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1937年8月至11月上海共迁出民营工厂148家,机器物资12400吨。内迁的工...

1937年8月至11月上海共迁出民营工厂148家,机器物资12400吨。内迁的工厂第一步先迁到武汉,第二步再迁四川,据统计:到1940年6月沙市、宜昌失守时,沿海沿江迁入四川的民营工厂共计245家,物资总约9万余吨。迁移地址90%以上均在川东重庆、巴县一带,少数在成都和川西各县。自抗战爆发,沿海沿江的民营厂矿40余家率先迁移重庆。以下对材料解读错误的是

A. 企业内迁与战局发展直接相关

B. 近代中国的工业布局因此发生改变

C. 民族工业在炮火洗礼中迅速发展壮大

D. 为抗战的胜利打下了物质基础

 

C 【解析】材料只是反映民族工业内迁而非反映民族工业的迅速发展壮大,选C是符合题意的,正确;企业内迁是由于抗战战局发展的需要,所以是与战局发展直接相关的,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民族工业内迁在客观上也使工业布局改变,也为为抗战的胜利打下了物质基础,所以选项B、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C。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从周代开始一直存在宵禁制度(禁止夜间活动)。早晨鼓声城、坊、市三门一齐打开,日暮鼓声城、坊、市三门一齐关闭。唐大和五年(831年)京城坊门“或鼓未动即先开,或夜已深犹未闭”。唐诗人王建(768-835)“夜市千灯照碧云,高楼红袖客纷纷。”开成五年(840年)十二月敕“京夜市宜令禁断”。由此可见唐晚期

①抑商政策开始改变

②商业发展促使政策的调整

③夜市已经比较繁荣

④政府依然禁绝夜市

A. ①③

B. ③④

C. ①②③

D. ①③④

 

查看答案

在凯恩斯学派看来,有效需求是推动一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但是,在长达几千年的中国传统社会中,社会上绝大部分的有效需求几乎消失了。以下是对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的叙述,其中最主要的是

A. “工商食官“绕过市场满足了社会需求

B. 耕织结合的小农经济的顽强抵制

C. 广大农民的贫困难以形成有效社会需求

D. 重农抑商政策的实行

 

查看答案

农业文明催生了较为完善的土地制度。下列对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井田制是一种土地国有制,土地属于国民所有

B. 战国时期各国变法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

C. 自耕农土地私有制是封建土地私有制的主要形式

D. 唐代开始实行的均田制是一种土地国有制

 

查看答案

钱穆《国史大纲》记载:此田制用意并不在求田亩之绝对均给,只求富者稍有一限度,贫者亦有一最低之水平。下列有关该制度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A. 促进了自然经济的发展

B. 有利于社会的稳定

C. 所分配之土地不准买卖,只准使用

D. 不能真正阻止土地兼并

 

查看答案

“经济是一切社会存在及历史发展的基础,经济在其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各个部门彼此联系、相互影响和推动。”研究中国古代经济发展史所述史实正确的是

A. 唐代“市”突破时间、空间限制,形成街市

B. 东汉初杜诗创造了灌溉工具水排

C. 明清会馆的出现与按地域结成的商帮有关

D. 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得到广泛的推广应用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