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我们推翻满洲政府,从驱逐满人那一面说是民族革...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我们推翻满洲政府,从驱逐满人那一面说是民族革命,从颠覆君主政体那一面说是政治革命,并不是把它分作两次去做。(1905年)

必须以一个新的、开明的、进步的政府来代替旧政府(1904年)

国家之本在于人民,合汉满蒙回藏诸地为一国,则合汉满蒙回藏诸族为一人,是曰民族之统一。(1912年)

国民党之民族主义,有两方面之意义:一则中国民族自求解放;二则中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1924年)

——摘编自《孙中山全集》

材料二 并不是不列颠人民统治印度,而是近代文明利用铁路、电报、电话以及差不多每一件被成为文明的胜利的发明在统治着印度……印度只有忘却它在以往五十年左右所学到的东西,才能得救。铁路、电报、医院、律师、医生以及这一类的东西都必须取消。

——南布迪里巴德著(何新译)《圣雄甘地与甘地主义》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孙中山民族主义思想的演变过程。结合时代背景,分析其提出民族主义目的。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甘地民族主义的内涵。

(3)综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孙中山和甘地民族主义的异同

 

(1)过程:从排满独义到五族共和再到中华民族独立和各民族平等。 目的:民族独立,建立现代民主政治国家。 (2)抵制西方物质文明;恢复印度传统的民族经济;实现印度自治。 (3)异:孙中山学习西方文明;甘地抵制西方文明。 同:反对西方侵略,实现民族独立。 【解析】本题以孙中山和甘地为切入点,考查“亚洲觉醒”的先驱,旨在考查学生解读信息,分析比较历史现象的能力。 (1)第一小问,抓住“演变过程”,突出变化性,结合材料一信息,“从驱逐满人那一面说是民族革命”到“合汉满蒙回藏诸地为一国,则合汉满蒙回藏诸族为一人”再到“民族自求解放”可以得出结论:从排满独义到五族共和再到中华民族独立和各民族平等。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在中国近代史上提倡民族主义目的是:民族独立,建立现代民主政治国家。 (2)据材料二的核心信息“铁路、电报、医院、律师、医生以及这一类的东西都必须取消”可见其“抵制西方物质文明;恢复印度传统的民族经济;实现印度自治”。 (3)分析二者的异同点,可以从对西方文明的态度和目的入手,得出结论。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土耳其是中东重要的伊斯兰国家。凯末尔当政时期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

依据上述材料,概括凯末尔改革的特点,并推断其对土耳其社会发展的影响。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甘地认为,非暴力抵抗是印度争取摆脱英国殖民桎梏的惟一正确方法;同时,他认为非暴力抵抗并不意味着对外国统治和其他罪恶的屈服。他写道:我深信假如只有在怯懦和暴力两者之间加以选择时,我将劝人选择暴力——我宁愿要印度采用暴力来保护自己的荣誉,而不愿印度卑躬屈膝、含垢忍辱地听人家侮辱,失去自己的荣誉。可是我认为非暴力比暴力高明得多。”“因此我并不是因为印度衰弱才号召印度实行非暴力主义,而正是因为认识了印度的力量我才号召印度实行非暴力主义。

——王春良《世界现代史诸问题》

(1)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指出甘地选择非暴力主义的理由(不得摘抄原文)并分析实际原因。

(2)有人认为:非暴力抵抗运动实际上是号召群众逃避斗争。你是否同意这种观点并说明你的理由。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纪念他在中国民主革命准备时期,以鲜明的中国革命民主派立场,同中国改良派作了尖锐的斗争。他在这一场斗争中是中国革命民主派的旗帜。纪念他在辛亥革命时期,领导人民推翻帝例、建立共和国的丰功伟绩。纪念他在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把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的丰功伟绩。

——摘编自毛泽东《纪念孙中山先生》

材料二 我对孙君最不满的一件事是,为目的而不择手段。孟子说:行一不义,杀一无辜,而得天下,不为也。这句话也许有人觉得迂阔不切事情,但我始终认为,(这)是政治家道德所必要的。

——梁启超《孙文的价值》

(l)根据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概括两则材料对孙中山评价的不同之处。

(2)根据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谈谈应该如何评价孙中山。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依据上述材料,概括两人思想的相同之处。

(2)结合所学知识,从时代背景、目的、影响方面评述两人的治国思想。(要求:只选择其中一人评述;80100字;表述成文)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柏拉图认为各个阶层对待财富的态度应该不同。在理想国中,统治阶级即国王和护卫者除了绝对的必需品之外不得有任何财产,而对被统治阶级来说,却并不要求其放弃私人财产。他的理由是统治阶级如果嗜好金钱与财产,他们必将腐败。而生产阶级成员就其本性而言必然有此嗜好,将不会急于篡夺统治者的位置,因为这会妨碍他们积累财富。被统治阶级的责任和价值就在于供应统治阶级以生活资料,使这些人专心治国,这样才能达致城邦的最大善。

与柏拉图类似,孔子对各个阶层财富观的具体要求是不同的。就国君而言,孔子认为应该只言义而不言利,为人君,止于仁。国君乃天下财富的最高所有者,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所以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国君的利就是义。就各级官吏而言,孔子主张不仅言义,而且言利。因为,士之仕也,犹农夫之耕也。官吏需要依靠俸禄来养家糊口。然而,官吏求必须合乎道义,即君子仕则不稼不尽利以遗民。就一般的平民而言,孔子主张求利、致富,但同时又要为他人着想,富而好礼,富而好仁。

依据材料概括柏拉图和孔子的财富分配观异同。依据所学说明其成因。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