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小题。 鹧鸪天·西都作 朱敦儒 我是清都①山水郎②,天...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题。

鹧鸪天·西都作

朱敦儒

我是清都①山水郎②,天教懒慢带疏狂。曾批给露支风券,累奏留云借月章。

诗万首,酒千觞,几曾着眼看侯王?玉楼金阙慵归去,且插梅花醉洛阳。

【注】①清都,传说中天帝的居所。②山水郎,为天帝管理山水的侍从

1.这首词刻画了一个怎样的词人形象?请简要说明。

2.有人评价这首词浪漫主义色彩浓厚,请结合全词简要说明。

 

1.①热爱自然,支露支风,留云借月;②傲视权贵,几曾着眼看侯王;③品行高洁。(“山水郎”暗示,“疏狂”明言,“梅花”象征) 2.①想象丰富,说自己是为天帝管理山水的官,且能支露、留云、借月;②夸张大胆,诗万首,酒千觞;③抒情强烈,几曾着眼看侯王,傲视权贵。 【解析】 1.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鉴赏人物形象的能力。答题的步骤如下:总说塑造了一位……的词人形象,结合诗句具体分析,最后表达了……情感。例如,上片的首句以“山水郎”自居,写自己热爱山水乃出于天性。直抒自己的生活理想,他不喜尘世,流连山水。接下来“天教分付与疏狂”则声称自己懒散的生活方式和狂放的性格特征亦属天赋,因而无法改变。这两句充分表现出了词人的性格特征,坦荡直爽,豪气四溢。以此类推即可。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诗歌人物形象鉴赏方法:可根据诗歌中人物的衣着、爱好、身份、背景及人物描写分析作答。例如,可抓住诗歌人物的描写。人物形象的塑造离不开人物的语言神态、动作心理等方面的刻画,诗歌也不例外。古典诗词中的人物形象一般不如小说中的形象丰满、完整,它可以是人物的一个神态、一个笑容、一个动作、一个微妙的心理变化,或一组人物的语言、声音,或是一个典型的细节等等。通过精当的描写,以简练的笔法刻画人物的形象,表现人物的性格,反映人物的思想感情。还要注意双关、象征等手法,体察诗人的写作意图,结合诗人身世际遇,展开联想。本题可抓住以下几点:“山水郎”暗示,“疏狂”明言,“梅花”象征意义分析作答。 2.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语言和表现手法的能力。可结合着具体诗句分析作答。作者以“山水郎”自居,“曾批给雨”充满了浪漫的精神,富于神奇的幻想;“诗万首,酒千觞”则是夸张的手法,写诗思的丰富,酒量的很大,隐逸生活的全部内容都表现为对诗与酒的钟情。“几曾著眼看侯王”面对“侯王”几曾看过,凸显词人对功名富贵的鄙夷,面对王侯的傲骨铮铮,直抒胸臆,“玉楼金阙慵归去,且插梅花醉洛阳”。这首词抒写作者不受礼法拘束,狂放不羁,傲视王侯的胸怀,写得很具个性特色。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赏析步骤:步骤一:用一两个词或一两句话,准确点明语言特色(豪迈雄奇、沉郁顿挫、悲壮慷慨、朴素自然、婉约细腻、含蓄委婉、清新明丽、幽默讽刺等);步骤二:结合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步骤三:阐述诗中用语言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本题答题时首先清楚浪漫主义的基本特点:想象、夸张、抒情,然后结合着诗歌具体词语分析作答即可。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

杜甫,字子美,京兆人。少贫不自振。举进士不中第,困长安。天宝十三载,甫奏赋三篇。擢右卫率府胄曹参军。数上赋颂,因高自称道,且言:“先臣恕、预以来,承儒守官十一世,审言以文章显。臣赖绪业,自七岁属辞,且四十年,然衣不盖体,常寄食于人。窃恐转死沟壑,伏惟天子哀怜之。若令执先臣故事,拔泥涂之久辱,则臣之述作,虽不足鼓吹六经,先鸣数子,至沉郁顿挫,随时敏给,扬雄、枚皋,可企及也。有臣如此,陛下忍弃之!”

会禄山乱,天子入蜀,甫避走三川。肃宗立,自鄜州羸服欲奔行在,为贼所得。至德二年,亡走凤翔。

与房琯为布衣交,琯时败兵,又以客董廷兰之故罢相,甫上疏言:“罪不宜免大臣。”帝怒,诏三司亲问。宰相张镐曰:“甫若抵罪,绝言者路。”帝乃解,不复问。时所在寇夺,甫家寓鄜,弥年艰窭,孺弱至饿死,因许甫自往省视。从还京师,出为华州司功参军。关辅饥,辄弃官去。客秦州,负薪拾橡粟自给。

流落剑南,营草堂成都西郭浣花溪。会严武节度剑南西川,往依焉。武再帅剑南,表为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武世旧,待甫甚善,亲诣其家。   

崔旰等乱,甫往来梓、夔间。大历中,出瞿塘,溯沅、湘以登衡山,适耒阳。因客耒阳,游岳祠,大水暴至,涉旬不得食。县令自棹舟迎之,乃得还。设牛炙白酒,大醉,一昔卒,年五十九。   

甫旷放不自检,好论天下大事,高而不切也。与李白齐名,时号“李杜”。数尝寇乱,挺节无所污。为歌诗,伤时挠弱,情不忘君,人皆怜之。坟在岳阳。有集六十卷,今传。

1.对下列句子中加横线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审言以文章显       :等到

B.先鸣数子           :首先

C.罪不宜免大臣       :小

D.耒阳               :去、往

2.下列各组加横线字的意义、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陛下忍弃乎            正色邪

B则臣述作              二虫又何知

C世旧                 口语遭遇此祸

D设牛炙白酒             难俗人言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虽然有先人传承儒业保持官职十一代,但杜甫的生活一直比较困难,在秦州时,甚至要负薪拾橡粟自给。

B.杜甫上书为房琯求情而触肃宗之怒,因为宰相张镐,皇帝才不再追究。

C.杜甫评价自己是“沉郁顿挫,随时敏给”,达到扬雄、枚皋的水平是没有问题的。

D.杜甫旷达不拘礼俗,又不自我约束检点,喜欢谈论天下大事,调子虽高但切合实际。

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时所在寇夺,甫家寓鄜,弥年艰窭,孺弱至饿死,因许甫自往省视。

(2)耒阳。因客耒阳,游岳祠,大水暴至,涉旬不得食。

(3)衡善机巧,尤致思于天文阴阳历算。(《张衡传》)

(4)武曰:“事如此,此必及我。见犯乃死,重负国。”(《苏武传》)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

陶渊明自耕自食的田园生活虽然远离了尘世恶浊,却也要承担肢体的病衰、人生的艰辛。田园破败了,他日趋穷困,唯一珍贵的财富就是理想的权利。于是,他写下了《桃花源记》。田园是“此岸理想”,桃花源是“彼岸理想”。终点在彼岸,一个可望而不可即的终点,因此也可以不把它当做终点。

《桃花源记》用娓娓动听的讲述,从时间和空间两度上把理想蓝图与现实生活清晰地隔离开来。这种隔离,初一看是艺术手法,实际上是哲理设计。

就时间论,桃花源中人的祖先为“避秦时乱”而躲进这里,其实也就躲开了世俗年代。“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时间在这里停止了,历史在这里消失了,这在外人看来是一种可笑的落伍和背时,但刚想笑,表情就会凝冻。人们反躬自问:这里的人们生活得那么怡然自得,外面的改朝换代、纷扰岁月,究竟有多少真正的意义?于是,应该受到嘲笑的不再是桃花源中人,而是时间和历史的外部形式。这种嘲笑,对人们习惯于依附着历史寻找意义的惰性,颠覆得惊心动魄。

就空间论,桃花源更是与人们所熟悉的茫茫尘世切割得非常彻底。这种切割,并没有借用危崖险谷、铁闸石门,而是通过另外三种方式。第一种方式是美丑切割。这是一个因美丽而独立的空间,在进入之前就已经是岸边数百步的桃花林,没有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那位渔人是惊异于这段美景才渐次深入的。这就是说,即便在门口,它已经与世俗空间在美丑对比上“势不两立”。第二种方式是和乱世切割。这是一个凭着祥和安适而独立的空间,独立于乱世争逐之外。和平的景象极其平常又极其诱人:良田、美地、桑竹、阡陌、鸡犬相闻、黄发垂髫……这正是历尽离乱的人们心中的天堂。但一切离乱又总与功业有关,而所谓功业,大多是对玉阶、华盖、金杖、龙椅的争夺。人们即便是把这些耀眼的东西全都加在一起,又怎能及得上桃花源中的那些平常景象?因此,平常,反而有了超常的力度,成了人们最奢侈的盼望。很多人说,我们也过着很平常的生活呀。其实,即使是普通民众,也总是与试图摆脱平常状态的功利竞争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都不是桃花源中人。桃花源之所以成为桃花源,就是在集体心理上不存在对外界的向往和窥探。外界,被这里的人们切除了。没有了外界,也就阻断了天下功利体系。这种自给自足的生态独立和精神独立,才是真正的空间独立。第三种方式可以说得拗口一点,叫“不可逆切割”。桃花源的独自美好,容不得异质介入。那位渔人的偶尔进入引动传播,而传播又必然导致异质介入。因此,陶渊明选择了一个更具有哲学深度的结局——桃花源永久地消失于被重新寻找的可能性之外。桃花源中人虽不知外界,却严防外界,在渔人离开前叮嘱“不足为外人道也”。渔人背叛了这个叮嘱,出来时一路留下标记,并且终于让执政的太守知道了。但结果是,太守派人跟着他循着标记寻找,全然迷路。更有趣的是,一个品行高尚的隐士闻讯后也来找,同样失败。陶渊明借此划出一条界限,桃花源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隐士天地,那些以名声、学识、姿态相标榜的“高人”,也不能触及它。这个“不可逆切割”,使桃花源表现出一种近似洁癖的冷然。陶渊明告诉一切过于实用主义的中国人,理想的蓝图是不可以随脚出入的。在信仰层面上,它永远在;在实用层面上,它不可逆。

(节选自(余秋雨《重峦叠嶂间的田园》)

1.下列对文中“哲理设计”解读不正确的一项是(   

A.桃花源没有历史,看似令人可笑,但世俗的改朝换代、纷扰岁月与这里怡然自得的生活相比却未必更有意义。

B.桃花源是一个因美丽而独立的空间,这种令人惊讶的美与世俗空间的美丑形成了强烈的对立。

C.桃花源是真正的空间独立,这里的人主动断绝与外界一切联系,过着极其平常的生活。

D.桃花源对外界的介入表现出一种近似洁癖的冷然,使桃花源与茫茫尘世“不可逆切割”。

2.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桃花源在个体心理上不存在对外界的向往和窥探,也因此阻断了天下功利体系,形成了自给自足的生态独立和精神独立。

B.桃花源是理想的蓝图,是真正意义上的隐士天地,只有真正的隐士才能找到它。

C.桃花源再也找不到了,《桃花源记》的这一结局具有更深的哲学意味:理想的蓝图是不可以随脚出入的。

D.桃花源中人不会向往和窥探外面的世界,他们不知外界,也不被外界所知。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田园是“此岸理想”,桃花源是“彼岸理想”,陶渊明隐居田园的理想破灭了,《桃花源记》是他一个更虚幻的寄托。

B.就空间论而言,桃花源是独立的,它美丽,祥和安适,而又容不得异质的介入。

C.《桃花源记》描绘的美好世界,从时间和空间两度上把理想蓝图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这不仅是艺术手法,更有哲理意味。

D.常说“人人心中都有一个桃花源”,是指人人心中都有一个现实世界,它已经超越了桃花源本身,这与作者所说的“在信仰层面上,它永远在”是相通的。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自己的联想和感悟,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论述类文章。

中央电视台的《开门大吉》是一个很受观众欢迎的栏目。他要求选手根据提示音猜歌曲名,每过一关,选手就会获得一定数额的奖金,难度逐渐加大奖金也越来越高。如果在某一关失败,前面获得的奖金就会清零。有的选手根据自己的能力,冲到某一关时会选择停下来,得到一定的奖金,满意地离开。也有的选手选择继续闯关,有的最终获胜,高兴地离开;也有的虽然失败,但同样高兴地离开。

要求:①选准角度,自定立意;②自拟题目;③文体特怔鲜明。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文后的小题

叶宗盛

章毅

宗盛搞小说,出身书香门第。其祖父为清末最后一茬翰林,只是做了三两年,大清便倒台了,这位遗老偏又随了张勋的“辫子军”光复朝廷,直至无望,才迁回小城。祖父便日日拖了花白辫子,去大户人家纵论诗文,写写对子,也不过是为了换得一碗米酒。

好在遗老留下一堆古籍,宗盛受益匪浅。宗盛熟读经史子集,一部《资治通鉴》,口若悬河,讲到现在,回回有新花招,从不重样。

宗盛的小说,便也来得厚重。

宗盛的妻子教书,人极好,讲一口好听的嘉兴话。宗盛写小说时,埋头不出,妻子便餐餐裹了粽子。粽子里有核桃、乌枣、腊肉、蛋黄。小巧好看,且又耐吃。

宗盛好论时事,又是政协常委。每次开会,总是借古鉴今,就如何发展本县经济,发表宏观大论,常常一矢中的。但提案上去,往往只是被签上“此提案极有价值,请某某部门研处”,便没了下文。宗盛却不气馁,照提不误。

眼下文人的日子多过得艰难,宗盛也不例外。两个儿子均已大了,一家四口,仍挤在一间斗室。妻子常说自己裹得一手正宗的嘉兴粽子,应该到街上摆个摊儿试试。宗盛倒不清高,他说:“为商不耻,只要不奸。”却反对妻子卖粽子。宗盛一腔雄才大略,做生意也是如此。

果然有文学圈里的人来找宗盛,商议合伙做生意的事,这生意往往大得令人瞠目结舌,且往往唾手可得。宗盛便很激动,时常与来人商议至深夜,却从没有做成的时节。时间久了,妻子不见有钱进来,且往往要打扫满地烟蒂,不免有了些怨言。机会终于来了。

乡下某山发现银铜矿,省地质部门来测定,品位极高,只是蕴藏量不大,不值得大工程队开采。有文学青年兴冲冲地找来,手持着省里的测定文书,说已与村里讲定,承包此山,每吨矿石只需交给村里十八元,运到外地却可卖出高价。

宗盛立时激动不已,翻开县志,果有记载,说民国十六年,有南洋巨商准备投资采矿,奈何运输机械的船只在海上遭海盗劫掠,只得作罢。宗盛再细读测定文书,记载的数据与来人所说无二。有史可查,又有现代科学鉴定结果为据,还能有假?宗盛便七拼八凑借来三万元,与来人合股开矿。

没料想,几个月过去,第一车矿石出来,运到矿厂,一测,却品位极低,以十八元一吨卖给矿厂,人家也不愿收。连运几个矿厂,皆是如此。

宗盛忽然觉得自己像这矿石。

背了三万元债,宗盛无心再写小说。

妻子却仍是极好,也不多言。

这时,县城的小吃兴起粽子热,一色儿挂着黄色小旗,上书“正宗嘉兴五芳斋粽子”。一元钱一只,生意极是红火。

妻子对宗盛说:“我们去卖粽子,好哦?”言语极轻,犹犹豫豫地望着宗盛。

宗盛却极爽快,说:“行!”

又说:“古时有卖药老人,卖的药货真价实,几十年‘言无二价’,生意却始终红火。《镜花缘》里又有一君子国,君子国里,卖的人总是嫌自己的东西不好,卖的价钱又高,请买方担待;买的人总是说卖的东西太好,卖的价钱又低,实在无法承受。我们虽不是君子国,但一要货真,二要言无二价。”

妻子也极看重品行,说:“这个自然。”

妻子裹粽子时,宗盛便在一旁督工,核桃、乌枣、腊肉、蛋黄一样不少,工艺也只只讲究,裹得严严实实,不松不垮。

宗盛便放心了。每到夜晚,便在街上摆一竹椅,置一煤炉,炉上安一钢精锅,一锅粽子热气腾腾。粽子九毛一只,一晚上能卖几百只,生意极为红火。

一星期下来,宗盛和妻子一结账,却发觉每只粽子要亏一毛钱。

妻子说:“要加价,一只一块一,好货不怕贵。”宗盛却说:“言无二价,我不卖!”妻子又说:“价不变,那料要减几成。”宗盛更是不肯:“这样岂不欺了后买的客?我不卖!”

妻子恼了,说:“你以为君子国里做得成买卖?”宗盛坚持不卖。

后来,倒是合伙开矿山的文学青年和宗盛妻子一道,将粽子生意又做了起来。他们租了个店面,料不但减了,价格也不再是言无二价,一年里都有了四个价,都是往高里涨,生意却依然红火。

初始,宗盛也时时去店里走走,忍不住要看看原料,说说言无二价和君子国的买卖,妻子和文学青年自是不理。一年下来,非但将债还了,还略有结余。

宗盛不再去店里了,又写起了小说。写作时,妻子仍然餐餐另做了粽子给他端来,核桃、乌枣、腊肉、蛋黄,依旧一样不少,宗盛吃起来,却总觉得少了些许风味。

不知怎的,宗盛的小说竟难发起来。写时,眼前总拂不去那位翰林先祖,拖了辫子纵论诗文,以换一碗米酒。

(选自2015年第1期《短篇小说》,有删改)

1.请简要概括叶宗盛的形象特点。

2.文中画线的句子,表现了人物怎样的心理?

(1)宗盛忽然觉得自己像这矿石。

(2)妻子对宗盛说:“我们去卖粽子,好哦?”言语极轻,犹犹豫豫地望着宗盛。

3.小说倒数第二段,叶宗盛吃着妻子做的与先前完全一样的粽子,为什么会“总觉得少了 些许风味”?

4.小说结尾意味深长,含义丰富,可以引发读者的多种理解。请结合全文加以探究。

 

查看答案

仔细观察下面这幅“全国妇联会徽”图,试对其设计意图加以解说。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