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小题。 父爱无价 很多年以前,有一个非常富有的男人和他那年轻的...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题。

父爱无价

很多年以前,有一个非常富有的男人和他那年轻的儿子生活在一起,他们两人都非常热爱收藏艺术品。他们一起环游世界,并且只把最好的艺术珍品添加进他们的收藏品中去。它们被挂在他们家中的墙上,装饰门庭。当这位日渐衰老的鳏夫看着他那惟一的儿子成为一位经验丰富的艺术品收藏家的时候,心里就感到非常欣慰,尤其令他引以自豪的是,当他们与世界各地的艺术品收藏家进行交易时儿子那高超的鉴赏力以及敏锐的生意头脑。

那年冬天,他们的国家卷入了战争。因此,这个年轻人离开了家,奔赴前线,为国而战。才过了短短的几个星期,这位老人就收到了一封电报,说他那至爱的儿子牺牲了,心神狂乱的老人孤独寂寞地独自面对着即将到来的圣诞节,心里充满了痛苦和悲伤。

圣诞节的早晨,一阵敲门声唤醒了这位神情沮丧的老人。他打开房门,看见一位手里提着一个非常大的包裹的士兵正向他敬礼。

士兵向老人自我介绍道:“我是您儿子的一位朋友。我有一些东西要给您看。”

老人小心翼翼地打开包裹,里面露出一张纸。他轻轻地把它展开,原来是一幅肖像画,画的正是他那至爱的儿子。虽然,这幅画不是出自一位天才画家之手,自然也称不上是天才之作,但是它对那个年轻人脸部的细节特征把握得很准,可以说是惟妙惟肖。

睹物思人,看着儿子的肖像画,老人仿佛又看到了儿子一样,老泪纵横,久久说不出话来。良久,他才强忍住悲伤,向眼前的这位士兵道谢,并说他将把这幅肖像画悬挂在壁炉的上方。

儿子的这幅肖像画成了他最为珍贵的财产,它使得他对世界各地的博物馆里收藏的那些所谓无价珍品的兴趣也黯然失色。他还经常对邻居们说,这幅画是他迄今为止收到的最珍贵的礼物。

春天到了。可是这位可怜的老人却得了一场大病,不久就去世了。根据老人的遗愿,他所有的绘画珍品将在新的圣诞节那天拿出来拍卖。

圣诞节终于到了,那些艺术品收藏家从世界各地聚集到了拍卖现场,热切地盼望着竞买那些世界上最引人入胜的绘画珍品。

拍卖会由拍卖一件任何一家博物馆的藏品目录上都没有的绘画作品开始。它就是那个老人儿子的肖像画,拍卖师向众人征求一个拍卖的底价,但是会场里却像死一般沉寂。

“有谁愿意出价100美元买下这幅画吗?”拍卖师问道。   

仍旧没有人说话。又过了一会儿,从拍卖厅的最后面传来一个声音:“谁要买那幅画啊?它只不过是他儿子的肖像画,快把那些珍品拿出来拍卖吧!”

顿时,赞同声、附和声此起彼伏。

“不,我们必须首先拍卖这一幅,”拍卖师答道,“现在,谁愿意买下他儿子的肖像画?”

最后,老人一个并不富有的朋友说话了:“10美元你愿意卖吗?那样的话我就可以买下它了。”

“还有没有人愿意出更高的价钱?”拍卖师大声问道。拍卖厅里越发安静下来,片刻之后,他喊道:“10美元一次,10美元二次……好,成交!”

拍卖槌重重地落了下来。顿时,拍卖厅里人声鼎沸,庆贺声不绝于耳,有人叫道:“现在,我们可以竞买那些珍品了吧!”

此刻,拍卖师无声地环顾了一下群情激奋的观众,郑重地宣布:“拍卖到此结束!按照这位老人,当然也就是肖像画中那位儿子的父亲的遗愿,谁买下那幅肖像画……”拍卖师顿了一下,遗憾地看了看众人,“谁就可同时得到他所收藏的全部珍品!”

1.第一自然段提供的信息,对小说情节发展推动作用最大的是    

A.父亲是一位富有的且日益衰老的鳏夫。

B.父亲为自己的儿子感到欣慰和自豪。

C.儿子是一位具有生意头脑的收藏家。

D.父子俩热衷于收藏世上最好的美术品。

2.获得儿子肖像画后,作者对“父亲”有一系列细节描写,请简要说明其作用。

3.儿子肖像画在无人愿买的情况下,被老人“一位并不富有的朋友”10美元拍得,对他竞买动机判断不合理的一项是  

A.因为念及旧谊

B.不忍画像受冷落

C.为使拍卖顺利

D.被老人父爱感动

4.文章对拍卖大厅“死一般沉寂”“附和声此起彼伏”“越发安静”“人声鼎沸”的场景描写有什么用意?请作分析

 

1.B 2.(1)渲染老人对儿子的至爱无价;(2)与下文拍卖会众人对肖像画的冷淡形成对比。 3.D 4.答案角度:渲染气氛、制造悬念(推动情节)、揭示性格(心态)、突出主题。 例如:(1)揭示人物性格。文中“死一般沉寂”、“越来越安静”体现了众人的冷漠;而“附和声此起彼伏”、“人声鼎沸”则展示了众人势利丑态。(2)突出小说主题。文中“死一般沉寂”、“越来越安静”是因为他们对凝聚着浓浓父爱的肖像画漠然视之,而“附和声此起彼伏”、“人声鼎沸”则更鲜明的刻画也一幅幅唯利是图的嘴脸。这样让父爱之深与众人之冷漠形成强烈对照,能有力突出主题。 【解析】 1. 试题分析:解答本题,要注意题干的要求“第一自然段提供的信息,对小说情节发展推动作用最大”,这就要求考生了解后文的情节内容——父亲对儿子无价的爱,除去血缘关系外,还有老人对儿子的的欣赏,对儿子的才能感到欣慰和自豪。故选C。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2. 试题分析:解答本题,首先阅读有关的片断,了解对父亲的一系列细节描写,体味这些细节所表现的老人的心理,结合主题,结合文章结构,组织答案。“老人仿佛又看到了儿子一样,老泪纵横,久久说不出话来。良久,他才强忍住悲伤,向眼前的这位士兵道谢,并说他将把这幅肖像画悬挂在壁炉的上方”,渲染老人对儿子的至爱无价;与下文拍卖会众人对肖像画的冷淡形成对比。 考点: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能力层级为理解B。 3. 试题分析:解答此题,需要结合题干要求儿子肖像画在无人愿买的情况下,被老人“一位并不富有的朋友”10美元拍得,对他竞买动机推测,动机可能是复杂的,但是要结合文章的主旨分析,要符合人物的身份、形象特点。本题人物“一位并不富有的朋友”,这位并不富有的朋友并不知道故事的结局,而故事的结局正体现了父亲对儿子深沉的爱,所以D项不恰当。 考点: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4. 试题分析:拍卖大厅“死一般的沉寂”“附和声此起彼伏”“越发安静”“人声鼎沸”等场景描写,用意比较明显。因为在我们平常鉴赏小说时,场景描写无非是渲染气氛、制造悬念、推动情节的发展、解释人物的内心世界,突出主题。有这样的鉴赏基础,解答本题易如反掌。这篇小说中关于拍卖现场的一些描写,其用意便可从上面四种作用中任选两种来答。如揭示人物性格。文中“死一般沉寂”、“越来越安静”体现了众人的冷漠;而“附和声此起彼伏”、“人声鼎沸”则展示了众人势利丑态。 考点: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能力层级为探究F。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列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题。

汴河亭①

许浑

广陵花盛帝东游, 先劈昆仑一派流。

百二禁兵辞象阙, 三千宫女下龙舟。

凝云鼓震星辰动, 拂浪旗开日月浮。

四海义师归有道, 迷楼还似景阳楼②。

【注:】①隋炀帝为东游广陵(扬州),不惜民力开凿一条运河。其东段叫汴河,汴河之滨筑有行宫,即“汴河亭”。 ②迷楼:隋炀帝筑。景阳楼:南陈后主筑。

1.颈联哪两个字用的最为精妙?请指出来并分析其表达效果。

2.这首诗歌表达了什么情感?是怎样表达的?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苏辙

愚读六国世家,窃怪天下之诸侯,以五倍之地,十倍之众,发愤西向,以攻山西千里之秦,而不免于死亡,常为之深思远虑,以为必有可以自安之计,盖未尝不咎其当时之士,虑患之疏,而见利之浅,且不知天下之势也

夫秦之所以与诸侯争天下者,不在齐、楚、燕、赵也,而在韩、魏之郊;诸侯之所与秦争天下者,不在齐、楚、燕、赵也,而在韩、魏之野秦之有韩、魏,譬如人之有腹心之疾也。韩、魏塞秦之冲,而弊山东之诸侯,故夫天下之所重者,莫如韩、魏也。

昔者范雎用于秦而收韩,商鞅用于秦而收魏,昭王未得韩、魏之心,而出兵以攻齐之刚、寿(古地名),而范雎以为忧。然则秦之所忌者可以见矣。秦之用兵于燕、赵,秦之危事也。越韩过魏,而攻人之国都,燕、赵拒之于前,而韩、魏乘之于后,此危道也;而秦之攻燕、赵,未尝有韩、魏之忧,则韩、魏之附秦故也。夫韩、魏诸侯之障,而使秦人得出入于其间,此岂知天下之势邪?委区区之韩、魏,以当强虎狼之秦,彼安得不折而入于秦哉?韩、魏折而入于秦,然后秦人得通其兵于东诸侯,而使天下偏受其祸

夫韩、魏不能独当秦,而天下之诸侯,藉之以蔽其西,故莫如厚韩亲魏以摈秦;秦人不敢逾韩、魏以窥齐、楚、燕、赵之国,而齐、楚、燕、赵之国,因得以自完于其间矣。以四无事之国,佐当寇之韩、魏,使韩、魏无东顾之忧,而为天下出身以当秦兵;以二国委秦,而四国休息于内,以阴助其急,若此,可以应夫无穷,彼秦者将何为哉!不知出此,而乃贪疆埸()尺寸之利,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至于秦人得伺其隙以取其国,可不悲哉!

1.下列语句中加横线的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未尝不其当时之士                  咎:责怪

B.韩、魏塞秦之冲,而山东之诸侯      弊:遮挡

C.彼安得不而入于秦哉                折:掉转

D.以四无事之国,当寇之韩、魏        佐:帮助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横线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①发愤西向,攻山西千里之秦             ②斧斤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B①譬如人有腹心之疾也                   ②则无望民多于邻国也

C①虑患之疏,见利之浅,且不知天下之势也 ②蟹六跪二鳌

D①至于秦人得伺其隙以取国               ②夫庸知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3.下列句子全部是苏辙认为六国应有的正确做法的一项是(    

①故夫天下之所重者,莫如韩、魏也 ②燕、赵拒之于前,而韩、魏乘之于后

③委区区之韩、魏,以当强虎狼之秦 ④藉之以蔽其西,故莫如厚韩亲魏以摈秦

⑤以四无事之国,佐当寇之韩、魏 ⑥以二国委秦,而四国休息于内,以阴助其急

A.①④⑤    B.②③⑥    C.①③⑤    D.②④⑥

4.用/给文中画线句子断句。

委区区之韩魏以当强虎狼之秦彼安得不折而入于秦哉。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语段,完成文后题目。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1.对下列句中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圣人也亦远矣 下:低于         B于其也,则耻师焉 身:身体

C士大夫之 族:类                 D师道之不,可知矣 复:恢复

2.对下列句中划线虚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犹且从师而问焉 犹且:尚且,还   B师道不传也久矣 之:结构助词,的

C其身也,则耻师焉 于:对于     D今其智反不能及 乃:竟

3.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本段古今对比,赞美古之圣人,批评今之众人,指出他们在学习态度上是不同的

B本段论述了从师学习的原则,指出学习不要有门户之见,并论述了从师的必要性

C本段重点批判了当时耻于从师的恶劣风气

D从论证方式上看,本段立足于,逐层批判了士大夫之族今之众人君子,从反面论证了作者的观点

4.把文中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

(2)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3) 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

 

查看答案

选出下列各句中加线词与例句中的加线词用法相同的一项(     

例句:外连衡而诸侯

A.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留侯张良

B.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C.吾所以为此者,以国家之急而私仇也

D.卒廷见相如,毕礼而

 

查看答案

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陆游的诗主要抒写一腔爱国激情,气势雄浑,感情奔放。其中《关山月》《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示儿》都是后世传诵的名篇。

B.小说是一种通过人物、情节和环境的具体描写来反映现实生活的文学体裁。小说的重要特征是塑造有血有肉、生动感人的人物形象。

C.朱自清是现代著名诗人、散文家。其散文《背影》《荷塘月色》《故都的秋》《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都是脍炙人口的名篇。

D.惠特曼是美国伟大的民主诗人,他的代表作《草叶集》创立了自由诗体,开一代诗风,对我国“五四”以来的新诗影响很大。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