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写在作文纸上) 1947...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写在作文纸上)

1947年,美孚石油公司董事长贝里奇到开普敦巡视工作,在卫生间里,看到一位黑人小伙子正跪在地板上擦水渍,并且每擦完一块地板,就虔诚地叩一下头。

贝里奇感到很奇怪,问他为何如此?小伙子说自己是一个孤儿,他在感谢一位圣人,是圣人帮他找了这份工作,让他终于有了饭吃。

贝里奇笑着告诉他,南非大温特胡克山上也有一位能为人指点迷津的圣人,凡是能遇到他的人都会前程似锦。如果他愿意前往参拜求教,可以给他假期。

小伙子自然愿意,他一路上风餐露宿,历尽艰辛,终于登上子白雪覆盖的大温特胡克山,但他在山上却什么都没有遇到。

黑人小伙很失望地回来了,他遇到贝里奇后说的第一句话是:“董事长先生,一路上我处处留意,直到山顶,除我之外,并未发现什么圣人。”

贝里奇说:“你说得很对,除你之外,根本没有什么圣人。”

20年后,这位黑人小伙子做了美孚石油公司开普敦分公司的总经理,他的名字叫贾姆纳。

要求:

1.选准角度,自定立意。

2.自拟标题。

3.文体特征鲜明。

4.书写工整。

 

坚持相信自己 遇到失败,每个人都能想到“失败是成功之母”,于是他们努力将失败转化为成功。有许多人成功了,但许多人也失败了。这种失败是功亏一篑的遗憾。他们相信自己,所以他们努力;他们失败,是因为他们不能坚持相信自己。 如果说相信自己是打开成功之门的钥匙,那么坚持相信自己便是那条通向成功之门的捷径。试想,如果没有捷径,纵使有一袋子的金钥匙又有何用? 当爱迪生遭遇了数千次的失败,仍然坚信自己能够成功,因而才有了黑暗中的光明。那么多次的失败,会忍受多少常人根本无法忍受的绝望、泄气。猜疑一阵阵地涌上心头。该不该继续?能不能成功?一波波质疑洪水猛兽般袭来。他没有被打倒。他相信,坚持相信自己会成功,这一信仰成就了他“发明大王”的美名。 凤凰涅槃,幼蛹破茧,如果他们未能坚持相信自己,那么哪来重生?哪来成蝶? 在最困难,最痛苦的时候,最缺乏的往往就是坚持信仰。相信自己,谁都可以做到,一个念想,一段时间的想法而已。而与坚持相信自相比,后者实现起来就比较困难,它要求一个人必须拥有顽强的毅力,不屈的精神,还有忍受世俗眼光的耐力。只有拥有这些才能做到坚持相信自己。 当我们困惑,迷惘欲放弃信仰时,不妨想想我们的伟人们,想想他们那钢铁般的意志和永不向困难低头的精神。用他们的事迹激励自己,使自己重新找回相信自己的动力。 然而,有的失败不叫功亏一篑,二十久而无果。当幼蛹夭折在茧里时,我想,她是无悔的,至少在生命里的最后一刻,他仍在坚持着,坚持相信自己:我可以的。“坚持不一定有结果, 但放弃注定没有结果”,这是幼蛹的坚守。 坚持相信自己,做好自己。在迷惘不得意时,我们可以借鉴前人或身边的经验和教训,学习别人优秀的品德与坚忍不拔的毅力,但绝不能一味的套作,可以的模仿。模仿只能失去原味的自我,既然自我都丢失了,又何来坚持相信自己。只有纯正的自我,真正的坚持相信自己,才能避免那为山九仞,功亏一篑的遗憾。 【解析】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材料作文的题目,注意材料的内容,分析材料的内容要抓住材料的中的主要情节,“虔诚”达到信任,信任后有了“机遇”,然后是寻找,最后得出“真正的圣人是自己”,通过材料可以看看出,立意的切入点是“虔诚”“机遇”但真正的切题是“自信”。 【考点定位】能写论述类、实用类和文学类文章。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名师点睛】材料作文区别于过去的话题的作文的一个关键就是多角度立意,一般材料作文中都有“明确立意”“选准角度”的说法,言下之意就是可以多角度立意,这样就给考生打开思维的空间。因此材料作文要注意多元立意的原则。但绝不意味着可以任意的立意,还有“不要脱离材料的范围”的限制,因此注意才多元中寻求最佳,如是两个对立的方面注意辩证的谈二者之间的关系,不要只强调其中的一面。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

【1】_________,_________。女也不爽,士贰其行。(《氓》)

【2】_________,惟庚寅吾以降。(《离骚》)

【3】_________,砯崖转石万壑雷。(《蜀道难》)

【4】_________,凝绝不通声渐歇。(《琵琶行》)

【5】沧海月明珠有泪,___________。(《锦瑟》)

【6】问君能有几多愁?___________。(《虞美人》)

【7】欲寄彩笺兼尺素,__________。(《蝶恋花》)

【8】_____________,更与何人说。(《雨霖铃》)

【9】_____________,龟玉毁于椟中。(《季氏将伐颛臾》)

【10】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寡人之于国也》)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题。

陪金陵府相中堂夜宴

作者:韦庄 唐代

满耳笙歌满眼花,满楼珠翠胜吴娃。因知海上神仙窟,只似人间富贵家。

绣户夜攒红烛市,舞衣晴曳碧天霞。却愁宴罢青娥散,扬子江头月半斜。

【注】①韦庄(约836年─910年),字端己,杜陵(今陕西省西安市附近)人,诗人韦应物的四代孙,五代前蜀诗人。韦庄曾经家陷黄巢兵乱,身困重围,又为病困,写作此诗时正值黄巢兵乱。②吴娃:吴俗谓好女为娃。③青娥:指年轻貌美的女子。

1.全诗主要采用了什么手法?请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

2. 试分析尾联“愁”的具体内容。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

周敦颐传

【1】周敦颐,字茂叔,道州营道人。元名敦实,避英宗旧讳改焉。以舅龙图阁学士郑向任,为分宁主簿。有狱久不决,敦颐至,一讯立辨。邑人惊曰:“老吏不如也。”部使者荐之,调南安军司理参军。有囚法不当死,转运使王逵欲深治之。逵,酷悍吏也,众莫敢争,敦颐独与之辨,不听,乃委手版归,将弃官去,曰:“如此尚可仕乎!杀人以媚人,吾不为也。”逵悟,囚得免。

【2】移郴之桂阳令,治绩尤著。郡守李初平贤之,语之曰:“吾欲读书,何如?”敦颐曰:“公老无及矣,请为公言之。”二年果有得。徙知南昌,南昌人皆曰:“是能辨分宁狱者,吾属得所诉矣。”富家大姓、黠吏恶少,惴惴焉不独以得罪于令为忧,而又以污秽善政为耻。历合州判官,事不经手,吏不敢决。虽下之,民不肯从。部使者赵抃惑于谮口,临之甚威,敦颐处之超然。通判虔州,抃守虔,熟视其所为,乃大悟,执其手曰:“吾几失君矣,今而后乃知周茂叔也。”

【3】熙宁初,知郴州。用抃及吕公著荐,为广东转运判官,提点刑狱,以洗冤泽物为己任。行部不惮劳苦,虽瘴疠险远,亦缓视徐按。以疾求知南康军。抃再镇蜀,将奏用之,未及而卒,年五十七。

【4】黄庭坚称其“人品甚高,胸怀洒落,如光风霁月。廉于取名而锐于求志,薄于徼福而厚于得民,菲于奉身而燕及茕嫠,陋于希世而尚友千古。”

【5】掾南安时,程珦通判军事,视其气貌非常人与语知其为学知道因与为友使二子颢颐往受业焉敦颐每令寻孔颜乐处所乐何事,二程之学源流乎此矣。故颢之言曰:“自再见周茂叔后,吟风弄月以归,有‘吾与点也’之意。”侯师圣学于程颐,未悟,访敦颐,敦颐曰:“吾老矣,说不可不详。”留对榻夜谈,越三日乃还。颐惊异之,曰:“非从周茂叔来耶?”其善开发人类此。

【6】嘉定十三年,赐谥曰元公,淳佑元年,封汝南伯,从祀孔子庙庭。二子寿、焘,焘官至宝文阁待制。

节选自《宋史·周敦颐传》

注释:①提点刑狱:提点刑狱公事,简称提刑官,是中国宋代特有的一种官职名称。②行部:巡行所属部域

1.对下列句子中加横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久不决          狱:诉讼案件

B.手版归          委:交托

C.公老无矣          及:赶得上

D.其善开人类此      发:启发,阐明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横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避英宗旧讳改    尽心耳矣

B.弃官去          则焉用彼相矣

C.敦颐独之辨      春秋其代序

D.能辨分宁狱者    自言本京城女

3.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下列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叙述周敦颐之道德文章,知行合一,赞其为官正直,不媚权贵,爱憎分明。

B.周敦颐断案如神,但凡案件不经过他的手,下级官吏就不敢妄自决定,即使交下去办,老百姓也不买账。

C.赵抃曾因人言迷惑,误解周敦颐,但周敦颐处之泰然,后赵抃经过长期观察,被他折服,并在镇守四川时想重用他,还没来得及上任,赵抃就去世了。

D.周敦颐不仅治绩尤著,而且学问人品亦佳,善于鼓励开发他人潜力,侯师圣与他彻谈三日,临别时,周敦颐赞叹他的进步。

4.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视其气貌非常人与语知其为学知道因与为友使二子颢颐往受业焉敦颐每令寻孔颜乐处所乐何事

5.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富家大姓、黠吏恶少,惴惴焉不独以得罪于令为忧,而又以污秽善政为耻。

【2】行部不惮劳苦,虽瘴疠险远,亦缓视徐按。

【3】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4】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查看答案

现代文阅读。

文玩核桃

徐慧芬

【1】瞧见有些上了年岁的人吗?掌心里常滚着一只核桃。核桃质硬壳上有自然孕生出来的纹样捏在掌心里不停地摩挲着刺激着掌上的穴位据说能防老年痴呆。这核桃若经人长久把玩留下了古人的手泽也可以当文物了。有人爱好收集这种核桃当古董赏玩故称之为文玩核桃。 

【2】傅三是在四十岁后开始玩上的。祖上留下来一只核桃色泽赭里透紫泛出幽光仿佛藏着些什么一看就知年代久了。这核桃个大纹路深圆形略扁坊间称“大灯笼”是收藏人的最爱。据家里长辈说它曾是贡物本有一对是分不清你我的双胞胎。另一只在傅三爷爷小时候给弄丢了实在是可惜了! 

【3】因此傅三的收藏有了目标就想找到那只配对的。好些年下来钱也折腾掉不少大大小小、成双配对的也弄到一些。但祖上丢失的那一只在哪儿藏着呢?这成了傅三心头的病。 

【4】这天傍晚傅三溜达到新居附近的一片绿地里一群人正围住一白须老者。老人八旬模样声气颇足边说笑边摩挲手中物。这一瞧傅三的眼一下子像被电击中胸腔里的那颗心顿时跳得要蹦出来——老者的手中物正是傅三心头多年来的念与想! 

【5】傅三一步步地接近渐渐地与老人熟了。某一天傅三备下酒菜邀老人来家叙谈。酒酣耳热时傅三转身捧出一只木匣来掀开盖大大小小的文玩核桃出现在老人眼前。傅三说这是十多年收藏下来的。老人叫了声好。傅三又转身进里屋捧出一只小锦匣开了匣盖老人的眼热了起来这一只核桃竟与他手上的一模一样纹丝不差!

【6】傅三红着脸把心摊开了说愿意用这一大匣的核桃换下对方那一只来。老人不言不语继续喝酒吃菜半晌才吐出几句话小老弟听没听说过君子不夺人所爱呀?我也好这物照我的心思也想出个价把你的这只归了我可我没言语呀! 

【7】傅三的脸一下子红到耳根!傅三想这话厉害呀!再细想觉得老先生毕竟做人做得比他有境界静下来心里便生出些惭愧来。此后傅三再没勇气提这事了。只是宝物亮了相傅三偶尔也会把它捧在手上把玩一下在人面前露露脸。有时呢与老人聚在一起时也让这一双宝贝暂时在同一双手里拿捏拿捏把玩把玩然后再各归各。 

【8】傅三与老人的友谊渐深两家常走动俩人常聚在一起谈古论今。又过了些年老人已近九旬了老伴也已去世一个女儿又在外地傅三就常常去老人那儿陪着聊聊天或帮着干些活。某一天老人病重躺在床上对傅三开了口小三啊 我怕不行了死前能否圆我一个愿把你那只核桃放我这儿让我成双地玩几天行不? 

【9】傅三没想到老人会开这个口沉吟了一下心想就当他是自己爹吧临死的老人让他高兴一点吧。于是赶紧回家把核桃取来塞到老人手里。老人握着核桃脸上露出笑对傅三说小三啊人活不过物我也没几天玩了!看着老人油灯将灭的模样傅三一阵心酸忙岔开话题说些宽慰话。 

【10】临终前老人的女儿赶了回来。大家一阵手忙脚乱谁知道老人手里的那对核桃竟不见了大家都说没看见。傅三叹着气帮着老人女儿料理完丧事想起这对核桃心里难免发堵但也只能宽慰自己权当它是陪老人去了。 

【11】过了几天老人的女儿找到傅三端来一只瓷匣子。匣盖打开傅三一下子跌入梦中!匣内竟一溜齐摆着四只形状、大小、纹路、色泽恰似一个模子里倒出来的“大灯笼”!脑筋转过弯来傅三才知道这原来竟是四胞胎呀!这谁能料得到呢!傅三大叫一声怪哉!老人女儿说匣里留着老人的遗书遵从父命全留给你的。 

傅三的眼泪汩汩涌满一脸把瓷匣捧在胸口好半天。平静下来他只拈出两枚另两枚让老人女儿收着理由是:满易亏。

1.请简要分析小说标题的作用。

2.请分析文中划线的句子分别表现了人物怎样的心理。

(1)老人不言不语,继续喝酒吃菜,半晌。

(2)傅三的眼泪汩汩涌满一脸,把瓷匣捧在胸口好半天。

3.小说倒数第二段情节设计出人意料,请分析其艺术效果。

 

查看答案

阅读《雷雨》片断,选出正确答案:

周朴园  哦,侍萍!(低声)是你?

鲁侍萍  你自然想不到,侍萍的相貌有一天也会老得连你都不认识了。

周朴园不觉地望望柜上的相片,又望侍萍。半晌。

周朴园  (忽然严厉地)你来干什么?

鲁侍萍  不是我要来的。

周朴园  谁指使你来的?

鲁侍萍  (悲愤)命,不公平的命指使我来的!

周朴园  (冷冷地)三十年的功夫你还是找到这儿来了。

鲁侍萍  (怨愤)我没有找你,我没有找你,我以为你早死了。我今天没想到到这儿来,这是天要我在这儿又碰见你。

对这个片断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段戏使周鲁两家三十年前旧恨的冲突实质明朗化了。这种冲突既是旧家庭内部矛盾的冲突,也是男女之间情感的冲突,但从本质上来看还是人性的真与伪的冲突:侍萍真诚、善良,周朴园虚伪、自私。

B.侍萍与周朴园的对话,从私生活领域揭露了周朴园的丑恶灵魂:怀念带来的欣慰,毕竟远远比不上切身利害的分量,他要冷酷地赶走侍萍。

C.侍萍的突然出现,使周朴园马上意识到,这将潜伏着暴露他的罪恶历史、毁坏他的名誉和家庭的危险。因而他立即凶相毕露。

D.周朴园思念的是年轻貌美的侍萍,眼前的侍萍老得让他很难接受,一方面惧怕既得利益的失去,另一方面也对老年的侍萍失望。这段戏表现了他复杂的心情和性格。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