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自己的联想和感悟,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论述类文章。 中央电...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自己的联想和感悟,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论述类文章。

中央电视台的《开门大吉》是一个很受观众欢迎的栏目。他要求选手根据提示音猜歌曲名,每过一关,选手就会获得一定数额的奖金,难度逐渐加大奖金也越来越高。如果在某一关失败,前面获得的奖金就会清零。有的选手根据自己的能力,冲到某一关时会选择停下来,得到一定的奖金,满意地离开。也有的选手选择继续闯关,有的最终获胜,高兴地离开;也有的虽然失败,但同样高兴地离开。

要求:①选准角度,自定立意;②自拟题目;③文体特怔鲜明。

 

失败亦英雄 追求梦想的道路,既有成功,也有失败,经过艰苦卓绝的奋斗,即便最终失败,也是英雄。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李清照的诗句表现了对项羽的敬仰之情。 项羽虽败犹荣。 鸿门宴之前的项羽是英雄,跨马提戟,冲锋陷阵。鸿门宴后的项羽依然是英雄,巨鹿之战,项羽果断斩杀坐观成败的宋义,率领楚军渡过漳河,破釜沉舟、以一当十、九战九捷,消灭了秦军主力;彭城之战,他率军斩杀汉军十万人;荥阳之战,项羽率军包围荥阳,刘邦在纪信的帮助下才得以逃脱。即便是到了穷途末路,项羽依然不减英雄本色:楼烦想用弓箭射杀项羽,而项羽的一声大喊,使得楼烦目不敢视、手不敢发,只能虚怯怯逃走;十面埋伏、楚歌声声,但没有吓倒项羽,他依然能够从容应对,即便是到了生命的最后时刻,他还能够关照老朋友。 “燕丹善勇士,荆轲为上宾。图尽擢匕首,长驱西入秦。”阮瑀的诗歌咏了英雄荆轲。荆轲的英名与成败无关,这是因为历史选择了荆轲。 荆轲敢于涉过寒冷的易水、渡过黄河,到达强秦,进入秦国的心脏,他遇到的对手比所有刺客遇到的对手都强大。荆轲的结局连荆轲也没有办法预料,但他敢于向最强者挑战。没有人不知道这次挑战的生还可能性几乎为零,但荆轲还是在“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悲壮声中去了秦国。虽然后人对荆轲的做法有着这样那样的猜测,但没有人怀疑过他的胆略。 那个号称十三就杀过人的秦舞阳,一到咸阳宫,就被高大的宫殿、威武的卫士、威严的气势吓倒,而荆轲依旧谈笑风生、神色自若。图穷匕见的勇气让后人记住了他,虽然他失败了,但他在人们的心目中依然是英雄。 正是这些有着英雄情结的人的不断努力,才使得社会能够前进和发展。 在近代中国有一位很伟大的失败的英雄,他独立开辟了无数新路,做了30年的开路先锋,养活了几百万人,造福一方,影响遍及全国。但因为开辟的路子太多,担负的事业过于伟大,最终没有完成自己的事业。他就是近代实业家张謇。 评论英雄,不应该从成败的角度,而应从他是否努力的角度。 努力过,虽失败亦英雄。 【解析】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材料作文题。审题时,可根据材料内容及关键信息构思立意。材料主要讲述了过关选手的四种做法,每一种都可以作为文章的立意,也可以将两个或两个以上综合起来作为立意。例如获得一定数额奖金后满意离开,可以理解为知足常乐,也可以理解为缺乏自信。实现家庭梦想之后继续比赛,可以理解为要有勇于挑战,也可以理解为贪婪。可以参考一以立意:①做人要自信;②贪婪之心不可有;③失败亦英雄;④实现梦想靠自己;等等。(1)量力而行(2)勇于挑战自我(3)重在过程(4)舍与得。写作时,要注意题干要求“论述类文章”。要注意拟写一个出彩的题目。 【考点定位】能写论述类、实用类和文学类文章。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易错警示】材料作文的命题:要防止如下6个方面的失误:①扩写后的记叙文原貌依旧,手法单调,叙事枯燥,仅仅只是增加了若干字节而已。 ②改写后的记叙文或由于套用而与原文意思相去甚远,或添加的细节违背生活常理。③议论文在引述材料之后就抛开材料“另起炉灶”,材料没有得到利用或运用。④由于重视了材料而淡漠了文题中的关键词,写出来的文章偏离了所要求表达的中心。⑤由于对材料的理解不深而提炼不出精粹的要点,文章立意过偏、过浅。⑥文体有误、格式有误。例如这则材料作文,就要根据题干要求,紧扣材料内容立意,还要注意写作体裁应为论述类的文章。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文后的小题

叶宗盛

章毅

宗盛搞小说,出身书香门第。其祖父为清末最后一茬翰林,只是做了三两年,大清便倒台了,这位遗老偏又随了张勋的“辫子军”光复朝廷,直至无望,才迁回小城。祖父便日日拖了花白辫子,去大户人家纵论诗文,写写对子,也不过是为了换得一碗米酒。

好在遗老留下一堆古籍,宗盛受益匪浅。宗盛熟读经史子集,一部《资治通鉴》,口若悬河,讲到现在,回回有新花招,从不重样。

宗盛的小说,便也来得厚重。

宗盛的妻子教书,人极好,讲一口好听的嘉兴话。宗盛写小说时,埋头不出,妻子便餐餐裹了粽子。粽子里有核桃、乌枣、腊肉、蛋黄。小巧好看,且又耐吃。

宗盛好论时事,又是政协常委。每次开会,总是借古鉴今,就如何发展本县经济,发表宏观大论,常常一矢中的。但提案上去,往往只是被签上“此提案极有价值,请某某部门研处”,便没了下文。宗盛却不气馁,照提不误。

眼下文人的日子多过得艰难,宗盛也不例外。两个儿子均已大了,一家四口,仍挤在一间斗室。妻子常说自己裹得一手正宗的嘉兴粽子,应该到街上摆个摊儿试试。宗盛倒不清高,他说:“为商不耻,只要不奸。”却反对妻子卖粽子。宗盛一腔雄才大略,做生意也是如此。

果然有文学圈里的人来找宗盛,商议合伙做生意的事,这生意往往大得令人瞠目结舌,且往往唾手可得。宗盛便很激动,时常与来人商议至深夜,却从没有做成的时节。时间久了,妻子不见有钱进来,且往往要打扫满地烟蒂,不免有了些怨言。机会终于来了。

乡下某山发现银铜矿,省地质部门来测定,品位极高,只是蕴藏量不大,不值得大工程队开采。有文学青年兴冲冲地找来,手持着省里的测定文书,说已与村里讲定,承包此山,每吨矿石只需交给村里十八元,运到外地却可卖出高价。

宗盛立时激动不已,翻开县志,果有记载,说民国十六年,有南洋巨商准备投资采矿,奈何运输机械的船只在海上遭海盗劫掠,只得作罢。宗盛再细读测定文书,记载的数据与来人所说无二。有史可查,又有现代科学鉴定结果为据,还能有假?宗盛便七拼八凑借来三万元,与来人合股开矿。

没料想,几个月过去,第一车矿石出来,运到矿厂,一测,却品位极低,以十八元一吨卖给矿厂,人家也不愿收。连运几个矿厂,皆是如此。

宗盛忽然觉得自己像这矿石。

背了三万元债,宗盛无心再写小说。

妻子却仍是极好,也不多言。

这时,县城的小吃兴起粽子热,一色儿挂着黄色小旗,上书“正宗嘉兴五芳斋粽子”。一元钱一只,生意极是红火。

妻子对宗盛说:“我们去卖粽子,好哦?”言语极轻,犹犹豫豫地望着宗盛。

宗盛却极爽快,说:“行!”

又说:“古时有卖药老人,卖的药货真价实,几十年‘言无二价’,生意却始终红火。《镜花缘》里又有一君子国,君子国里,卖的人总是嫌自己的东西不好,卖的价钱又高,请买方担待;买的人总是说卖的东西太好,卖的价钱又低,实在无法承受。我们虽不是君子国,但一要货真,二要言无二价。”

妻子也极看重品行,说:“这个自然。”

妻子裹粽子时,宗盛便在一旁督工,核桃、乌枣、腊肉、蛋黄一样不少,工艺也只只讲究,裹得严严实实,不松不垮。

宗盛便放心了。每到夜晚,便在街上摆一竹椅,置一煤炉,炉上安一钢精锅,一锅粽子热气腾腾。粽子九毛一只,一晚上能卖几百只,生意极为红火。

一星期下来,宗盛和妻子一结账,却发觉每只粽子要亏一毛钱。

妻子说:“要加价,一只一块一,好货不怕贵。”宗盛却说:“言无二价,我不卖!”妻子又说:“价不变,那料要减几成。”宗盛更是不肯:“这样岂不欺了后买的客?我不卖!”

妻子恼了,说:“你以为君子国里做得成买卖?”宗盛坚持不卖。

后来,倒是合伙开矿山的文学青年和宗盛妻子一道,将粽子生意又做了起来。他们租了个店面,料不但减了,价格也不再是言无二价,一年里都有了四个价,都是往高里涨,生意却依然红火。

初始,宗盛也时时去店里走走,忍不住要看看原料,说说言无二价和君子国的买卖,妻子和文学青年自是不理。一年下来,非但将债还了,还略有结余。

宗盛不再去店里了,又写起了小说。写作时,妻子仍然餐餐另做了粽子给他端来,核桃、乌枣、腊肉、蛋黄,依旧一样不少,宗盛吃起来,却总觉得少了些许风味。

不知怎的,宗盛的小说竟难发起来。写时,眼前总拂不去那位翰林先祖,拖了辫子纵论诗文,以换一碗米酒。

(选自2015年第1期《短篇小说》,有删改)

1.请简要概括叶宗盛的形象特点。

2.文中画线的句子,表现了人物怎样的心理?

(1)宗盛忽然觉得自己像这矿石。

(2)妻子对宗盛说:“我们去卖粽子,好哦?”言语极轻,犹犹豫豫地望着宗盛。

3.小说倒数第二段,叶宗盛吃着妻子做的与先前完全一样的粽子,为什么会“总觉得少了 些许风味”?

4.小说结尾意味深长,含义丰富,可以引发读者的多种理解。请结合全文加以探究。

 

查看答案

仔细观察下面这幅“全国妇联会徽”图,试对其设计意图加以解说。

 

 

查看答案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一个人总是上网,不读书,我认为他是没有文化的。      ?文化就是进入到人类精神生活的传统中去进行思考,而这个传统主要就存在于书籍之中。网络的长处是迅速传递当下的信息,它不让人思考。当然如果你素质好,你上网的时候也会思考。        ?我相信不是从网络上得来的,而是    有了这个底蕴。这样的人上网不怕,他不会被网络上铺天盖地的信息所左右,所淹没,他有自己的独立思考。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材料,拟写一条一句话新闻,不超过20个字。

记者从10月25日曲阜市举办的第二届“百姓儒学节”开幕式上获悉,世界文化遗产 “三孔”景区将向全国教师免费开放。这是继孔子后裔、曲阜籍市民免费游“三孔”,驻曲 高校、曲阜市中小学生特殊时段集体参观免费,游客“背《论语》免费游三孔”活动之后,曲阜再次向游客推出的优惠举措。

第二届“百姓儒学节”开幕式上,曲阜市委书记李长胜说,“兴市须重教,孔子作为‘万世师表’,理应得到全社会教师群体的尊崇。‘三孔’景区面向全国教师免费开放,将为优 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弘扬和创新、发挥儒学时代作用搭建新的载体。”

据了解,为做好“三孔”景区面向教师免费开放的前期准备工作,曲阜市文物、旅游等相关部门进行了专题座谈和调研,并就配套方案进行了专题研究和论证,具体的实施方案正在制定之中。据悉,该方案将于2016年1月1日起施行。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韩愈在《师说》中用“                      ”表现出当时的士大夫以地位为标准,耻于从师的心理。

(2)苏轼《赤壁赋》中“                       ”两句,运用比喻手法,抒发了作者对个体生命的短暂和渺小的感慨。

(3)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追慕英雄孙仲谋,用“                      ”,写出了昔日的繁华,现在都已不复存在的无可奈何的心情。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