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父母心 程乃珊 在张嫂把饭菜送到桌上时,周先生从口袋...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父母心    程乃珊

在张嫂把饭菜送到桌上时,周先生从口袋里掏出一封信,光看那信封上的字,尽管张嫂不识字,可她也知道是乡下的儿子福生写来的。“……妈,翠琏说啥也要一架缝纫机,要不,就不上我家门!”

“你那儿子也真是,好像你这当娘的在上海享清福似的。张嫂,可别太宠着孩子,儿孙自有儿孙福。”

“我们阿平就是投胎投错了,要再差几步投到楼下二哥那儿就好了,大哥也真是,一样的亲侄子,再多保一个出国又能多用掉他几个钱呢?怪道都说美国人最小气,最不认五亲六戚。看,这下连着去了三封信都不见回信。”

妻子却插嘴了:“谁让你做事太绝,当初大哥一连来了四五封信,你就一个字也不回人家,还一本正经把信都交到领导手上。”

可话能这样说吗?五十年代那阵,谁敢沾“美国”这个边?不知怎么一来,送子女出国留学也成了件时髦事,这可真叫老周悔极了……

主人一家全出门了,屋子里出奇地静,张嫂刷洗完了碗筷,在自己那小间的铺板上躺了下来,伸伸酸疼了的腰腿。“妈,翠琏说什么也得一架缝纫机……”儿子那几句又在她耳边响了起来。她支撑起疲倦的身子从枕头底下摸出一个手帕包,里面十块一张的票子共十二张,还差着点呢。再说买缝纫机还得凭票,哪来的票证呢?对,去求求天天托她买菜的胡家姆妈吧,她儿子好像在商业局当什么官来着。

“来信了!”妻子在门缝边俯身拾起一封信。正是他们盼着的“u.S.A”字样的美国来信。可是,不对呀,不是大哥的手迹。寄信人是美国麻省帕克。帕克是谁?可收信人的名一字一字不差是他周某本人。信中掉下一张泛黄的照片:一个穿水手装的外国男孩和穿长衫的中国男孩。哎呀,他可记起来了,那不是小帕克,那位牧师的儿子吗?信上说帕克马上要随同一个大型旅游团来上海故地重游,只是不知童年好友周是否还在原处居住……这,是在梦里吗?老周狠狠揪了把自己头发,疼得双肩一缩,他急急叫过妻子,再三叮嘱她不许走漏风声,这份洋情意可是他独自占有的。

儿子阿平这下可绝处逢生了。

一切是意想不到的顺利。帕克在沪的三天期间,老周为他设了两次宴席,两顿饭共花了二百来元,可真叫千金买一笑。于是趁着帕克将一截海参送到嘴里美美地品尝着时,他正式向帕克提出了。可是洋人真有点不识时务,瞧帕克那几句话:“你们的大学是公费的,何必再花钱将儿子往外国送?”

“帕克先生,我们从小在一起,你应当了解,我的童年是十分黯然的,父亲没有尽心培养过我。而今我有了儿子……”老周小心地斟酌着词眼。“好吧,让我回去同我的太太商量一下,不过,”他又加了一句,“周先生,你不感到你为儿子做得太多了?‘生身的父都暂随己意管教我们,惟有万灵的父是永远管教我们’,对孩子,我们不宜为他一一安排就绪,一切唯有听从主的意旨。”

不过,帕克真讲信用,不愧为做牧师的。两周后一切手续都已办妥,并出了三万元为阿平作保,可信上说实际上他只肯负担阿平六千美元的学费和生活费,这些只保证阿平一年所需要的,而且阿平在毕业后两年里要把这六千美元还清。美国人真是不讲交情。当老周小心翼翼地打量着这张经领事签证过的护照时,他感到于世再也无所争了!

“那边的天气?”张嫂在一边怯怯地发问。

对呀,这几天忙着购物、买礼品、找裁缝,偏偏忘了那边的气候是属于南方还是北方。

“这个让阿平带着吧,他原先那个热水袋套已破了。”张嫂递过两个薄绒布缝制的热水袋套,细针密缝的。灯光下张嫂的眼睛红红的,她又哭过了。外间周先生正边玩弄着张嫂做的热水袋套边想想审算着还有什么事没办妥,无意间发现那两个袋套很别致,像工艺品样。他忽地灵机一动,何不多带几个让平儿也送送人结结人情?

“张嫂,有空再多做几个热水袋套,让阿平可多用一阵。”

“好,好!”张嫂满口答应着并且马上围上刚刚脱下的围身。她本来打算上胡家姆妈家将缝纫机的事再落实一下,可儿子的事再烦也比不过阿平的要紧,阿平是自个奶大的,在他走前不为他做点什么张嫂心里实在安不下来。找裁缝、买礼品、宴请宾客,钱像流水样哗哗直流,没一个月工夫,老周辛苦半辈的积蓄全完了,最后连飞机票都是东拼西凑才买下的。不过,阿平毕竞走成了。

“哦,张嫂,”周先生清清喉咙,“阿平走了,我们夫妇俩也没啥家务,你是不是也可以回去享清福啰!”为了儿子,他的钱已弄得精光,从今以后,得一个铜板一个铜板地把钱扣下。

张嫂愣了愣,抖动着嘴唇没说啥就回厨房了,她围裙口袋里正藏着儿子的信,儿子要求为未婚妻买块手表。

入夜了,邻家窗户依然灯火通亮,热闹非凡。据说去年那位新媳妇刚生下个儿子,举家正在庆贺呢!

(节选自作者短篇小说《父母心》,有删改)

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小说围绕两个家庭的故事展开,老周为了儿子能出国颇费周折,以致最后要辞去保姆;而保姆张嫂辛苦工作,但最终也不免失去为儿子买东西的工作。

B.小说通过周先生夫妻为了儿子阿平能够出国,将辛苦半辈子的积蓄全部用光这件事,歌颂了父母心的伟大,这就是中华传统的伟大的父母之爱。

C.小说安排帕克出场这个情节,意在警醒国人要正确对待子女出国留学这个问题。

D.小说是通过明暗双线结构行文的。一条是周先生一家围绕儿子出国这件事,这是明线,也是主要线索;另一条是张嫂为儿子买东西,这是小说的暗线。

E.小说通过张嫂为阿平缝制“热水袋套”这一细节,表明了张嫂是一位善良、细心、重感情的人,揭示了张嫂对自己儿子的愧疚之情。

2.结合文意,理解分析文中画线部分的含义。

3.小说的结尾寓意深长,请简要赏析文章的最后一段。

4.张嫂为儿子,离家在外为人家做奶妈与保姆;老周夫妻为了能够让儿子出国留学,用尽了半辈子的积蓄,“从今以后,得一个铜板一个铜板地把钱扣下”。可怜天下父母心,作为中学生,如何看待这样的“父母心”?

 

1.AD(选D给3分,选A给2分,选B给1分;选C.E不给分。) 2.①画线部分是周先生劝解张嫂的话,根据上下文理解,第一句,交代了张嫂的身份以及所处的工作环境;②第二句,揭示出周先生对待孩子的矛盾心理,尽管知道对待孩子不能太宠着,但是碰到自家的孩子,就失去了清醒的认识,与下文形成鲜明的对比。 3.①小说结尾展示一个全家人迎接新生儿的热闹场景,与周先生家的冷清以及张嫂内心的落寞形成了鲜明的对比;②一个新生儿的诞生,既是父母的幸福时光的开始,同时又预示了一个可怜“父母心”的开端,引人思考,从而深化了小说的主题。 4.示例:是伟大的“父母心”,但我不赞同。首先这样的父母的确很伟大,为了子女的前途,父母不顾自己的辛劳,乃至倾其所有,这样的父母是伟大的;然而,父母也必须考虑自己的这份付出是否真的是“爱子”,正如文中所说“出国留学”只是为了“赶时髦”,张嫂的儿子一而再再而三地要求年迈的母亲买东西给他们等等,这都是一种“不值得”的行为。 因此,父母对子女的爱不能一味地迁就,“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爱子女应以培养他的品德、品性为要,而非物质的满足,外在的修饰。 【解析】 1. 试题分析:B项,“歌颂了父母心的伟大,这就是中华传统的伟大的父母之爱”概括不当,作者对文中父母的做法是不完全认可的,只能说“可怜天下父母心”。C项,“意在警醒国人要正确对待子女出国留学这个问题”偏离小说主旨,帕克的出场意在表现父母为子女“费尽周折”,体现的是父母心。E项,“揭示了张嫂对自己儿子的愧疚之情”无据。 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2. 试题分析:理解句子的含意,可以用这样的方法:建立起“六看”思维模式。所谓“六看”,指句内三看,句外三看。句内三看:一看句子关键词语,二看句子内部结构关系,三看句子本身表达特点。句外三看:一看该句位置特点(或在段首、开头,或在段尾、文末等),二看相邻句,三看段、章的中心。答题时应注意概括抽象的句子具体化,先分析句子本身修饰语的意义,然后抓住文段中解释说明或者论证这些句子的支撑句,探讨其具体含意;生动具体的句子概括化,即把形象生动具体的关键词语作抽象化处理。 考点: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3. 试题分析:分析文段作用可从三个角度去思考:一从内容本身所写。就是看该句段写了什么内容,对表现主旨、抒发情感等有哪些作用。二从上下文关联。即这些句段与材料在上下文起到了什么样的关联作用。这是思考的主体部分。这时的答案应具体。如答“过渡”,必须写出由什么内容过渡到什么内容,“照应”是与哪些内容相照应。三从结合表现手法所起的作用考虑结构作用。 考点: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4. 试题分析:这解答此类题目,有三个要求,一是正确解读文本内容并能够加以分析,二是要联系社会现实,做出自己的评价,三是要提出自己的观点,进行合理规范阐述,必须对这些认识进行综合提炼整合,从而提出自己的观点,但观点必须正确,之后,必须援引文本里的事实、细节对传主与传者的立场态度进行有条理的解读,然后再把这些解读的结论与自己所能联系的事实结合起来分析即可。 考点: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能力层级为探究F。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归去来兮辞》中,陶渊明诉说自己认识到过去的已不能挽回,但将来还可以补救的句子是“                              ”。

(2)“                              ,圣人无名',是没有自我,没有具体形态的境界,即庄子所说的最高境界,也就是“道”的境界。

(3)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以“                              ”告知后人:做人的最高境界便是坚定自己的意志,不因外界环境的变化而动摇。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小题。

留别王维 孟浩然

寂寂竟何待,朝朝空自归。欲寻芳草去,惜与故人违㈤。

当路谁相假④?知音世所稀。只应守寂寞,还掩故园扉。

【注】①《旧唐书·文苑传》载,孟浩然“年四十,来游京师,应进士不第,还襄阳”。这首诗便是临行前留给王维的。②违:分离。③假:提携。

1.请结合诗意,简要赏析颔联中“欲”“惜”两个字的意蕴和作用。

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哪些思想感情?请结合全诗简要概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李绅,字公垂,六岁而孤,母卢,躬授之学。为人短小精悍.于诗最有名.时号“智李苏州刺史韦夏卿数称之。

元和初,擢进士第,补国子助教,不乐,辄去。客金陵,李锜 爱其才,辟掌书记。 锜浸不法,宾客莫敢言,绅数谏,不入;欲去,不许。錡召绅作疏,坐锜前,绅阳怖栗,至不能为字,下笔辄涂去,尽数纸。铸怒骂日:“何敢尔.不惮死邪?”对曰:“生耒尝见金革.今得死为幸。”即注以刃,令易纸,复然。或言许纵能军中书,绅不足用。召纵至。操书如所欲。即囚绅狱中,铸诛,乃免。穆宗召为右拾遗、翰林学士,与李德裕稹同时,号“三俊”。

累擢中书舍人。牛僧孺辅政,以绅为御史中丞.顾其气刚卞。易疵累。而韩愈劲直,乃以愈为京兆尹。绅、愈示相下,更持台府故事,论诘往反,诋讦纷然,繇是皆罢之,以绅为江西观察使.帝素厚遏绅。遣使者就第劳赐,以为乐外迁,绅泣言为李逢吉③中伤。入谢,又自陈所以然,帝悟。改户部侍郎 逢吉终欲陷之。乃用张又新、李续等计.擢李虞、程昔范与刘栖楚皆为拾遗.以伺绅隙.内结中人王守澄自助。会敬宗立,逢吉知绅失势可乘,使守澄从容奏言:“先帝始议立太子,杜元颖、李绅劝立深王,独宰相逢吉请立些下,而李续、李虞助之。”逢吉乘间言绅尝不利于陛下,请逐之。帝初即位,不能辨,乃贬绅为端州司马。后天子于禁中得先帝手缄书一笥,发之,见斐度元颖、绅:

疏请立帝为嗣,始大感悟,悉焚逢吉党所上谤书。始.绅南逐.霍山多魔撷茶者病之治机阱发民迹射不能止绅至尽去之虎不为暴。开成初,郑重以绅为河南尹。河南多恶少,或危帽散衣④,击大球,户官道,车马不敢前。绅治刚严,皆望风遁去。武宗即位,进尚书右仆射、门下侍郎。居位四年,以足缓不任朝谒,辞位。卒,赠太尉,谥文肃。

(选自《新唐书》,有删改)

【注】①李铸:唐朝宗室,唐宪宗时任镇海节度使,割据自雄,因叛乱被杀。②繇:古同“由”。③李逢吉:唐朝宰相,为人忌刻,险谲多端。④散衣:指平时穿的便装。

1.对下列句子中加横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坐锜前,绅阳怖栗    阳:通“佯”,假装

B.令易纸,复然        易:更换

C.帝素厚遇绅          素:以前

D.击大球,户官道      户:阻挡

2.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霍山多虎/撷茶者病之/治机阱/发民迹射/不能止/绅至/尽去之/虎不为暴

B.霍山多虎撷茶者/病/治机阱/发民迹射/不能止绅/至/尽去之/虎不为暴

C霍山多虎/撷茶者病之/治机阱/发民迹/射不能止/绅至/尽去/虎不为暴

D.霍山多虎/撷茶者/病/治机阱/发民迹射/不能止/绅至尽去之/虎不为暴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绅因身材短小,又擅长写诗,当时的人送他“短李”的雅号。在他很小的时候,他的父亲就去世了,是他的每亲亲 自教他读书,助其成才的。

B.李锜做一些不法之事,除了李绅,其他的宾客没有敢劝阻他的。在替李锜书写始皇帝的奏疏时,李绅假装害怕才蒙混过去。

C.当李绅因与韩愈相互诋毁而被牛僧孺贬出京城任江西观察使时,穆宗皇帝误以为他是自愿出京任职的,李绅入朝说明实情,皇帝才明白,就留下他任原职。

D.李逢吉勾结朝廷官员和宫中宦官蒙蔽不知情的敬宗皇帝,说李绅当年反对立他为太子,导致李绅被贬,后来敬宗看到了先皇亲手封藏的一箱奏书才明白实情。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绮浸不法,宾客莫敢言,绅数谏,不入;欲去,不许。

(2)铸怒骂日:“何敢尔,不惮死邪?”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口学界长期存在着人口攀升不利于经济增长的观点。20世纪后期,“乐观派”的人口学家指出了“悲观派”的一个重要误区:只关注了人口总量,没有关注人口在年龄频段方面的比重结构。世纪之交出现的人口红利概念是结构理论成熟的一个重要标志。

人口红利是借股票红利的含义,通俗地说明人口变化在特定时段使经济获得的额外增长幅度。正如并非任何厂商的股票在任何时段都会有红利一样,人口红利只会发生在特定国家的特定时段。人口红利也不是说人口越多对经济增长就越好,它的来源是劳动年龄人口的比重。当一国的劳动年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达到或超过一个比率时或者抚养比低于某个分数值时,经济增长就有可能借助这一有利的人口结构而获益。

我们知道,处于劳动年龄的人口除了自身的消费外一般都会不断创造财富并获得收入。不难推断,一个国家有效劳动人口的比重越大,人均收入向上增长的几率就越大。在实证研究中,人口学者们和一些宏观经济学者们都发现:增长快的国家往往有效劳动人口的比重较高,而增长慢甚至陷入衰退的国家几乎都面临劳动人口不足的困扰。

与仅注重人口总量的分析比起来,人口结构分析显然前进了一大步。它剥离了对经济增长贡献较小的人口群体,更为精准地定位了影响国民收入的人口频段。不过,人口结构分析并非十全十美,由人口结构所导出的人口红利概念也存在不足。

人口红利概念的主要缺陷在于:在“客观数字”这一“硬指标”的光环下,有可能使我们忽略人口的质量这一“软指标”。表面看来,劳动人口比重高确实是件好事——与2个劳动人口供养l个非劳动人口的情形比起来,4个劳动人口供养1个非劳动人口更能给我们以安全感。问题在于也许极端一些:如果前一情形的2个劳动人口拥有l6年的教育背景,而后一情形的4个劳动人口仅具有9年的受教育经历,那么哪一位被供养者会更有安全感呢?

了解国际贸易的读者一定知道这样一个现象:为了扩大贸易量而降低价格的策略不一定能带来贸易总收益的上升,在一定的范围内,价格的上涨和出口量的下降反而可以获得更多的总收益。上述现象对于我们正确看待人口红利是非常有帮助的,因为劳动人口的总贡献是其数量和个体产出的乘积。在劳动人口总量下降后,其总贡献是可以保持恒定甚至提升的,只要数量的下降被质量的提高所弥补。

也就是说,如果我们在人口红利概念中引入人口质量的维度,那么一些为人所忧虑的问题可能并没有那么严重。美国老年学学会原会长、老龄化经济学者詹姆斯·舒尔茨曾这样指出:“老龄化对经济的影响并不像那些只考察供养比就报告坏消息的预言家们想象的那样糟。”

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

1.下列关于“人口红利”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人口红利这个概念是借助于股票红利的含义,来源于一个国家中劳动年龄人口的比重,并不是任何国家任何时候都具有。

B.某个国家的劳动年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达到或者超过一个比率时,就形成了人口红利,该国的经济增长就能借助这一红利而获益。

C.人口红利的主要缺陷在于没有引入人口质量的维度,但它对人口结构的分析,比仅注重人口总量的分析还是有很大进步。

D.人口红利概念是结构理论成熟的一个重要标志,如果再引人人口质量的软指标,就会更加完善。一些人们担心的老龄化对经济的不良影响可能也就没有那么严重。

2.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在国际贸易中,为了扩大贸易量而降低价格未必能带来总收益提升,作者以此说明,在一定范围内,只要劳动人口数量的下降能被质量的提高弥补,其总贡献是可以保持恒定甚至提升的。

B.美国老年学学会原会长、老龄化经济学者詹姆斯·舒尔茨认为,人口红利概念指出了“悲观派”的误区,老龄化对经济的影响并不像“悲观派”经济学家预言的那样糟。

C.劳动人口总量的“硬指标”使我们在分析人口结构的同时,忽略了还必须考虑人口质量的“软指标”。

D.实证研究表明,有效劳动人口比重越高,国家经济增长就越快;有效劳动人口越少,国家经济增长就越慢甚至衰退。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因为劳动人口的总贡献是其数量和个体产出的乘积,所以劳动人口的质量也非常重要,同样数量下,劳动人口较高的教育水平可以使被供养者安全感更强。

B.应对老龄化对经济的负面影响,不仅需要增加有效劳动人口,还得提高劳动者的教育水平,二者结合,才能发挥人口红利的最大效果。

C.我国最近通过的放开二孩政策,可为国家增加有效劳动人口奠定基础,使国家的经济得以可持续性发展。

D.两个拥有较高教育水平的劳动人口要比四个较低教育水平的劳动人口做出的贡献大,所以,提高劳动者的教育水平是国家发展的重中之重。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照要求作文。

世界似画笔下缤纷的色彩,世界如琴瑟上跳动的音符;世界因创新而进步,世界缘和谐而温馨;世界可以存在于神奇虚拟的网络,世界更演绎着平凡真实的人生;世界说起来很大,世界其实又很小……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世界,每个人都生活在世界之中。请你以“生命的色彩”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1)自选角度,自拟题目;

(2)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3)不少于800字。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