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梵文(fàn) 熨(yùn)帖 吞声咽...

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文(fàn)    (yùn)帖   吞声(yàn)气     (shuò)见不鲜

B(sháo)远   (zhēn)   得鱼忘(quán)   秋风袅袅niǎo)

C点(zhuì)   (lǐn)   砖石(màn)地     直栏横(kǎn)

D(jié)问     (ài)道  (léng)两可   qì)今为止

 

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普通话中易误读的字音,本题一般考查常见的易误读的多音字或是方言口语易误读的现象。A项,熨应读yù。B项,迢应读tiáo。属于易误读的字。C项,槛应读jiàn。属于古汉语和现代汉语同字不同音的字。所以考生平时要在读字音上下功夫,要做到认真读正确的字音。 考点: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能力层级为识记A。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小题。

张纯如:她用生命点亮历史

2004年11月9日,一位年轻的华裔女作家在美国加州结束了自己的生命,她的突然离去震惊了整个世界。据不完全统计,仅在美国,就有230多家报纸、电台、电视台发布了这一消息,并向这位年轻的华裔女子致以敬意。近年来,还没有哪一位华人的去世在美国引起如此之大的震动。

她就是张纯如,《南京暴行——被遗忘的大屠杀》一书的作者,与篮球天才姚明、钢琴家郎朗一起被美国华文媒体誉为“最引人瞩目的在美华人青年”。

1968年3月28日,张纯如出生在美国新泽西州普林斯顿的一个华裔移民家庭中。纯如之名出自《论语》:“乐其可知也:始作,翕如也;从之,纯如也。”纯如,意思是和谐美好,既有父母思念故国的苦涩,也有父母对女儿所寄托的期许。

张纯如1989年从伊利诺伊大学新闻系毕业后,开始了专业写作的道路。她的第一本书《蚕丝——中国飞弹之父钱学森》广受好评。

1997年12月,南京大屠杀60周年。张纯如在此前用近三年的时间,在世界各地访问了许多幸存者,参阅了大量的历史文献,在各种触目惊心的资料的基础上,撰写、出版了英文版《南京暴行》。此书一经问世,就震惊了西方世界,在随后数年内再版十余次,迄今印数已近百万册。

在童年的时候,纯如与父母谈话时,父母经常会提到遥远的1937年,在大洋彼岸一个叫南京的城市里发生了些什么,她的祖父如何逃离那个人间地狱,滔滔长江水如何被鲜血染成了红色……1994年12月,张纯如在加州第一次看到南京大屠杀的黑白照片时,更是感到了无比的愤怒。的确有南京,的确存在大屠杀,但是为什么有人否认它?纯如为这一现象震惊了,几乎所有的西方人都知道希特勒的罪行,却无人知晓日本人在中国进行的大屠杀。她为此感到阵阵心悸。

对于在美国这样的物质社会来说,一个年轻女孩花几年时间去写一本历史著作,在很多人看来是不可思议的,因为年轻人都要争分夺秒地奋斗赚钱、成家立业。不过,这位当时只有25岁的女孩有一个念头:“这本书能不能赚钱我不管,对我来说,我就是要让世界上所有的人了解1937年南京发生的事情。”

为了撰写《南京暴行》,纯如收集了中文、日文、德文和英文的大量资料,以及从未出版的日记、笔记、信函、政府报告的原始材料,她甚至查阅了东京战犯审判记录稿,也通过书信联系日本的二战老兵。

江苏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副所长王卫星回忆说,1995年7月,张纯如在南京待了25天左右,“她那时才27岁,由于气候不适应,经常感冒,但她的工作一点也不耽误。当时南京的天气很热,她不顾自己的身体,把大部分时间用在采访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寻访日军暴行发生地以及翻阅国内资料上,每天工作时间有10小时以上。”当时担任纯如翻译的杨夏鸣副教授回忆说,“她很认真,更十分严谨,常常用美国材料与中文材料核对事实。她听不大懂南京大屠杀幸存者的方言,但她全录下来了。她这个人通常会打破砂锅问到底,有时真觉得她有些偏执。”

在收集资料的过程中,张纯如最大的收获便是使中国人民找到了“中国的辛德勒”——约翰•拉贝先生,找到了拉贝详细记录南京大屠杀的日记。今天,详细记录了五百多起惨案的《拉贝日记》已经被翻译成中、英、日等多种文字,保存在德、日、美、中等国家的档案馆里,成为历史的见证。

在完成《南京暴行》时,纯如有一个心愿,希望“这本书能够唤起其他作家和历史学家的兴趣,使他们都能尽早调查、研究南京大屠杀幸存者的经历,毕竟,这些来自过去的声音正在逐年减少并终将全部消失。更为重要的是,我希望本书能够唤起日本的良知,接受对这桩事件应负的责任”。

年仅36岁的纯如离开了,她死前留下了一张纸条,上面写着:“我曾认真生活,为目标、写作和家人真诚奉献过。”她的墓碑上写有这样的话:“挚爱的妻和母亲,作家、历史学家,人权斗士。”

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馆长朱成山与纯如有过多次交往,他一直很钦佩张纯如的执著、知性和追求真相的勇气。他曾对记者说:“对于纯如的父母和孩子,他们失去的是女儿和母亲;对于中国人,他们失去的是一个正直的同胞和朋友;而对于整个世界,他们失去的则是一个勇于说真话并努力让别人相信事实的人。”

(文章有删改)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全文重点记叙了张纯如写作《南京暴行》的经过,真实感人。语言在叙事中充满抒情的张力,使文章更有感染力和可读性。

B.许多人不能理解张纯如这样一个年轻女孩花几年时间去写一本历史著作,因为他们认为年轻人就应该争分夺秒地奋斗赚钱、成家立业。

C.引用一些友人对张纯如的回忆,可以使张纯如的形象更加真实,从侧面客观真实地体现了张纯如的精神面貌。

D.张纯如自杀的原因是她在收集图片资料的过程中,对人类在战争中表现的残暴人性的绝望和抑郁让她不能自拔,而且外界的压力使她整日处于惊恐不安之中。

E.在收集资料的过程中,张纯如发现了详细记录了五百多起惨案并已经被翻译成中、英、日等多种文字的《拉贝日记》,这本日记成为历史的见证。

2.张纯如在创作过程中表现出了哪些性格特征?结合全文,请简要分析。

3.张纯如是一位出色的作家,她写作《南京暴行》的原因有哪些?简要分析。

4.当今世界仍不太平,恐怖主义和其他暴行仍然存在,人类应该怎样对待过去沉重不堪的杀戮和侵略的历史?请结合本文和现实,谈谈你的看法。

 

查看答案

补写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 陶渊明 《归去来兮辞》中描写拄着拐杖出去走走,随时随地休息的一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王勃《滕王阁序》用                                            。写出了滕王阁四周人烟繁盛,富庶繁华的气象。

(3) ______________,行比一乡,德合一君,_____________,其自视也,亦若此矣。

(4)外无期功强近之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形影相吊。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古诗完成后面小题。

客夜①

杜甫

客睡何曾著,秋天不肯明。卷帘残月影,高枕远江声。

计拙无衣食,途穷仗友生。老妻书数纸,应悉未归情。

[注] ①此诗是杜甫流落梓州时所作。

1.明末清初文学批评家金圣叹评赞此诗前四句“并无一苦字, 而其苦无限”, 请结合内容具体分析。

2.诗歌后四句蕴含什么样的情感? 请简要分析。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

啸翁者,歙州长啸老人汪京,字紫庭,善啸,年又最高,故人皆呼为“啸翁”也。啸翁尝于清夜独登高峰颠,豁然长啸,山鸣谷应,林木震动。禽鸟惊飞,虎豹骇走,山中人已寐者,梦陡然醒;未寐者,心悚然惧,疑为山崩地震,皆彷徨罔敢寝。达旦,群相惊问,乃知为啸翁发啸也。啸翁之啸,幼传自啸仙,能作鸾鹤凤凰鸣,每一发声,百鸟回翔,鸡鹜皆舞。又善作老龙吟,醉卧大江滨,长吟数声,鱼虾皆破浪来朝,鼋鼍多迎涛拜。

他日,与黄鹤山樵、天都瞎汉、潇湘渔夫、虎头将军十数辈,登平山六一楼,拉啸翁啸。啸翁以齿落固辞,强而后可。初发声,如空山铁笛,音韵悠扬。既而如鹤唳长天,声彻霄汉。少顷,移声向东,则风从西来,蒿莱尽伏,闼击户,危楼欲动。再而移声向西,则风从东至,訚然荡然,如千军万马,驰骤前。又若两军相角,短兵长剑紧接之势。久之,则屋瓦欲飞,林木将拔也。

于时炷香烬而啸翁气竭,昏仆于地。众客大惊,呼山僧,灌以沸水,半晌乃苏。归而月印前溪矣。啸翁能医,画,善歌;垂八十,声犹绕梁云。

外史氏曰:古善啸者称孙登,后寥寥,不见书传。迨至我朝,称善啸者,洛下王、昭阳李而已。然予尝一闻之矣。第未知与苏门同一音响否?昨闻啸翁之啸,则有变风云、动山岳之势,大非洛下者可几及也。岂啸翁之啸,直接苏门者耶?

张三来曰:予遇啸翁,欲闻其啸,翁以齿豁辞,不意其在平山发如许高兴,惜予不及知也

注:鼋鼍(yuán tuò),汉族神话传说中的巨鳖和猪婆龙(杨子鳄)

(选自《虞初新志》,清代张潮辑)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闼击户,危楼欲动      排:推开

B.众客大惊,呼山僧      亟:急忙

C.啸翁能医,画,善歌    工:擅长

D.后寥寥,不见书传      嗣:子孙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善啸,年又最高         蟹六跪二螯

B.每一发声,百鸟回翔      于其身也,耻师焉

C.鼋鼍多迎涛            不忍杀之,赐公

D.如千军万马,驰骤      不拘时,学于余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啸翁一天夜里独自登上高山豁然长啸,山林震动,禽兽惊骇,没睡觉的人们都吓得不敢睡觉。啸翁之“善啸”由此可见一斑。

B.啸翁模仿鸾鹤凤凰的鸣叫发出啸声,使得百鸟回翔,鸡鹜起舞;作老龙吟,则引来鱼虾、鼋鼍朝拜。啸翁之“啸”真令人惊叹。

C.啸翁在平山展现“啸”艺,开始音韵悠扬,接着响彻高空,然后移声向东、移声向西,极尽气势。这次表演持续了一炷香时间。

D.啸翁这“啸艺”竟然如此精湛,能够呼风唤雨,变幻无穷,甚至能够导致山崩地震,屋瓦乱飞,他一定是苏门先生的嫡传弟子。

4.把原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啸翁以齿落固辞,强而后可。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2)不意其在平山发如许高兴,惜予不及知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奚以知其然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阅读短文,完成后面小题。

中国传统服饰美学思想的缘起

通过一些历史考古出土的实物和史籍资料记载,可以看到中华民族在遥远的仰韶文化时期便开始制作麻纤维的织物服装,告别了以兽皮树叶遮体的原始状态,从而进入到以手工为主体的服饰文明的时期。进入阶级社会之后,早期的奴隶主们为了自己的江山社稷,将包括服饰在内的一切生活要素都政治化、等级化和伦理观念化,将服饰纳入巩固政权和统一思想观念的组成部分,并以“礼”和“法”的形式来约束人们对服饰的理解和使用,使穿衣戴帽被紧紧地笼罩在政治的光环之下,所以,对服饰的选择不再是个人喜好的自由天地。再加上中国古代社会政治意识和文化观念的超稳定状态,使得服饰并没有因为一顶顶王冠的易主而有所改变,反而成为历代王朝竭力继承的传统,对中国传统服饰美学思想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当然不可否认的是,在更多的历史阶段上,看到的是民族大融合、生产力水平的改变、尤其是社会文化思潮对服饰的发展变化都有所影响。不管是赵武灵王迫于军事压力不得已而为之的“胡服骑射”,还是个体意识觉醒后带有反叛意味的魏晋士人的着装习惯;不管是政治开明、民族文化交融时期盛唐服饰表现出来的空前解放,还是明代资本主义萌芽时期,人的消费欲望被激发出来并转化为智慧与行动之后,人们在服饰方面所表现出来的巨大创造与革新能力,都使我们强烈地感受到中华传统服饰在发生、发展过程中那种跌宕起伏的力度和张力。

与西方传统服饰受宗教的影响所产生的结果不同,我们的祖先在创造和解释服饰现象时不是遵循神的意志,而是更多地考虑前人的意志,追求所谓的“正宗”与“正名”。虽然他们也不断地吸收先进的材料和工艺,随着时代的发展更新服饰的制作方法与装饰项目,但是,由于基本款式是祖上制定的,属于正宗所在,因而历代统治者都不敢有所违背和改易,并以服饰制度的形式告诫世人在穿衣戴帽上必须遵从古制,因此这就导致了中国传统服饰也具有超稳定的特点。上自皇帝的冕服,下至百姓的常服,上下贯通的袍服式样几乎几千年一成不变。追寻历史遗迹,可以得知,袍服作为中国几千年亘古不变的传统款式,是在春秋时代出现的深衣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春秋社会以后,中国又出现一种新颖的服装,这种服装将上衣和下裳合为一体,连成一件,名谓深衣,因其穿着方便而受到社会各界的欢迎。正如《礼记》所说:既可以为文,又可以为武;既可以摈相,又可以治军旅。”

但是值得注意的是,这种情况并没有压制和磨灭我们祖先在服饰上的创造欲望;在爱美之心的驱使下我们可以从历代遗留下来的人物图像、陶俑彩塑甚至出土实物中看到前人在美化自身方面表现出来的聪明才智,以自然为饰的朴素,精雕细刻的工艺,整体考虑的设计思路,内外兼修的深刻理解,无不凝聚成中国传统服饰美学思想的基本内容,成为我们深入理解和把握中国传统服饰美学精神的根本性基础。

1.下列对“深衣”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深衣是春秋之后中国出现的一种把上衣和下裳合为一体的新颖的服装。

B.因为深衣“既可以为文,又可以为武;既可以摈相,又可以治军旅。”所以深受社会各界欢迎。

C.中国传统服饰具有超稳定的特点,从上层贵族到下层百姓的上下贯通的袍服样式,几千年一成不变。

D.袍服作为中国几千年亘古不变的传统款式,是在春秋时代出现的深衣基础上发展而来的。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麻纤维的织物服装的出土,标志着仰韶文化时期已经进人到以手工为主体的服饰文明的时期。

B.服饰的发展变化原因可以归结为民族大融合、生产力水平的改变、社会文化思潮涌动……

C.在传统服饰所受的影响因素中,西方更多的是受神的影响,而中国却是受前人的意志的影响更大。

D.中国古代社会政治意识和文化观念的超稳定状态,决定了服饰并没有因为一顶顶王冠的易主而有所改变,反而成为历代王朝竭力继承的传统。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当服饰被政治化、等级化和伦理观念化之后,它其实就变成了统治者巩固政权和统一思想的一件工具。

B.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魏晋士人的反叛着装,盛唐服饰的空前解放都是中华传统服饰发生发展的不同表现,但百变不动其根,传统的基本款式不变。

C.追求所谓的“正宗”与“正名”的中国传统服饰,也吸收先进的材料和工艺,随着时代的发展更新服饰的制作方法与装饰项目。

D.我们只有认真研究历代遗留下来的人物图像、陶俑彩塑才能理解和把握中国传统服饰美学思想的基本内容和中国传统服饰美学精神的根本。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