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500—1700年间,中国的任何经验都适应传...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500—1700年间,中国的任何经验都适应传统学术和敏感性结构。……1601年,以博学多才的意大利人利玛窦为首的耶稣会传教士甚至被允许进入北京的皇宫,但是基督教传教士只有在学习儒术的端庄外表举止后才能与宫廷学者来往。……当帝国在海外威力强大,国内一派太平、富庶、风调雨顺、人的举止端庄、按照儒家学说的原则组织社会、礼遇那些皓首穷经的人一当所有这些都变成了现实时,为什么还需要任何人都更多地注意外国呢?

                                             ——引自【美】威廉·麦克尼尔《世界史》

材料二   晚清关于“中西文化差异”认知的变化

  

中 国 文 化

西 方 文 化

咸(丰)同(治)时代

旧式武器与运输

机械武器与运输

光 绪 时 代

家族主义、专制政治、手工业

国家主义、立宪政治、机械工业

 

                                     ——摘编自熊梦飞《谈中国本位文化建设之闲天》

材料三   关于侵略的方式,欧美一派贪图金钱,主张把中国变成经济的殖民地;东洋一派更贪图土地,所以又主张把中国变成政治的殖民地。至于中国内为帝国主义文化即西洋文化全面宣传的一派,则比前两派还进一步主张把中国变成文化的殖民地。前一派夺我们的市场,中一派夺我们的土地,后一派夺我们的精神。

                                             ——引自叶青《全盘西化?殖民地化?》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指出当时中国对待西方文化的态度,导致这种态度的政策性因素是什么?

(2)依据材料二,简述晚清对中西文化差异的认知是如何发展的?这些认知先后引发了哪些改革运动?

(3)材料三反映民国初期中国对待西方文化的态度出现了哪种倾向?材料三作者是如何评价这种倾向的?

(4)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影响近代中国对待西方文化态度变化的主要因素。从文明史观的角度,概括指出这种变化对中国社会进步的作用。

 

(1)态度:轻视。原因:闭关锁国政策的推行。 (2)认知:从咸同时代认为西方器物(或军事与交通)比中国先进,到光绪时代认识到西方思想观念、政治制度、生产技术等方面都领先中国。运动:洋务运动;戊戌变法。 (3)倾向:全盘肯定和接受西方文化。 评价:作者反对这种倾向,认为会导致中国社会殖民地化加剧(或“导致中国沦为西方的文化殖民地”,“导致中国丧失民族精神”等)。 (4)因素:列强侵略导致民族危机加剧;对中西文化的比较与认识逐渐深入;先进中国人不断探寻国家独立富强的道路;民族工业发展;西方文化发展与传播。作用:推动中国从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化(或促进近代化)。 【解析】试题分析:(1)此问主要考查获取材料信息的能力。“基督教传教士只有在学习儒术的端庄外表举止后才能与宫廷学者来往”体现出对西方文化的轻视。“当帝国在海外威力强大,国内一派太平、富庶、风调雨顺、人的举止端庄雠、按照儒家学说的原则组织社会、礼遇那些皓首穷经的人”体现出轻视西方文化的原因。 (2)表格反映出,咸(丰)同(治)时代,关注器物,光绪时代关注思想观念、政治制度、生产技术。改革运动应注意要求“先后”,结合表格中年号,应包括洋务运动、戊戌变法、新政。最后一问,需要对应第(1)小题,态度由轻视到学习。 (3)材料中“为帝国主义文化即西洋文化全面宣传的一派”,说明当时出现了全盘西化的倾向。“夺我们的精神”体现出作者反对的态度。对作者态度的认识及理由,可结合对新文化运动的认识来论述,注意条理清楚,全面思考,从正反两方面阐述。 (4)本小题应结合以上三个小题及材料总结概括。因素可考虑西方的侵略加剧民族危机,西方文化的影响,中国人的不断探索,对西方文化认识的深入等。对中国社会进步的作用,要注意从文明史观的角度分析,答案中一定要出现“文明”的字眼。 考点:思想解放的潮流·维新思想·内容;思想解放的潮流•新文化运动•影响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20世纪20年代开始,列宁在苏维埃俄国提出“新经济政策”,毛泽东在中国提出农民问题,并开创“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的道路,30年代罗斯福在美国推行“新政”,90年代邓小平在中国提出“社会主义也有市场”,倡导中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所有这些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A. 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要相互学习借鉴

B. 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制度没有优劣之分

C. 这些历史巨人善于化腐朽为神奇

D. 实事求是这一人类智慧的意义是世界性的

 

查看答案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探索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开创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二者的共同点是(   )

A. 坚定不移地走社会主义道路

B. 始终不渝地贯彻党的最高纲领

C. 把反作为革命进程中的重要任务

D. 实事求是,从中国的国情出发

 

查看答案

邓小平曾说:为什么一谈市场就说是资本主义,只有计划才是社会主义吗?计划和市场都是方法嘛。只要对发展生产力有好处,就可以利用它为社会主义服务,就是社会主义的;为资本主义服务,就是资本主义的。这一论断

A. 阐述的是政治路线的问题    B. 解决的是经济发展手段问题

C. 论证了社会主义本质问题    D. 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目标

 

查看答案

毛泽东在《湖南农民运动考查报告》中写道:“‘什么农民协会,砍脑壳会,莫害人!’富农中态度恶劣的这样说。……中农呢?他们锅里有米煮,没有人半夜里敲门来讨账。独自皱着眉头在那里想:‘农民协会果然立得起来吗?’……而他们(贫农)中间有很多人,是‘上无片瓦,下无插针之地’,他们有什么不进农会?”。这段话意图是

A. 应该按照经济地位的不同区别对待农民

B. 经济地位的不同导致农民革命态度不同

C. 农民阶级不如工人阶级有坚定革命信念

D. 争取贫农是革命取得胜利的最重要保障

 

查看答案

李立三(1899~1967年),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共优秀党员,新中国的创建者之一。1930年6月,他在《新的革命高潮前面的诸问题》中写道:“乡村是统治阶级的四肢,城市才是他们的头脑与心腹,单只斩断了他的四肢,而没有斩断他的头脑,炸裂他的心腹,还不能制他的最后的死命。”这表明

A. 中共还没有找到中国革命的新道路

B. 他反对工农武装割据理论

C. 他注意联合农民阶级

D. 他认清了当时中国的国情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