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宋代,理学家们通过对所控制的科举制度进行改革,将...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宋代,理学家们通过对所控制的科举制度进行改革,将科举考试的内容逐渐收缩到儒家学说的核心上来。与之相配合,注重蒙学教育的教材和读物的编写,通过儿童时期特有的认知特点,将儒家价值观念传播提前至儿童时期。更难得的是,宋代注重族规家训的编纂,士大夫为了使家庭、家族得到长久地延续,运用儒家三纲五常规范族人、家人的社会和家庭生活习惯。理学家将儒学的原则和制度渗透到民众的生活中,促进了儒学的世俗化和社会化。

——摘编自《浅析宋代儒学社会化的新途径》

材料二陈独秀指出:“尊卑贵贱之所由分,即三纲之说所由起也”,“三纲之根本义,阶级(等级)制度是也。所谓名教,所谓礼教,皆以拥护此别尊卑、明贵贱之制度者也”。就是说,“三纲”乃是封建等级制度的必然产物,它所维护的自然是封建等级制度和不平等的社会秩序。因此,“尊上抑下、尊长抑幼、尊男抑女”乃是它的根本精神与宗旨。……他的结论是,要摆脱压制,实现平等,维护独立自主的人格,建立“推己及人的主人道德”,就必须推翻“三纲”,批判旧礼教。而推翻封建专制制度、不平等的封建等级制度,实现自由、平等,乃是中国近代的时代要求、历史任务。

——摘编自张锡勤《新文化运动批判封建礼教的历史根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儒学社会化的表现和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陈独秀等批判封建礼教的原因,并谈谈你对儒家伦理观的认识。

 

(1)表现:科举考试更注重儒学内容;注重对儿童儒学价值观的培养;运用儒学思想规范家族和家庭;注重将儒学渗透到民众社会生活中。 影响:促进了儒家伦理的传播与普及;有利于维护封建统治秩序的稳定。 (2)原因:封建礼教维护了封建等级制度;尊孔复古逆流的出现;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认识:儒家伦理观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对中华民族的民族性格、人生现、价值观的形成产生了深远影响;儒家伦理观又是封建社会的产物,极大阻碍了近代民主政治和自由、平等的实现。 【解析】本题考查儒学在不同时期的发展和影响。儒家思想是中国封建社会的主流思想,对中国的政治制度和人们的社会生活影响很大。随着时代的发展,儒学在不同时期的影响也有不同,对此要辩证看待儒学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发挥的作用。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信息的分析归纳能力。 (1)宋代儒学社会化的表现,可以根据材料中的“理学家们通过对所控制的科举制度进行改革,将科举考试的内容逐漸收缩到儒家学说的核心上来”“注重蒙学教育的教材和读物的编写,通过儿童时期特有的认知特点,将儒家价值观念传播提前至儿童时期”“士大夫为了使家庭、家族得到长久地延续,运用儒家三纲五常规范族人、家人的社会和家庭生活习慣,将儒学的原则和制度渗透到民众的生活中”等信息分析归纳得出。宋代儒学社会化的影响,应当根据材料并联系教材所学儒学的影响来回答。 (2)陈独秀等批判封建礼教的原因,可以根据材料中的“‘三纲’乃是封建等级制度的必然产物,它所维护的自然是封建等级制度和不平等的社会秩序”,并联系教材所学当时的社会背景如尊孔复古逆流的出现、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等因素来回答。对儒家伦理观的认识,应当根据所学辩证分析所带来的影响。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为改变西汉前期的主流价值观,树立忠孝风尚,汉武帝把以前的举孝廉制度化。《汉书·武帝纪》记载:“今诏书昭先帝圣绪,令二千石举孝廉,所以化元元,移风易俗也。不举孝,不奉诏,当以不敬论。不察廉,不胜任也,当免。”汉武帝又大力提倡儒学,把五经教育官方化,在中央设五经博士,为博士官置弟子五十人,复其身;地方上,汉武帝也推广文翁的做法,各郡国都设立学官,教授儒学,宣扬忠孝之道。

——摘编自陈辉《秦汉社会主流价值观的转变及其借鉴意义》

材料二 在西方学者看来,文艺复兴时存在着这样的价值取向:“富裕的商人和银行家从中世纪时代对灵魂全神贯注的得救,转向渴望用他们获取的金钱去谋取城市积极的生活和享受现世的快乐,……因为在他们看来,接受生活的挑战比天国的许诺更激动人心。”当时诸如布鲁日、阿尔伯蒂和马基雅维里等人文主义者,都相继从不同角度论证和阐述财富不仅仅能给人以生活的幸福,更重要的是确立社会的尊严地位。同时,人文主义者强调:人生的目的是现世的享受而不是死后的永生。

——摘编自梁民愫、吴佳娜等《近代西欧转型时期的人文主义价值观》

材料三 1894年甲午中日战争以后,面临着迫在眉睫的民族危亡,价值观念的变革呈现出一个高峰。知识精英看待“天人之辩”时,不再把“天”(自然)理解成超人的主宰(上帝、神),在他们面前的是一幅机械论的宇宙图式,“质力相推”的世界,在自身固有的“动力”作用下的不同展开。这意味着“力量”上升为宇宙的本质。梁启超说道:“若何而自勉为优者适者,以求免予劣败淘汰之数,此则纯在力之范围,于命丝毫无与者也。……故明夫天演之公理者,必不肯弃自力不用而惟命是从也”

——摘自高瑞泉《近代价值观变革与晚清知识分子》

(1)据材料一,概括指出汉武帝宣扬的主流价值观及其主要途径,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主要作用。

(2)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价值观的主要内容。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人文主义价值观与同一时期西欧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

(3)根据材料三,分析指出甲午战后知识分子价值观变革的主要原因,分析材料三中提倡的新价值观对近代社会思想的发展带来了怎样的影响。
4)综上,围绕价值观变化与社会变迁拟定一个观点,结合材料并联系现实谈谈你的认识。(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楚。 )

 

查看答案

1956年5月2日,毛泽东在最高国务会议上针对戏曲问题提到:“百花齐放是文艺界提出的,后来有人要我写几个字,我就写了‘百花齐放,推陈出新’。”毛泽东此举的主要目的是

A. 激发文艺工作者的创作热情    B. 为“双百”方针提供理论基础

C. 强调戏曲应居于文艺界的核心    D. 帮助戏曲艺术走独立发展之路

 

查看答案

民国十三年,孙中山谈道:民生主义究竟是什么东西呢?民生主义就是共产主义,就是社会主义。所以我们对于共产主义,不但不能说是和民生主义相冲突,并且是一个好朋友。由此可见,此时的三民主义(   )

A.成为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 B.促进国民革命运动的兴起

C.是反资本主义的革命纲领 D.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查看答案

孙中山是近代坚定的民主革命家,但他同时又说:“纯用革命手段不能完全解决经济问题。”“夫今日立国于世界之上,犹乎人处于社会之中,相资为用,互助以成者也。”在这里,孙中山主要强调的是

A. 革命是解决民生问题的主要手段

B. 民生问题解决要立足和谐互助

C. 国内各民族要平等、团结、互助

D. 以和平方式实现财富国有,国民共享

 

查看答案

孙中山在1924年说:“仆之素志在提倡实业,实行民生主义,而在社会主义为归宿,俾全国之人,无一贫者,同享安乐之幸福。”他认为

A. 提倡实业实现共同富裕    B. 提倡实业实现平均大同的理想

C. 倡导国共合作实现社会主义    D. 实业是实现富强的不二选择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