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韩非所崇尚的法治,即所谓“事最适者”,就是适合...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韩非所崇尚的法治,即所谓“事最适者”,就是适合时代,符合事理、利于君主专制服务,其核心就是通过立法令、行法令,达到“尊公废私”,而所谓“公”,实际上就是帝王。法律为君主所设,其基本原则当然要体现君主利益而废止臣民的私利,实现“利出一孔”的一元化的国家体制。因此,法律对于官员来说就具有绝对的指导意义,这实际上也就是要求臣民的一举一动必须绝对符合法律的要求。当然,韩非还认识到,真正的法律不只是最大可能地限制人民,让他们不敢说,不敢做,而且应该“禁其心”,从内心惧怕法律,不敢违法。

——马娟《浅析韩非子的“法”》

材料二  在中国近代的进步思想家中,梁启超以热情地宣传和鼓吹西方的法治主义而名噪一时。他在批判继承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基础上,吸收借鉴西方资产阶级法治思想,以“宪法为依据,国会为基础,司法独立为根本”构筑成其理想中的“法治大厦”。梁启超指出,要实行法治,首先必须制定一部完善的宪法以为法治前提,否则法治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末。……梁启超认为,民权是立宪的基础,立宪又可以保障民权。唯有兴民权,才能建成真正意义上的法治国家。梁启超不仅是司法独立思想的积极倡导者,而且是司法独立原则的积极实践者。他认为,司法独立是立宪国的第一条件。因此,他不仅对内进行改良,改革封建司法体制,严格培养法律人才,普及法制观念,争取司法独立于立法、行政之外,而且对外要求废除帝国主义各国领事在我国领土内的裁判权,争取我国在国际上的司法独立。总而言之,司法独立是梁启超进行司法改革所关注的重点和焦点。

——据范忠信《认识法学家梁启超》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韩非子法治思想产生的背景及其影响。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韩非子和梁启超法治思想的不同之处,分析梁启超法治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

 

(1)背景:周王室衰微,列强争霸,兼并战争盛行;铁器牛耕出现,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制的正在形成中;百家争鸣 影响:为秦统一全国、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奠定了理论基础,推动了中国古代社会的转型。 (2)不同:韩非子认为:法律为君主所设,为君主专制服务,不顾臣民利益,实质是一种人治。梁启超主张制定一部完善的宪法,兴民权,实行司法独立,普及法制观念,在一定意义上实行西方的法治。 背景:甲午战争后,民族危机不断加深;西学东渐,近代西方启蒙思想传入;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维新变法运动兴起 【解析】(1)第一小问背景,从春秋战国时期的阶段特征考虑,即政治方面周王室衰微、列强争霸、兼并战争盛行,经济方面铁器牛耕出现、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制正在形成中,思想方面百家争鸣;第二小问影响,从韩非子思想对法家思想和对秦朝及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回答。 (2)第一小问不同:从法律维护的利益及其实质角度考虑,最后归纳到人治与法治的角度;第二小问背景,从维新变法运动时期的阶段特征考虑。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1973年6月,勃列日涅夫在访美时谈到:“我们知道就力量和影响来说,世界上只有苏联和美国这两个国家真正管事。任何事情只要我们两国之间决定了,世界上其他国家即使可能不同意也不得不跟着我们。”这反映了当时

A. 两极格局已悄然发生了变化

B. 美苏此时力量对比相对平衡

C. 苏联准备联手美国制约中国

D. 美苏两国停止争霸关系缓和

 

查看答案

1896年,一位英国记者发表《德国制造》文章:“看看你们的周围……各位的衣服的布料是德国织的……甚至各位喜欢看的报纸的纸张也是同一个地方产的。即使烧掉德国制造的包装纸,手拿的拨火棍也是‘德国制造’。”其意在说明

A. 德国率先完成第二次工业革命

B. 英德两国不应相互设置贸易壁垒

C. 德国政治经济制度比较先进

D. 英国自由主义经济政策遇到困境

 

查看答案

伏尔泰极其推崇中国的皇帝能够接受法律的约束,并称“人类绝不可能想象比它(中国政府)更好的政府来。”他曾歌颂乾隆皇帝:“伟大的国王,你的诗句与思想如此美好,请相信我,留在北京吧,永远别来吾邦……但要当心巴黎会使你的月桂枯黄。”这说明伏尔泰(     )

A. 赞成中国式的君主专制    B. 希望中法两国加强交流

C. 认识中国比较片面肤浅    D. 推崇中国传统儒家文化

 

查看答案

罗马法规定:没有主人准许,对他人的奴隶的鞭打虐待,构成了侵辱,因为这种行为被看做是对主人的间接侵辱。这一规定也是以违反善良风俗为条件,所以如果只是为了教训该奴隶或者纠正他的恶习,则不构成侵辱。这一规定

A.维护了奴隶主私有财产权      B.蕴含人人平等的法律观念

C.保护奴隶的基本人权利益      D.强化公民的法律道德意识

 

查看答案

1955年,有共同遭遇的亚非29个国家的政府首脑,在印尼的万隆举行国际会议。周恩来总理在会上鲜明地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会议取得圆满成功。这一方针的提出

A. 深化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B. 修正了“一边倒”外交方针

C. 缓和了美苏冷战对峙格局

D. 打破了美国亚太再平衡战略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