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穆藕初(1876-1943年),是引...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穆藕初(1876-1943年),是引进西方科学管理第一人,集创办实业、复兴绝学、奖掖后进于一身,被毛泽东誉为“新兴的商人派代表”。甲午中日战争后,他目睹时艰,发愤钻研“西学”。1909年赴美留学,归国后投身于棉纺业,先后集资创设了上海德大、厚生等纱厂,上海中华劝工银行、维大纺织用品公司,又与人共同设立郑州豫丰纱厂,发起组织华商纱厂联合会及上海华商纱布交易所。1928年后,他逐渐转向政界,在国民政府相关经济管理部门任职,积极推动民生发展。穆藕初一向重视改良棉种和改进企业管理。他曾翻译西方有关企业管理的著作,将经验用于自己的企业实践中并供同行借鉴。他还曾创办植棉试验场试种美棉,并出资购买美棉种子分送各区推广种植。抗战时期,为了改善后方棉织品短缺的情况,他发明了一种生产效率较高的脚踏式木制纺织机,取名“七七纺棉机”,该式纺织机曾在国统区和西北等地大为流行。

                                                    ——摘编自高俊《穆藕初评传》

(1)根据材料,概括穆藕初对中国近代社会发展的贡献。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穆藕初的可贵品质。

 

(1)贡献:促进了近代中国棉纺织业的发展;推动了民生事业的进步;为抗战做出了积极贡献;推动近代企业管理经验的传播。 (2)品质:志存高远;爱国忧民;实业救国;谦虚好学;关注民生;求真务实;勇于创新。 【解析】(1)从材料“归国后投身于棉纺业”“积极推动民生发展”“将经验用于自己的企业实践中并供同行借鉴”“抗战时期,为了改善后方棉织品短缺的情况,他发明了一种生产效率较高的脚踏式木制纺织机,取名“七七纺棉机”,该式纺织机曾在国统区和西北等地大为流行”中可以分析出答案。 (2)从材料“睹时艰,发愤钻研“西学””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得出,穆藕初的可贵品质有志存高远;爱国忧民;实业救国;谦虚好学;关注民生;求真务实;勇于创新。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1991年下半年起,前南斯拉夫联邦开始迅速解体;6月25日,先是斯洛文尼亚和克罗地

亚共和国同时宣布独立;9月8日,马其顿共和国宣布独立。在这一背景下,波黑准备脱离

南联邦而独立。但波黑境内的塞族坚决反对独立,五个塞族自治区宣布联合成立“塞尔维亚波黑共和国”,独立于波黑,但仍然留在南联盟内。这一做法遭到波黑的反对和武力镇压。于是,波黑内战爆发。战争之初,先是穆、克两族联手对塞族的独立行动进行镇压,尔后穆、克内讧,导致克、塞联合打穆族。1994年3月,在美国的撮合下,克、穆两族又走到一起组成穆克联邦,共同对付塞族。在波黑战争期间,发生了大规模的种族屠杀行为,为了迫使塞族屈服,美国先推动北约对波黑塞族实施了大规模的空袭,武力压服塞族。在美国的干预和调停下,有关各方最终于1995年底达成了关于波黑问题的“代顿和平协议”。但波黑战争后不久,巴尔干地区冲突再起,前南斯拉夫的科索沃寻求“独立”闹分离,引发一场欧洲地区新的局部战争,即1999年的科索沃战争。

    ——摘编自张贵洪《国际关系研究导论》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波黑内战爆发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波黑战争的影响。

 

查看答案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对于仓廪制度,隋代进一步健全完善,不仅设置有常平仓,而且又新设了义仓,也属于财政改革的一个重要内容。隋代常平仓建于开皇三年(583年)。此年,“朝廷以京师仓廪尚虚,议为水旱之备”,于是置常平仓。政府在丰收的年份里用高于市场的价格籴入而保存起来,等到歉收时和某些地区粮食不够用时,以低于市场的价格粜出去。隋开皇五年(585年),隋文帝下令全国推行义仓制度,“诸州百姓及军人,劝课当社,共立义仓”。这一制度在实行过程中问题突出,从595年开始,隋文帝对其进行改革。《隋书》卷24《食货志》云:“是时义仓贮在人间,多有损费,十五年二月,诏日:‘本置义仓,止防水旱,百姓之徒,不思久计,轻尔费损,于后乏绝。’……十六年正月,又诏秦、叠、成、康、武、文、芳等州社仓,并于当县安置。二月,又诏社仓,准上、中、下三等税,上户不过一石,中户不过七斗,下户不过四斗。”

    ——摘编自叶振鹏<中国历代财政改革研究》

(1)根据材料,指出隋代设常平仓和义仓的目的,并概括隋文帝针对义仓制度的问题所推出的改革措施。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隋代完善仓廪制度的积极作用。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摘编自刑悦《国际关系:理论、历史与现实》(2008年版)

    以上章节简述了中国几个重要历史时期与世界的关系。从表中提取相互关联的历史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中外联系,史论结合。)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古希腊人认为,自然界“不仅是活的而且是有理智的;不仅是一个自身有灵魂或生命的巨大动物,而且是一个自身有心灵的理性动物”……“文艺复兴的自然观”是指欧洲从哥白尼(1473-1543年)到黑格尔(1770-18 31年)之间的主流自然观。与古希腊自然观正好相反,“文艺复兴的自然观”认为自然界既没有生命也没有理智。“自然界不再是有机体,而是一架机器;一架按字面意义和严格意义上的机器,一个被在它之外的理智心灵,为着一个明确目的设计出来、并组装在一起的躯体各部分的排列”。

材料二

    中国传统儒家主流思想始终关注的是如何通过“仁义礼智信”的儒家价值观去规范人和人之间的关系,营建一个人人都有美好归宿的“大同世界”。而道家更关注如何通过“道德”的修炼提高人类个体的品质,然后通过个人品质的提高影响社会品质的提升。佛教中国化之后形成的中国禅宗思想,关注的是如何超越一切有形的、无形的束缚,使“人”觉悟“诸行无常、诸法无我”的真相……反观西方传统自然观,“造物主”始终是西方传统自然观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西方哲学家在思考“自然”时一个不可回避的严肃课题。“贯穿欧洲思想的悠久传统,尽管不是每个人,但却是大多数人,或者至少那些已证明有权发表意见的大多数人都认为,虽然自然是一个确实存在的东西,它的存在依赖某种别的东西。”由于中国传统自然观“重人”,所以它以“求善”为特征,目的是提高人类个体或集体的身心品质。与此相对,由于西方传统自然观“重神”,所以它以“求真”为特征,目的是试图搞清楚“造物主”创造“自然”的方式、方法。

    ——上述材料均摘编自杨锐《中西自然观发展脉络初论——兼论我的自然观》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自然观,并结合所学知识对其进行简要评析。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东西方传统自然观的不同及其对东西方社会发展的影响。

 

查看答案

下表为二战期间签订的一系列的协定。据此能够被认定的历史事实是

A. 已经形成了建立联合国的协议    B. 中国的国际地位有所提高

C. 大国强权政治影响着国际格局    D. 二战促进国际关系民主化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