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明治维新以后,日本就制定了对外侵...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明治维新以后,日本就制定了对外侵略扩张的“大陆政策”和”海洋政策”的基本国策,“大陆政策”孕育着北进、南进的最初萌芽。但具体的北进、南进策略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是日本帝国主义对外侵略扩张、争霸世界的基本国策,是日本世界战略的主要内容。所谓北进,即通过中国向苏联远东地区扩张,主要对手是苏联:所谓“南进",即通过中国向南洋地区扩张,主要对手是英美。但无论是北进,还是南进,都必须先占领中国。中国战场发展如何,对日本世界战争的实施产生有着重大影响和制约作用。当然,北进时期包含着南进的准备,在南进时期也有北进的企图。从总体上来说,南进是主要的,北进是次要的。北进从属于南进、并为南进服务……事实雄辩证明,中国抗日战场始终是牵制和延缓日本北进和南进政策实施的主要因素。

——摘编自夏守和《日本的北进南进策略与中国战场的美系》

(1)根据材料,指出日本北进、南进战略形成和发展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日本的南进、北进战略。

 

(1)特点:起源早,是基本国策;北进南进战略相互交织、相互滲透;侵占中国是北进南进战略的核心;北进从属于南进。 (2)评析:日本的南进、北进战略的形成从历史上看是日本与沙俄(苏联)、英美等国在远东地区的矛盾日益激化的结果,同时,日本军国主义发展的历史表明先中国后世界的南进北进战略也是日本军国主义的既定国策。日本倾其国力实施南进、北进战略,但最终无论是北进还是南进,日本都没有达到战略目标。而北进与南进战略的实施,也成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同盟得以结成的重要原因,日本的失败也由此成为必然。 【解析】(1)通过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日本北进、南进战略形成和发展的特点可以从形成方面的时间、发展方面的特点北进、南进交替进行以及中国在日本北进、南进战略中的独特地位等分析。 (2)从该战略形成的背景、该战略在形成过程中所呈现的特点以及该战略实施的最终结果等方面分析。例如,日本与俄国、英法等国的殖民争夺、殖民矛盾的演变必然推行南进、北进战略时该战略形成的背景。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北洋政府在法律上最终废除了中国古代官吏任用中的恩荫制与捐纳制及自秦汉以来形成的官与吏之间的等级制,将除议员与军官之外所有官员统称为文官。对文官的任用采取留任旧任官吏与通过新式考试任用相结合的办法。1913年1月,北洋政府公布了《文官任用法草案》,确定官员任用资格主要有两项,第一是考试,第二是经历,“考试者所以决其将来,经历者所以重其既往,二者皆不可偏废”。同时又公布了《文官考试法草案》《典试委员会编制法草案》,对考试作具体规定,北洋政府文官考试法规开始制定于1913年,其后经过1915年和1919年两次补充和修改,对考试机构、种类,资格、程序、录用等都做了明确的规定……由于北洋政府时期的中国并不具备统一实施近代文官制度的政治条件。因而上述文官制度的实际施行范围主要限于中央政府,有实力的军阀往往自行委任官吏,并且,遗憾的是北洋政府一直没有公布关于文官晋升的法律法规。北洋政府文官考试制度的形成和确定代表了中国人事制度和官吏近代化的趋势和发展方向,是中国政治制度和人事制度近代化的重要标志,其成败得失对我国当代公务员考试制度仍有借鉴意义。

——摘偏自赵海梅《二十世纪初北洋政府文官考试制度及其启示》

(1)根据材料,概括北洋政府文官考试制度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北洋政府文官考试制度。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在“全球化”背景下,人类社会发展的“共同性”显著增加,在文明的某些方面出现全球一致性,但“全球化”趋势不会让文明的差异、社会发展模式的多样性消失。历史表明,各国进入文明状态和实现现代化的道路各具特色,呈现出不同的社会发展模式。社会发展模式包括经济模式、政治体制模式、文化模式、思想模式等,其形成归根结底是由一国的国情决定的。严格地说,完全相同的社会发展模式并不存在。全球化中没有标本和唯一模式,只是原有多样性新的优化和重组。

——摘编自曹招根《论“全球化”背景下社会发展模式的多样性》等

结合所学世界史的相关知识,对上述观点进行探讨。(说明: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清初建立的历代帝王庙庙,除了了供奉三皇五帝以来的历代开业帝王外,还增入辽太祖、金太祖、明太祖等皇帝进行祭祀,康熙帝将宋朝以来“敬天法祖、勤政爱民”的统治家法作为治国政纲,乾隆帝更是提出“中华统绪,绝不断线”的观点。康熙帝还专程前往曲阜瞻拜孔庙,重用李光地等儒臣,乾隆帝时编编订出版了汇通各族文字的书籍和词典。针对“华夷之辨大于君臣之伦”,雍正帝驳斥道:“自我朝入主中土,君临天下,并蒙古极边诸部落俱归版图,是中国之疊土开拓广远,乃中国臣民之大幸,何得尚有华夷中外之分论哉?”

——摘编自常建华《国家认同:清史研究的新视角》等

材料二自鸦片战争以来,“亡国灭种”的遭遇使得原有的国家认同不断被摧毁,这极大地引发了人们的思考。梁启超认为,“夫所谓……元、明、清者,则皆朝名耳,朝也者,一家之私产也;国也者,人民之公产也”,只有建立一个君主立宪的民族国家,并致力于开启、培养国民与此相应的国家认同感,中国方可立于世界民族国家之林。革命派提出,中国在“异种残之,外邦逼之”情况下,建立起一个现代民族国家“殆不可以须臾缓”辛亥革命成功后,孙中山一再强调“今日中华民国成立,满、汉、蒙、回、藏五族合为一体”,各族“皆得享共和之权利,亦当尽共和之义务”。辛亥草命后期,许多民族主义者将“中华民族”进行重新阐释,赋予其“中华民国境内所有民族”的新内涵。

——摘编自暨爱民《百年凝聚:近代中国民族国家的认同建构》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朝前期统治者为实现国家认同采取举措的背景。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清朝前期相比,近代民族国家认同建构的突出特点,并简析其历史意义。

 

查看答案

1962年,戴高乐到法国中部视察期间,在利莫日发表讲话强调说,法国在履行其对北约义务的同时,不会让任何别的国家牵着鼻子走,它将在联盟内部实行自己的“意愿”、“行动”和“政策”;法国的目标是“建设我们的欧洲”,而不再是“两个大国”的欧洲。这表明法国

A. 宣称要与美苏决裂

B. 倡议建立欧洲联盟

C. 企图称霸欧洲大陆

D. 主张欧洲独立自主

 

查看答案

196011月,中共中央下发了《关于农村人民公社当前政策问题的紧急指示信》,规定:允许社员经营少量的自留地和小规模家庭副业……在不影响集体劳动的情况下,鼓励社员种好自留地,饲养少量的猪、羊和家禽……有引导有计划地恢复农村集市。这表明

A. “的路线得到一定程度的纠正

B. 农村大锅饭的分配体制被打破

C. 农业所有制形式出现重大变化

D. 农村经济形势趋于好转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