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明末清初,以西方传教士为媒介,还进行了具有深远...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明末清初,以西方传教士为媒介,还进行了具有深远意义的东西方之间的文化交流。天主教耶稣会士的来华传教,是以西方资本主义的殖民扩张为背景的……来华较早并影响较大的是意大利人利玛窦(1552-1610年)。德意志人汤若望(1591-1666年)比利时人南怀(1623-1688年)等,也较著名……耶稣会士在传教的同时,除了向中国朝廷和士大夫进献一些新奇工艺品外,也介绍了某些科学知识。利玛窦带来的《万国舆图》,第一次向中国人展示了世界五大洲的面目。

——《世界史·近代史》(上卷)

材料二:在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先进中国人开始了“吸收外国的进步文化”的漫长历程,中国人对西方事物的态度也由最初的排拒,到逐渐接受西学甚至要求“全盘西化”。……一般来说,“五四”以前中国知识分子的“格义”方式(“格义”就是用比较和类比的方法来解释和理解跨文化背景的哲学概念)主要是运用中国传统文化的观点分析、吸取西方文化,用中国传统文化的模式去套用西方近世文化;“五四”以后,人们的主要倾向则是借用西方文化的观点评析、批判中国传统文化,用西方文化的模式去解释中国传统文化。

——欧阳哲生《严复评传》

(1)材料一概括了明末清初东西方交流的一些表现。请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背景。

(2)材料二认为“五四”以前和“五四”以后中国社会分别出现了怎样的文化倾向。各举一例加以说明。

(3)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近代(1840-1919年)先进中国人“吸收外国的进步文化”的主要特点。

 

(1)背景:欧洲资本主义产生;新航路开辟和殖民扩张;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欧洲近代自然科学的兴起;中国封建社会的逐步衰弱。 (2)“五四”以前,站在旧文化的立场上批评或赞赏西方新文化,如洋务派的“中体西用”思想;康有为以“托古改制”的方式宜传其变法政治理论。 “五四”以后,用西方新文化批评或赞赏旧文化,如新文化运动全盘否定中国的传统文化。 (3)特点:由最初排斥到逐步接受甚至全盘西化;经历了从器物学习到制度学习到思想文化学习的历程,有明显阶段性;与救亡图存的历史使命紧密相连;学习的范围和参与的阶层众多,具有广泛性 【解析】(1)第一小问,根据材料 “以西方传教士为媒介”“也介绍了某些科学知识”即可概括明末清初东西方交流的主要表现。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可从欧洲资本主义产生、新航路开辟和殖民扩张、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欧洲近代自然科学的兴起、中国封建社会的逐步衰弱等方面指出明末清初东西方交流的背景即可。 (2)根据材料二中的“五四”以前“主要是运用中国传统文化的观点分析、吸取西方文化,用中国传统文化的模式去套用西方近世文化”可概括为站在旧文化的立场上批评或赞赏西方新文化,可列举“中体西用”、 “托古改制”等史实作为证明。根据材料“五四”以后,“人们的主要倾向则是借用西方文化的观点评析、批判中国传统文化,用西方文化的模式去解释中国传统文化”可概括为用西方新文化批评或赞赏旧文化,可列举新文化运动的史实作为证明。 (3)由材料中“中国人对西方事物的态度也由最初的排拒,到逐渐接受西学甚至要求‘全盘西化’”可概括为由最初排斥到逐步接受甚至全盘西化;根据所学知识可从由器物到制度到思想文化的历程、与救亡图存的历史使命紧紧相连、学习范围广、参与阶层多等方面概括特点即可。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19世纪中后期中国存在对西学的争论。

甲认为:中国是文明古国,周围国家是蛮夷禽兽之国,文化落后,因此,只能是以夏变夷,从来没有听说过“以夷变夏”。

乙认为:中国擅长并优越的是道,西方擅长的是器。中国原来也包括器的,但是后来这套科学技术“器”的研究没有被重视,失传了,传到西方去了。我们现在向西方学习,学的即是我们传过去的东西,中国古已有之,传到西方,现在“天将器还中国”,我们又学习,这是合理的,必要的。

丙认为:乙是在“古书中猎取近似陈言,谓西学皆中土所已有,并无新奇”,其意在“扬己抑人”。这种“西学中源说”的一大危害是造成社会更加崇古,“必谓事事必古之从,又常以不及古为恨”,以致在西学问题上只重器,而不能从更广泛的层面上进行学习。

材料二梁启超《西学书目表》(1896年)

上卷:“西学”诸书

算学、重学、电学、声学、汽学、天学、地学、全体学、动

植物学、医学、图学

中卷:“西政”诸书

史志、官制、学制、法律、农政、矿政、工政、商政、兵政、船政

下卷:杂类之书

游记、报章、格致

 

 

——据黄爱平等《西学与清代文化》

(1)比较指出甲、乙、丙三人对待西学的态度有何不同

(2)结合丙的看法简要评价“西学中源说”

(3)据材料二,说明“上卷”诸书的传播对近代中国社会发展的积极影响,“中卷’诸书的翻译出版反映出当时“西学东渐’有何新的发展?

 

查看答案

知识分子在社会的转型中起着重大的作用。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礼崩乐坏的社会大裂变,将原本属于贵族最底层的士阶层从沉重的宗法制羁绊中解放出来,在社会身份上取得了独立的地位,而汲汲于争霸事业的诸侯对人才的渴求,更大地助长了士阶层的声势。

——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

材料二(传统儒生)一旦抛弃了这种认同于“祖宗礼制”的陈腐思维范式,晚清知识分子群体中之先觉者就会以一种全方位的变革姿态出现于政治角逐场中。

——许纪霖等《中国现代化史》

材料三欧洲是人类思想的福地。欧洲知识分子不仅有锐意进取,其中也有迷茫;不仅有孤独,还有抑郁……但无论是非曲直,他们始终没有放弃尖锐的碰撞激越,……知识分子总是努力寻找思索碰撞的空间,并为此锲而不舍。

——【德】沃尔夫·勒佩尼斯《何谓欧洲知识分子》

(1)根据材料一,概括春秋战国时期士阶层兴起的历史条件。

(2)结合维新变法思想,论述材料二中“全方位的变革姿态”的涵义。

(3)列举15世纪以来在欧洲出现的被广泛采纳的政治思想,指出欧洲知识分子的“迷茫”“孤独”“抑郁”在文学上的表现。

(4)综合以上材料,谈谈你对知识分子与社会变革的关系的理解。

 

查看答案

下列有关中国科技图片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图一反映出中国古代在预测地震方面取得了突出成就

B. 图二反映出中国为和平利用核能做出了卓越贡献

C. 图三反映出“文化大革命”促进了中国航天技术的发展

D. 图四反映出中国在载人航天领域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查看答案

1978年的文章《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发表引发了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全国性大讨论,人们普遍认为它带来了党和民族的大觉醒。这里的“大觉醒”是指

A. 放弃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方针

B. 使人们回到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轨道上来

C. 使人们彻底摆脱“左”倾错误

D. 使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

 

查看答案

以赛亚·伯林曾指出:“牛顿思想的冲击是巨大的;无论对它们的理解正确与否,启蒙运动的整个纲领,尤其是在法国,是有意识地以牛顿的原理和方法为基础的,同时,他从他那惊人的成果中获得了信心并由此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说明

A. 经典力学直接导致了启蒙运动

B. 牛顿思想全面影响法国社会

C. 启蒙运动有利于经典力学发展

D. 科技发展为启蒙运动提供了条件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