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和谐高于冲突 与西方文化和西方价值观相比,中华文化和...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

和谐高于冲突

与西方文化和西方价值观相比,中华文化和中华价值观更强调社会和谐、以和为贵,追求“和而不同”。

春秋时期的史伯提出“和实生物,同则不继”,形成了中华文化“和而不同”的思想。“和”所具有的“和谐合一”的意义,在我国文明发展早期就有了。《尚书•舜典》记载,帝舜命其乐官通过诗歌音乐,达到“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神人以和”。这说明我国古人已了解音乐促进和谐的作用,体现了早期智者对宇宙和谐的向往。我国古人反复以声乐之和比喻世界各种事物之间的和谐,从而成为一种普遍追求。如《左传》中说:“八年之中,九合诸侯,如乐之和,无所不谐。”可见,我国古人将音乐的和谐作为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族群与族群、人与天地等关系的模型,对“和”的追求塑造了中华文明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

这一思想对儒家也产生了重要影响。儒家经典《礼记•乐记》说:“乐者,天地之和也;礼者,天地之序也。和故百物皆化,序故群物皆别。”这表明,人类的和谐在根本上来源于天地的和谐,即自然的和谐。和谐是一切事物的生成原理,没有和谐就没有万物化生,和谐的实现有着深刻的宇宙论根源。宋代哲学家张载曾说:“有象斯有对,对必反其为;有反斯有仇,仇必和而解。”显然,张载强调:从对立到和谐,不仅是天地的法则,也是社会、人生中具有普遍意义的原理。

把追求永久和谐作为对待外部世界的态度,这在中华文化和中华价值观中同样源远流长。《尚书•尧典》提出:“克明俊德,以亲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协和万邦。”以后,“协和万邦”便成为中华世界观的典范。类似的说法还有“以和邦国,以统百官,以谐万民”(《周礼•天官冢宰》)。孔子把“和”作为同外部世界交往的原则,提出“‘柔远能迩,以定我王’,平之以和也”。构建一个和平共处的世界,是中华文明几千年来持续不断的理想。

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汉代以后被表达为“天人合一”,成为中华文化的价值理想。所谓“天人合一”,就是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合一,注重人道(人类社会法则)和天道(宇宙普遍规律)的一致,不主张把天和人割裂开来。“天人合一”思想不强调征服自然、改造自然,不主张天人对立,而主张天人协调。根据这种思想,人不能违背自然,而应顺从自然规律,使自己的行为与自然相协调。我国古代的“天人合一”思想,一方面注重人是自然的一部分,注重人在自己身上体现自然的本性,致力于人与自然统一并与自然融为一体;另一方面主张人主动配合天地的生生变化,在与自然相协调的同时协助并促进宇宙的和谐与发展。这种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的思想,对纠正无限制地征服自然、不顾及环境保护与生态平衡的观念,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在西方文化和西方价值观中,有一种冲突意识,总想用自己的力量,以自我为中心,克服非我,宰制他者。因此,在西方历史上宗教战争非常残酷,中国则没有出现过那样的宗教战争。可以说,20世纪两次世界大战,其文化根源都不在东方。

总体来讲,同西方文化和西方价值观相比,中华文化和中华价值观强调和谐高于冲突。

1.关于“天人合一”思想,以下说法与原文意思不符的一项是:

A.它不主张将人与自然割裂开来,而是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合一,追求人类社会法则与宇宙普遍规律的一致。

B.它主张天人协调,要求人应顺从自然规律,使自己的行为与自然相协调,而否定征服自然、改造自然,不主张天人对立。

C.它既注重人在自己身上体现自然的本性,力求人与自然统一并与自然融为一体,也主张人在与自然相协调的同时,主动协助并促进宇宙的和谐与发展。

D.在当今世界,它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它可以纠正人们无限制地征服自然、不顾及环境保护与生态平衡的错误观念,可以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2.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中华文化和中华价值观中,很早把追求永久和谐作为对待外部世界的态度。孔子在对 “柔远能迩,以定我王”句作解说时,就把“和”视作与外部世界交往的原则。

B.宋代哲学家张载说:“有象斯有对,对必反其为;有反斯有仇,仇必和而解。”显然,张载承认对立的存在,但他也指出,对立必将化为和谐。

C.《尚书•尧典》提出:“克明俊德,以亲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协和万邦。”用当今的话来说,“协和万邦”就是构建一个和平共处的世界。

D.从《左传》所言“八年之中,九合诸侯,如乐之和,无所不谐”中可以看到:和谐是一切事物的生成原理,没有和谐就没有万物化生,和谐的实现有着深刻的宇宙论根源。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和”作为“和谐”的意义,在我国文明发展早期就有了。但在中华文化和中华价值观中,“和”还具有 “和平”、“融合”等意义。

B.儒家经典《礼记•乐记》说:“乐者,天地之和也;礼者,天地之序也。和故百物皆化,序故群物皆别。”可见,儒家推崇礼、乐的一条重要理由,是认为礼、乐是万物的根源。

C.西方历史上的宗教战争,20世纪的两次世界大战,其根本原因就在于西方文化和西方价值观重视冲突,总想用自己的力量,以自我为中心,克服非我,宰制他者。

D.中华文化和中华价值观强调和谐高于冲突。在当今世界在处理国家、民族间的政治、经济、文化关系时,这种“和谐高于冲突”的理念不应当被忽视。

 

1.B 2.D 3.C 【解析】 1.1】 试题分析: “否定征服自然、改造自然”误。原文是“不强调征服自然、改造自然”。“不强调”并非“否定” 【考点定位】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技巧点拨】考核概念的题目的命题点注意集中在概念的内涵、外延,注意的错误主要是范围不当、偷换概念、无中生有、强拉因果、曲解文意、答非所问等类型。命题的方式经常是对文中相关概念的要点进行组合,或对文中的句子进行转换,或是改变文中句子之间的关系。此题B项“否定征服自然、改造自然”误。原文是“不强调征服自然、改造自然”。“不强调”并非“否定”。选项偷换概念。 2.2】 试题分析:“和谐是一切事物的生成原理,没有和谐就没有万物化生,和谐的实现有着深刻的宇宙论根源。”是《礼记•乐记》的结论。 【考点定位】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技巧点拨】这是一道筛选并整合信息的题目,筛选整合信息的题目侧重于对文中佐证观点的现象、材料的运用的准确性进行考核,主要的错误类型是强拉因果、因果倒置、曲解文意、无中生有、混淆范围、偷换概念等等。此题选项D“和谐是一切事物的生成原理,没有和谐就没有万物化生,和谐的实现有着深刻的宇宙论根源。”是《礼记•乐记》的结论。选项张冠李戴。 3.3】 试题分析:原文倒数第二段是说,若推究事件的文化根源,可以发现:残酷的宗教战争及20世纪两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其文化根源都在于“在西方文化和西方价值观中,有一种冲突意识……宰制他者”。但不能据此说,这些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是“西方文化和西方价值观中的冲突意识”,因为“文化根源”与“根本原因”不可等同。再说,说“西方文化和西方价值观重视冲突”,将“重视冲突”说成整个西方文化和西方价值观的特征,也不符原文。 【考点定位】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技巧点拨】这类题目重点集中在对文中的观点的正误进行考核,错误类型注意有无中生有,张冠李戴、曲解文意、偷换概念、混淆范围、强拉因果等。考核的方式是改变句子含义从而出现选项的观点和文中的观点不一致,文中他人的观点和作者的观点混淆,对文中的观点概括错误等方式。此题B项,“挫折感低的人需要提高挫折感才能应对逆境”曲解文意;C项“这三者,少了谁都很难幸福”D项“只要/就 一定”太绝对,混淆逻辑范围。原文倒数第二段是说,若推究事件的文化根源,可以发现:残酷的宗教战争及20世纪两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其文化根源都在于“在西方文化和西方价值观中,有一种冲突意识……宰制他者”。但不能据此说,这些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是“西方文化和西方价值观中的冲突意识”,因为“文化根源”与“根本原因”不可等同。选项强拉因果。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写在作文纸上)

1947年,美孚石油公司董事长贝里奇到开普敦巡视工作,在卫生间里,看到一位黑人小伙子正跪在地板上擦水渍,并且每擦完一块地板,就虔诚地叩一下头。

贝里奇感到很奇怪,问他为何如此?小伙子说自己是一个孤儿,他在感谢一位圣人,是圣人帮他找了这份工作,让他终于有了饭吃。

贝里奇笑着告诉他,南非大温特胡克山上也有一位能为人指点迷津的圣人,凡是能遇到他的人都会前程似锦。如果他愿意前往参拜求教,可以给他假期。

小伙子自然愿意,他一路上风餐露宿,历尽艰辛,终于登上子白雪覆盖的大温特胡克山,但他在山上却什么都没有遇到。

黑人小伙很失望地回来了,他遇到贝里奇后说的第一句话是:“董事长先生,一路上我处处留意,直到山顶,除我之外,并未发现什么圣人。”

贝里奇说:“你说得很对,除你之外,根本没有什么圣人。”

20年后,这位黑人小伙子做了美孚石油公司开普敦分公司的总经理,他的名字叫贾姆纳。

要求:

1.选准角度,自定立意。

2.自拟标题。

3.文体特征鲜明。

4.书写工整。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

【1】_________,_________。女也不爽,士贰其行。(《氓》)

【2】_________,惟庚寅吾以降。(《离骚》)

【3】_________,砯崖转石万壑雷。(《蜀道难》)

【4】_________,凝绝不通声渐歇。(《琵琶行》)

【5】沧海月明珠有泪,___________。(《锦瑟》)

【6】问君能有几多愁?___________。(《虞美人》)

【7】欲寄彩笺兼尺素,__________。(《蝶恋花》)

【8】_____________,更与何人说。(《雨霖铃》)

【9】_____________,龟玉毁于椟中。(《季氏将伐颛臾》)

【10】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寡人之于国也》)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题。

陪金陵府相中堂夜宴

作者:韦庄 唐代

满耳笙歌满眼花,满楼珠翠胜吴娃。因知海上神仙窟,只似人间富贵家。

绣户夜攒红烛市,舞衣晴曳碧天霞。却愁宴罢青娥散,扬子江头月半斜。

【注】①韦庄(约836年─910年),字端己,杜陵(今陕西省西安市附近)人,诗人韦应物的四代孙,五代前蜀诗人。韦庄曾经家陷黄巢兵乱,身困重围,又为病困,写作此诗时正值黄巢兵乱。②吴娃:吴俗谓好女为娃。③青娥:指年轻貌美的女子。

1.全诗主要采用了什么手法?请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

2. 试分析尾联“愁”的具体内容。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

周敦颐传

【1】周敦颐,字茂叔,道州营道人。元名敦实,避英宗旧讳改焉。以舅龙图阁学士郑向任,为分宁主簿。有狱久不决,敦颐至,一讯立辨。邑人惊曰:“老吏不如也。”部使者荐之,调南安军司理参军。有囚法不当死,转运使王逵欲深治之。逵,酷悍吏也,众莫敢争,敦颐独与之辨,不听,乃委手版归,将弃官去,曰:“如此尚可仕乎!杀人以媚人,吾不为也。”逵悟,囚得免。

【2】移郴之桂阳令,治绩尤著。郡守李初平贤之,语之曰:“吾欲读书,何如?”敦颐曰:“公老无及矣,请为公言之。”二年果有得。徙知南昌,南昌人皆曰:“是能辨分宁狱者,吾属得所诉矣。”富家大姓、黠吏恶少,惴惴焉不独以得罪于令为忧,而又以污秽善政为耻。历合州判官,事不经手,吏不敢决。虽下之,民不肯从。部使者赵抃惑于谮口,临之甚威,敦颐处之超然。通判虔州,抃守虔,熟视其所为,乃大悟,执其手曰:“吾几失君矣,今而后乃知周茂叔也。”

【3】熙宁初,知郴州。用抃及吕公著荐,为广东转运判官,提点刑狱,以洗冤泽物为己任。行部不惮劳苦,虽瘴疠险远,亦缓视徐按。以疾求知南康军。抃再镇蜀,将奏用之,未及而卒,年五十七。

【4】黄庭坚称其“人品甚高,胸怀洒落,如光风霁月。廉于取名而锐于求志,薄于徼福而厚于得民,菲于奉身而燕及茕嫠,陋于希世而尚友千古。”

【5】掾南安时,程珦通判军事,视其气貌非常人与语知其为学知道因与为友使二子颢颐往受业焉敦颐每令寻孔颜乐处所乐何事,二程之学源流乎此矣。故颢之言曰:“自再见周茂叔后,吟风弄月以归,有‘吾与点也’之意。”侯师圣学于程颐,未悟,访敦颐,敦颐曰:“吾老矣,说不可不详。”留对榻夜谈,越三日乃还。颐惊异之,曰:“非从周茂叔来耶?”其善开发人类此。

【6】嘉定十三年,赐谥曰元公,淳佑元年,封汝南伯,从祀孔子庙庭。二子寿、焘,焘官至宝文阁待制。

节选自《宋史·周敦颐传》

注释:①提点刑狱:提点刑狱公事,简称提刑官,是中国宋代特有的一种官职名称。②行部:巡行所属部域

1.对下列句子中加横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久不决          狱:诉讼案件

B.手版归          委:交托

C.公老无矣          及:赶得上

D.其善开人类此      发:启发,阐明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横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避英宗旧讳改    尽心耳矣

B.弃官去          则焉用彼相矣

C.敦颐独之辨      春秋其代序

D.能辨分宁狱者    自言本京城女

3.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下列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叙述周敦颐之道德文章,知行合一,赞其为官正直,不媚权贵,爱憎分明。

B.周敦颐断案如神,但凡案件不经过他的手,下级官吏就不敢妄自决定,即使交下去办,老百姓也不买账。

C.赵抃曾因人言迷惑,误解周敦颐,但周敦颐处之泰然,后赵抃经过长期观察,被他折服,并在镇守四川时想重用他,还没来得及上任,赵抃就去世了。

D.周敦颐不仅治绩尤著,而且学问人品亦佳,善于鼓励开发他人潜力,侯师圣与他彻谈三日,临别时,周敦颐赞叹他的进步。

4.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视其气貌非常人与语知其为学知道因与为友使二子颢颐往受业焉敦颐每令寻孔颜乐处所乐何事

5.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富家大姓、黠吏恶少,惴惴焉不独以得罪于令为忧,而又以污秽善政为耻。

【2】行部不惮劳苦,虽瘴疠险远,亦缓视徐按。

【3】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4】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查看答案

现代文阅读。

文玩核桃

徐慧芬

【1】瞧见有些上了年岁的人吗?掌心里常滚着一只核桃。核桃质硬壳上有自然孕生出来的纹样捏在掌心里不停地摩挲着刺激着掌上的穴位据说能防老年痴呆。这核桃若经人长久把玩留下了古人的手泽也可以当文物了。有人爱好收集这种核桃当古董赏玩故称之为文玩核桃。 

【2】傅三是在四十岁后开始玩上的。祖上留下来一只核桃色泽赭里透紫泛出幽光仿佛藏着些什么一看就知年代久了。这核桃个大纹路深圆形略扁坊间称“大灯笼”是收藏人的最爱。据家里长辈说它曾是贡物本有一对是分不清你我的双胞胎。另一只在傅三爷爷小时候给弄丢了实在是可惜了! 

【3】因此傅三的收藏有了目标就想找到那只配对的。好些年下来钱也折腾掉不少大大小小、成双配对的也弄到一些。但祖上丢失的那一只在哪儿藏着呢?这成了傅三心头的病。 

【4】这天傍晚傅三溜达到新居附近的一片绿地里一群人正围住一白须老者。老人八旬模样声气颇足边说笑边摩挲手中物。这一瞧傅三的眼一下子像被电击中胸腔里的那颗心顿时跳得要蹦出来——老者的手中物正是傅三心头多年来的念与想! 

【5】傅三一步步地接近渐渐地与老人熟了。某一天傅三备下酒菜邀老人来家叙谈。酒酣耳热时傅三转身捧出一只木匣来掀开盖大大小小的文玩核桃出现在老人眼前。傅三说这是十多年收藏下来的。老人叫了声好。傅三又转身进里屋捧出一只小锦匣开了匣盖老人的眼热了起来这一只核桃竟与他手上的一模一样纹丝不差!

【6】傅三红着脸把心摊开了说愿意用这一大匣的核桃换下对方那一只来。老人不言不语继续喝酒吃菜半晌才吐出几句话小老弟听没听说过君子不夺人所爱呀?我也好这物照我的心思也想出个价把你的这只归了我可我没言语呀! 

【7】傅三的脸一下子红到耳根!傅三想这话厉害呀!再细想觉得老先生毕竟做人做得比他有境界静下来心里便生出些惭愧来。此后傅三再没勇气提这事了。只是宝物亮了相傅三偶尔也会把它捧在手上把玩一下在人面前露露脸。有时呢与老人聚在一起时也让这一双宝贝暂时在同一双手里拿捏拿捏把玩把玩然后再各归各。 

【8】傅三与老人的友谊渐深两家常走动俩人常聚在一起谈古论今。又过了些年老人已近九旬了老伴也已去世一个女儿又在外地傅三就常常去老人那儿陪着聊聊天或帮着干些活。某一天老人病重躺在床上对傅三开了口小三啊 我怕不行了死前能否圆我一个愿把你那只核桃放我这儿让我成双地玩几天行不? 

【9】傅三没想到老人会开这个口沉吟了一下心想就当他是自己爹吧临死的老人让他高兴一点吧。于是赶紧回家把核桃取来塞到老人手里。老人握着核桃脸上露出笑对傅三说小三啊人活不过物我也没几天玩了!看着老人油灯将灭的模样傅三一阵心酸忙岔开话题说些宽慰话。 

【10】临终前老人的女儿赶了回来。大家一阵手忙脚乱谁知道老人手里的那对核桃竟不见了大家都说没看见。傅三叹着气帮着老人女儿料理完丧事想起这对核桃心里难免发堵但也只能宽慰自己权当它是陪老人去了。 

【11】过了几天老人的女儿找到傅三端来一只瓷匣子。匣盖打开傅三一下子跌入梦中!匣内竟一溜齐摆着四只形状、大小、纹路、色泽恰似一个模子里倒出来的“大灯笼”!脑筋转过弯来傅三才知道这原来竟是四胞胎呀!这谁能料得到呢!傅三大叫一声怪哉!老人女儿说匣里留着老人的遗书遵从父命全留给你的。 

傅三的眼泪汩汩涌满一脸把瓷匣捧在胸口好半天。平静下来他只拈出两枚另两枚让老人女儿收着理由是:满易亏。

1.请简要分析小说标题的作用。

2.请分析文中划线的句子分别表现了人物怎样的心理。

(1)老人不言不语,继续喝酒吃菜,半晌。

(2)傅三的眼泪汩汩涌满一脸,把瓷匣捧在胸口好半天。

3.小说倒数第二段情节设计出人意料,请分析其艺术效果。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