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古诗文填空。(5题限选4题)(8分) 1.昔闻洞庭水, 。 ,乾坤日夜浮。 (杜...

古诗文填空。(5题限选4题)(8分)

1.昔闻洞庭水,                                 ,乾坤日夜浮。  (杜甫《登岳阳楼》)

2.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                             。(李白《蜀道难》)

3.使天下之人               ,独夫之心,                   。(杜牧《阿房宫赋》)

4.舞榭歌台,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             。(辛弃疾《永遇乐》)

5.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                     ,可谓好学也已。”(《论语》)

 

1.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 2.地崩山摧壮士死 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3.敢怒而不敢言,日益骄固 4.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人道寄奴曾住 5.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 【解析】 试题分析:此类题目要注意重点字的写法,尤其是注意一些生僻字,近似字的写法,不能出现错别字或漏字、多字。此题中易出错的字有:坼、摧、焉。 考点: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能力层级为识记A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两首词,完成后面的问题。(8分)

春兴(唐)武元衡

杨柳阴阴细雨晴,残花落尽见流莺

春风一夜吹乡梦,又逐春风到洛城。

春夜洛城闻笛(唐)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1.诗题“春兴”在文中有何作用,简要分析。(4分)

2.武元衡的诗和李白的诗同是写思乡,其中蕴含的情感和运用的手法是否相同,请结合诗歌三、四句简要分析。(4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

曼卿,讳延年,姓石氏,其上世为幽州人。幽州入于契丹,其祖自成始以其族闲走南归。天子嘉其来,将禄之,不可,乃家于宋州之宋城。父讳补之,官至太常博士。

幽燕俗劲武,而曼卿少亦以气自豪。读书不治章句,独慕古人奇节伟行非常之功,视世俗屑屑无足动其意者。自顾不合于时,乃一混以酒。然好剧饮大醉,颓然自放。由是益与时不合。而人之从其游者,皆知爱曼卿落落可奇,而不知其才之有以用也。年四十八,康定二年二月四日,以太子中允秘阁校理卒于京师。

曼卿少举进士,不中,真宗推恩,三举进士皆补奉职。曼卿初不肯就,张文节公素奇之,谓曰:“母老乃择禄邪?”曼卿矍然起就之,迁殿直。久之,改太常寺太祝,知济州金乡县。叹曰:“此亦可以为政也。”县有治声,通判乾宁军。丁母永安县君李氏忧,服除,通判永静军,皆有能名。充馆阁校勘,累迁大理寺丞,通判海州,还为校理。

庄献明肃太后临朝,曼卿上书,请还政天子。其后太后崩,范讽以言见幸,引尝言太后事者,遽得显官,欲引曼卿,曼卿固止之,乃已。

自契丹通中国,德明尽有河南而臣属,遂务休兵养息,天下晏然,内外弛武三十余年。曼卿上书言十事,不报。已而元昊反,西方用兵,始思其言,召见。稍用其说,籍河北、河东、陕西之民,得乡兵数十万。曼卿奉使籍兵河东,还称旨,赐绯衣银鱼。天子方思尽其才,而且病矣。既而闻边将有欲以乡兵扦贼者,笑曰:“此得吾粗也。夫不教之兵,勇怯相杂,若怯者见敌而动,则勇者亦牵而渍矣。今或不暇教,不若募其教行者,则人人皆胜兵也。”

其视世事,蔑若不足为。及听其施设之方,虽精思深虑,不能过也。状貌伟然,喜酒自豪,若不可绳以法度,退而质其平生趣舍大节,无一悖于理者。遇人无贤愚,皆尽欣欢。及闲而可否天下是非善恶,当其意者无几人。其为文章,劲健称其意气。

(节选自欧阳修《石曼卿墓表》)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丁母永安县君李氏        忧:指父母丧事

B.用其说                  稍:稍微

C.若不可以法度            绳:约束

D.及闲而可天下是非善恶    否:贬斥、议论

2.下列加点的词语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A.自顾不合时        臣恐见欺王而负赵

B.而人从其游者      民为贵,社稷次

C.母老择禄邪        拜送书于庭,臣敢上璧

D.勇者亦牵而溃矣    于其身也,耻师焉

3.下列句子中,全都表现石曼卿“有远见”的一组是(    )

①而曼卿少亦以气自豪                        ②曼卿矍然起就之,迁殿直

③请还政天子                                ④曼卿上书言十事

⑤今或不暇教,不若募其教行者                ⑥其视世事,蔑若不足为

A.①②④    B.①②⑥    C.③④⑤    D.③⑤⑥

4.翻译文中画线句子(12分)

(1)天子嘉其来,将禄之,不可,乃家于宋州之宋城。  (4分)

(2)范讽以言见幸,引尝言太后事者,遽得显官,欲引曼卿,曼卿固止之,乃已。(4分)

(3)遂务休兵养息,天下晏然,内外弛武三十余年。(4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后面题。

我国古代的全民文化水准低,识文断字的是少数,老百姓的文学创作和享受几乎与文字无缘,而文学史又只能由文字来写,能写的又只有所谓君子和士大夫这一类人。所以,留传下来的古代文学作品和古代文学史其主流就是贵族文学史,也就是所谓高雅文学的文学史。

这并不意味着我国古代就没有劳动人民的文学,或曰之为俗文学。由于古代劳动人民口口相传的民谚、诗歌、史诗之类的客观存在和一些贵族文人自觉不自觉的保护、保存、培育和发展,我们还是能把握出其明显的脉络的。应该说,我国古代俗文学的第一个高潮在“诗经”时代。

东周之前的三代,虽有战争,但对经济和社会生活的破坏程度比后来“礼崩乐坏”的战国、汉魏晋等朝代要小得多,中央集权专制较之后的时代为弱,意识形态上也比“焚书坑儒”和“独尊儒术”以后要宽松得多。人民在相对稳定的社会环境下男耕女织,夫唱妇随,偶有战争,也不至于引起较大范围的社会动乱,且人民也能以正确和平和的心态待之。而这一切,都反映在那个时代的民歌集大成之著作──《诗经•国风》中。

《国风》是我国古代俗文学第一个高潮的标志。读“国风”,我们既可以欣赏到先民们那发自内心的愉悦、痛快淋漓的愤怒,又可以由此对当时的社会状况作一个广泛而比较细致的了解。那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不 自觉而然的全民诗歌运动,是后来人为发起的如唐代的“新乐府运动”所不可比的。《诗经》中的“雅、颂”,属于高雅文学,其文学表现手法和音乐形制同“国风”没有很大的区别和对立, “风”和 “雅”、“颂”三而合一作为诗经“六义”中的三义一并称之,这实在是阶级矛盾在一定程度上调和甚至是相融在文学上曲折的反映,是当时俗文学和高雅文学的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生动而具体的体现。

汉时,乐府的民间采诗活动在目的上和诗的规模、内容以及语言的丰富性上,与《诗经•国风》不可同日而语。以后,随着语言文白的分野,城市的发展,作为广大农民参与创作和流传的、以口头文学形式出现并被记录下来的俗文学便再也没有缓过劲来。到了唐宋时代,虽出现了“说书”和由此而产生的话本,但作为文学样式而终不能成一定的气候,更不用说成为文学的主流了。这是历史对俗文学的第一个否定。

俗文学的又一个高潮是从元朝的杂剧开始的。随着城市规模的进一步扩大和完善,市民阶层出现了,有了文艺消费的需要;加之诗歌文学本身抒情叙事功能的进一步发展,以及元朝政权的民族歧视和轻视知识分子的政策,汉民族知识分子的仕途被堵死、其社会地位便一落千丈,他们的知识能量释放到了民间,这便引起了俗文学第二个高潮的开端,杂剧的兴起。只是这时的俗文学已有了更多一些如今天你投资写戏排戏演戏、我买票看戏一样的商品性质。

明清时,俗文学便又往高峰走去。元杂剧以后,又有明传奇,这是戏剧一路。另一路由说书的有声语言艺术发展到话本进而再有“话本小说”和“拟话本小说”,再发展到章回体小说,至《红楼梦》,便到了登峰造极的阶段。这便是俗文学戏剧与小说的二水分流、双峰并峙。这又是对前面俗文学低谷的一个否定。到这里,正好完成了一个否定之否定的过程。有人以“从《诗经》到《红楼梦》”的说法来概称我国整个古代文学史,而这古代文学史一头一尾的标志性著作却都是俗文学呢!

(选自 王泽清《古代俗文学的兴衰及其意义》,有删改)

1.下列有关“古代俗文学”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 古代俗文学产生的一个原因是古代人大多是文盲,不能用文字来写所谓的高雅文学的文学史。

B. 古代俗文学存在的有力证据就是古代劳动人民口口相传的民谚、诗歌、史诗之类的客观存在。

C. 古代俗文学之所以能产生也得益于一些贵族文人自觉或不自觉的保护、保存、培育和发展。

D. 古代俗文学的产生与东周之前的夏商西周时代的战争破坏力小、中央集权专制程度较轻有关。 

2.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诗经•国风》产生于一个不自觉而然的全民诗歌运动中,阅读这些诗歌可以了解当时的社会状况。

B.人们把“风雅颂”在“诗经六义”中并称,表明在一定的历史阶段里,高雅文学和俗文学不是对立的。

C.   汉以后的语言文白分野及城市发展使得俗文学很长时间也没有振兴起来,更没有成为文学的主流。

D.  正是因为出现了开启俗文学第二个高潮的元杂剧,才使得受压迫的汉民族知识分子有了释放能量的机会。

3. 下列对文章内容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

A.由于城市的发展、市民阶层的出现,文艺消费有了较好的市场,从而引发了俗文学的第二次高潮的到来。

B.从《诗经》到乐府、说书,从元杂剧到明传奇,从话本、拟话本小说到《红楼梦》,俗文学经历了两次否定之否定的过程。

C.“新乐府运动”在创作的主观自觉性上高于《诗经•国风》,《诗经•国风》在诗歌规模、内容和语言丰富性上超过了汉乐府。

D.《诗经•国风》反映了人民在相对稳定的社会里心态平和;你写戏演戏我买票看戏,这种商业用途使得俗文学没落。

 

查看答案

下列各项中,对作品的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林黛玉进贾府时只带了两个人来:一个是自幼奶娘王嬷嬷,一个是十岁的小丫头,亦是自幼随身的,名唤作雪雁。  (《红楼梦》)

B.天下大事,合久必分,分久必合。曹魏政权在曹丕死后,大权落入司马氏之手,最终司马炎篡魏,建立西晋。先灭东吴,后灭蜀汉,三分天下至此重归统一。  (《三国演义》)

C.鲍赛昂子爵夫人告诉拉斯蒂涅,“社会又卑鄙又残忍”,要他“以牙还牙去对付这个社会”。她还告诉他要想在巴黎出人头地,必须得到一个女子的青睐。于是按照表姐的指点,拉斯蒂涅决心去勾引高老头的二女儿纽沁根太太。    (《高老头》)

D.大卫求学期间,寄宿在姨婆的律师威克菲尔家里,与他的女儿安妮斯结下了浓厚的友谊。但大卫对威克菲尔雇用的一个名叫希普的书记极为反感,讨厌他那种阳奉阴违、曲意逢迎的丑态。(《大卫•科波菲尔》)

 

查看答案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韩寒是愤青,而鲁迅、闻一多、柏杨同样是愤青。一位位愤青,都是以骂而闻名于世。愤青不是因为年轻,而是他们爱愤怒,因为愤怒他们永葆年轻人的活力。愤青    ,  ,  ,  ,  ,    

①或为惊醒,或为疗救,不平则鸣               ②看清了社会的种种无良

③却能发黄钟大吕之音,振聋发聩               ④手无实权而心有正义公理

⑤很难居于高位,却能居于思想和灵魂的高地     ⑥虽不能与主流之音共鸣

A. ⑤②⑥③①④          B. ④①⑥③⑤②       C. ①④⑤②⑥③         D. ⑤②④①⑥③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