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人文主义在西方思想发展进程中具有重要地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希腊人文...

人文主义在西方思想发展进程中具有重要地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希腊人文主义体现出一种“重人”的思想,这一时期的思想家们将哲学追求集中在认识人自己这一命题上,要认识自己,人必须有知识才能达到真善美,强调对单一个体进行的理性思考,认为人可以通过知识的教化而与自然区别开来。

——《中华文体库》

材料二 文艺复兴对世界文明最伟大的贡献,还是它通过自己各方面的重大成就,昭示了一种个人主义的伦理观……只有解决了个人主义的合法性(或正当性)问题,一切阻碍个性自由发展的传统束缚……才有可能统统被冲破,以往一直受到严重抑制的个人创造潜能才有可能得到充分发挥,社会才有可能开启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变进程。

——摘编自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材料三 路德的宗教改革使教会的权威慢慢地但确实地在人心中削弱,个人开始表露出独立思考精神。在宗教上人的意识被唤醒,这种主体性的增强对于人们积极主动地认识自然界,通过实验方法去获得自然界的信息起到了观念上的推动作用,与其他因素融合在一起为近代科学的产生准备了土壤。

——摘编自杨渝玲《宗教改革:近代科学产生的宗教背景》

材料四 启蒙时代的哲人……受万有引力定律的影响很大,相信存在着不仅象牛顿所证实的那样控制物质世界、也控制人类社会的自然法则。按照这一设想,他们开始将理性应用于所有领域。他们使一切事物——所有的人、所有的制度、所有的传统——受到理性的检验……更重要的是,他们发展起一系列革命的原则,打算通过这些原则实现大规模的社会改革。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根据材料一、二、三、四,概括指出西方人文主义思想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内涵。

(2)根据材料三、四并结合所学知识,以人文主义与近代科学的关系为主题进行论证。(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晰

 

(1)古希腊:重视人的价值。  文艺复兴:人文主义;尊重个性,反对权威。 宗教改革:否定教会的权威,使人们获得精神上的自由和灵魂得救的自主权; 启蒙运动:理性主义;斗争矛头直指封建王权和教权,提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政治构想。 (2)观点:人文主义推动近代科学的进步,近代科学促进人文主义的发展。(或人文主义与近代科学互相促进,共同发展。) 论证:文艺复兴倡导人文主义解放了思想,为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清除了思想障碍;宗教改革时期个人独立思考和主体意识增强,推动人们重视实验,主动认识自然界;启蒙运动倡导科学精神有利于近代科学的发展。 中世纪的科学研究,印刷术的传播等为文艺复兴人文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近代科学特别是经典力学的提出为启蒙思想奠定了科学基础。 【解析】(1)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古希腊是人文精神的起源,它重视的是人的价值。而文艺复兴时期是人文主义的体现,是“真理的重新恢复”,“精神的新生”。宗教改革则体现出的是对教会的反对,强调的是人自身的解放。启蒙运动贯穿了一个“理性”,都是理性的体现。 (2)本题的论点是“人文主义与近代科学的关系”,因此我们要强调的是双方的关系问题,要强调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对后面的近代科学有着一定的作用,但这种作用是相互的,要辩证的看待问题,举出客观事实,论证关系即可。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儒家思想与时俱进,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朱熹生活的南宋时代,整个社会统治阶级鲜廉寡耻,生活奢侈无度。在这种时代背景下,朱熹提出了“存天理,灭人欲”之说.天理是公道与良知。朱熹说:“须知天理只是仁、义、礼、智之总名,仁、义、礼、智便是天理之件数。”朱熹区分了“欲”和“人欲”.欲是正常的,饥而欲食,渴而欲饮,这是正常的欲。朱熹要灭的是“人欲”,又叫“物欲”。……朱熹认为当时国之大患根在君王心术已受蒙蔽。应当根据《大学》之教,以正心诚意作为治国平天下的根本.针对当时朝野上下普遍信奉佛教禅宗思想,他提出了“格物致知”之旨,即要求人要“推究事物的原理,以获得知识。”

——洪映萱《另一种声音——对朱熹“存天理、灭人欲”等理学观念的反思》

材料二 在物质生活富足的前提下,那些经济上有实力的商家要求政治上的地位,于是出现了精神上的反叛。……李贽在这样一种生存环境下,他的思想也有了初步的“民主意识”,从而为他的“民本意识”突破儒家“民本思想”提供了社会基础。从李贽生存的地理环境来看,当时李贽生活在比较繁华的贸易港口泉州,西方的一些先进思想和观念通过这一窗口传播进来.在中西方文化的交融影响下,李贽的思想更具反叛精神,富有战斗性。

——肖国华《李贽的儒家情节》

 

材料三 日本传统文化能够承接外来文化的刺激及压力,很大程度上应归功于日本的儒家学派,即朱子学.在伦理道德方面,承认人的物质欲望和需要,但主张个人利益的目的与归宿在于社会公益,这显然与儒家在承认“富与贵是人之所俗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的前提下,最终强调"天下为公"之思想一脉相承。在政治思想方面,主张“天赋人权”理论,但主张民权服从国权,强调儒学一贯的“国家利益高于一切,保留'忠君报国'之思想”.与此同时,保留儒家忠孝观念,使得日本在近代化过程中,避免了东西方文化体系碰撞时人的原有价值观念体系崩溃,民族成员心灵分裂等一系列不良后果。

——孙政《儒家文化在日本近代化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理学思想的进步之处。

(2)据材料二,指出李贽思想的进步之处

(3)据材料三,说明理学在日本近代化过程中是如何得以继承的。

(4)综合上述材料,你从中得到哪些认识?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500—1700年间,中国的任何经验都适应传统学术和敏感性结构。……1601年,以博学多才的意大利人利玛窦为首的耶稣会传教士甚至被允许进入北京的皇宫,但是基督教传教士只有在学习儒术的端庄外表举止后才能与宫廷学者来往。……当帝国在海外威力强大,国内一派太平、富庶、风调雨顺、人的举止端庄、按照儒家学说的原则组织社会、礼遇那些皓首穷经的人一当所有这些都变成了现实时,为什么还需要任何人都更多地注意外国呢?

                                             ——引自【美】威廉·麦克尼尔《世界史》

材料二   晚清关于“中西文化差异”认知的变化

  

中 国 文 化

西 方 文 化

咸(丰)同(治)时代

旧式武器与运输

机械武器与运输

光 绪 时 代

家族主义、专制政治、手工业

国家主义、立宪政治、机械工业

 

                                     ——摘编自熊梦飞《谈中国本位文化建设之闲天》

材料三   关于侵略的方式,欧美一派贪图金钱,主张把中国变成经济的殖民地;东洋一派更贪图土地,所以又主张把中国变成政治的殖民地。至于中国内为帝国主义文化即西洋文化全面宣传的一派,则比前两派还进一步主张把中国变成文化的殖民地。前一派夺我们的市场,中一派夺我们的土地,后一派夺我们的精神。

                                             ——引自叶青《全盘西化?殖民地化?》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指出当时中国对待西方文化的态度,导致这种态度的政策性因素是什么?

(2)依据材料二,简述晚清对中西文化差异的认知是如何发展的?这些认知先后引发了哪些改革运动?

(3)材料三反映民国初期中国对待西方文化的态度出现了哪种倾向?材料三作者是如何评价这种倾向的?

(4)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影响近代中国对待西方文化态度变化的主要因素。从文明史观的角度,概括指出这种变化对中国社会进步的作用。

 

查看答案

20世纪20年代开始,列宁在苏维埃俄国提出“新经济政策”,毛泽东在中国提出农民问题,并开创“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的道路,30年代罗斯福在美国推行“新政”,90年代邓小平在中国提出“社会主义也有市场”,倡导中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所有这些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A. 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要相互学习借鉴

B. 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制度没有优劣之分

C. 这些历史巨人善于化腐朽为神奇

D. 实事求是这一人类智慧的意义是世界性的

 

查看答案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探索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开创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二者的共同点是(   )

A. 坚定不移地走社会主义道路

B. 始终不渝地贯彻党的最高纲领

C. 把反作为革命进程中的重要任务

D. 实事求是,从中国的国情出发

 

查看答案

邓小平曾说:为什么一谈市场就说是资本主义,只有计划才是社会主义吗?计划和市场都是方法嘛。只要对发展生产力有好处,就可以利用它为社会主义服务,就是社会主义的;为资本主义服务,就是资本主义的。这一论断

A. 阐述的是政治路线的问题    B. 解决的是经济发展手段问题

C. 论证了社会主义本质问题    D. 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目标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