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列这首唐诗,然后回答小题。 汴河亭① 许浑 广陵花盛帝东游, 先劈昆仑一派...

阅读下列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题。

汴河亭①

许浑

广陵花盛帝东游, 先劈昆仑一派流。

百二禁兵辞象阙, 三千宫女下龙舟。

凝云鼓震星辰动, 拂浪旗开日月浮。

四海义师归有道, 迷楼还似景阳楼②。

【注:】①隋炀帝为东游广陵(扬州),不惜民力开凿一条运河。其东段叫汴河,汴河之滨筑有行宫,即“汴河亭”。 ②迷楼:隋炀帝筑。景阳楼:南陈后主筑。

1.颈联哪两个字用的最为精妙?请指出来并分析其表达效果。

2.这首诗歌表达了什么情感?是怎样表达的?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1.“动”和“浮”两字用得最为精妙。两字都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动”字把震天的鼓声使行云凝滞并使星辰摇动的赫赫声势描绘了出来;“浮”字把旌旗闪动时日月在波浪中的浮动的画面再现于读者眼前。 2.诗歌表达了对统治者因穷奢极欲荒淫无道而导致身死国灭的感慨。全诗运用借古讽今、铺陈夸张的手法,前三联再现隋炀帝不惜民力开凿运河,率众多禁兵和宫女游乐的情景,尾联揭示其亡国命运,从而抒发了作者的深沉感慨。 【解析】 1.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炼字题。首先要解释并指出活用或修辞,然后代入句中描述,体会写景效果和表达感情效果。此类词语一般为动词或形容词。“凝云鼓震星辰动,拂浪旗开日月浮”里的“动”和“浮”两字用得最为精妙。两字都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动”字把震天的鼓声使行云凝滞并使星辰摇动的赫赫声势描绘了出来;“浮”字把旌旗闪动时日月在波浪中的浮动的画面再现于读者眼前。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 试题分析:这道题主要考查诗歌的思想感情和手法。而情感的表达方式主要有两种,其一是直接表达,出现情感词,其二是借助意象来表达,找出诗人笔下的意象即可体会情感的不同。答题的思路如下:直抒胸臆,直接表达……感情;借助……、……、……意象(或画面),表达了……感情。如本诗要求结合全诗分析,答题时要注意全面。常见的抒情手法有: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直接抒情,又称直抒胸臆。间接抒情又分为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托物言志、用典抒情、借古讽今、叙事抒情等。本题全诗运用借古讽今、铺陈夸张的手法,前三联再现隋炀帝不惜民力开凿运河,率众多禁兵和宫女游乐的情景,尾联揭示其亡国命运,从而抒发了作者的深沉感慨。 考点: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苏辙

愚读六国世家,窃怪天下之诸侯,以五倍之地,十倍之众,发愤西向,以攻山西千里之秦,而不免于死亡,常为之深思远虑,以为必有可以自安之计,盖未尝不咎其当时之士,虑患之疏,而见利之浅,且不知天下之势也

夫秦之所以与诸侯争天下者,不在齐、楚、燕、赵也,而在韩、魏之郊;诸侯之所与秦争天下者,不在齐、楚、燕、赵也,而在韩、魏之野秦之有韩、魏,譬如人之有腹心之疾也。韩、魏塞秦之冲,而弊山东之诸侯,故夫天下之所重者,莫如韩、魏也。

昔者范雎用于秦而收韩,商鞅用于秦而收魏,昭王未得韩、魏之心,而出兵以攻齐之刚、寿(古地名),而范雎以为忧。然则秦之所忌者可以见矣。秦之用兵于燕、赵,秦之危事也。越韩过魏,而攻人之国都,燕、赵拒之于前,而韩、魏乘之于后,此危道也;而秦之攻燕、赵,未尝有韩、魏之忧,则韩、魏之附秦故也。夫韩、魏诸侯之障,而使秦人得出入于其间,此岂知天下之势邪?委区区之韩、魏,以当强虎狼之秦,彼安得不折而入于秦哉?韩、魏折而入于秦,然后秦人得通其兵于东诸侯,而使天下偏受其祸

夫韩、魏不能独当秦,而天下之诸侯,藉之以蔽其西,故莫如厚韩亲魏以摈秦;秦人不敢逾韩、魏以窥齐、楚、燕、赵之国,而齐、楚、燕、赵之国,因得以自完于其间矣。以四无事之国,佐当寇之韩、魏,使韩、魏无东顾之忧,而为天下出身以当秦兵;以二国委秦,而四国休息于内,以阴助其急,若此,可以应夫无穷,彼秦者将何为哉!不知出此,而乃贪疆埸()尺寸之利,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至于秦人得伺其隙以取其国,可不悲哉!

1.下列语句中加横线的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未尝不其当时之士                  咎:责怪

B.韩、魏塞秦之冲,而山东之诸侯      弊:遮挡

C.彼安得不而入于秦哉                折:掉转

D.以四无事之国,当寇之韩、魏        佐:帮助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横线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①发愤西向,攻山西千里之秦             ②斧斤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B①譬如人有腹心之疾也                   ②则无望民多于邻国也

C①虑患之疏,见利之浅,且不知天下之势也 ②蟹六跪二鳌

D①至于秦人得伺其隙以取国               ②夫庸知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3.下列句子全部是苏辙认为六国应有的正确做法的一项是(    

①故夫天下之所重者,莫如韩、魏也 ②燕、赵拒之于前,而韩、魏乘之于后

③委区区之韩、魏,以当强虎狼之秦 ④藉之以蔽其西,故莫如厚韩亲魏以摈秦

⑤以四无事之国,佐当寇之韩、魏 ⑥以二国委秦,而四国休息于内,以阴助其急

A.①④⑤    B.②③⑥    C.①③⑤    D.②④⑥

4.用/给文中画线句子断句。

委区区之韩魏以当强虎狼之秦彼安得不折而入于秦哉。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语段,完成文后题目。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1.对下列句中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圣人也亦远矣 下:低于         B于其也,则耻师焉 身:身体

C士大夫之 族:类                 D师道之不,可知矣 复:恢复

2.对下列句中划线虚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犹且从师而问焉 犹且:尚且,还   B师道不传也久矣 之:结构助词,的

C其身也,则耻师焉 于:对于     D今其智反不能及 乃:竟

3.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本段古今对比,赞美古之圣人,批评今之众人,指出他们在学习态度上是不同的

B本段论述了从师学习的原则,指出学习不要有门户之见,并论述了从师的必要性

C本段重点批判了当时耻于从师的恶劣风气

D从论证方式上看,本段立足于,逐层批判了士大夫之族今之众人君子,从反面论证了作者的观点

4.把文中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

(2)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3) 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

 

查看答案

选出下列各句中加线词与例句中的加线词用法相同的一项(     

例句:外连衡而诸侯

A.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留侯张良

B.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C.吾所以为此者,以国家之急而私仇也

D.卒廷见相如,毕礼而

 

查看答案

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陆游的诗主要抒写一腔爱国激情,气势雄浑,感情奔放。其中《关山月》《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示儿》都是后世传诵的名篇。

B.小说是一种通过人物、情节和环境的具体描写来反映现实生活的文学体裁。小说的重要特征是塑造有血有肉、生动感人的人物形象。

C.朱自清是现代著名诗人、散文家。其散文《背影》《荷塘月色》《故都的秋》《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都是脍炙人口的名篇。

D.惠特曼是美国伟大的民主诗人,他的代表作《草叶集》创立了自由诗体,开一代诗风,对我国“五四”以来的新诗影响很大。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福娃”的色彩与设计灵感来源于奥林匹克五环、中国辽阔的山川大地江河湖海和人们喜爱的动物形象,是北京2008年第29届奥运会吉祥物。

B.在最近报刊上发表的一系列文章里,给了我们一个十分有益的启示:要形成一个良好的社会风气,就必须加强国民素质教育。

C.有关专家认为,“十美十丑”行为评选活动,是对青少年学生进行“八荣八耻”教育的一种好形式,对孩子养成正确的行为习惯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

D.目前学术法制教育存在着僵化、条文化、成人化的现象,急需培养和提高既懂教育又精通与未成年学生相关法律知识的专职教师。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