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国学大师钱穆曾说道:我们讲到中国历史上的政治制度,大...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国学大师钱穆曾说道:我们讲到中国历史上的政治制度,大体可划分为两段落。前一段落为秦以前的封建政治,后一段落为秦以后之郡县政治。

历史学家唐德刚认为:从秦国开始的我国史上第一次社会政治大转型,发自商鞅,极盛于始皇,而完成于汉武。

材料二  唐制,每事先经由中书省,中书做定将上,得者再下中书,中书付门下。或有未当,则门下缴驳,又上中书,……中书又下门下。……若事可行,门下即下尚书省。尚书省但主书镇(填)“奉行”而已。

——《朱子语类》

宋朝设官之制,……宰相不专用三省长官。中书、门下并列于外,又别置中书于禁中,是谓政事堂,与枢密院对掌大政。天下财赋、内廷诸司、中外管库,悉隶三司。

——《文献通考》

材料三  在制度上,康雍乾盛世的政治制度改革作用明显。这是封建专制发展得最完善的时期。雍正年间军机处的设立,加强了中央集权。母后、外戚、宦官、藩镇的专权在清朝康雍乾时期都没有。在处理民族问题上,清朝才是真正地巩固了疆域。

当然,我们也应该看到,在康雍乾盛世里,经济发展极其不平衡,有的地区先进,有的地区非常落后;……经济发展不平衡,利益不同,思想观念更不同。这就需要强大的中央集权统一管理。而加强中央权力,实际上就加强了皇帝的个人的权力,加强了封建专制主义。在对外贸易上采取闭关政策,也是害怕老百姓和外国人接触而导致思想领域里对政治统治基础的冲击。

——摘编自《戴逸:康乾盛世虽远超汉唐但也有不足》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社会政治大转型”的实质内涵。并以西周到秦汉时期官吏选任制度的变迁说明这一政治转型。

(2)根据材料二,分析说明唐宋王朝中枢权力划分的相似与不同。并进一步归纳唐宋王朝中枢权力演变的趋势。

(3)根据材料三,概括戴逸对康雍乾时代加强中央集权的看法他是如何具体论证其看法的?对于历史评价的方法,你从戴逸的分析论证中得到了什么启示?

 

(1)内涵:从宗法分封制向中央集权制转变。 说明:西周:按照血缘世系分配政治权力,实行世卿世禄制度;战国:商鞅变法打破贵族世袭特权,实行军功爵制度,建立县制,国君任免官员;(秦朝沿用,表述清楚同等计分)汉代:汉武帝时期推行察举制和征辟制度,中央政府考核、任用人才。 (2)同:在维护皇权的前提下对相权进行分割;相权内部职责分工明确同时又相互牵制。异:唐代主要按照施政程序把相权划分为决策、审议和执行三个部分;宋代则主要按照政务类别把相权划分为行政、军政和财政三个部分。 特点:削弱相权,加强皇权。 (3)看法:加强中央集权具有现实必要性,积极作用明显,但也有消极影响。 论证:积极作用:有利于统一管理国家事务;促进康雍乾盛世局面形成;确保朝政稳定;维护国家统一,巩固疆域等。消极影响:强化了君主个人专制权力;从维护专制出发采取闭关政策,限制中外贸易往来。 启示:坚持实事求是(辩证评价),避免以偏概全;坚持论从史出,避免主观臆断。 【解析】 (1)第一小问,据材料“前一段落为秦以前的封建政治,后一段落为秦以后之郡县政治”可以得出所述的政治转变为从分封制到郡县制的转变。第二小问,结合西周、战国商鞅变法、秦朝和汉代选官制度的相关知识可以得出,西周为世袭制、战国商鞅变法按军功授爵,秦朝官员由皇帝直接任免,汉代实行察举制。 (2)第一小问,结合唐代三省六部制和宋代二府三司制的相关知识和材料信息可以得出,二者的相似点在于在维护皇权的前提下对相权进行分割;相权内部职责分工明确同时又相互牵制。据材料“每事先经由中书省,中书做定将上,得者再下中书,中书付门下”可以得出唐代按照行政程序划分机构;据材料“与枢密院对掌大政。天下财赋、内廷诸司、中外管库,悉隶三司”可以得出,宋代按照政务类别划分。第三小问,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均体现了削弱相权,加强皇权的特点。 (3)第一小问,由材料“康雍乾盛世的政治制度改革作用明显。这是封建专制发展得最完善的时期。雍正年间军机处的设立,加强了中央集权。母后、外戚、宦官、藩镇的专权在清朝康雍乾时期都没有。在处理民族问题上,清朝才是真正地巩固了疆域。”可以得出其对加强中央集权进行了肯定,同时据材料“经济发展极其不平衡,有的地区先进,有的地区非常落后;……实际上就加强了皇帝的个人的权力,加强了封建专制主义。在对外贸易上采取闭关政策,也是害怕老百姓和外国人接触而导致思想领域里对政治统治基础的冲击。”可以得出其也认识到了加强中央集权的弊端。第二小问,启示,结合上述回答和所学知识可以得出,应该辩证的看待历史问题,坚持全面和发展的观点等。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孝文引见朝臣,诏断北语,一从正音,禧(元禧,孝文帝之弟)赞成其事。于是诏:“年三十已上,习性已久,容或不可卒革。三十已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不允许)仍旧。若有故为,当降爵黜官。”

——《北史》

材料二  贞观初,户不及三百万,绢一匹易米一斗。至四年,米斗四五钱,外户不闭者数月,马牛被野,人行数千里不赍(携带)粮,民物蕃息

——《新唐书·食货志》

材料三  1681年,年轻的康熙帝赢得了一场平叛战争的最终胜利。他后来多次谈起战争前后自己的变化,说:“前者凡事视之以为易;自逆贼变乱之后,觉事多难处,每遇事必慎重图维,详细商榷而后定。”

——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

(1)根据材料一指出孝文帝的改革政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目的该项改革政策的具体规定体现了孝文帝怎样的政治智慧?

(2)材料二反映了什么现象?结合所学知识概述促成这一景象的治国思想和技术创新因素。

(3)根据材料三,说明“平叛战争”所指事件及对康熙帝的影响。联系所学知识,评价这一事件的历史意义。

 

查看答案

清代史学家赵翼的《廿二史札记》着眼于“古今风会之递变,政事之屡更,有关于治乱兴衰之故者”,时人评其“洵儒者有体有用之学,可坐而言,可起而行也”。据此推断,《廿二史札记》体现的思想倾向主要是

A.“天人感应” B.“经世致用” C.“格物致知” D.“中体西用”

 

查看答案

史书记载:乾隆年间,“广东商人于景德镇烧造白瓷,运至粤垣,另雇工匠,依照西洋画法,加以彩绘,于珠江南岸之河南开炉烘染,制成彩瓷,然后售之西商”。材料反映出清代前期制瓷业

①生产工艺具有地域特色  ②商业资本影响生产过程

③受到西方制瓷技术影响  ④不受政府闭关政策限制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 D.②④

 

查看答案

明末思想家陈确认为“天理正从人欲中见,人欲恰到好处,即天理也;向无人欲,则亦并无天理之可言矣。”陈确的看法

A.继承发展了程朱理学 B.否认了天理的存在

C.属于朴素的唯物思想 D.具有个性解放色彩

 

查看答案

《元史·百官志》载:“行中书省……统郡县,镇边鄙,与都省为表里。”行中书省“因事设官,官不必备,皆以省官出领其事。”综合材料判断,“都省”应指

A.中书省 B.尚书省 C.枢密院 D.内阁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