军事打击的消息影响下,上周包括黄金在内的国际大宗商品一度集体上扬,金价涨至数月来最高水平。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不正确的一组是

(1)广汽北美研发中心目前正在紧锣密鼓地筹备,这是广汽传祺进入北美市场的第一步,更是其品牌国际化进程中全新的里程碑。

(2)自共享单车问世以来,关于“国民素质照妖镜”的讨论便络绎不绝,但有一点正在成为共识:美德需要修炼,养成就在平时。

(3)要从多如牛毛的儿童文学作品中选出具有语文学习价值的好文章,教材编写者,特别是教材的主编,必须是读书人和鉴赏家。

(4)垃圾分类在实际推进中并不尽如人意,一边是居民倾倒垃圾的漫不经心,一边是从业者清运垃圾工作的简单粗放,难以成为合力。

(5)如果在地理课堂教学中融入乡土地理,可极大地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充分发挥他们学习的主动性,从而起到事倍功半的效果。

(6)法治的美德在于分寸感,只有坚持违法必究与防止矫枉过正并举,才能在法理、情理、伦理的统一中守护公序良俗,实现社会善治。

A. (1)(3)(6)

B. (1)(4)(6)

C. (2)(3)(5)

D. (2)(4)(5)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氓》中,热恋的女子多情善感,看不到氓时:“_____________________”。

(2)《饮酒》中陶渊明用“ _____ ”揭示了自己身居闹市却不闻车马喧闹的原因。

(3)“空明”一词语意丰富,在《记承天寺夜游》“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句中特指月光下的清波。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吹笛

杜甫

吹笛秋山风月清,谁家巧作断肠声。

风飘律吕相和切,月傍关山几处明。

胡骑中宵堪北走(1),武陵(1)一曲想南征。

故园杨柳今摇落,何得愁中却(3)尽生?

(选自《全唐诗》)

【注】①胡骑中宵堪北走:此句引晋代名将刘琨奏胡笳退敌之事;胡骑北走,言胡兵闻笛声而起乡思。②武陵:后汉马援南征武陵,曾作笛曲《武陵深》,此处借以寄托羁旅漂泊之感。③却:反倒、反而。

1.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正确的两项是

A. 首联扣题起兴,“巧作”两字写吹笛者吹笛技巧高妙,统率全篇。

B. “律吕”是古代用竹管制成的用于校正乐律的器具,此处指笛音。

C. 颔联承首句“风月”二字写风送笛声,关山月明之景,景中含情。

D. 尾联用反问手法抒发韶光易逝、年华空老的悲切之情,情中见景。

E. 全诗巧用典故,多方铺垫,反复渲染,有慷慨悲凉、沉郁顿挫之感。

2.本诗与高适《塞上听吹笛》(“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都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请加以比较分析。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于翼,字文若。孝闵帝践阼,出为渭州刺史。翼兄寔先此州,颇有惠政。翼又推诚布信,事存宽简,夷夏感悦,比之大小冯君焉。时吐谷浑入寇河右,凉、鄯、河三州咸被攻围,使来告急。秦州都督遣翼赴援,不从。寮属咸以为言。翼曰:“攻取之术,非夷俗所长。此寇之来,不过抄掠边牧耳。安能顿兵城下,久事攻围!掠而无获,势将自走。劳师以往,亦无所及。翼揣之已了,幸勿复言。”数日,问至,果如翼所策。

明帝雅爱文史,立麟趾学,在朝有艺业者,不限贵贱,皆预焉。乃至萧撝、王褒等与卑鄙之徒同为学士。翼言于帝曰:“捴,梁之宗子;褒,梁之公卿,今与趋走同跻,恐非尚贤贵爵之义。”帝纳之,诏翼定其班次,于是有等差矣。

明帝崩,翼与晋公宇文护同受遗诏,立武帝。遭父忧去职,居丧过礼,为时辈所称。寻有诏起令视事。武帝以翼有人伦之鉴,皇太子及诸王等相傅以下,并委翼选置。其所擢用,皆民誉也,时论佥谓得人。

晋公护以帝委翼腹心内怀猜忌转为小司徒加拜柱国虽外示崇重实疏斥之及诛护帝召翼遣往河东取护子中山公训仍代镇蒲州。翼曰:“冢宰无君陵上,自取诛夷。元恶既除,余孽宜殄。然皆陛下骨肉,犹谓疏不间亲。陛下不使诸王,而使臣异姓,非直物有横议,愚臣亦所未安。”帝然之,乃遣越王盛代翼。

建德二年,武帝将东伐,遣纳言卢韫等前后三乘驿诣翼问策焉。翼赞成之。及军出,诏翼自宛、叶趣襄城。旬日下齐一十九城。所过秋毫无犯,所部都督辄入人村,即斩以徇。由是百姓欣悦,赴者如归。

隋开皇初,翼入朝,上降榻握手极欢。数日,拜太尉。三年,薨于本位。

(选自《北史》,有删改)

【注】(1)麟趾学:北周学校名。(2)冢宰:即太宰,位次三公。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翼兄寔先此州            莅:来到

B. 预焉                  听:听凭

C. 卑鄙之徒同为学士        卑鄙:低微鄙陋

D. 冢宰无君上              陵:侵犯

2.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晋公护以帝委翼/腹心内怀猜忌/转为小司徒/加拜柱国/虽外示崇重/实疏斥之/及诛护/帝召翼遣往河东取护子/中山公训仍代镇蒲州/

B. 晋公护以帝委翼腹心/内怀猜忌/转为小司徒/加拜柱国/虽外示崇重/实疏斥之/及诛护/帝召翼遣往河东取护子/中山公训仍代镇蒲州/

C. 晋公护以帝委翼/腹心内怀猜忌/转为小司徒/加拜柱国/虽外示崇重/实疏斥之/及诛护/帝召翼/遣往河东取护子中山公训/仍代镇蒲州/

D. 晋公护以帝委翼腹心/内怀猜忌/转为小司徒/加拜柱国/虽外示崇重/实疏斥之/及诛护/帝召翼/遣往河东取护子中山公训/仍代镇蒲州/

3.下列对原文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于翼从政治军,宽严相济。担任渭州刺史,以诚相待,严守信用,施政宽容简约;率军伐齐,所部都督擅自进入别人的村庄,当即被斩首示众。

B. 于翼多谋善断,才能出众。凉、鄯、河三州被围,秦州都督派于翼前去援救,于翼力排众议,拒不发兵;武帝伐齐之前,多次派人向于翼问计。

C. 于翼知人善任,任人唯贤。他受命负责皇太子和诸王等相傅及以下官员的挑选工作,经他选拔的官员,都受到民众赞誉,也深得当时舆论好评。

D. 于翼数朝为官,颇受重用。明帝驾崩,于翼与晋公宇文护同受遗诏,拥立武帝;开皇初,于翼入朝,皇帝走下坐榻与他握手极欢,后又拜他为太尉。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遭父忧去职,居丧过礼,为时辈所称。

(2)元恶既除,余孽宜殄。然皆陛下骨肉,犹谓疏不间亲。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