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南朝诗人徐陵的一首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关山月 徐陵 关山三五月,客子忆...

阅读下面南朝诗人徐陵的一首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关山月

徐陵

关山三五月,客子忆秦川。

思妇高楼上,当窗应未眠。

星旗映疏勒,云阵上祁连。

战气今如此,从军复几年?

1.有人说,此诗的三四句委婉别致,尤为动人,请简析这两句在表达上有什么特别之处。(5分)

2.“战气今如此,从军复几年?”联系全诗,说说诗人的追问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6分)

 

1.诗的前六句主要是诗人以第一人称叙述和追想,三四句的意思是说,离人惆怅之时,思妇应该也守候在窗边难以成眠吧。诗人从亲临者的角度以己度人来表达痛苦与无奈之情,尤为动人。 2.诗人述说“客子”之忆和“思妇”之思,叙写战争的进程,重在表现战争的漫长和造成的深沉痛苦,思乡与无奈之情明显,表达了反对战争、期待和平的强烈情感。 【解析】 试题分析: 1.题干中说“有人说,此诗的三四句委婉别致,尤为动人”,要求“简析这两句在表达上有什么特别之处”,这是考查鉴赏诗歌语言的能力。这首诗歌写关山客子的室家之思。开头两句点出诗题,以一个“忆”字逗出无尽情思。三四句写所“忆”情景。客子设想,在遥远的秦川故里,满腹心事的妻子肯定也没有入睡,她登上高楼,倚著窗儿,正在眺望中天寒月,思念着远在边关的亲人。设想的真切,表现出思念的殷切。“思妇高楼上,当窗应未眠”,一个“应”字把诗人以己度人的思念之情表达的痛快淋漓。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此类题目的提问方式:这句诗好在哪里? 提问变体:这句诗有什么含义和作用?表达上有什么特点?一句诗可能是写景的,可能是抒情的,可能是写人的。写人的方法包括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外貌描写以及细节描写等。理解一句诗一定要联系上下句并结合全诗进行。此类题目的答题模式:①阐明语表义,有时要发掘它的深层意思;②分析诗句在写景或抒情或写人方面的表达作用。③简要说明艺术效果。比如本题,“思妇高楼上,当窗应未眠”,这是写事,诗人从亲临者的角度以己度人来表达痛苦与无奈之情。 2.题干问的是“说说诗人的追问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这是针对诗歌情感设题。诗歌的颈联写边关景象,这一带地区兵象频现、战云密布,客子不由发出深长的叹息:“战气今如此,从军复几年?”一个“复”字倾泄出无尽怨情。这首诗构思巧妙。中天明月,光照四海,而仰望“三五月”的边关征人和秦川思妇却远隔山水;月可望而人不可见,只好“寄情千里光”。一个“复”字表达了反对战争期待和平之情。 【考点定位】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对于此类题目,应按照如下思路进行解答:1.审题:主要审两点:一是所给语言片段的位置和内部的层次(前面说的“句”“联”“片”等);二是所给语言材料是整首诗还是诗中的片段,弄清这一点至关重要,因为这涉及分析情感题的整体与局部的关系。如材料是局部的,则要联系全诗甚至标题来分析;如是整体,则要分成几个局部来看。比如本题,是针对诗歌的局部,即尾联设题,回答的时候不能仅仅立足于尾联,应联系全篇。这首诗歌将边关战争和征夫思妇融于一起而描述在诗中。当时也是多事之秋,战事频繁,影响到国泰民安,百姓家庭团圆幸福,诗人抓住征夫远在边塞而思念家人的情思作为着笔点,既有了边关战事,更写出了远征战士家庭的情感,流露出对征人远离亲人的同情,对战争的谴责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唐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待储光羲不至

王维

重门朝已启,起坐听车声。

要欲闻清佩,方将出户迎。

晚钟鸣上苑,疏雨过拳城。

了自不相顾,临堂空复情。

【注】①要欲:好像。②了自:已经明了。③空复情:自多情。

1.作者根据什么判断友人储光羲不会再来看望自己?请结合作品作简要分析。

2.全诗表达了一种什么样的感情?作者是通过哪些具体细节来表达这种感情的?

 

查看答案

名句默写。

(1)王维《送元二使安西》中有“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两句诗,高适《别董大》中也有两句诗正好与上述诗句中“无故人”意思相反,这两句诗是“               ?”

(2)写出陶渊明《归园田居》渴求摆脱官场,向往回归农村的两个对偶句:              

(3)“               ”是《琵琶行》全诗的主旨,更是诗人与琵琶女感情的共鸣。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言文语段,完成文后各题。

高适者,渤海蓚人也。少家贫,客于梁、宋,以求丐自给。其性傲于权贵,窥察洞明。及冠始留意诗什,以气质自高,每吟一篇,喜为好诗者称诵。宋州刺史张九皋深奇之,荐举有道科。时右相李林甫擅权,于文雅,唯以举子待之,适拂袖而去,客游河右。河西节度哥舒翰见而异之,表为左骁卫兵曹,充翰府掌书记,从翰入朝,盛称之于上前,已而又去。

会禄山之乱,征于翰讨禄山,拜适左拾遗兼监察御史,仍佐翰守南阳。及翰兵败,适自骆谷西驰,谒见玄宗,因陈败亡之势曰:“监军李大宜不军卒,食仓米饭且犹不足,欲其勇战,安可得乎?且南阳之帅各皆持节,宁有是,战而能必拔哉?陛下因此西蜀中,避其虿毒,未足为耻也。”玄宗深纳之,后禄山兵恙果弗及,玄宗嘉之,寻迁侍御史。

镏荨二年,永王璘起兵于江东,欲据扬州。初,上皇以诸王分镇,适切谏不可。及是永王叛,肃宗闻其论谏有素,召而谋之。适因陈江东利害,永王必败。上奇其对,以适兼御史大夫、扬州大都督府长史、淮南节度使平江淮之乱。兵罢,宰相李辅国恶适敢言,于上前,乃左授太子少詹事。

未几,蜀中乱,出为蜀州刺史,剑南自玄宗还京后,于梓、益二州各置一节度,吏制繁冗,百姓劳敝,适论之曰:“蜀地位在邈远,垂于险绝,以国家言之,不足以厄其势。奈何以险阻弹丸之地,而困全蜀太平之人哉?”疏奏不纳。后梓州副使段子璋反,以兵攻东川节度使李奂,适率州兵从西川节度使崔光远攻于璋,斩之。玄宗感其洞明,以黄门侍郎严武代之还,用为刑部侍郎,转散骑常侍,加银青光禄大夫,进封渤海县侯,食邑七百户。适止轻车诣任,食邑皆封还。永泰元年正月卒,赠礼部尚书,谥曰忠。

(旧唐书·高适传)

1.对文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时右相李林甫擅权,于文雅    薄:轻视

B.监军李大宜不军务            恤:顾及

C.西蜀中,避其虿毒            幸:帝王到某地

D.李辅国恶适敢言,于上前      短:缺点

2.下列语句编为四组,能够表现高适“窥察洞明”的一组是(     )

吟一篇,喜为好诗者称诵

②陛下因此西幸蜀中,避其虿毒

③适拂袖而去,客游河右

④盛称之于上前,已而又去

⑤上皇以诸王分镇,适切谏不可

⑥以国家言之,不足以厄其势

A.①②⑥     B.②⑤⑥

C.②④⑤     D.③⑤⑥

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高适小时候家境贫寒,靠乞讨为生,二十岁才关注诗歌创作。所写诗歌以气质自我欣赏,为时人传诵,后被人推荐,但当时专权者李林辅不重视文才,高适愤然离开。

B.安禄山反叛时,高适征讨哥舒翰,哥舒翰让他做左拾遗兼监察御史,于是他又辅佐哥舒翰,在哥舒翰兵败后谒见玄宗陈述兵败原因,玄宗接受了他的意见。

C.皇帝让各个皇子分被镇守地方,高适曾极力劝阻,但未被采纳,后来永王李璘起兵造反,肃宗召其商量,采纳了他的意见并让他领兵平定叛乱。

D.高适做蜀州刺史时,对玄宗时代就设置多个节度史的现象表示反对,认为这既让蜀地百姓劳累,又给中央政权制造了隐患。

4.把下列文言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少家贫,客于梁、宋,以求丐自给。

(2)且南阳之帅各皆持节,宁有是,战而能必拔哉?

(3)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查看答案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毛巾每天与我们的身体亲密接触,也许是太过平常的缘故,                        ,用这样的毛巾擦身体,很可能造成感染。

①大家对毛巾的使用、挑选、放置等方面都显得过于随意

②经过一定时间,便成了致病微生物滋生的乐园,如沙眼衣原体、金黄色葡萄球菌、淋球菌及霉菌等

③如果清洗方法不正确,就会危害健康

④如果不勤洗、勤晒,大量细菌会在毛巾中存留、繁殖

⑤它的主要成分棉纤维很容易成为“藏污纳垢”之所

⑥毛巾上常沾有人的汗液、泪液等分泌物,而且长时间处于温湿状态

A⑥①⑤②④③    B①⑤③⑥②④

C⑥⑤①④②③    D①⑥②⑤④③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在2004年雅典奥运会上,我国运动员取得了非常骄人的成绩,所以,当他们从雅典胜利地凯旋归来时,受到了国人的热烈欢迎。

B.由于他整天整夜地呆在网吧里,所以他的视力已经成倍地下降了。

C.走进2005——我们在生命的记录表上,又划下了一个新的刻度。

D.一个老师要想赢得学生的喜欢,就一定要深入到学生中去了解学生的心理,如果把学生的心理把握不住,就无法赢得他们的喜欢。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