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后面题。 篱笆青青 宋长征 ⑴篱笆青青,来自乡村的深处,青...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后面题。

篱笆青青   宋长征

⑴篱笆青青,来自乡村的深处,青绿着,蜿蜒着,像一条绿色的丝带,拴住乡村的暖,拴住庄户人的脚步,拴住千里万里之外游子的心。你见过山的险峻,见过海的宽广,却不一定就见过一围小小的篱笆,纤细,温柔,一如母亲慈爱的眼神。等你走得近了,等你放下手中的行囊,你禁不住要停下来,在这小小的篱笆旁,借着篱笆青青的思绪,想起了远方的亲人。

⑵一丛篱笆,可能是一段小小的竹林。青青的叶子,细细的竹节,繁密或稀疏的枝条,透过去,能看见鸡的逡巡,鸭的悠闲,或许还有一条狗戒备的眼神。忽而,篱笆深处闪过一张朴实的面孔,和蔼的女主人会用浓浓的方言问你:渴了,还是累了,要歇歇脚?庄户人家的日子散乱,不过水是甜甜的。没错,甜津津,凉丝丝,你不要介意隔着竹篱递过来的青瓷大碗,井里汲取的凉水混着竹的清新沁人心脾。

⑶竹篱内外,陌生也变得如此温馨。

⑷一丛篱笆可能是一棵棵紧密相连的花椒树。尖尖的针刺均匀分布在相互交错的枝丫间,不挡风,不挡雨,却可以忠实守护好自家的小院。院子里的枣树挂满了果儿,红的青的真好看,馋煞了几个调皮的乡下小子,他们围着花椒树篱笆转了好几圈儿,就是没找到一个可以下手的地方。这些,树篱都看见了,只是不想说,但等八月十五的当口,卸枣果儿,主人自会提了满满一篮子,东家西家,左邻右舍,哪个乡下的捣蛋鬼都能咀嚼上甜丝丝脆生生的大红枣。

⑸花椒树上已然挂满了一嘟噜一嘟噜的小花椒,红红的,秋风里飘着麻酥酥的香味儿。

⑹一丛篱笆可能是一串长长的豆角丝瓜架。父亲随便插了一圈小木棍,母亲在春天撒上种子。单等着春风吹,单等着夏雨下,长长的木篱笆上开满了花。有吊瓜花,有丝瓜花,有紫红如梅朵的梅豆花。要不人说乡下的母亲辛苦呢——见缝插针地打扮了一下,就给小小的农家小院牵来一篱笆美丽的花。蜜蜂嗡嗡飞,蝴蝶对对舞,偶尔也有一只小虫子躲在花篱的深处,弹起柔柔的丝弦。

⑺繁花锦簇的木篱笆是母性乡村优雅的蕾丝花边,掩映间,羞怯不语。

⑻红红的朝阳升起来了,一声鸡啼唱破了黎明,一刹那乡村沐浴在七彩云霞下,鸟儿们在篱笆上唱起了情歌,歌声婉转,流淌着多情的音符。我自散发着谷物香醇的梦里醒来,绕着青青的篱笆看了又看,像读一首诗,像欣赏一幅画,像听一曲古典的乡情乡韵。每片叶子都是清新的,每朵花都飘散着清香。就连晶莹的露珠,一旦亲近上青青的篱笆,也会久久舍不得离去。它快乐地从高处滑落,落在低处的叶面上,又调皮地跌落在篱笆下青青的草丛里;又或许被几只早起的蚂蚁匆匆抢了去,分享着自然母亲赐予的芳醇。

⑼花墙,当我想起这个词来,青青的篱笆把我包围在幸福的记忆中央。我知道,乡村是贫穷的,但乡村又是那样的质朴。每一个村庄有每一个村庄的气息,每一个村庄都会有几条青青柔柔的篱笆墙。春天,你推开料峭的春寒,跟墙角的爬山虎较着劲儿,和田野里的庄稼打个赌——一定要把乡村打扮成如花的女儿。秋天,你怎能拒绝篱笆上面青青红红的果实,长长的丝瓜,爬一路结一路,点缀其间;紫红的梅豆,站在最高处,像一面面飘扬在风中的旗帜。母亲呢,正忙着招呼路过篱笆门的大娘婶子:“多摘点,多摘点,你看这篱笆要压塌了呢!”

⑽平原的乡下,不见山不见水,唯独随处可见青青的篱笆。土墙呢,嫌太厚,嫌太重,让人感觉不到一丝轻松;砖墙呢,嫌太高,嫌太冷,有点不近人情;只有篱笆墙的影子,青青细细柔柔长长,像过也过不完的青葱岁月。我从乡下走来,深深懂得篱笆墙的弱德之美:不与人争辩,也不自惭形秽,只要心中永驻春天,生命的青绿会一直蔓延。

⑾轻轻的,当我的眼神再次抚摸青青的篱笆,刚好暮色渐浓。一弯新月升起在村庄的上空,皎洁的月光洒在屋檐上,流泻在安静的庭院中,穿过岁月那围青青的篱笆,投影在我安静的思绪里。这一生,是不是我也会拥有自己的篱墙,一丛青青的竹,或一排密密的小树,抑或一条开满春天的花墙,清与浊,真与假,善与恶,都不会轻易逾越。

⑿我只愿与一面清寂的篱笆,与乡村相守到老。

 (选自2012年12月《美文欣赏》,有删改。)

1.作者在文章的第⑴段中运用了第二人称手法,这样写有什么作用?(5分)

2.以第⑻段“红红的朝阳升起来了……分享着自然母亲赐予的芳醇”为例,简要分析本文语言表达的特点。(6分)

3.文章最后一段说“我只愿与一面清寂的篱笆,与乡村相守到老”,简要探究其中的含义。(6分)

4.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A.描写的几种篱笆各有特点。竹林篱笆或繁密或稀疏,温馨清新;花椒树篱笆枝丫交错,香味麻酥酥;木篱笆繁花锦簇,优雅羞怯。

B.文章开篇点题,作者借着篱笆青青的思绪,想起了远方的亲人,由此揭示了全文的主旨,即表达了对乡村、对亲人的怀念和敬佩之情。

C.在第⑺段中,作者运用了拟人和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繁花掩映的木篱笆给母性乡村带来的优雅感与含蓄美。

D.作者以土墙的厚重、砖墙的高大冷漠衬托篱笆墙,突出了篱笆墙的青细柔长和温情等特点,抒发了作者对篱笆墙的喜爱之情。

E.作品的结尾出乎意料,似乎不在情理之中。那个篱笆与乡村相守到老,暗示我们不能破坏乡村,而要让篱笆阻隔喧嚣,守护乡村。

 

1.作者在文章的第(1)段采用第二人称手法入题,拉近了作者与读者的距离,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 (2分)表达了对篱笆墙的喜爱之情,让读者仿佛也感受到了篱笆墙的慈爱与温馨,撩拨起思念亲人的情绪。(2分)同时引出了下文对篱笆的叙写。(1分) (言之成理即可,酌情给分。) 2.①运用了比喻、排比、拟人的修辞手法,从视觉、听觉、嗅觉等角度,描写了乡村早晨的美好景色,语言生动形象。比喻、排比如:把篱笆比成“一首诗”“一幅画”“一曲古典的乡情乡韵”,生动形象描写出花墙篱笆的优雅之美。拟人,如“鸟儿们在篱笆上唱起了情歌”“露珠,一旦亲近上青青的篱笆,也会很久不舍得离去”,生动有情趣。(4分)(其手法每一种2分,要有阐述,说出两种就可以得到4分)②语言清新典雅,描写富有图画美。一丛篱笆,一颗露珠,几只蚂蚁,都是一幅美妙的画。(2分) 3.①由篱笆墙的弱德之美——不与人争辩,不自惭形秽以及打扮乡村、守卫乡村的殷勤联想到自己,让自己也能像篱笆墙一样,在生命中摒弃假恶浊,坚守真善清。②与篱笆相守,实际上是守住心灵。守住心灵,就是守住内心的宁静、清洁、本真,不要让物欲膨胀了我们的内心,不要让浮躁扰乱了我们的本性。③与乡村相守,就是守住乡村的文明。守住乡村文明,远离现代城市喧嚣,在淳朴的乡村尽享人情之美、本真之美,是最大的快乐。 4.BE 【解析】 1. 试题分析:此题要从表达技巧上来分析,要着重分析第二人称“你”在拉近与读者的距离、感染力、更好的突出主题、激发读者阅读下文的兴趣等方面的表达效果。如在分析拉近与读者的距离时,可以从引起读者的感悟与共鸣方面答题。在分析突出主题时,可以着重点出运用第二人称更好的表达作者对篱笆青青的喜爱之情;在情节上,从激发阅读下文的兴趣着手,引出对下文篱笆的描述。 考点: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2. 试题分析:答题时,要从修辞手法的运用、语言的韵律美、图画美等方面来分析、组织答案。如在修辞手法方面,这语段运用了比喻、排比、拟人的修辞手法;可以从生动形象、活泼有趣等方面来表现乡村篱笆的美感;在语言的图画美上,可以着重分析作者对篱笆周围美景的描绘,给人以联想的美,清新雅韵。 考点: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3. 试题分析:答题时,要仔细品味“我只愿与一面清寂的篱笆,与乡村相守到老”这句,从中感悟出作者对篱笆墙、乡村静美的赞美,由物及人,进而联想到自己,也要像篱笆墙、乡村一样坚守那份真善美,从而深化了主题。然后再从作者写做意图上去分析,作者在这里用一种至静至清的语调表明自己的心愿“与乡村相守到老”,又使主题得到进一步的升华,表达出要守住静美的心灵,守住淳朴的乡村美、乡村文明。 考点: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4. 试题分析:B项第(1)段借篱笆会引起“你”对远方亲人的怀念来表达作者自己对篱笆、对亲人的热爱之情。作者身处篱笆与亲人之中,不能说是“怀念和敬佩”,且此情感也只是主旨的一部分。E.结尾并非出乎意料,却在情理之中。从上文作者对乡村充满热爱的描写中可以看出,作者愿与篱笆、乡村相守到老是合乎情理的;不是“篱笆与乡村相守到老”,而是作者愿与篱笆、乡村相守到老。所以,选BE。 考点: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古诗文填空。(5题限选4题)(8分)

1.昔闻洞庭水,                                 ,乾坤日夜浮。  (杜甫《登岳阳楼》)

2.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                             。(李白《蜀道难》)

3.使天下之人               ,独夫之心,                   。(杜牧《阿房宫赋》)

4.舞榭歌台,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             。(辛弃疾《永遇乐》)

5.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                     ,可谓好学也已。”(《论语》)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两首词,完成后面的问题。(8分)

春兴(唐)武元衡

杨柳阴阴细雨晴,残花落尽见流莺

春风一夜吹乡梦,又逐春风到洛城。

春夜洛城闻笛(唐)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1.诗题“春兴”在文中有何作用,简要分析。(4分)

2.武元衡的诗和李白的诗同是写思乡,其中蕴含的情感和运用的手法是否相同,请结合诗歌三、四句简要分析。(4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

曼卿,讳延年,姓石氏,其上世为幽州人。幽州入于契丹,其祖自成始以其族闲走南归。天子嘉其来,将禄之,不可,乃家于宋州之宋城。父讳补之,官至太常博士。

幽燕俗劲武,而曼卿少亦以气自豪。读书不治章句,独慕古人奇节伟行非常之功,视世俗屑屑无足动其意者。自顾不合于时,乃一混以酒。然好剧饮大醉,颓然自放。由是益与时不合。而人之从其游者,皆知爱曼卿落落可奇,而不知其才之有以用也。年四十八,康定二年二月四日,以太子中允秘阁校理卒于京师。

曼卿少举进士,不中,真宗推恩,三举进士皆补奉职。曼卿初不肯就,张文节公素奇之,谓曰:“母老乃择禄邪?”曼卿矍然起就之,迁殿直。久之,改太常寺太祝,知济州金乡县。叹曰:“此亦可以为政也。”县有治声,通判乾宁军。丁母永安县君李氏忧,服除,通判永静军,皆有能名。充馆阁校勘,累迁大理寺丞,通判海州,还为校理。

庄献明肃太后临朝,曼卿上书,请还政天子。其后太后崩,范讽以言见幸,引尝言太后事者,遽得显官,欲引曼卿,曼卿固止之,乃已。

自契丹通中国,德明尽有河南而臣属,遂务休兵养息,天下晏然,内外弛武三十余年。曼卿上书言十事,不报。已而元昊反,西方用兵,始思其言,召见。稍用其说,籍河北、河东、陕西之民,得乡兵数十万。曼卿奉使籍兵河东,还称旨,赐绯衣银鱼。天子方思尽其才,而且病矣。既而闻边将有欲以乡兵扦贼者,笑曰:“此得吾粗也。夫不教之兵,勇怯相杂,若怯者见敌而动,则勇者亦牵而渍矣。今或不暇教,不若募其教行者,则人人皆胜兵也。”

其视世事,蔑若不足为。及听其施设之方,虽精思深虑,不能过也。状貌伟然,喜酒自豪,若不可绳以法度,退而质其平生趣舍大节,无一悖于理者。遇人无贤愚,皆尽欣欢。及闲而可否天下是非善恶,当其意者无几人。其为文章,劲健称其意气。

(节选自欧阳修《石曼卿墓表》)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丁母永安县君李氏        忧:指父母丧事

B.用其说                  稍:稍微

C.若不可以法度            绳:约束

D.及闲而可天下是非善恶    否:贬斥、议论

2.下列加点的词语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A.自顾不合时        臣恐见欺王而负赵

B.而人从其游者      民为贵,社稷次

C.母老择禄邪        拜送书于庭,臣敢上璧

D.勇者亦牵而溃矣    于其身也,耻师焉

3.下列句子中,全都表现石曼卿“有远见”的一组是(    )

①而曼卿少亦以气自豪                        ②曼卿矍然起就之,迁殿直

③请还政天子                                ④曼卿上书言十事

⑤今或不暇教,不若募其教行者                ⑥其视世事,蔑若不足为

A.①②④    B.①②⑥    C.③④⑤    D.③⑤⑥

4.翻译文中画线句子(12分)

(1)天子嘉其来,将禄之,不可,乃家于宋州之宋城。  (4分)

(2)范讽以言见幸,引尝言太后事者,遽得显官,欲引曼卿,曼卿固止之,乃已。(4分)

(3)遂务休兵养息,天下晏然,内外弛武三十余年。(4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后面题。

我国古代的全民文化水准低,识文断字的是少数,老百姓的文学创作和享受几乎与文字无缘,而文学史又只能由文字来写,能写的又只有所谓君子和士大夫这一类人。所以,留传下来的古代文学作品和古代文学史其主流就是贵族文学史,也就是所谓高雅文学的文学史。

这并不意味着我国古代就没有劳动人民的文学,或曰之为俗文学。由于古代劳动人民口口相传的民谚、诗歌、史诗之类的客观存在和一些贵族文人自觉不自觉的保护、保存、培育和发展,我们还是能把握出其明显的脉络的。应该说,我国古代俗文学的第一个高潮在“诗经”时代。

东周之前的三代,虽有战争,但对经济和社会生活的破坏程度比后来“礼崩乐坏”的战国、汉魏晋等朝代要小得多,中央集权专制较之后的时代为弱,意识形态上也比“焚书坑儒”和“独尊儒术”以后要宽松得多。人民在相对稳定的社会环境下男耕女织,夫唱妇随,偶有战争,也不至于引起较大范围的社会动乱,且人民也能以正确和平和的心态待之。而这一切,都反映在那个时代的民歌集大成之著作──《诗经•国风》中。

《国风》是我国古代俗文学第一个高潮的标志。读“国风”,我们既可以欣赏到先民们那发自内心的愉悦、痛快淋漓的愤怒,又可以由此对当时的社会状况作一个广泛而比较细致的了解。那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不 自觉而然的全民诗歌运动,是后来人为发起的如唐代的“新乐府运动”所不可比的。《诗经》中的“雅、颂”,属于高雅文学,其文学表现手法和音乐形制同“国风”没有很大的区别和对立, “风”和 “雅”、“颂”三而合一作为诗经“六义”中的三义一并称之,这实在是阶级矛盾在一定程度上调和甚至是相融在文学上曲折的反映,是当时俗文学和高雅文学的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生动而具体的体现。

汉时,乐府的民间采诗活动在目的上和诗的规模、内容以及语言的丰富性上,与《诗经•国风》不可同日而语。以后,随着语言文白的分野,城市的发展,作为广大农民参与创作和流传的、以口头文学形式出现并被记录下来的俗文学便再也没有缓过劲来。到了唐宋时代,虽出现了“说书”和由此而产生的话本,但作为文学样式而终不能成一定的气候,更不用说成为文学的主流了。这是历史对俗文学的第一个否定。

俗文学的又一个高潮是从元朝的杂剧开始的。随着城市规模的进一步扩大和完善,市民阶层出现了,有了文艺消费的需要;加之诗歌文学本身抒情叙事功能的进一步发展,以及元朝政权的民族歧视和轻视知识分子的政策,汉民族知识分子的仕途被堵死、其社会地位便一落千丈,他们的知识能量释放到了民间,这便引起了俗文学第二个高潮的开端,杂剧的兴起。只是这时的俗文学已有了更多一些如今天你投资写戏排戏演戏、我买票看戏一样的商品性质。

明清时,俗文学便又往高峰走去。元杂剧以后,又有明传奇,这是戏剧一路。另一路由说书的有声语言艺术发展到话本进而再有“话本小说”和“拟话本小说”,再发展到章回体小说,至《红楼梦》,便到了登峰造极的阶段。这便是俗文学戏剧与小说的二水分流、双峰并峙。这又是对前面俗文学低谷的一个否定。到这里,正好完成了一个否定之否定的过程。有人以“从《诗经》到《红楼梦》”的说法来概称我国整个古代文学史,而这古代文学史一头一尾的标志性著作却都是俗文学呢!

(选自 王泽清《古代俗文学的兴衰及其意义》,有删改)

1.下列有关“古代俗文学”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 古代俗文学产生的一个原因是古代人大多是文盲,不能用文字来写所谓的高雅文学的文学史。

B. 古代俗文学存在的有力证据就是古代劳动人民口口相传的民谚、诗歌、史诗之类的客观存在。

C. 古代俗文学之所以能产生也得益于一些贵族文人自觉或不自觉的保护、保存、培育和发展。

D. 古代俗文学的产生与东周之前的夏商西周时代的战争破坏力小、中央集权专制程度较轻有关。 

2.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诗经•国风》产生于一个不自觉而然的全民诗歌运动中,阅读这些诗歌可以了解当时的社会状况。

B.人们把“风雅颂”在“诗经六义”中并称,表明在一定的历史阶段里,高雅文学和俗文学不是对立的。

C.   汉以后的语言文白分野及城市发展使得俗文学很长时间也没有振兴起来,更没有成为文学的主流。

D.  正是因为出现了开启俗文学第二个高潮的元杂剧,才使得受压迫的汉民族知识分子有了释放能量的机会。

3. 下列对文章内容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

A.由于城市的发展、市民阶层的出现,文艺消费有了较好的市场,从而引发了俗文学的第二次高潮的到来。

B.从《诗经》到乐府、说书,从元杂剧到明传奇,从话本、拟话本小说到《红楼梦》,俗文学经历了两次否定之否定的过程。

C.“新乐府运动”在创作的主观自觉性上高于《诗经•国风》,《诗经•国风》在诗歌规模、内容和语言丰富性上超过了汉乐府。

D.《诗经•国风》反映了人民在相对稳定的社会里心态平和;你写戏演戏我买票看戏,这种商业用途使得俗文学没落。

 

查看答案

下列各项中,对作品的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林黛玉进贾府时只带了两个人来:一个是自幼奶娘王嬷嬷,一个是十岁的小丫头,亦是自幼随身的,名唤作雪雁。  (《红楼梦》)

B.天下大事,合久必分,分久必合。曹魏政权在曹丕死后,大权落入司马氏之手,最终司马炎篡魏,建立西晋。先灭东吴,后灭蜀汉,三分天下至此重归统一。  (《三国演义》)

C.鲍赛昂子爵夫人告诉拉斯蒂涅,“社会又卑鄙又残忍”,要他“以牙还牙去对付这个社会”。她还告诉他要想在巴黎出人头地,必须得到一个女子的青睐。于是按照表姐的指点,拉斯蒂涅决心去勾引高老头的二女儿纽沁根太太。    (《高老头》)

D.大卫求学期间,寄宿在姨婆的律师威克菲尔家里,与他的女儿安妮斯结下了浓厚的友谊。但大卫对威克菲尔雇用的一个名叫希普的书记极为反感,讨厌他那种阳奉阴违、曲意逢迎的丑态。(《大卫•科波菲尔》)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