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上海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萧功秦认为,继毛泽东模式后...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上海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萧功秦认为,继毛泽东模式后,形成了邓小平模式。邓小平模式是如何从历史上演变过来的?可以用八个字来概括,那就是“路径障碍,试错反弹”。更具体地说,极左思潮体现的路径,使中国在文化大革命中陷入到了绝境,形成“路径障碍”,而摆脱这一困境的办法,是以邓小平为代表的执政精英在实践与试错中,不断针对面临的具体矛盾、困难与问题进行政策调整,不断进行修正。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中体现的改革思想可以用四句话来概括:首先,社会主义不是贫困,社会主义就是要让人民过上好日子。其次,要发展生产力。第三,要改革开放,引进国际上先进的科学技术与对发展生产力有用的东西。第四,要有一个稳定的政治环境。因此,就必须坚持四顶基本原则。邓小平本人把他的上述思想概括为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即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一手抓精神文明,一手抓物质文明建设。

——据《世纪大讲堂》整理

根据以上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论述邓小平模式。(要求:观点明确,层次分明,史论结合,叙述通顺流畅)

 

(1)阐明观点: 邓小平模式就是指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它是根据中国的具体国情,对毛泽东模式的继承与发展的产物。 (2)论述观点,阐述邓小平模式形成与发展的过程以及包含的内容: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实现了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的伟大转折,停止以阶级斗争为纲,做出了实行改革开放、转移党的工作重心、拨乱反正的决策。 1982年,党的十二大,首次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1987年,党的十三大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以及新时期党的基本路线。 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明确了社会主义的本质、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以及把三个“有利于”作为判断一切工作是非的标准,党的“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1993年,十四届三中全会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框架。 确立了以一国两制的方针解决祖国统一问题,逐渐建立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其它如答出“三个面向”、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一起抓、改革开放的成就、坚持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等可给2分,但总得分不能超过8分。 (3)综述: 综上所述,邓小平模式是根据我国具体国情提出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一次自我完善,推动了社会生产力发展;但邓小平模式不是固定不变的,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进行,这种模式也在不断完善、发展。 【解析】主要考查学生分析材料获取有效历史信息的能力。根据材料所讲的两个模式来看,两者是先后出现,“路径障碍,试错反弹”这八个字体现了邓小平模式是对毛泽东模式的继承与发展,而根据材料所讲邓小平的改革思想来看,本题考查学生对邓小平开创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识。回答时注意观点明确,层次分明,史论结合。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自1976年毛泽东去世以来,在毛泽东的每一个逢十整数诞辰,都会举行高规格座谈会或纪念大会,时任的中共中央总书记也会在会议上发表讲话。从1983年以来,领导人的每次讲话各有侧重。

1983年,胡耀邦在纪念毛泽东诞辰九十周年的座谈会上讲话,提出继续推行他晚年错误的一套担心公开揭露他的错误会造成信任危机把毛泽东的伟大贡献因晚年失误而一笔勾销三方面的看法,都是不可取的。从1993年开始,每个整数年份的毛泽东诞辰纪念大会,领导人讲话都会重申《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中对毛泽东的评价:毛泽东同志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同时,每一代领导人都会在原有评价的基础上加上新的表述。1993年,江泽民在前述表述的后面加上了是近代以来中国伟大的爱国者和民族英雄。2003年,胡锦涛在江泽民讲话的基础上,又增添了是领导中国人民彻底改变自己命运和国家面貌的一代伟人。2013年习近平的讲话,新增了毛泽东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开拓者的新表述。

(1)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毛泽东在中国革命和建设中的历史性贡献。

(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谈谈评价毛泽东的基本原则。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交往的任何扩大都会消灭地域性的共产主义。共产主义只有作为占统治地位的各民族一下子同时发生的行动,在经验上才是可能的,而这是以生产力的普遍发展和与此相联系的世界交往为前提的。

——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

材料二 资本主义的发展在各个国家是极不平衡的。而且在商品生产上也只能是这样。由此得出一个必然的结论:社会主义不能在所有国家内同时获得胜利。它将首先在一个或几个国家内获得胜利,而其余的国家在一段时间内将仍然是资产阶级的或资产阶级以前的国家。

——《列宁选集》第2卷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马克思、恩格斯同列宁在共产主义革命问题上认识的差异。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列宁的哪些实践活动体现了对共产主义理论的创新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马克思是当代最遭忌恨和最受诬蔑的人。各国政府——无论专制或共和政府——都驱逐他;资产者--无论保守派或极端民主派——都纷纷争先恐后地诽谤他、诅咒他。

——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材料二 恩格斯对马克思一家的困难处境是十分关心的。为了从经济上帮助马克思,使他能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撰写理论著作,1850年,恩格斯毅然决定重返曼彻斯特,在欧门恩格斯公司当店员,从事他十分厌恶的经商工作。从这时候起,恩格斯就常常寄钱给马克思。恩格斯还常常帮助马克思为《纽约每日论坛报》撰写、修改英文稿件,有时帮助马克思把他用德文写的稿件译成英文。当马克思忙着写《资本论》的时候,恩格斯甚至替马克思为报纸写文章。……恩格斯还常常替马克思还债,给马克思的孩子们买礼物和食品。马克思对此深为感动。他曾在给恩格斯的信中这样写道:我的良心经常像被梦魔压着一样感到沉重,因为你的卓越才能是为了我才浪费在经商上面,才让它们荒废,而且还要分担我的一切琐碎的忧患。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马克思为什么是当代最遭忌恨和最受诬蔑的人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括恩格斯的精神品质并说明从马克思、恩格斯的伟大友谊中得到的认识

(3)根据上述材料所学知识,说明马克思、恩格斯身上有哪些值得我们学习的优秀品质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我们推翻满洲政府,从驱逐满人那一面说是民族革命,从颠覆君主政体那一面说是政治革命,并不是把它分作两次去做。(1905年)

必须以一个新的、开明的、进步的政府来代替旧政府(1904年)

国家之本在于人民,合汉满蒙回藏诸地为一国,则合汉满蒙回藏诸族为一人,是曰民族之统一。(1912年)

国民党之民族主义,有两方面之意义:一则中国民族自求解放;二则中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1924年)

——摘编自《孙中山全集》

材料二 并不是不列颠人民统治印度,而是近代文明利用铁路、电报、电话以及差不多每一件被成为文明的胜利的发明在统治着印度……印度只有忘却它在以往五十年左右所学到的东西,才能得救。铁路、电报、医院、律师、医生以及这一类的东西都必须取消。

——南布迪里巴德著(何新译)《圣雄甘地与甘地主义》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孙中山民族主义思想的演变过程。结合时代背景,分析其提出民族主义目的。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甘地民族主义的内涵。

(3)综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孙中山和甘地民族主义的异同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土耳其是中东重要的伊斯兰国家。凯末尔当政时期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

依据上述材料,概括凯末尔改革的特点,并推断其对土耳其社会发展的影响。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