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依据上述材料,概括两人思想的相同之处。 (2)结...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依据上述材料,概括两人思想的相同之处。

(2)结合所学知识,从时代背景、目的、影响方面评述两人的治国思想。(要求:只选择其中一人评述;80100字;表述成文)

 

(1)相同;中庸;以德治国;构建和谐社会秩序。 (2)评述: 孔子:背景:春秋末期分封制瓦解,礼崩乐坏;社会大变革(转型)。目的:维护统治阶级利益。影响:没有被当时的统治者所采纳;为后世道德规范的建立奠定了基础(或成为正统思想)。 亚里士多德:背景:雅典民主共和制的繁荣与衰落。目的:促进社会的公平与正义,维护奴隶制统治秩序。影响:丰富了后世民主思想的来源。 【解析】本题考查古代东西方两大思想家的思想的比较。 (1)据材料抓住题干中的“中庸、中道”、“道之以德、道德优良”、“树立社会秩序”“法律为最高原则”等字眼加以概括。 (2)要联系所学知识,选择一人从时代背景、目的、影响方面评述两人的治国思想,对影响的评述要从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考虑,注意语言的精炼。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柏拉图认为各个阶层对待财富的态度应该不同。在理想国中,统治阶级即国王和护卫者除了绝对的必需品之外不得有任何财产,而对被统治阶级来说,却并不要求其放弃私人财产。他的理由是统治阶级如果嗜好金钱与财产,他们必将腐败。而生产阶级成员就其本性而言必然有此嗜好,将不会急于篡夺统治者的位置,因为这会妨碍他们积累财富。被统治阶级的责任和价值就在于供应统治阶级以生活资料,使这些人专心治国,这样才能达致城邦的最大善。

与柏拉图类似,孔子对各个阶层财富观的具体要求是不同的。就国君而言,孔子认为应该只言义而不言利,为人君,止于仁。国君乃天下财富的最高所有者,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所以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国君的利就是义。就各级官吏而言,孔子主张不仅言义,而且言利。因为,士之仕也,犹农夫之耕也。官吏需要依靠俸禄来养家糊口。然而,官吏求必须合乎道义,即君子仕则不稼不尽利以遗民。就一般的平民而言,孔子主张求利、致富,但同时又要为他人着想,富而好礼,富而好仁。

依据材料概括柏拉图和孔子的财富分配观异同。依据所学说明其成因。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柏拉图生平简介:

公元前427年,出生于古希腊雅典的名门望族。

公元前407年,拜苏格拉底为师。

公元前399年,老师苏格拉底被判处死,柏拉图离开雅典,开始游学生涯。

公元前387年,建立阿卡德求学国;在此期间,完成《理想国》。

公元前347年,病逝。

材料二 除非哲学家变成了我们的国王,或者,我们称为国王或统治者的那些人能够用严肃认真的态度研究哲学,使得哲学和政治这两件事结合起来,而把那些只搞政治而不研究哲学和只研究哲学而不搞政治的人排拆出去,否则我们的国家就永远不会安宁,全人类也不会免于灾难。

——柏拉图

材料三 柏拉图在《理想国》中所倡导的政治制度首先是一种变形的君主制度,但要求的是具有哲学智慧的哲学王,颇类似于中国的明君,或者更类似于孔子所遵从的三代。他对于民主制度是反对的。柏拉图所倡导的教育制度是带有专制性的,不以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为益。难怪有学者抨击《理想国》有严重的法西斯倾向。

——黄也卓《<理想国>阅读札记》

(1)根据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概括柏拉图的主张并分析柏拉图提出这一主张的原因。

(2)根据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你如何评价柏拉图在《理想国》中设想的政治制度。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孔子死后,董仲舒对儒学进行了创新,提出了天人感应”“天人合一”“春秋大一统。谭嗣同1896年在《仁学》一书中说:中国两千年来之政,秦政也,皆大盗也。袁世凯就任中华民国总统后说:孔子之说,亘古常新……如布帛菽粟不可离。

材料二 《从<论语>中解读孔子仕途辛酸史》:从仕途角度讲,孔子的一生是很不幸的。他官场不得志,有国家的问题,有社会的问题,也有其本身性格的问题。随着近代社会剧变,其思想地位也发生了变迁,我们以何种姿态认识它,成为一个新课题。

(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别指出三人对待儒学和孔子的真正目的。

(2)根据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谈谈应该如何对待孔子和孔学。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唐太宗却说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故其种落皆依朕如父母。

——《资治通鉴》

材料二 唐兴,初未暇于四夷,自太宗平突厥,西北诸蕃及蛮夷稍稍内属,即其部落列置州县。其大者为都督腐,以其首领为都督、刺史,皆得世袭。虽贡赋版籍,多不上户剖,然声教所暨,皆逮州都督、都护所领,著于令式……大凡府州八百五十六,号为羁縻云。

——欧阳修《新唐书》

材料三 康熙皇帝曾说:朕阅经史,塞外蒙古多与中国抗衡,自汉、唐、宋至明,俱被其害,而克宣威蒙古,并令归心如我朝者,未知有也。夫兵者凶器,圣人不得已而用之,譬之人身疮疡,方用针灸,肌肤无恙,而妄寻苦楚可乎?治天下之道亦然,乱则声讨,治则抚绥,理之自然也。自古以来,好勤远略者,国家元气,罔不亏损,是以朕意不以生事为贵。

——《清朝民族政策解读》

(1)依据材料一、二,概括唐太宗处理民族关系的主要做法。结合所学知识对其进行简要评价。

(2)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康熙帝对蒙古的基本政策及其民族政策的积极意义

(3)综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唐太宗、康熙的历史地位。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大学士索额图请诛诸臣之建议撤藩者,上不许,惟驰诏止闽、粤两藩勿撤。……削吴三桂官爵,宣示中外,下其子应熊及家属与狱。……察哈尔、科尔沁诸蒙古各请兵马从征讨伐,诏回牧听调。……西藏达赖喇嘛奏言:三桂若穷蹙请降,可宥其一死;倘竟鸱张,不若裂土罢兵。

──[清]魏源《圣武记》卷二《康熙勘定三藩记上》

材料二 臣源曰:恭读平定三逆方略,而知期战胜与朝庙者数端:一则不蹈汉诛晁错之辙,归咎于首议撤藩之人;二则不重达赖喇嘛裂土罢兵苟且息事之请,力申天讨;三则不宽王贝勒老帅养寇之罪,罚先行于亲贵;四则论录绿旗诸将等,以从古汉人叛乱,至用汉兵剿平,岂有满兵助战?故一时张勇、赵良栋、王进宝,孙克让奋于陕

──[清]魏源《圣武记》卷二《康熙勘定三藩记上》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在处理三藩之乱问题上朝野两种意见康熙帝的主张采取措施

(2)根据材料一、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康熙帝平定三藩之乱取得胜利的原因。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