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唐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待储光羲不至 王维 重门朝已启,起坐听车声。 ...

阅读下面的唐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待储光羲不至

王维

重门朝已启,起坐听车声。

要欲闻清佩,方将出户迎。

晚钟鸣上苑,疏雨过拳城。

了自不相顾,临堂空复情。

【注】①要欲:好像。②了自:已经明了。③空复情:自多情。

1.作者根据什么判断友人储光羲不会再来看望自己?请结合作品作简要分析。

2.全诗表达了一种什么样的感情?作者是通过哪些具体细节来表达这种感情的?

 

1.①天色已晚。②下起细雨 2.盼好友到来的期待之情,或久候好友不至的怅惘之情。清早就已经打开层层的屋门,或立起或坐下都在倾听有没有友人车子到来的声音,以为听到了友人身上玉佩的清脆响声,正要出门去迎接,哪知却原来是自己弄错了。(意对即可) 【解析】 试题分析: 1.题干问的是“作者根据什么判断友人储光羲不会再来看望自己”,这是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把握诗歌内容,就是要把握诗歌的意象和意境,是要求学生把握诗意以及基本表情达意的方式等,是诗鉴赏的重要考点之一。仔细体味诗中的意象,借助联想和想象把握诗歌所抒发的情感。一般答题方法是抓住诗中主要景物再现画面,可以“晚钟鸣上苑,疏雨过春城”,来进行理解,“晚钟鸣上苑”,说明天色已晚;“疏雨过春城”,可看出天已下起细雨。由此作者推测出友人不会再来看望自己了。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对于此类题目,应按照如下思路进行解答:1.审题:主要审两点,一是问什么,二是该从何角度作答,比如本题,问的是判断友人储光羲不会再来看望自己的依据,这就需要到诗歌中找到阻止人不来的原因;2.是根据题干要求,到诗歌中找到相关的诗句,然后再进行答题,比如本题,可以扣住“晚钟鸣上苑”或诗中“朝”、“晚”二字分析作答;扣“疏雨过春城”分析作答。 2.题干问的是“全诗表达了一种什么样的感情?作者是通过哪些具体细节来表达这种感情的”,这是针对诗歌情感设题。诗歌是以抒情为主的文学样式,鉴赏诗歌的情感是高考考查的重点内容之一,学生应全面了解背景,把握形象内涵,体会意境特点,明确抒情方式。这里学生可紧扣诗题中“待”字或体味全篇诗情来作答。诗人很渴望和友人见面。重重门户从清早就打开,这样还不够,还要坐着,想听听载着友人到来的马车发出的声音,这一个细节,写活了抽象的友情。当然,光听见车声还不行,还要等到友人身上的玉佩因步行而发出的清脆的撞击声时,才是出户迎接的绝好时机。首联写动作,颔联写心情,其实都是写渴望,和渴望中些微的焦急,在这一切的核心,是爱。颈联一转,从写心情转移到写景。这是一个很自然的跳跃。有等待经验的都知道。在等人的时候,为了避免焦虑,会自然地把注意力转移到别处,即便是最枯燥的风景,也看得津津有味。颈联表达恰好表达出了等待者久候人不至的心情。时间已经不早,晚钟已经响起,诗人已经等待了一天,但是友人未至,而且又下起小雨。可以想象自然的光线已逐渐暗下去,雨在若有若无地降落,在这种阴郁,潮湿,幽暗而又寂静的环境和氛围中,愁绪在以喷泉的速度生长。尾联十字,一声长叹。 【考点定位】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对于此类题目,应按照如下思路进行解答:1.审题:主要审两点:一是所给语言片段的位置和内部的层次(前面说的“句”“联”“片”等);二是所给语言材料是整首诗还是诗中的片段,弄清这一点至关重要,因为这涉及分析情感题的整体与局部的关系。如材料是局部的,则要联系全诗甚至标题来分析;如是整体,则要分成几个局部来看。比如本题,问的是“全诗表达了一种什么样的感情?作者是通过哪些具体细节来表达这种感情的”,这是针对全篇设题,不但要回答感情,同时还要回答能表现这种感情的具体细节。第一问不难,因为诗歌的标题中有一个“待”字,既有对友人的期待,也有“待人不至”的怅惘。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名句默写。

(1)王维《送元二使安西》中有“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两句诗,高适《别董大》中也有两句诗正好与上述诗句中“无故人”意思相反,这两句诗是“               ?”

(2)写出陶渊明《归园田居》渴求摆脱官场,向往回归农村的两个对偶句:              

(3)“               ”是《琵琶行》全诗的主旨,更是诗人与琵琶女感情的共鸣。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言文语段,完成文后各题。

高适者,渤海蓚人也。少家贫,客于梁、宋,以求丐自给。其性傲于权贵,窥察洞明。及冠始留意诗什,以气质自高,每吟一篇,喜为好诗者称诵。宋州刺史张九皋深奇之,荐举有道科。时右相李林甫擅权,于文雅,唯以举子待之,适拂袖而去,客游河右。河西节度哥舒翰见而异之,表为左骁卫兵曹,充翰府掌书记,从翰入朝,盛称之于上前,已而又去。

会禄山之乱,征于翰讨禄山,拜适左拾遗兼监察御史,仍佐翰守南阳。及翰兵败,适自骆谷西驰,谒见玄宗,因陈败亡之势曰:“监军李大宜不军卒,食仓米饭且犹不足,欲其勇战,安可得乎?且南阳之帅各皆持节,宁有是,战而能必拔哉?陛下因此西蜀中,避其虿毒,未足为耻也。”玄宗深纳之,后禄山兵恙果弗及,玄宗嘉之,寻迁侍御史。

镏荨二年,永王璘起兵于江东,欲据扬州。初,上皇以诸王分镇,适切谏不可。及是永王叛,肃宗闻其论谏有素,召而谋之。适因陈江东利害,永王必败。上奇其对,以适兼御史大夫、扬州大都督府长史、淮南节度使平江淮之乱。兵罢,宰相李辅国恶适敢言,于上前,乃左授太子少詹事。

未几,蜀中乱,出为蜀州刺史,剑南自玄宗还京后,于梓、益二州各置一节度,吏制繁冗,百姓劳敝,适论之曰:“蜀地位在邈远,垂于险绝,以国家言之,不足以厄其势。奈何以险阻弹丸之地,而困全蜀太平之人哉?”疏奏不纳。后梓州副使段子璋反,以兵攻东川节度使李奂,适率州兵从西川节度使崔光远攻于璋,斩之。玄宗感其洞明,以黄门侍郎严武代之还,用为刑部侍郎,转散骑常侍,加银青光禄大夫,进封渤海县侯,食邑七百户。适止轻车诣任,食邑皆封还。永泰元年正月卒,赠礼部尚书,谥曰忠。

(旧唐书·高适传)

1.对文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时右相李林甫擅权,于文雅    薄:轻视

B.监军李大宜不军务            恤:顾及

C.西蜀中,避其虿毒            幸:帝王到某地

D.李辅国恶适敢言,于上前      短:缺点

2.下列语句编为四组,能够表现高适“窥察洞明”的一组是(     )

吟一篇,喜为好诗者称诵

②陛下因此西幸蜀中,避其虿毒

③适拂袖而去,客游河右

④盛称之于上前,已而又去

⑤上皇以诸王分镇,适切谏不可

⑥以国家言之,不足以厄其势

A.①②⑥     B.②⑤⑥

C.②④⑤     D.③⑤⑥

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高适小时候家境贫寒,靠乞讨为生,二十岁才关注诗歌创作。所写诗歌以气质自我欣赏,为时人传诵,后被人推荐,但当时专权者李林辅不重视文才,高适愤然离开。

B.安禄山反叛时,高适征讨哥舒翰,哥舒翰让他做左拾遗兼监察御史,于是他又辅佐哥舒翰,在哥舒翰兵败后谒见玄宗陈述兵败原因,玄宗接受了他的意见。

C.皇帝让各个皇子分被镇守地方,高适曾极力劝阻,但未被采纳,后来永王李璘起兵造反,肃宗召其商量,采纳了他的意见并让他领兵平定叛乱。

D.高适做蜀州刺史时,对玄宗时代就设置多个节度史的现象表示反对,认为这既让蜀地百姓劳累,又给中央政权制造了隐患。

4.把下列文言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少家贫,客于梁、宋,以求丐自给。

(2)且南阳之帅各皆持节,宁有是,战而能必拔哉?

(3)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查看答案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毛巾每天与我们的身体亲密接触,也许是太过平常的缘故,                        ,用这样的毛巾擦身体,很可能造成感染。

①大家对毛巾的使用、挑选、放置等方面都显得过于随意

②经过一定时间,便成了致病微生物滋生的乐园,如沙眼衣原体、金黄色葡萄球菌、淋球菌及霉菌等

③如果清洗方法不正确,就会危害健康

④如果不勤洗、勤晒,大量细菌会在毛巾中存留、繁殖

⑤它的主要成分棉纤维很容易成为“藏污纳垢”之所

⑥毛巾上常沾有人的汗液、泪液等分泌物,而且长时间处于温湿状态

A⑥①⑤②④③    B①⑤③⑥②④

C⑥⑤①④②③    D①⑥②⑤④③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在2004年雅典奥运会上,我国运动员取得了非常骄人的成绩,所以,当他们从雅典胜利地凯旋归来时,受到了国人的热烈欢迎。

B.由于他整天整夜地呆在网吧里,所以他的视力已经成倍地下降了。

C.走进2005——我们在生命的记录表上,又划下了一个新的刻度。

D.一个老师要想赢得学生的喜欢,就一定要深入到学生中去了解学生的心理,如果把学生的心理把握不住,就无法赢得他们的喜欢。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中加横线的成语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    

A.原始森林里既有老虎,也可能还存在一些退化了的恐龙,那里可真是虎踞龙盘了。

B.我以为当警察的一定是孔武有力的男子汉,哪知这位却是个秀丽文静的姑娘。

C.尽管“三个代表”深入人心,可有些干部下车伊始,还不了解情况就乱发号施令。

D.尽管对方是自己的老师,但他并没有退避三舍,而是坚决把自己的不同看法提了出来,老师对他坚持真理的做法表示赞许。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