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补写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 陶渊明 《归去来兮辞》中描写拄着拐杖出去...

补写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 陶渊明 《归去来兮辞》中描写拄着拐杖出去走走,随时随地休息的一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王勃《滕王阁序》用                                            。写出了滕王阁四周人烟繁盛,富庶繁华的气象。

(3) ______________,行比一乡,德合一君,_____________,其自视也,亦若此矣。

(4)外无期功强近之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形影相吊。

 

(1)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2)闾阎扑地,钟鸣鼎食之家;舸舰弥津,青雀黄龙之舳。(3)故夫知效一官,而征一国者。(4)内无应门五尺之僮,茕茕孑立。 【解析】 试题分析:情境默写成为近几年高考默写的一种新方式,考生要注意在平时背诵文章时注意理解文章的大意。注意字形复杂字,要在平时默写时反复写。注意重点字的写法。如:“流憩”、“闾阎”、“鼎”、“茕茕孑立”。每句1分,句中有误该句不得分。 考点: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能力层级为识记A。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古诗完成后面小题。

客夜①

杜甫

客睡何曾著,秋天不肯明。卷帘残月影,高枕远江声。

计拙无衣食,途穷仗友生。老妻书数纸,应悉未归情。

[注] ①此诗是杜甫流落梓州时所作。

1.明末清初文学批评家金圣叹评赞此诗前四句“并无一苦字, 而其苦无限”, 请结合内容具体分析。

2.诗歌后四句蕴含什么样的情感? 请简要分析。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

啸翁者,歙州长啸老人汪京,字紫庭,善啸,年又最高,故人皆呼为“啸翁”也。啸翁尝于清夜独登高峰颠,豁然长啸,山鸣谷应,林木震动。禽鸟惊飞,虎豹骇走,山中人已寐者,梦陡然醒;未寐者,心悚然惧,疑为山崩地震,皆彷徨罔敢寝。达旦,群相惊问,乃知为啸翁发啸也。啸翁之啸,幼传自啸仙,能作鸾鹤凤凰鸣,每一发声,百鸟回翔,鸡鹜皆舞。又善作老龙吟,醉卧大江滨,长吟数声,鱼虾皆破浪来朝,鼋鼍多迎涛拜。

他日,与黄鹤山樵、天都瞎汉、潇湘渔夫、虎头将军十数辈,登平山六一楼,拉啸翁啸。啸翁以齿落固辞,强而后可。初发声,如空山铁笛,音韵悠扬。既而如鹤唳长天,声彻霄汉。少顷,移声向东,则风从西来,蒿莱尽伏,闼击户,危楼欲动。再而移声向西,则风从东至,訚然荡然,如千军万马,驰骤前。又若两军相角,短兵长剑紧接之势。久之,则屋瓦欲飞,林木将拔也。

于时炷香烬而啸翁气竭,昏仆于地。众客大惊,呼山僧,灌以沸水,半晌乃苏。归而月印前溪矣。啸翁能医,画,善歌;垂八十,声犹绕梁云。

外史氏曰:古善啸者称孙登,后寥寥,不见书传。迨至我朝,称善啸者,洛下王、昭阳李而已。然予尝一闻之矣。第未知与苏门同一音响否?昨闻啸翁之啸,则有变风云、动山岳之势,大非洛下者可几及也。岂啸翁之啸,直接苏门者耶?

张三来曰:予遇啸翁,欲闻其啸,翁以齿豁辞,不意其在平山发如许高兴,惜予不及知也

注:鼋鼍(yuán tuò),汉族神话传说中的巨鳖和猪婆龙(杨子鳄)

(选自《虞初新志》,清代张潮辑)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闼击户,危楼欲动      排:推开

B.众客大惊,呼山僧      亟:急忙

C.啸翁能医,画,善歌    工:擅长

D.后寥寥,不见书传      嗣:子孙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善啸,年又最高         蟹六跪二螯

B.每一发声,百鸟回翔      于其身也,耻师焉

C.鼋鼍多迎涛            不忍杀之,赐公

D.如千军万马,驰骤      不拘时,学于余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啸翁一天夜里独自登上高山豁然长啸,山林震动,禽兽惊骇,没睡觉的人们都吓得不敢睡觉。啸翁之“善啸”由此可见一斑。

B.啸翁模仿鸾鹤凤凰的鸣叫发出啸声,使得百鸟回翔,鸡鹜起舞;作老龙吟,则引来鱼虾、鼋鼍朝拜。啸翁之“啸”真令人惊叹。

C.啸翁在平山展现“啸”艺,开始音韵悠扬,接着响彻高空,然后移声向东、移声向西,极尽气势。这次表演持续了一炷香时间。

D.啸翁这“啸艺”竟然如此精湛,能够呼风唤雨,变幻无穷,甚至能够导致山崩地震,屋瓦乱飞,他一定是苏门先生的嫡传弟子。

4.把原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啸翁以齿落固辞,强而后可。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2)不意其在平山发如许高兴,惜予不及知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奚以知其然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阅读短文,完成后面小题。

中国传统服饰美学思想的缘起

通过一些历史考古出土的实物和史籍资料记载,可以看到中华民族在遥远的仰韶文化时期便开始制作麻纤维的织物服装,告别了以兽皮树叶遮体的原始状态,从而进入到以手工为主体的服饰文明的时期。进入阶级社会之后,早期的奴隶主们为了自己的江山社稷,将包括服饰在内的一切生活要素都政治化、等级化和伦理观念化,将服饰纳入巩固政权和统一思想观念的组成部分,并以“礼”和“法”的形式来约束人们对服饰的理解和使用,使穿衣戴帽被紧紧地笼罩在政治的光环之下,所以,对服饰的选择不再是个人喜好的自由天地。再加上中国古代社会政治意识和文化观念的超稳定状态,使得服饰并没有因为一顶顶王冠的易主而有所改变,反而成为历代王朝竭力继承的传统,对中国传统服饰美学思想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当然不可否认的是,在更多的历史阶段上,看到的是民族大融合、生产力水平的改变、尤其是社会文化思潮对服饰的发展变化都有所影响。不管是赵武灵王迫于军事压力不得已而为之的“胡服骑射”,还是个体意识觉醒后带有反叛意味的魏晋士人的着装习惯;不管是政治开明、民族文化交融时期盛唐服饰表现出来的空前解放,还是明代资本主义萌芽时期,人的消费欲望被激发出来并转化为智慧与行动之后,人们在服饰方面所表现出来的巨大创造与革新能力,都使我们强烈地感受到中华传统服饰在发生、发展过程中那种跌宕起伏的力度和张力。

与西方传统服饰受宗教的影响所产生的结果不同,我们的祖先在创造和解释服饰现象时不是遵循神的意志,而是更多地考虑前人的意志,追求所谓的“正宗”与“正名”。虽然他们也不断地吸收先进的材料和工艺,随着时代的发展更新服饰的制作方法与装饰项目,但是,由于基本款式是祖上制定的,属于正宗所在,因而历代统治者都不敢有所违背和改易,并以服饰制度的形式告诫世人在穿衣戴帽上必须遵从古制,因此这就导致了中国传统服饰也具有超稳定的特点。上自皇帝的冕服,下至百姓的常服,上下贯通的袍服式样几乎几千年一成不变。追寻历史遗迹,可以得知,袍服作为中国几千年亘古不变的传统款式,是在春秋时代出现的深衣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春秋社会以后,中国又出现一种新颖的服装,这种服装将上衣和下裳合为一体,连成一件,名谓深衣,因其穿着方便而受到社会各界的欢迎。正如《礼记》所说:既可以为文,又可以为武;既可以摈相,又可以治军旅。”

但是值得注意的是,这种情况并没有压制和磨灭我们祖先在服饰上的创造欲望;在爱美之心的驱使下我们可以从历代遗留下来的人物图像、陶俑彩塑甚至出土实物中看到前人在美化自身方面表现出来的聪明才智,以自然为饰的朴素,精雕细刻的工艺,整体考虑的设计思路,内外兼修的深刻理解,无不凝聚成中国传统服饰美学思想的基本内容,成为我们深入理解和把握中国传统服饰美学精神的根本性基础。

1.下列对“深衣”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深衣是春秋之后中国出现的一种把上衣和下裳合为一体的新颖的服装。

B.因为深衣“既可以为文,又可以为武;既可以摈相,又可以治军旅。”所以深受社会各界欢迎。

C.中国传统服饰具有超稳定的特点,从上层贵族到下层百姓的上下贯通的袍服样式,几千年一成不变。

D.袍服作为中国几千年亘古不变的传统款式,是在春秋时代出现的深衣基础上发展而来的。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麻纤维的织物服装的出土,标志着仰韶文化时期已经进人到以手工为主体的服饰文明的时期。

B.服饰的发展变化原因可以归结为民族大融合、生产力水平的改变、社会文化思潮涌动……

C.在传统服饰所受的影响因素中,西方更多的是受神的影响,而中国却是受前人的意志的影响更大。

D.中国古代社会政治意识和文化观念的超稳定状态,决定了服饰并没有因为一顶顶王冠的易主而有所改变,反而成为历代王朝竭力继承的传统。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当服饰被政治化、等级化和伦理观念化之后,它其实就变成了统治者巩固政权和统一思想的一件工具。

B.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魏晋士人的反叛着装,盛唐服饰的空前解放都是中华传统服饰发生发展的不同表现,但百变不动其根,传统的基本款式不变。

C.追求所谓的“正宗”与“正名”的中国传统服饰,也吸收先进的材料和工艺,随着时代的发展更新服饰的制作方法与装饰项目。

D.我们只有认真研究历代遗留下来的人物图像、陶俑彩塑才能理解和把握中国传统服饰美学思想的基本内容和中国传统服饰美学精神的根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伟大的政治家马克思说过:“哲学家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而阿里巴巴集团创始人马云却说:“要改变整个世界太难,只要先想好改变自己不错了。”

美国苹果公司联合创办人史蒂夫·乔布斯说:“活着就是为了改变世界。”而世界文学史上杰出的作家托尔斯泰却说:“大多数人都想改变这个世界,但却罕有人想改变自己。”

请以“活着在于改变世界”或“活着在于改变自己”为标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可以讲述故事,说明道理,也可以发表评论,阐述观点。

要求:①文题对应  ②文体自选  ③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查看答案

著名记者陈锡添曾写过一篇影响很大的纪实新闻《东方风来满眼春》,有人评论说:“陈锡添的一生就像一则纪实新闻,他用自己的作品记录了改革发展的进程。”

请按照这一评论,从以下材料中任选两人作为评论对象,分别拟写两个句子,要求:能符合作品文体和内容的特点。

国平 (《面对困难》)  ②司马迁  (《报任安书》) ③莎士比亚 (《哈姆雷特》)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