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朱子语类》云,“唐制:每事先经由中书省,中书做定将上,得旨,再下中书,中书以付...

《朱子语类》云,“唐制:每事先经由中书省,中书做定将上,得旨,再下中书,中书以付门下。或有未当,则门下缴驳,……若可行,门下又下尚书省,尚书但主书撰奉行而已”。对唐朝这一制度表述正确的是

A. 中书省负责封驳审议职能    B. 三省宰相拥有最终决定权

C. 分工明确,提高了办事效率    D. 分割相权,加强了中央集权

 

C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三省六部的确分工明确,也提高了办事效率,选C是符合题意的,正确;门下负责封驳审议职能,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三省宰相不拥有最终决定权,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分割相权,加强了皇权,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C。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1762年卢梭最重要的著作《社会契约论》出版,它描述了人和社会的关系,其中开头写道“人是生而自由的,但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o卢梭认为,人类最初处于原始的“自然状态”,它是没有法律和道德的兽性状态,在这时不存在私有制和不平等,私有制使人与人之间产生不平等。自然状态下,个人必须通过与其他人的联合才能生存,因而大家都愿意联合起来。人们联合在一起,以一个集体的形式而存在,这就形成了社会,而社会的契约正是人们对成员的社会地位的协议。人民是制订契约的主体,国家是因订立契约而产生,国家主权不能分割,也不能转让,一切人权的表现和运用必须表现人民的恚志,法律是“公意”,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君主不能高于法律。他认为统治者与被统治者的契约应该被重新思考。政府不应该是保护少数人的财富和权利,而是应该着眼于每一个人的权利和平等。不管任何形式的政尉,如果它没有对每一个人的权利、自由和平等负责,那它就破坏了作为政治职权根本的社会契约。

——摘编自《卢梭》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卢梭的思想主张?

(2)根据材料指出卢梭的哪一思想为否定封建王权提供了合法性?并利用材料相关信息论证此观点;结合所学知识,资产阶级革命后西方哪些民主制度实践了这一思想?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1917年《新青年》发表了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首次提出以白话文代替文言文作为写作工具。“以白话文代替文言文”文学革命目标的落实,教育是关键环节,白话文进入中学教科书作为国民教育的工具成为必然。胡适提出“国语的文学,文学的国语”的思路,首先是创造具有生命活力的白话文学即“国语的文学”,然后将新创造的白话文学大量引入中小学国语教材,使其成为现代民族国家统一的语言。于是白话文教科书的编写,成为《新青年》与教育界热议话题。蔡元培主持编写的白话教科书《国语读本》,将教科书改革引入实质性阶段。1919年,教育部附设机关国语统一筹备委员会成立,1920年,教育部通令全国:“自本年秋季起,凡国民学校一二年级,先改图文为语体文。凡用文言文编的教科书一律废止”,白话文教科书的地位得到了正式确认,中小学国文教育.改革跨出了决定性的一步,白话文作为新思想的载体进入课堂,成为青少年思维、表达、交流的工具,这是一次空前的精神大解放,被压抑的创造力得到了空前释放。后来,先驱者们又把中小学国文教育改革提到了“自由发表思想”、“个性健全发展”,加强“教授法”的重视和国文教育理论建设的高度,使教育改革真正建立在科学基础之上。

——摘编自《论五四新文化运动与文学革命的关系》

(1)根据材料,概括“文学和教育”改革的过程

(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文学和教育”改革的指导思想和历史意义

 

查看答案

公元前8世纪平王东迁后,朝野出现的现象是

①周室衰微,王命不行

②迁都频繁,异姓反叛

③列国内乱,诸侯兼并

④尊王攘夷,大国争霸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查看答案

“生民之初,本无所谓君臣,则皆民也。民不能相治,亦不暇治,于是共举一民为君。夫曰共举之,则非君择民,而民择君也。……夫曰共举之,则且必可共废之。”

材料认为“民”与“君”的关系与哪位西方启蒙思想家的主张最为相似?(    )

A. 霍布斯    B. 伏尔泰    C. 孟德斯鸠    D. 卢梭

 

查看答案

汉武帝时重用儒生,将儒家思想上升为正统思想,从儒家思想内涵上讲主要源于

A. 仁、仁政,有助于和谐人际关系、缓和阶级矛盾

B. 礼、克己复礼,重视社会秩序

C. 天人感应、君权神授

D. 三纲五常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