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熟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这名运动员看上去一副弱不胜衣的...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熟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这名运动员看上去一副弱不胜衣的样子,实际上,他身体健康,骨骼强健,耐力和速度非一般人可比。

B.在座的各位都是本领域的顶尖专家,我们请大家来,就是想听听各位的高见,大家不必客气,就姑妄言之吧。

C.英国政府将继续敦促欧盟设立至2020年减少30%的排放目标,及在本世纪20年代中采取更野心勃勃的减排行动。

D.为履行WTO协定的承诺,国内再次降低了进口关税,诸多台湾地区生产商转攻自有品牌,从已往经验来看,一场激烈的价格战恐怕势在必行

 

A 【解析】 试题分析:成语主要有语意内涵不明、褒贬误用、对象错配、似是而非四种误用方式,成语只能分类记忆,没有什么捷径,如果不知道意思一切方法都失灵,所以要注意平时的积累。A项,“弱不胜衣”:胜,禁得起。形容人很瘦弱,连衣服都承受不起。B项,“姑妄言之”:姑且随便说说,不一定有什么道理,多用作自谦,用来说别人不恰当。C项,“野心勃勃”:形容对权力或功名利禄存在极大的非分欲望,含贬义。此处说节能减排,所以用“雄心勃勃”,含赞扬之意。D项,“势在必行”:事情已经是非做不可了。此处应用“在所难免”。 考点: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婵娟   自鸣得意   学福五车    扑溯迷离

B.绵密   点铁成金    陈词滥调   不即不离

C.干躁   聊以慰籍   毕恭毕敬   卧薪尝胆

D.撩拨   回长荡气   感恩戴德   如翚撕飞

 

查看答案

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文(fàn)    (yùn)帖   吞声(yàn)气     (shuò)见不鲜

B(sháo)远   (zhēn)   得鱼忘(quán)   秋风袅袅niǎo)

C点(zhuì)   (lǐn)   砖石(màn)地     直栏横(kǎn)

D(jié)问     (ài)道  (léng)两可   qì)今为止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小题。

张纯如:她用生命点亮历史

2004年11月9日,一位年轻的华裔女作家在美国加州结束了自己的生命,她的突然离去震惊了整个世界。据不完全统计,仅在美国,就有230多家报纸、电台、电视台发布了这一消息,并向这位年轻的华裔女子致以敬意。近年来,还没有哪一位华人的去世在美国引起如此之大的震动。

她就是张纯如,《南京暴行——被遗忘的大屠杀》一书的作者,与篮球天才姚明、钢琴家郎朗一起被美国华文媒体誉为“最引人瞩目的在美华人青年”。

1968年3月28日,张纯如出生在美国新泽西州普林斯顿的一个华裔移民家庭中。纯如之名出自《论语》:“乐其可知也:始作,翕如也;从之,纯如也。”纯如,意思是和谐美好,既有父母思念故国的苦涩,也有父母对女儿所寄托的期许。

张纯如1989年从伊利诺伊大学新闻系毕业后,开始了专业写作的道路。她的第一本书《蚕丝——中国飞弹之父钱学森》广受好评。

1997年12月,南京大屠杀60周年。张纯如在此前用近三年的时间,在世界各地访问了许多幸存者,参阅了大量的历史文献,在各种触目惊心的资料的基础上,撰写、出版了英文版《南京暴行》。此书一经问世,就震惊了西方世界,在随后数年内再版十余次,迄今印数已近百万册。

在童年的时候,纯如与父母谈话时,父母经常会提到遥远的1937年,在大洋彼岸一个叫南京的城市里发生了些什么,她的祖父如何逃离那个人间地狱,滔滔长江水如何被鲜血染成了红色……1994年12月,张纯如在加州第一次看到南京大屠杀的黑白照片时,更是感到了无比的愤怒。的确有南京,的确存在大屠杀,但是为什么有人否认它?纯如为这一现象震惊了,几乎所有的西方人都知道希特勒的罪行,却无人知晓日本人在中国进行的大屠杀。她为此感到阵阵心悸。

对于在美国这样的物质社会来说,一个年轻女孩花几年时间去写一本历史著作,在很多人看来是不可思议的,因为年轻人都要争分夺秒地奋斗赚钱、成家立业。不过,这位当时只有25岁的女孩有一个念头:“这本书能不能赚钱我不管,对我来说,我就是要让世界上所有的人了解1937年南京发生的事情。”

为了撰写《南京暴行》,纯如收集了中文、日文、德文和英文的大量资料,以及从未出版的日记、笔记、信函、政府报告的原始材料,她甚至查阅了东京战犯审判记录稿,也通过书信联系日本的二战老兵。

江苏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副所长王卫星回忆说,1995年7月,张纯如在南京待了25天左右,“她那时才27岁,由于气候不适应,经常感冒,但她的工作一点也不耽误。当时南京的天气很热,她不顾自己的身体,把大部分时间用在采访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寻访日军暴行发生地以及翻阅国内资料上,每天工作时间有10小时以上。”当时担任纯如翻译的杨夏鸣副教授回忆说,“她很认真,更十分严谨,常常用美国材料与中文材料核对事实。她听不大懂南京大屠杀幸存者的方言,但她全录下来了。她这个人通常会打破砂锅问到底,有时真觉得她有些偏执。”

在收集资料的过程中,张纯如最大的收获便是使中国人民找到了“中国的辛德勒”——约翰•拉贝先生,找到了拉贝详细记录南京大屠杀的日记。今天,详细记录了五百多起惨案的《拉贝日记》已经被翻译成中、英、日等多种文字,保存在德、日、美、中等国家的档案馆里,成为历史的见证。

在完成《南京暴行》时,纯如有一个心愿,希望“这本书能够唤起其他作家和历史学家的兴趣,使他们都能尽早调查、研究南京大屠杀幸存者的经历,毕竟,这些来自过去的声音正在逐年减少并终将全部消失。更为重要的是,我希望本书能够唤起日本的良知,接受对这桩事件应负的责任”。

年仅36岁的纯如离开了,她死前留下了一张纸条,上面写着:“我曾认真生活,为目标、写作和家人真诚奉献过。”她的墓碑上写有这样的话:“挚爱的妻和母亲,作家、历史学家,人权斗士。”

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馆长朱成山与纯如有过多次交往,他一直很钦佩张纯如的执著、知性和追求真相的勇气。他曾对记者说:“对于纯如的父母和孩子,他们失去的是女儿和母亲;对于中国人,他们失去的是一个正直的同胞和朋友;而对于整个世界,他们失去的则是一个勇于说真话并努力让别人相信事实的人。”

(文章有删改)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全文重点记叙了张纯如写作《南京暴行》的经过,真实感人。语言在叙事中充满抒情的张力,使文章更有感染力和可读性。

B.许多人不能理解张纯如这样一个年轻女孩花几年时间去写一本历史著作,因为他们认为年轻人就应该争分夺秒地奋斗赚钱、成家立业。

C.引用一些友人对张纯如的回忆,可以使张纯如的形象更加真实,从侧面客观真实地体现了张纯如的精神面貌。

D.张纯如自杀的原因是她在收集图片资料的过程中,对人类在战争中表现的残暴人性的绝望和抑郁让她不能自拔,而且外界的压力使她整日处于惊恐不安之中。

E.在收集资料的过程中,张纯如发现了详细记录了五百多起惨案并已经被翻译成中、英、日等多种文字的《拉贝日记》,这本日记成为历史的见证。

2.张纯如在创作过程中表现出了哪些性格特征?结合全文,请简要分析。

3.张纯如是一位出色的作家,她写作《南京暴行》的原因有哪些?简要分析。

4.当今世界仍不太平,恐怖主义和其他暴行仍然存在,人类应该怎样对待过去沉重不堪的杀戮和侵略的历史?请结合本文和现实,谈谈你的看法。

 

查看答案

补写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 陶渊明 《归去来兮辞》中描写拄着拐杖出去走走,随时随地休息的一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王勃《滕王阁序》用                                            。写出了滕王阁四周人烟繁盛,富庶繁华的气象。

(3) ______________,行比一乡,德合一君,_____________,其自视也,亦若此矣。

(4)外无期功强近之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形影相吊。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古诗完成后面小题。

客夜①

杜甫

客睡何曾著,秋天不肯明。卷帘残月影,高枕远江声。

计拙无衣食,途穷仗友生。老妻书数纸,应悉未归情。

[注] ①此诗是杜甫流落梓州时所作。

1.明末清初文学批评家金圣叹评赞此诗前四句“并无一苦字, 而其苦无限”, 请结合内容具体分析。

2.诗歌后四句蕴含什么样的情感? 请简要分析。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