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口学界长期存在着人口攀升不利于经济增长的观点。20世...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口学界长期存在着人口攀升不利于经济增长的观点。20世纪后期,“乐观派”的人口学家指出了“悲观派”的一个重要误区:只关注了人口总量,没有关注人口在年龄频段方面的比重结构。世纪之交出现的人口红利概念是结构理论成熟的一个重要标志。

人口红利是借股票红利的含义,通俗地说明人口变化在特定时段使经济获得的额外增长幅度。正如并非任何厂商的股票在任何时段都会有红利一样,人口红利只会发生在特定国家的特定时段。人口红利也不是说人口越多对经济增长就越好,它的来源是劳动年龄人口的比重。当一国的劳动年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达到或超过一个比率时或者抚养比低于某个分数值时,经济增长就有可能借助这一有利的人口结构而获益。

我们知道,处于劳动年龄的人口除了自身的消费外一般都会不断创造财富并获得收入。不难推断,一个国家有效劳动人口的比重越大,人均收入向上增长的几率就越大。在实证研究中,人口学者们和一些宏观经济学者们都发现:增长快的国家往往有效劳动人口的比重较高,而增长慢甚至陷入衰退的国家几乎都面临劳动人口不足的困扰。

与仅注重人口总量的分析比起来,人口结构分析显然前进了一大步。它剥离了对经济增长贡献较小的人口群体,更为精准地定位了影响国民收入的人口频段。不过,人口结构分析并非十全十美,由人口结构所导出的人口红利概念也存在不足。

人口红利概念的主要缺陷在于:在“客观数字”这一“硬指标”的光环下,有可能使我们忽略人口的质量这一“软指标”。表面看来,劳动人口比重高确实是件好事——与2个劳动人口供养l个非劳动人口的情形比起来,4个劳动人口供养1个非劳动人口更能给我们以安全感。问题在于也许极端一些:如果前一情形的2个劳动人口拥有l6年的教育背景,而后一情形的4个劳动人口仅具有9年的受教育经历,那么哪一位被供养者会更有安全感呢?

了解国际贸易的读者一定知道这样一个现象:为了扩大贸易量而降低价格的策略不一定能带来贸易总收益的上升,在一定的范围内,价格的上涨和出口量的下降反而可以获得更多的总收益。上述现象对于我们正确看待人口红利是非常有帮助的,因为劳动人口的总贡献是其数量和个体产出的乘积。在劳动人口总量下降后,其总贡献是可以保持恒定甚至提升的,只要数量的下降被质量的提高所弥补。

也就是说,如果我们在人口红利概念中引入人口质量的维度,那么一些为人所忧虑的问题可能并没有那么严重。美国老年学学会原会长、老龄化经济学者詹姆斯·舒尔茨曾这样指出:“老龄化对经济的影响并不像那些只考察供养比就报告坏消息的预言家们想象的那样糟。”

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

1.下列关于“人口红利”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人口红利这个概念是借助于股票红利的含义,来源于一个国家中劳动年龄人口的比重,并不是任何国家任何时候都具有。

B.某个国家的劳动年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达到或者超过一个比率时,就形成了人口红利,该国的经济增长就能借助这一红利而获益。

C.人口红利的主要缺陷在于没有引入人口质量的维度,但它对人口结构的分析,比仅注重人口总量的分析还是有很大进步。

D.人口红利概念是结构理论成熟的一个重要标志,如果再引人人口质量的软指标,就会更加完善。一些人们担心的老龄化对经济的不良影响可能也就没有那么严重。

2.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在国际贸易中,为了扩大贸易量而降低价格未必能带来总收益提升,作者以此说明,在一定范围内,只要劳动人口数量的下降能被质量的提高弥补,其总贡献是可以保持恒定甚至提升的。

B.美国老年学学会原会长、老龄化经济学者詹姆斯·舒尔茨认为,人口红利概念指出了“悲观派”的误区,老龄化对经济的影响并不像“悲观派”经济学家预言的那样糟。

C.劳动人口总量的“硬指标”使我们在分析人口结构的同时,忽略了还必须考虑人口质量的“软指标”。

D.实证研究表明,有效劳动人口比重越高,国家经济增长就越快;有效劳动人口越少,国家经济增长就越慢甚至衰退。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因为劳动人口的总贡献是其数量和个体产出的乘积,所以劳动人口的质量也非常重要,同样数量下,劳动人口较高的教育水平可以使被供养者安全感更强。

B.应对老龄化对经济的负面影响,不仅需要增加有效劳动人口,还得提高劳动者的教育水平,二者结合,才能发挥人口红利的最大效果。

C.我国最近通过的放开二孩政策,可为国家增加有效劳动人口奠定基础,使国家的经济得以可持续性发展。

D.两个拥有较高教育水平的劳动人口要比四个较低教育水平的劳动人口做出的贡献大,所以,提高劳动者的教育水平是国家发展的重中之重。

 

1.B 2.A 3.D 【解析】 1. 试题分析:B“该国的经济增长就能借助这一红利而获益”,原文第二段说的是“经济增长就有可能借助这一有利的人口结构而获益”。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意的能力,能力层级为B级。论述类文本阅读的命题者常将选项的干扰点设置在一些不同的对应关系、程度、范围等上,多多熟悉误区设置的点,无疑是提高答题准确率的关键。 考点: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2. 试题分析:B项,张冠李戴,原文是“‘乐观派’的人口学家指出了‘悲观派’的一个重要误区”,不是詹姆斯•舒尔茨;而且要得出“老龄化对经济的影响并不像‘悲观派’经济学家预言的那样糟”的前提不是人口红利概念,而是人口红利概念引入人口质量的维度。c项,“硬指标”指的不是“劳动人口总量”,而是“有效劳动人口比重”;再者,原文是“有可能使我们忽略”。D项,以偏概全,文是“往往”“几乎”,而选项绝对化。解答此类题的步骤是:第一步,把握全文主要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涉及的内容一般范围比较大,所以把握全文主要内容是筛选和整合的基础。具体来说,要探究文章的观点,把握作者在文中体现的态度,筛选出文中使用的论据等。对文章的主要内容有个整体把握,筛选和整合信息时才会心中有数。第二步,把握题干,确定答题区间。阅读题干的设置常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创设情境、设问角度和命题意图。前两者是显性的,而后者是隐性的,但又是最关键的,审题时要通过分析前两者把握命题意图。信息筛选的主要依据是题干和文本。明确题干要求后,就要回到文本上来,迅速找到筛选区域,找准与试题的选项对应的原句。第三步,将选项信息与原文语句内容进行对应比较。选项信息的语言与原文语句内容在表述上有一定区别,命题者常通过改变叙述的方式来设置一些干扰项,解答时要认真核对,找出符合题干的选项。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3. 试题分析:D根据原文第五段可推理,劳动人口的教育质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劳动人口的数量,但是并不能推出D项给出的结果。此类题一般以选择题的形式考查,选项按原文顺序,依次对内容进行分析、概括,其中一个错误项的错误设置有隐蔽性和迷惑性,它往往在大体正确的前提下设置一些与原文时间、地点、人物及事件不符的内容、词语。做题时要仔细推敲,认真比对。此类题目选择肢中设错类型可分为信息错位、错解词语、强加因果(或因果倒置)、无中生有、颠倒是非将文中未然的信息说成必然等。解题时考生应审准题干,依文索义,正确分析。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照要求作文。

世界似画笔下缤纷的色彩,世界如琴瑟上跳动的音符;世界因创新而进步,世界缘和谐而温馨;世界可以存在于神奇虚拟的网络,世界更演绎着平凡真实的人生;世界说起来很大,世界其实又很小……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世界,每个人都生活在世界之中。请你以“生命的色彩”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1)自选角度,自拟题目;

(2)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3)不少于800字。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

高原青稞

我的家乡虽不是一望无际的平原,但倘若在所有的田地里都种满了青稞,这些青稞田一样能给你无边无际的感觉,清晨或薄暮,登高远望,你看到了一块块的青稞地,也许你会觉得奇怪,青藏高原上的青稞地,不就和北方的麦子地是一模一样的吗?不就是如此平淡吗?看上去不如南国的稻田秀丽,不如西北的胡杨壮观,我只能这样告诉你,那是因为你还没有登上过巍峨的青藏高原,在如此恶劣的环境看它们是如何坚强地生长。

在我老家的东面,就有一块不大的土地,每到播种季节,母亲都会找人把青稞播种到地里这块土地的土质很差,而且已经让先前的作物生长了一季,营养早已被上季的作物用光,再种青稞不是白白地浪费种子吗?有时,我会禁不住向母亲提出这样的问题,不过母亲每次都是微微一笑说:“青稞可不像你想的那样,只管种下去,不论怎么着,到了明年也能收,这样咱们就可以做

青稞饼,也可以做青稞酒了!”原来如此!就像母亲对我说的,青稞真像她小时候一样,养孩子和养牲口一样,只要有能吃的东西,哪怕是糟糠窝窝头,只要有能穿的衣服,哪怕是几片破布头,他们一样可以长大成人现在想起来,可不是吗,青稞不就是庄稼中的牲口吗!

于是,渐渐地喜欢上了青稞,这种低调却又顽强的草本植物闲暇时候,我仿佛是受到了某种诅咒似的,总是会在不经意的漫步中,走进齐腿深的青稞田之中那些青稞刀切似的整齐,看上去异常壮观,偶尔地会有几株从整齐的队伍中冒将出来,饱满的果穗倔强地想要触摸天空也许是因为贪婪生长,所以它们才会这么突出,而我更愿意将它们看成是田中的佼佼者

严冬过后,正是青稞返青、继续生长的时候,然而这个时候却是高原多风的季节强劲的北风一旦吹起,就连杨树那些看似坚不可摧的植物都要断条手臂下来,可是青稞呢,它们凭借根须,紧紧地抓住脚下的土壤,在猎猎北风中集体舞蹈!我似乎正在慢慢参透这其中的玄机,飞翔并不单单那么一种,鸟儿张开翅膀,翱翔于蓝天白云之上的,叫做飞翔;然而像青稞这样,乘着劲风,在地面上恣肆舞蹈的,也是一种飞翔只有一个完全的自由者,才会拥有这种飞翔怪不得,会有那么多诗人热衷于描写青稞,这其貌不扬的青稞,真倒像极了海明威笔下的圣地亚哥,活脱脱的一个硬汉,活脱脱的一个精神象征

犹能记起初见稻子时的情景因为读书的缘故,那是我第一次离开家,离开生活了二十年的西藏火车一路驶向江南的土地,当我还沉浸在长江的壮观时,一抹重重的绿色映着敞开的车窗扑进来我心想,这就是稻苗吧它们整整齐齐地拥簇在一起,绿得发亮,绿得耀眼。如果说家乡的青稞地是一尊富有内涵的雕像,那么初见江南的稻田,真觉得它们像极了由色彩取胜的泼墨画。雕像凝重,饱含着思想的力量,而泼墨画则精致,细腻,让人想起“草长莺飞二月天”,让人想起那争抢暖树的几只早莺。

如今,久在南国,我已切身感受到江南文化的典雅和细腻,然而不论它是多么迷人,即便是每天都在看那一片片的稻田,我却总也忘却不掉西藏的青稞虽然没有那么精致、典雅,却也别有一番率性而为的美。

1.联系全文,作者为什么说青稞是“低调却又顽强的草本植物”?

2.结合文本,说说“像青稞这样,乘着劲风,在地面上恣肆舞蹈的,也是一种飞翔”的含意

3.纵观全文,作者赋予青稞这一形象什么样的精神?从它们身上我们可以获得哪些启示?

 

查看答案

在横线上写出下面句子的上句或下句

(1)匪我愆期,(          )。将子无怒,(           )。

(2)不见复关,(            );既见复关,(            

(3)三岁为妇,(             );夙兴夜寐,(           )

(4)(           ,会面安可知!

(5)胡马依北风,(             

(6)此地有崇山峻岭,(            ),又有清流激湍,(          )。

(7)为善的受贫穷更命短,(          )。

(8)故知一死生为虚诞,(           )。

 

查看答案

阅读文段,完成小题

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夫子哂之。

“求,尔何知?”

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赤,尔何如?”

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点,尔何如?”

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

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

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三子者出,曾晳后。曾晳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

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

曰:“夫子何哂由也?”

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则非邦也与?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1.下列各句中加横线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居则曰     居:闲居,指平时在家的时候      摄乎大国之间      摄:夹、迫近

B.夫之晒之  晒:笑                          加之以师旅        加:加到……上

C.端章甫    端:端正                         舍瑟而作          作:起

D.吾与点也  与:赞成                         异乎三子者之撰    撰:才能,指为政的才能

2.下列句中加横线词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A.百年老屋,尘泥渗漉,雨泽下注

B.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

C.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

D.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

3.与例句“千乘之国”中的“之”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摄乎大国之间。

B.加之以师旅。

C.夫子哂之。

D.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

4.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有误的一项是(    )

A.文章以记言的形式记叙了孔子和四个学生谈话的场景,既写出了学生们不同的志趣、性格,又表现了孔子态度和蔼、思想明智、胸襟开阔的特点。

B.文章中孔子对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四个弟子所言之志的不同评价,表现出他对子路的贬斥,对冉有、公西华的认同,对曾皙的赞赏有加。

C.文章以“言志”为中心组织材料,结构首尾完整,刻画的人物形象鲜明,语言朴素自然,在简约的叙述中给我们勾勒了一幅先贤论志的图画。

D.文章选自《论语》,我们从孔子与弟子的对话中既可以读到孔子的政治、哲学、文化思想,也可以体会到《论语》言简义丰、含蓄凝练的特点。

5.将下面文言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2)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查看答案

下列句中加横线字古今词义相同的一项是(   

A.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       B明年,秦割汉中之地以与楚和

C.屈平属草稿未定             D.而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