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文后的小题。 叶宗盛 章毅 宗盛搞小说,出身书香门第。其祖父为...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文后的小题

叶宗盛

章毅

宗盛搞小说,出身书香门第。其祖父为清末最后一茬翰林,只是做了三两年,大清便倒台了,这位遗老偏又随了张勋的“辫子军”光复朝廷,直至无望,才迁回小城。祖父便日日拖了花白辫子,去大户人家纵论诗文,写写对子,也不过是为了换得一碗米酒。

好在遗老留下一堆古籍,宗盛受益匪浅。宗盛熟读经史子集,一部《资治通鉴》,口若悬河,讲到现在,回回有新花招,从不重样。

宗盛的小说,便也来得厚重。

宗盛的妻子教书,人极好,讲一口好听的嘉兴话。宗盛写小说时,埋头不出,妻子便餐餐裹了粽子。粽子里有核桃、乌枣、腊肉、蛋黄。小巧好看,且又耐吃。

宗盛好论时事,又是政协常委。每次开会,总是借古鉴今,就如何发展本县经济,发表宏观大论,常常一矢中的。但提案上去,往往只是被签上“此提案极有价值,请某某部门研处”,便没了下文。宗盛却不气馁,照提不误。

眼下文人的日子多过得艰难,宗盛也不例外。两个儿子均已大了,一家四口,仍挤在一间斗室。妻子常说自己裹得一手正宗的嘉兴粽子,应该到街上摆个摊儿试试。宗盛倒不清高,他说:“为商不耻,只要不奸。”却反对妻子卖粽子。宗盛一腔雄才大略,做生意也是如此。

果然有文学圈里的人来找宗盛,商议合伙做生意的事,这生意往往大得令人瞠目结舌,且往往唾手可得。宗盛便很激动,时常与来人商议至深夜,却从没有做成的时节。时间久了,妻子不见有钱进来,且往往要打扫满地烟蒂,不免有了些怨言。机会终于来了。

乡下某山发现银铜矿,省地质部门来测定,品位极高,只是蕴藏量不大,不值得大工程队开采。有文学青年兴冲冲地找来,手持着省里的测定文书,说已与村里讲定,承包此山,每吨矿石只需交给村里十八元,运到外地却可卖出高价。

宗盛立时激动不已,翻开县志,果有记载,说民国十六年,有南洋巨商准备投资采矿,奈何运输机械的船只在海上遭海盗劫掠,只得作罢。宗盛再细读测定文书,记载的数据与来人所说无二。有史可查,又有现代科学鉴定结果为据,还能有假?宗盛便七拼八凑借来三万元,与来人合股开矿。

没料想,几个月过去,第一车矿石出来,运到矿厂,一测,却品位极低,以十八元一吨卖给矿厂,人家也不愿收。连运几个矿厂,皆是如此。

宗盛忽然觉得自己像这矿石。

背了三万元债,宗盛无心再写小说。

妻子却仍是极好,也不多言。

这时,县城的小吃兴起粽子热,一色儿挂着黄色小旗,上书“正宗嘉兴五芳斋粽子”。一元钱一只,生意极是红火。

妻子对宗盛说:“我们去卖粽子,好哦?”言语极轻,犹犹豫豫地望着宗盛。

宗盛却极爽快,说:“行!”

又说:“古时有卖药老人,卖的药货真价实,几十年‘言无二价’,生意却始终红火。《镜花缘》里又有一君子国,君子国里,卖的人总是嫌自己的东西不好,卖的价钱又高,请买方担待;买的人总是说卖的东西太好,卖的价钱又低,实在无法承受。我们虽不是君子国,但一要货真,二要言无二价。”

妻子也极看重品行,说:“这个自然。”

妻子裹粽子时,宗盛便在一旁督工,核桃、乌枣、腊肉、蛋黄一样不少,工艺也只只讲究,裹得严严实实,不松不垮。

宗盛便放心了。每到夜晚,便在街上摆一竹椅,置一煤炉,炉上安一钢精锅,一锅粽子热气腾腾。粽子九毛一只,一晚上能卖几百只,生意极为红火。

一星期下来,宗盛和妻子一结账,却发觉每只粽子要亏一毛钱。

妻子说:“要加价,一只一块一,好货不怕贵。”宗盛却说:“言无二价,我不卖!”妻子又说:“价不变,那料要减几成。”宗盛更是不肯:“这样岂不欺了后买的客?我不卖!”

妻子恼了,说:“你以为君子国里做得成买卖?”宗盛坚持不卖。

后来,倒是合伙开矿山的文学青年和宗盛妻子一道,将粽子生意又做了起来。他们租了个店面,料不但减了,价格也不再是言无二价,一年里都有了四个价,都是往高里涨,生意却依然红火。

初始,宗盛也时时去店里走走,忍不住要看看原料,说说言无二价和君子国的买卖,妻子和文学青年自是不理。一年下来,非但将债还了,还略有结余。

宗盛不再去店里了,又写起了小说。写作时,妻子仍然餐餐另做了粽子给他端来,核桃、乌枣、腊肉、蛋黄,依旧一样不少,宗盛吃起来,却总觉得少了些许风味。

不知怎的,宗盛的小说竟难发起来。写时,眼前总拂不去那位翰林先祖,拖了辫子纵论诗文,以换一碗米酒。

(选自2015年第1期《短篇小说》,有删改)

1.请简要概括叶宗盛的形象特点。

2.文中画线的句子,表现了人物怎样的心理?

(1)宗盛忽然觉得自己像这矿石。

(2)妻子对宗盛说:“我们去卖粽子,好哦?”言语极轻,犹犹豫豫地望着宗盛。

3.小说倒数第二段,叶宗盛吃着妻子做的与先前完全一样的粽子,为什么会“总觉得少了 些许风味”?

4.小说结尾意味深长,含义丰富,可以引发读者的多种理解。请结合全文加以探究。

 

1.(1)深受传统文化熏陶,文学功底深厚;(2)颇具古君子遗风,恪守传统道德;(3)崇尚清谈议论,常脱离实际;(4)迂腐教条,不知灵活变通。 2. (1)叶宗盛开矿失败,感到自己同这些矿石一样无用,表现了他消沉低落、失意自责的心理。(2)妻子以试探和商量的口吻提出卖粽子的事,小心翼翼,表现了她体贴关怀丈夫,想为丈夫分忧,但又担心他不同意的矛盾心理。 3.妻子出售的粽子料减价涨,有违自己遵奉的“言无二价”“货真”的古风,叶宗盛觉得眼前的粽子也似乎沾染了庸俗之气,失去了以往纯正的风味。 4.(1)叶宗盛恪守的古君子之风在现实中落败,他倍感失落,只能从自己的翰林先祖那里寻找慰藉。这样更能突出其迂腐固执的性格缺陷,增添了人物的悲剧色彩,突出了小说的讽刺意味。(2)妻子事业的成功让叶宗盛反躬自省,觉察到自己与迂腐守旧的翰林先祖别无二致。这样使主人公具有了理性反思的品质,形象更加丰满,小说主题也更为丰富。(3)市场经济观念与传统的价值观念之间的矛盾和碰撞,使得叶宗盛内心困惑、纠结,对是否继承翰林先祖的遗风感到疑惑。可以引发读者对新形势下如何传承传统道德深入思考,使小说更富时代意义。 【解析】 1.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鉴赏人物形象的能力。解答此题,要根据小说中叶宗盛的言行举止等描写语句及议论性评价性的语句分析作答。主人公叶宗盛出身书香门第,深受祖父影响,小说也写得厚重,即使做生意也讲究货真价实,这些都体现出他身上的古君子遗风,恪守传统道德;然而他说话做事引经据典,想做生意却只想做大的,而且说的多做的少,粽子原料涨价他仍坚持赔本卖,又反映出他的迂腐和教条,重清谈脱离实际。 【考点定位】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鉴赏人物形象的方法:分析人物形象首先应结合着文中叙述性的语句,从身份、地位、修养、气质等总体上把握小说人物形象特点,然后根据小说中描写这个人物的言行举止的语句以及作者的议论或者作者借作品中其他人物对他的评价的语句直接提取或概括即可。还要注意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人物形象的方法。 2.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分析和理解小说人物心理的能力。可联系句子的上下文具体语境,从人物性格及写作意图角度思考作答。第一个句子是比喻句,喻体是矿石,从上文看,这矿石品位极低,卖不上价钱,叶宗盛做生意失败,自己觉得像矿石,表明叶宗盛此时内心是消沉的,他把自己也看作是无用的。第二个句子是妻子询问叶宗盛的话,当时家里有外债,妻子想挣钱还债,表明对丈夫的体贴,可又怕丈夫不同意,所以询问试探丈夫的想法,表明妻子内心对是否去卖粽子有一些犹豫和矛盾。 【考点定位】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理解句子的几种方法:(1)抓住关键词语理解(2)联系上下文理解句意。(3)根据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揣摩作者的写作目的理解句子。例如“宗盛忽然觉得自己像这矿石”,该句使用了比喻的修辞,句中的“矿石” 品位极低,卖不上价钱,而叶宗盛做生意失败,他觉得自己像这矿石,可见他的消沉,他觉得自己的无用的。 3. 试题分析:解答此题,应根据对小说内容及主旨的感知与理解,结合着这句话所在语段的上下文具体语境来分析作答。粽子仍和以前一样,“总觉得少了些许风味”只是叶宗盛的内心感觉,从上文看,他之所以会有这样的感觉是因为他知道妻子卖给别人的粽子涨了价,而且减了料,违背了他的“言无二价”的准则,他内心里失落。 【考点定位】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能力层级为探究F。 【名师点睛】解答此类题要从句子的含义、人物形象、小说的主旨及作者的写作意图等角度去体会这句话,这类题目在文中往往会有一些暗示性的语句,例如 “与先前完全一样的粽子”“总觉得少了些许风味”,那么考生应先到上文找到妻子做粽子卖粽子的内容,然后再找出叶宗盛的内心所想,最后结合分析组织答案即可。 4.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探究小说结尾蕴含的意蕴的探究能力。解答此题,应根据小说整体内容及主旨,结合着小说中人物形象,从作者的写作意图角度思考作答。从人物形象的角度看,一方面,叶宗盛的“言无二价”行不通,他的小说也“难发”了,表明他的做人做事准则在现实生活中碰了壁,他时时想起祖父,可以得到心灵的慰藉,寻求一些寄托,这样就会增加人物形象的讽刺意味;另一方面,他在现实中碰壁,也恰如先祖在辛亥革命后的中国碰壁,他想起先祖,也就表明他已经认识到自己的思想与现实不接轨,使人物形象更深刻了。从表达主题的角度看,叶宗盛自己做生意赔本,小说发表难,妻子做生意的方式他不认同,这些都表明他坚守的传统的道德观念与现实社会的市场经济观念发生了冲突,这个结尾起到了深化主题的作用。只要能自圆其说,言之有理即可。 【考点定位】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能力层级为探究F。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优秀的作者,有时为了表达思想的需要,往往在他们的作品中写一些语意深刻、耐人寻味的句子。在阅读中,我们不仅要懂得这些句子的表面意思,还要深入领会它的言外之意,弦外之音。探究语句的丰富意蕴,要抓住关键词,联系语句所在语段的具体语境,在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和主旨的基础上,从作者的写作意图和情感的角度思考其蕴含的丰富意蕴。例如“不知怎的,宗盛的小说竟难发起来。写时,眼前总拂不去那位翰林先祖,拖了辫子纵论诗文,以换一碗米酒”,“难发”,说明他的做人做事准则在现实生活中碰了壁,也恰如先祖在辛亥革命后的中国碰壁;“眼前总拂不去那位翰林先祖,拖了辫子纵论诗文,以换一碗米酒”,他时时想起祖父,可以得到心灵的慰藉,寻求一些寄托,这样就会增加人物形象的讽刺意味。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仔细观察下面这幅“全国妇联会徽”图,试对其设计意图加以解说。

 

 

查看答案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一个人总是上网,不读书,我认为他是没有文化的。      ?文化就是进入到人类精神生活的传统中去进行思考,而这个传统主要就存在于书籍之中。网络的长处是迅速传递当下的信息,它不让人思考。当然如果你素质好,你上网的时候也会思考。        ?我相信不是从网络上得来的,而是    有了这个底蕴。这样的人上网不怕,他不会被网络上铺天盖地的信息所左右,所淹没,他有自己的独立思考。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材料,拟写一条一句话新闻,不超过20个字。

记者从10月25日曲阜市举办的第二届“百姓儒学节”开幕式上获悉,世界文化遗产 “三孔”景区将向全国教师免费开放。这是继孔子后裔、曲阜籍市民免费游“三孔”,驻曲 高校、曲阜市中小学生特殊时段集体参观免费,游客“背《论语》免费游三孔”活动之后,曲阜再次向游客推出的优惠举措。

第二届“百姓儒学节”开幕式上,曲阜市委书记李长胜说,“兴市须重教,孔子作为‘万世师表’,理应得到全社会教师群体的尊崇。‘三孔’景区面向全国教师免费开放,将为优 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弘扬和创新、发挥儒学时代作用搭建新的载体。”

据了解,为做好“三孔”景区面向教师免费开放的前期准备工作,曲阜市文物、旅游等相关部门进行了专题座谈和调研,并就配套方案进行了专题研究和论证,具体的实施方案正在制定之中。据悉,该方案将于2016年1月1日起施行。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韩愈在《师说》中用“                      ”表现出当时的士大夫以地位为标准,耻于从师的心理。

(2)苏轼《赤壁赋》中“                       ”两句,运用比喻手法,抒发了作者对个体生命的短暂和渺小的感慨。

(3)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追慕英雄孙仲谋,用“                      ”,写出了昔日的繁华,现在都已不复存在的无可奈何的心情。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题。

寻南溪常山道人隐居

刘长卿

一路经行处,莓苔见屐痕。

白云依静渚,芳草闭闲门。

过雨看松色,随山到水源。

溪花与禅意,相对亦忘言。

1.诗人眼中常山道人隐居地周围环境的最大特色是什么?请简要说明。

2.请分别对第三联中“过”和“随”两个字作简要赏析。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