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后面题。 我国古代的全民文化水准低,识文断字的是少数,老百...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后面题。

我国古代的全民文化水准低,识文断字的是少数,老百姓的文学创作和享受几乎与文字无缘,而文学史又只能由文字来写,能写的又只有所谓君子和士大夫这一类人。所以,留传下来的古代文学作品和古代文学史其主流就是贵族文学史,也就是所谓高雅文学的文学史。

这并不意味着我国古代就没有劳动人民的文学,或曰之为俗文学。由于古代劳动人民口口相传的民谚、诗歌、史诗之类的客观存在和一些贵族文人自觉不自觉的保护、保存、培育和发展,我们还是能把握出其明显的脉络的。应该说,我国古代俗文学的第一个高潮在“诗经”时代。

东周之前的三代,虽有战争,但对经济和社会生活的破坏程度比后来“礼崩乐坏”的战国、汉魏晋等朝代要小得多,中央集权专制较之后的时代为弱,意识形态上也比“焚书坑儒”和“独尊儒术”以后要宽松得多。人民在相对稳定的社会环境下男耕女织,夫唱妇随,偶有战争,也不至于引起较大范围的社会动乱,且人民也能以正确和平和的心态待之。而这一切,都反映在那个时代的民歌集大成之著作──《诗经•国风》中。

《国风》是我国古代俗文学第一个高潮的标志。读“国风”,我们既可以欣赏到先民们那发自内心的愉悦、痛快淋漓的愤怒,又可以由此对当时的社会状况作一个广泛而比较细致的了解。那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不 自觉而然的全民诗歌运动,是后来人为发起的如唐代的“新乐府运动”所不可比的。《诗经》中的“雅、颂”,属于高雅文学,其文学表现手法和音乐形制同“国风”没有很大的区别和对立, “风”和 “雅”、“颂”三而合一作为诗经“六义”中的三义一并称之,这实在是阶级矛盾在一定程度上调和甚至是相融在文学上曲折的反映,是当时俗文学和高雅文学的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生动而具体的体现。

汉时,乐府的民间采诗活动在目的上和诗的规模、内容以及语言的丰富性上,与《诗经•国风》不可同日而语。以后,随着语言文白的分野,城市的发展,作为广大农民参与创作和流传的、以口头文学形式出现并被记录下来的俗文学便再也没有缓过劲来。到了唐宋时代,虽出现了“说书”和由此而产生的话本,但作为文学样式而终不能成一定的气候,更不用说成为文学的主流了。这是历史对俗文学的第一个否定。

俗文学的又一个高潮是从元朝的杂剧开始的。随着城市规模的进一步扩大和完善,市民阶层出现了,有了文艺消费的需要;加之诗歌文学本身抒情叙事功能的进一步发展,以及元朝政权的民族歧视和轻视知识分子的政策,汉民族知识分子的仕途被堵死、其社会地位便一落千丈,他们的知识能量释放到了民间,这便引起了俗文学第二个高潮的开端,杂剧的兴起。只是这时的俗文学已有了更多一些如今天你投资写戏排戏演戏、我买票看戏一样的商品性质。

明清时,俗文学便又往高峰走去。元杂剧以后,又有明传奇,这是戏剧一路。另一路由说书的有声语言艺术发展到话本进而再有“话本小说”和“拟话本小说”,再发展到章回体小说,至《红楼梦》,便到了登峰造极的阶段。这便是俗文学戏剧与小说的二水分流、双峰并峙。这又是对前面俗文学低谷的一个否定。到这里,正好完成了一个否定之否定的过程。有人以“从《诗经》到《红楼梦》”的说法来概称我国整个古代文学史,而这古代文学史一头一尾的标志性著作却都是俗文学呢!

(选自 王泽清《古代俗文学的兴衰及其意义》,有删改)

1.下列有关“古代俗文学”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 古代俗文学产生的一个原因是古代人大多是文盲,不能用文字来写所谓的高雅文学的文学史。

B. 古代俗文学存在的有力证据就是古代劳动人民口口相传的民谚、诗歌、史诗之类的客观存在。

C. 古代俗文学之所以能产生也得益于一些贵族文人自觉或不自觉的保护、保存、培育和发展。

D. 古代俗文学的产生与东周之前的夏商西周时代的战争破坏力小、中央集权专制程度较轻有关。 

2.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诗经•国风》产生于一个不自觉而然的全民诗歌运动中,阅读这些诗歌可以了解当时的社会状况。

B.人们把“风雅颂”在“诗经六义”中并称,表明在一定的历史阶段里,高雅文学和俗文学不是对立的。

C.   汉以后的语言文白分野及城市发展使得俗文学很长时间也没有振兴起来,更没有成为文学的主流。

D.  正是因为出现了开启俗文学第二个高潮的元杂剧,才使得受压迫的汉民族知识分子有了释放能量的机会。

3. 下列对文章内容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

A.由于城市的发展、市民阶层的出现,文艺消费有了较好的市场,从而引发了俗文学的第二次高潮的到来。

B.从《诗经》到乐府、说书,从元杂剧到明传奇,从话本、拟话本小说到《红楼梦》,俗文学经历了两次否定之否定的过程。

C.“新乐府运动”在创作的主观自觉性上高于《诗经•国风》,《诗经•国风》在诗歌规模、内容和语言丰富性上超过了汉乐府。

D.《诗经•国风》反映了人民在相对稳定的社会里心态平和;你写戏演戏我买票看戏,这种商业用途使得俗文学没落。

 

1.A 2.D 3.C 【解析】 1. 试题分析:此题要在对文章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带着思考题回到原文中,找到原句,结合上下句进行比较、理解,可以用假设代入法。A项表述与原文不符。不能用文字写文学史的是老百姓,不是所有的古代人,一些识字的贵族文人在自觉不自觉的保护、保存、培育和发展。所以选A。 考点: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2. 试题分析:此题要在对文章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带着思考题回到原文中,找到原句,结合上下句进行比较、理解,可以用假设代入法。D项属于因果倒置,在汉民族知识分子的知识能量释放到了民间,才引起了俗文学第二个高潮的开端,杂剧的兴起。所以,选D。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3. 试题分析:此题要在对文章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带着思考题回到原文中,找到原句,结合上下句进行比较、理解,可以用假设代入法A 不全面,引发第二次俗文学高潮开端的有市民阶层的产生、诗歌本身的发展和元朝汉民族知识分子地位低下。B只有一次否定之否定。D “市民阶层出现了,有了文艺消费的需要”, 商业用途推动了俗文学发展,而非使俗文学没落的原因。所以,正确选项是C。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下列各项中,对作品的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林黛玉进贾府时只带了两个人来:一个是自幼奶娘王嬷嬷,一个是十岁的小丫头,亦是自幼随身的,名唤作雪雁。  (《红楼梦》)

B.天下大事,合久必分,分久必合。曹魏政权在曹丕死后,大权落入司马氏之手,最终司马炎篡魏,建立西晋。先灭东吴,后灭蜀汉,三分天下至此重归统一。  (《三国演义》)

C.鲍赛昂子爵夫人告诉拉斯蒂涅,“社会又卑鄙又残忍”,要他“以牙还牙去对付这个社会”。她还告诉他要想在巴黎出人头地,必须得到一个女子的青睐。于是按照表姐的指点,拉斯蒂涅决心去勾引高老头的二女儿纽沁根太太。    (《高老头》)

D.大卫求学期间,寄宿在姨婆的律师威克菲尔家里,与他的女儿安妮斯结下了浓厚的友谊。但大卫对威克菲尔雇用的一个名叫希普的书记极为反感,讨厌他那种阳奉阴违、曲意逢迎的丑态。(《大卫•科波菲尔》)

 

查看答案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韩寒是愤青,而鲁迅、闻一多、柏杨同样是愤青。一位位愤青,都是以骂而闻名于世。愤青不是因为年轻,而是他们爱愤怒,因为愤怒他们永葆年轻人的活力。愤青    ,  ,  ,  ,  ,    

①或为惊醒,或为疗救,不平则鸣               ②看清了社会的种种无良

③却能发黄钟大吕之音,振聋发聩               ④手无实权而心有正义公理

⑤很难居于高位,却能居于思想和灵魂的高地     ⑥虽不能与主流之音共鸣

A. ⑤②⑥③①④          B. ④①⑥③⑤②       C. ①④⑤②⑥③         D. ⑤②④①⑥③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由于缺乏科学和权威的统计数据,中国的房地产市场正陷入一团统计迷雾中,围绕它为核心所进行的争论也只能是雾里看花。

B.现实生活中,面对功名、地位、金钱这些让人利令智昏的东西,一些腐败分子,毫不自律给党和人民的事业造成了极大的损失。

C.面对众多的稿件,一个合格的新闻编辑要精心选择、善于取舍、分清主次,将多条新闻进行搭配、重组,让新闻编排发挥最大作用。

D.随着资源环境约束的日益强化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在对外贸易中,既要保持出口额的稳定增长,又要进一步重视进口,适当扩大进口规模。

 

查看答案

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那些作家们在一    暗黄的灯影里         的时候,他们        不会预先知道,在时光的另一岸,肘边这叠稿纸将成为人们精神上永恒的珍藏。在那一岸,许多的日子已经逝去,许多的歌声已经喑哑,      有前辈们如丰碑一般永不改色的著作依然鲜亮如初,令人们恒久感动。

A.晕    奋笔疾书    或许    惟     B.抹    笔耕不辍    兴许    却

C.片    埋头苦干    也许    更     D.缕    舞文弄墨    可能    只

 

查看答案

材料概括分析题(15 分)

鲁迅说:“汉文慢慢壮大是时代使然,但华丽好看,却是曹丕提倡的功劳。”曹丕认为人寿有限,而文章可流传不朽。可见曹丕讲求和提倡文章华美是与他对人生“不朽”的追求相联系的。这样一来,魏晋文学及其形式本身,其价值和地位便大不同于两汉。在汉代,文学实际总是宫廷玩物。司马相如、东方朔这些专门的语言大师都是皇帝弄臣,处于“俳优畜之”的地位。在两汉,文学与经术没有分家,门阀大族累世经学,家法师传,是当时的文化保存者和垄断者。他们认为真正有价值有意义能传之久远以至不朽的,只有由文学表达出来的他们个人的思想、情感、精神、品格,从而刻意作文,确认诗文具有自身的价值意义,不只是功利附庸和政治工具。自魏晋到南朝,讲求文辞的华美,文体的划分,文笔的区别,文思的过程,文作的评议,文理的探求,以及文集的汇纂,都是前所未有的现象。它们成为这一历史时期意识形态的突出特征。从玄言诗到山水诗,则在创作题材上反映了这种自觉。文的自觉要求用形象来谈玄论道和描绘景物。在具体创作批评上也是如此。曹植当时具有很高的文学地位,钟嵘比之为“譬人伦之有周孔”。从他开始,讲究诗的造词炼句。正是这一点,使他能作为创始代表,将后世诗词与难以句摘的汉魏古诗划了一条界限。它从一个极端,把追求“华丽好看”的“文的自觉”这一特征表现出来了。

(节选自李泽厚《美的历程》,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有删改)

1.根据文意,汉代文学有什么特点?请加以概括。(6分)

2.请具体解释“人伦之于周孔”在文中的作用。(3分)

3.试分析东晋谢灵《登池上楼》一诗中名句“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如何体现“文的自觉”。(6分)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