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司徒雷登(1876—1962年),一个出生并在中国生活...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司徒雷登(1876—1962年),一个出生并在中国生活了50年的美国人。他一生最辉煌的成就,就是于1919年在北京创办并长期主持燕京大学。燕京大学虽然是教会学校,但司徒雷登却提出了“使燕大彻底中国化”原则。他聘请了当时最著名的中国学者来校任教,与外籍教师享受同等待遇。同时,他积极推动燕京大学与一流名校交流合作,燕大与哈佛大学合作成立的哈佛燕京学社,作为一个学术项目至今仍备受推崇,被视为学术质量的保证。司徒雷登出色的建设和经营,让燕京大学的知名度和学术水平迅速提升,短短十多年,已成为中国学术水平最高的教会大学,在80多年前,就已经跻身世界一流大学行列。燕京大学存在了33年,注册学生不到一万人,后来成为著名学者和学科带头人的,就超过100人,其中包括中国科学院院士42人,中国工程院院士11人。

(1)根据材料概括司徒雷登在近代中国教育领域的活动。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司徒雷登的在中国取得的教育成就。

 

(1)创办中国化的燕京大学;聘请中外著名学者任教;推动燕大与国际国际一流大学合作。 (2)长期坚持奉献于中国的高等教育领域;对中国的高等教育做出了大量且有建设性的工作;促使燕大跻身世界一流大学;为近代中国培养了大批人才。 【解析】(1)根据“在北京创办并长期主持燕京大学”“使燕大彻底中国化”“他聘请了当时最著名的中国学者来校任教,与外籍教师享受同等待遇”“他积极推动燕京大学与一流名校交流合作”概括总结。 (2)依据材料“一个出生并在中国生活了50年的美国人。他一生最辉煌的成就,就是于1919年在北京创办并长期主持燕京大学”“燕京大学……就已经跻身世界一流大学行列”“后来成为著名学者和学科带头人的……中国工程院院士11人”等概括总结。 【名师点睛】 (1)从材料获取有效信息进行概括总结即可。 (2)依据材料司徒雷登的在中国教育领域的活动进行分析评价,可分别对中国高等教育、北京大学的发展、人才培养的影响分析。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战争与和平】

材料硫磺岛战役(BattleofIwoJima),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太平洋战争中日本与美国间爆发的一场战役,发生于1945年2月19日至3月26日。

到1945年,硫磺岛成为阻止美军空袭日本本土的最后一道防线,硫磺岛的日军飞机成为美军轰炸日本本土的障碍。硫磺岛战役是太平洋战争中最激烈的战斗之一。美军阵亡6821,伤21865人,伤亡共计28686人。美日双方伤亡比为1.23:1。美军登陆部队伤亡人数占总人数的30%,……使美军原计划五天攻占的弹丸小岛,足足打了三十六天。

但美军的巨大代价很快就得到回报,美军战斗机部队进驻硫磺岛后,其作战半径就覆盖了日本本土,能有效掩护轰炸机对日本本土的战略轰炸,使对日轰炸愈加频繁和激烈,并将轰炸效果提高了一倍以上,大大加速了日本的崩溃。硫磺岛战役中美军士兵的巨大伤亡让美军高层认识到,对日本本土的攻击所面临人员损失是美军难以承受的,打消了美军登陆日本的计划,加强了美军使用原子弹结束战争的决心。

——材料一、二均摘编自宋毅主编《二战中的美国》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军攻占硫磺岛的背景和目的。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军攻占硫磺岛后对后续战争进程的影响。

 

查看答案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隋文帝在位的23年中共推行过两次均田制改革,对农民的永业田和露田最初的规定是:永业田基本上属于私有,可以世代相传,不再收回,露田属于国有性质,必须收还。……隋文帝在继承前代税制基础上,对农民的赋役作经常性和临时性的减免。不仅免除了正租以外的一些杂税,又减调绢一匹为二丈。……隋文帝对国家户口进行了全面细致的整顿,并且把整顿户口作为一项长期性的政策。他还下令改铸五铢钱,每枚铜钱重五铢。新钱的样钱铸成后隋王朝流通的钱币统一起来了,适应了统一后南北交流与全国商业的发展。

——朱绍侯主编《中国古代史》

(1)依据材料,概括隋文帝经济改革的主要内容。

(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隋文帝经济改革的历史作用。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历史学家萧功秦认为:现代化的过程需要一种政治载体,那么什么样的政治载体适合于推进中国的现代化呢?从历史事实中我们可以这样归纳,由于中国是一个后发展国家,有效的推行现代化的政治载体,必须具有三个条件:

第一,在推行现代化的起步阶段,应该具有一种权威主导的力量。这种力量具有对社会的整合能力,对资源的动员能力、命令贯彻能力,对发展过程的可控性。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开明的政府主导型的权威政治是现代化的一个必要条件。

第二,应该有市场经济的现代化导向性。对外部世界应该具有开放性,充分地调动社会成员的经济主动性。只有个人的主观活力的充分调动,才能够显示出宏观社会整体上的活力。

第三,能够适应不断变化的发展环境,不断地进行自我更新。它必须具有灵活的制度创新能力,通过及时的制度创新,克服现代化发展过程当中的各种问题,避免在现代化过程中陷入各种险境。

贯穿在这一百四十年中的大概有六种模式,我们可以用六个人的名字来代表:慈禧模式、孙中山模式、袁世凯模式、蒋介石模式、毛泽东模式、邓小平模式。

运用中国近现代史所学知识,充分提取材料信息,围绕“政治载体与现代化”为主题,提出观点并进行论证。(要求:可以选择一种或多种政治模式,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重农学派的创始人和首领魁奈以御医身份进入凡尔赛宫后,经常引用中国典籍论证自己的思想,促使法国国王路易十五于1756年模仿中国古代皇帝,举行了显示重视农业的仪式“籍田大礼”。重农主义者指出,如果人们认识自然秩序并按其准则来制定人为秩序,这个社会就处于健康状态;反之,如果人为秩序违背了自然秩序,社会就处于疾病状态。他们认为人身自由和私有财产是自然秩序所规定的人类的基本权利,自然秩序的实质是个人的利益和公众利益的统一,而这统一又只能在自由体系之下得到实现。重农主义者从自然秩序引申出经济自由主义,反对国家对社会秩序和经济进行人为干预。重农主义加速了法国资本积累和资本主义农业的发展,并最终使法国成为一个小生产者掌握的共和国。

——摘编自谢新刚《重农主义与18~19世纪法国农业市场化》

材料二雍正二年,世宗上谕:“朕自临御以来,无刻不谨念民意,重农务本,各地督抚,有丝毫妨于农业者,必为除去,扔于每乡中,择一二老农之勤劳作苦者,优其奖赏,以示鼓励。”乾隆皇帝时也下旨,以农桑为致治之本,明令严禁私宰耕牛,一经拿获,从重治罪。

——摘编自李勤《清前期“重农抑商”政策及其法律思想》

材料三法国大革命导致土地所有权碎化,革命后百年间农村土地所有者数量增加了l倍,而法国总人口增长不到l/6,年均增长率只有0.5%,农村人口几乎长期不变。这种人口格局,和正在开展工业革命的国家形成鲜明的反差。直到19世纪70年代,法国工业革命才基本完成。

——摘编自马克矗《世界文明史》

(1)根据材料一、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法国重农主义兴起的历史背景,并分析中、法两国重农思想的差异。

(2)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法国社会农业现象是如何制约工业化进程的。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农业与社会发展的认识。

 

查看答案

美国副总统亨利·阿加德·华莱士(1888一1965)认为马歇尔计划既是对美国商品、资本输出的极大补助,又是加速世界分化的催化剂。得出这一结论的主要依据是

A. 美苏冷战加剧了两极分化    B. 资本主义阵营亟待美国扶持

C. 马歇尔计划侧重政治领域    D. 美国的超级大国地位已确立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