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文言文阅读(22分。选择题12分,每小题3分;翻译题10分) 稼说送张琥 宋·苏...

文言文阅读(22分。选择题12分,每小题3分;翻译题10

稼说送张琥           ·苏轼

曷尝观于富人之稼乎?其田美而多,其食足而有余。其田美而多,则可以更休,而地力得完;其食足而有余,则种之常不后时,而敛之常及其熟。故富人之稼常美,少秕而多实,久藏而不腐。今吾十口之家,而共百亩之田。寸寸而取之,日夜以望之,锄、耰、铚、艾,相寻于其上者如鱼鳞,而地力竭矣。种之常不及时,而敛之常不待其熟。此岂能复有美稼哉?

古之人,其才非有以大过今之人也。平居所以自养而不致轻用,以待其成者,闵闵焉,如婴儿之望之长也。弱者养之,以至于刚;虚者养之,以至于充。三十而后仕,五十而后爵。信于久屈之中,而用于至足之后;流于既溢之余,而发于持满之末。此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而今之君子所以不及也。

吾少也有志于学不幸而早得与吾子同年吾子之得亦不可谓不早也吾今虽欲自以为不足而众已妄推之矣

呜呼!吾子其去此而务学也哉,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吾告子止于此矣。子归过京师而问焉,有辙,子由者,吾弟也,其亦以是语之。选自《苏轼文集卷十》)(11上海卷

[]①古同,何不。②敛:收拾,此处意为收割 。③耰:捣土块的农具。铚:镰刀。艾:通,收割。④闵:勉,勉力。⑤得:此指中进士。⑥这是苏轼赠与同事张琥的一篇杂说。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而之常及其熟            敛:收拾,此处意为收割

B.以待其成者,闵焉        闵:勉,勉力

C.三十而后仕,五十而后    爵:爵位

D.其亦以是              语:转告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①其田美多,其食足而有余         ②君子博学日参省乎己

B.①而敛之常及                   孰能讥之乎

C.①待其成者,闵闵焉               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D.①如婴儿望之长也                 ②师道不传也久矣

3.下列对文章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苏轼以为庄稼要种得好至少应当做到:土地可以休耕轮作,耕种不能耽误农时,收割一定要等庄稼完全成熟之后。

B.古人超过今人的原因是他们非常重视自我修养和积累,一定要等到思想完全成熟后才出来做事、为官,就像水一定要等到充溢后才流淌出来,弓拉满之后才发箭。

C.苏轼非常羡慕张琥能够有再学习的机会,劝勉他治学当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并希望他过问弟弟苏辙是否做到了这一点。

D.这篇文章以种庄稼比喻做学问,以保全地力比喻人生修养,喻义恰当、哲理深刻:文章以为例入文,语气亲切,显示出大师虚怀若谷。

4.下列用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吾少也有志于学/不幸而早得与吾子同年/吾子之得/亦不可谓不早也/吾今虽欲自以为不足/而众已妄推之矣

B.吾少也有志于学/不幸而早得与吾子同年/吾子之得/亦不可谓不早也/吾今虽欲/以为不是而众已妄推之矣

C.吾少也有志/于学不幸而早得与吾子同年/吾子之得/亦不可谓不早也/吾今虽欲自以为不足/而众已妄推之矣

D.吾少也有志于学/不幸而早得与吾子/同年吾子之得/亦不可谓不早也/吾今虽欲自以为不足/而众已妄推之矣

5.将文言材料中的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①弱者养之,以至于刚;虚者养之,以至于充。(4

②此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而今之君子所以不及也。(3

③子归过京师而问焉。(3 

 

1.C 2.D 3.C 4.A 5.(1)对孱弱的人精心哺育,使他坚强健壮起来;对才智缺乏的人注意教养,使他逐渐充实起来。(4分,“虚者、弱者”“养”“刚、充”“以至”各1分)(2)这是古代的人能够超过现代人、如今的君子不如古人的原因。(3分,“所以”“过”“及”各1分)(3)您回去时路过京城打听一下。(3分,“归”“过”“问”各1分) 【解析】 1. 试题分析:解答此题,可用代入法,即将各选项解释代入原文语境考察。题中,“爵”前有表时间的词语“五十而后”,故此处应该活用为动词,“封爵”之意。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2. 试题分析:题中,A项的“而”虽都作连词,但前者表并列,相当于“又”;后者表递进,相当于“而且”。B项的“其”,前者作第三人称代词,它;后桌子副词,表反问语气,相当于“难道”。C项的“以”前者作连词,表目的,相当于“来”;后者作介词,表原因,相当于“因为”。D项的“之”都作助词,都用于主谓短语中。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3. 试题分析:解答此题,可将各选项表述同文本相关内容进行比较,以发现异同,确定正误。题中,C项要注意理解文章最后一句话:“子归过京师而问焉,有曰辙,子由者,吾弟也,其亦以是语之。”可知文本并不是说“希望他过问弟弟苏辙是否做到了这一点”,只是希望他将这个话告诉弟弟。 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4. 试题分析:解答文言断句题,应该在理解句意的前提下,注意句式与虚词。此题的难点在句子的后面部分“吾今虽欲自以为不足而众已妄推之矣”。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5. 试题分析:翻译文言首先要结合上下文大体把握全句意思,再找出句中的关键字、辨识该句句式,然后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某些特殊词语,如官职名、地名、年号名等可不译),注意字句的落实。翻译时还要注意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本题中,第(1)句中的“虚者、弱者”分别指才智缺乏的人和体质孱弱的人;“养”即“养育、哺育”;“刚、充”分别是“健康”和“(知识)充盈”;“以至”是“达到”之意。第(2)句中的“所以”表示“……的原因”;“过”是“超过”之意;“及”是“赶得上”之意。第(3)句中的“归”即“回归、回去”;“过”即路过;“问”是“打听”之意。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参考译文】你(何不)可曾观察过富人怎么种庄稼的吗?他们的田又好又多,他们的粮食充足而有余。他们的土地又好又多,就可以实行休耕轮作,土地的肥力便能够保全;他们的粮食充足而有余,那么耕种就能够常常不误季节,收割也常常能够等到庄稼完全成熟之后进行。所以富人的庄稼往往很好,秕子少,产量高,长时间存放也不会腐烂。 如今我这个十口之家,却总共只有百亩土地。每一寸土地都拿来利用,日日夜夜期盼着收获,辛勤耕作、收获,充分利用土地,把庄稼种得像鱼鳞一般密集,因此土地养分就被用尽了。耕种常常抢不上季节,收割又往往来不及等到庄稼成熟。这样怎么还会有好收成呢? 古代的人,他们的才干并没有超过现代人的地方。他们平日里注意自身修养并且不敢贸然行事,等候着思想才华完全成熟,那种勉力的样子,就好像盼望婴儿快快长大。对孱弱者精心哺育,使他坚强健壮起来;对才智缺乏者注意教养,使他逐渐充实起来。三十岁以后才出来做官,五十岁以后再求加官封爵。在长时期的屈身之中伸展,在准备充足之后再发挥作用;就像水流淌于充溢之后,箭发射于满弓之极一样。这是古代的人能够超过现代人、如今的君子不如古人的原因。 我从小就有用功学习的志向,不料能早早地与您同科考中,不过您的成功,也不能说不早啊!我现在虽然想到自以为还很不够,但众人却已经胡乱地称颂我了。唉,您这次前去,务必要专心学习啊!在广博读书而简约审慎地取用,在深厚积累之后慢慢地释放出来,我能告诫您的也就到此为止了。 您回去时路过京城打听一下,有名叫苏辙、字子由的人,是我弟弟,请您将这些话也转告他。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新的学期,孩子开始了新一季的生长。天下父母的心(     )又一次被拨动。我们的孩子在拥有广博知识的同时,能否拥有健康的体魄,美好的心灵?家长如此迫切开口沉重的叩问源于高考独木桥效应的影响和(    )竞赛的压力。______________。刚刚过去的这几个月,无数中国家庭都迷上了一(    )节目——《爸爸去哪儿》,人们触动于勇敢珍惜感恩帮助这些在考试重压下变得有些陌生的关键词,却又感叹这样的教育可望不可(    )

1.文中加点字的读音和字形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xián           dàng    

Bxuán           dǎng    

Cxián           dǎng    

Dxuán           dàng    

2.将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填入语段中画线处,选项是

A.在一厢情愿的灌输、望子成龙的期待中,欢乐的童年与孩子们拉开了距离。

B.在一厢情愿的灌输、望子成龙的期待中,使孩子们与欢乐的童年拉开了距离。

C.在一厢情愿的灌输、望子成龙的期待中,孩子们拉开了与欢乐童年的距离。

D.在一厢情愿的灌输、望子成龙的期待中,孩子们与欢乐的童年拉开了距离。

3.桃花因颜色鲜艳美丽,故诗人常借以比喻美丽的女子。下列诗歌中的桃花,不具有这种寓意的选项是 

A.一夜清风动扇愁,背时容色入深秋。桃花眼里汪汪泪,忍到更深枕上流。·韩偓《新秋》

B.暮春三月日重三,春水桃花满禊潭。广乐逶迤天上下,仙丹摇衍镜中酣。·张说 三月三日定昆池奉和萧令得潭字韵》

C.浅色桃花亚短墙,不因风送也闻香。凝情尽日君知否,还似红儿淡薄妆。·罗虬《红儿诗》

D.每坐台前见玉容,今朝不与昨朝同。良人一夜出门宿,减却桃花一半红。·施肩吾《佳人览镜》 

4.填入空白处最恰当的一个成语是

在山林中行走,脚下踏的,从不是泥泞腥臭的泥土,而是凋零飘落的桃花,虽已不再风华,清香却依旧________

A.不绝如缕     B.连绵不绝     C.经久不息       D.接踵而至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60分)

父子二人经过五星级饭店门口,看到一辆十分豪华的进口轿车。儿子不屑地对他的父亲说:“坐这种车的人,肚子里一定没有学问!”父亲则轻描淡写地回答:“说这种话的人,口袋里一定没有钱。”

有人感觉生活无比痛苦,便向盟鸥禅师请教,禅师低眉顺气,道出一句:“知其自然,守其必然,得其淡然。”

请根据上面两则材料,结合自己的感受和思考,任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或议论文。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一则报道,并按要求完成题目(6分)

“婴儿从降生的第三天开始教育,那就已经迟了十个月零两天!”站在广州番禺某早教机构门前,刘雷(化名)夫妇看着这条广告标语,第一感觉是啼笑皆非。但当看到其他父母都抱着不到两岁的孩子跑过去询问课程时,他们马上就感觉到了一种紧迫感,仿佛不报早教,就注定落后似的。而有着刘雷夫妇类似心态的年轻父母在国内其实并不少。最新统计显示,目前全国约有8000万0至3岁婴幼儿,全国早教市场空间总值约为500亿元。据记者调查,在广州最小的早教学员出生仅33天。早教市场正以不可遏止之势发展壮大,而这一现象也引起了国内教育专家的反思。

(1)请给这则新闻拟一个标题(2分)

(2)请根据文意概括出早教市场红火的两个主要原因。(4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文后各题。

秋天

李广田

①春天是走向的路,却使我感到大大的不安,因为我是太弱了,甚至抵抗不过这自然的季候之变化,为什么听了街巷的歌声便停止了工作?为什么听到了雨滴便跑出了门外?一枝幼芽,一朵湿云,为什么就要感到了疯狂?它鼓作得我太不安定了。但是到了现在,这秋天,我却不记得对于春天是些什么情场了,只有看见那枝头的黄叶时,也还想:这也像那绿柳才黄半未匀的样子,但总是另一种意味了。我不愿意说秋天是走向的路——请恕我这样糊涂安排宁可以把死路加给夏天,而秋天,甚至连那被人骂为黑暗的冬天,又何尝不是走向的路呢,比较起春与夏来,我说它更是走向路的。我将说那落叶是为生而落,而且那冰雪之下的枝条里面正在酝酿着生命之液。而它们的沉着的力,它们的为了将来,为了生命而表现出来的这使我感到了什么呢?这样的季候,是我所最爱的了。

②但是比较起冬天来呢,我却偏爱了秋。我几乎说不出秋比冬为什么更好,也许因为那枝头的几片黄叶,或是那篱畔的几朵残花,在那些上边,是比较冬天更显示了生命,不然,是在那些上面,更使我忆起了生命吧,一只黄叶,一片残英,那在联系着过去与将来吧。

③在我,常如是想:生活大非易事,然而这一件艰难的工作,我们是乐得来作的。诚然是艰难,然而也许正因为艰难才有着意义吧。而所谓“好生恶死”者,我想并非说是:“我愿生在世上,不愿死在地下。”如果不甚荒谬,我想该这样说:“我愿走在道上,不愿停在途中”。死不足恶,可怕而可恶的,而且是最无意味的,还不就是停在途中吗?这样,所谓人生,是走在道上的了。前途是有着希望的,而且路是永长的。希望小的人是有福了,因为他们可以早些休息,然而他们也最不幸,因为他们停在途中了,那干脆不如到地下去。而希望大的人的呢,他们也是有福的吗?绝不,他们是更不幸的,然而人间的幸与不幸,却没有什么绝对的意义,谁知道幸的不幸与不幸之幸呢。路是永长的,希望是远大的,然而路上的荆棘呀,手脚的不利呀,这就是所谓人间的苦难了。但是这条路是要走的,因为人就是走在道上啊,真正尝味着人生苦难的人,他才真正能知道人生的快乐。

④人生是走在道上,希望是道上的灯塔,但是,在背后推着前进,或者说那常常在背后给人以鞭策的是什么呢?于此,让我们来看看这秋天吧!实在的,不知不觉地就来到秋天了,红的花已经变成了紫紫的又变了灰,而灰的这就要飘零了,一只黄叶在枝头摇摆着,你会觉到它即刻就有堕下来的危机,而当你踽踽地踏着地下的枯叶,听到那簌簌的声息,忽而又有一只落叶轻轻地滑过你的肩背飞了下来时,你将感到了什么呢?也许你只会念道,“落了!”等你漫步到旷野,看见那连天衰草的时候,你也许只会念道,“衰了!”然而,朋友们,你也许不曾想到西风会来得这样早,而且,也不该这样凄冷吧,然而你的单薄的衣衫,已经是很难将息的了。“全家都在秋风里,九月衣裳未剪裁”,这在我,年年是赶不上时令,年年是落在了后边的。懑怨时光的无情是无用的,而更可怕的还是人生这件事故吧。到此,人不能不用力的翘起了脚跟,伸长了颈项,去望一望那“道上的灯塔”。

⑤我真不愿看见那一只叶子落了下来,但又知道这叶落是一回“必然”的事,于是对于那一只黄叶就要更加珍惜了,对于秋天,也就更感到了亲切。当人发现了自己的头发是渐渐地脱落时,不也同样地对于头发而感到珍惜吗?同样的,是在这秋天的时候来意味着我们的生活。春天曾给人以希望,而秋天所给的希望是更悠远些,而且秋天所给与的感应是安定而沉着,它又给了人一支恐怖的鞭子,因为人看了这位秋先生的面容时,也不由得不自己照一照镜子了。

⑥给了人更远的希望,向前的鞭策,意识到了生之实在的,而且给人以“沉着”的力量的,是这正在凋亡着的秋。我爱秋天,我对于这荒凉的秋天有如一位多年的朋友。

             于一九三0年十二月

(选自《李广田文集》,有删节)

1.文章以“秋天”为题,开篇为什么要写夏天和春天?(4分)

2.简析“他们是有福的吗?绝不,他们是更不幸的”这句话含义。(5分)

3.简析文中多处提到“一只黄叶”的妙处。(5分)

4.秋天引发了作者哪些人生感悟?请简要概括。并联系实际,任选一点谈谈你的认识(7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每种大宗教的核心都有一种哲学。事实上,每种大宗教就是一种哲学加上一定的上层建筑,包括迷信、教条、仪式和组织。

  这样来规定宗教一词的含义,实际上与普通的用法并无不同,若照这种含义来理解,就可以看出,不能认为儒家是宗教。人们习惯于说中国有三教:儒教、道教、佛教。我们已经看出,儒家不是宗教。至于道家,它是一个哲学的学派;而道教才是宗教,二者有其区别。道家与道教的教义不仅不同,甚至相反。道家教人顺乎自然,而道教教人反乎自然。举例来说,照老子、庄子讲,生而有死是自然过程,人应当平静地顺着这个自然过程。但是道教的主要教义则是如何避免死亡的原理和方术,显然是反乎自然而行的。道教有征服自然的科学精神。对中国科学史有兴趣的人,可以从道士的著作中找到许多资料。

  作为哲学的佛学与作为宗教的佛教,也有区别。受过教育的中国人,对佛学比对佛教感兴趣得多。中国的丧祭,和尚和道士一齐参加,这是很常见的。中国人即使信奉宗教,也是有哲学意味的。

  现在许多西方人都知道,与别国人相比,中国人一向是最不关心宗教的。例如,德克·布德教授有篇《中国文化形成中的主导观念》的文章,其中说:“中国人不以宗教观念和宗教活动为生活中最重要、最迷人的部分……中国文化的精神基础是伦理(特别是儒家伦理)不是宗教(至少不是正规的、有组织的那一类宗教)……”这一切自然标志出中国文化与其他主要文化的大多数,有根本的重要的不同,后者是寺院、僧侣起主导作用的。

   在一定意义上,这个说法完全正确。但是有人会问:为什么会这样?对于超乎现世的追求,如果不是人类先天的欲望之一,为什么事实上大多数民族以宗教的观念和活动为生活中最重要、最迷人的部分?这种追求如果是人类基本欲望之一,为什么中国人竟是一个例外?若说中国文化的精神基础是伦理,不是宗教,这是否意味着中国人对于高于道德价值的价值,毫无觉解?

  高于道德价值的价值,可以叫做“超道德的”价值。爱人,是道德价值;爱上帝,是超道德价值。有人会倾向于把超道德价值叫做    (1)   。但是依我看来,这种价值并不限于宗教,除非此处宗教的含义与前面所说的不同。例如,爱上帝,在基督教里是宗教价值,但是在斯宾诺莎哲学里就不是宗教价值,因为斯宾诺莎所说的上帝实际上是宇宙。严格地讲,基督教的爱上帝,实际上不是超道德的。这是因为,基督教的上帝有人格,从而人爱上帝可以与子爱父相比,后者是    (2)    。所以,说基督教的爱上帝是超道德价值,是很成问题的。它是   (3)     。而斯宾诺莎哲学里的爱上帝才是真超道德价值。

  对以上的问题,我要回答说,对超乎现世的追求是人类先天的欲望之一,中国人并不是这条规律的例外。他们不大关心宗教,是因为他们极其关心哲学。他们不是宗教的,因为他们都是哲学的。他们在哲学里满足了他们对超乎现世的追求。他们也在哲学里表达了、欣赏了超道德价值,而按照哲学去生活,也就体验了这些超道德价值。

1.本文节选自冯友兰的《中国哲学史》,文章首先通过              ,来判断儒家不是宗教,然后指出道教与道学、佛教与佛学的区别,并顺势说明中国人对于宗教的态度,探究其原因,在层层剥析之下,最终揭示             

2.下列表达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对超乎现世的追求是人类的一种先天的欲望,人类可以通过按照哲学去生活来满足这种追求。

    B.中国人最不关心宗教,但对其他民族来说,宗教的观念和活动是他们生活中的最重要、最迷人的一部分。

    C.基督教的上帝具有人格,人爱上帝可以与子爱父相比,这是因为这种爱不是超道德的。

    D.道教的教义是如何避免死亡的原理和方术,这很明显是反乎自然的,而道家的观念恰好相反。

3.根据文章内容判断,第六自然段中(1)(2)(3)处所填内容正确的一项是(   

A.1)宗教价值         2)超道德价值      3)准超道德价值

    B.1)准超道德价值   2)道德价值        3)宗教价值

    C.1)准超道德价值   2)宗教价值        3)道德价值

    D.1)宗教价值         2)道德价值       3)准超道德价值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