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历史——选修4: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苏联对日参战后,大有席卷整个朝...

【历史——选修4: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苏联对日参战后,大有席卷整个朝鲜半岛之势,为阻止苏军占领整个朝鲜半岛,美国提议“以北纬三十八度”为界分别在朝鲜接受日军投降,得到苏联同意,朝鲜半岛解放以后,各种政治势力未能形成合力,以意识形态领域的政治思想为标杆,左右两派的分离日趋表面化、复杂化、尖锐化.中国共产党红色政权的建立,东北亚政治格局顷刻间失去了往日的平衡,在东北亚有着重大利益的美国立刻对东亚战略进行调整。

在《朝鲜停战协定》墨迹未干之时,美韩签订了《美韩共同防御条约》,美国进一步将东北亚的军事同盟关系扩大到朝鲜半岛,1951年9月,在美国操纵下的旧金山会议上,达成《旧金山和约》,日本从法律上恢复了国家独立,迈出了重返国际社会的第一步。1961年,朝鲜同中国、苏联正式签订了《中朝友好合作互助条约》《朝苏友好合作互助条约》。周恩来曾经深刻指出:“朝鲜战争是局部的,但是朝鲜战争的意义是世界性的。”

——摘编自王秀丽《朝鲜战争与东北亚格局的形成》

(1)根据材料,概括二战后朝鲜战争爆发的原因。(5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朝鲜战争的影响。(6分)

 

(1)原因:美苏对朝鲜“势力范围”的划分与争夺;朝鲜内部意识形态斗争尖锐,未形成政治合力;新中国成立打破了东北亚政治格局的平衡;美国对东亚战略的调整 (2)影响:打击了美国在亚洲的霸权和侵略政策;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政治地位和影响加强了中国、苏联和朝鲜的关系;推动了美韩关系的巩固;有利于日本的崛起;加剧了中美关系的持续恶化;不利于美苏关系的缓和,对二战后国际关系产生深远影响。 【解析】(1)本问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信息的能力。根据材料“苏联对日参战后,大有席卷整个朝鲜半岛之势”、“朝鲜半岛解放后,各种政治势力未能形成合力,以意识形态领域的政治思想为标杆,左右两派的分离日趋表面化、复杂化、尖锐化”、“东北亚政治格局顷刻间失去了往日的平衡,在东北亚有着重大利益的美国立刻对东亚战略进行调整”等信息概括归纳二战后朝鲜战争爆发的原因即可。 (2)本问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信息的能力。根据材料“朝鲜战争是局部的,但是朝鲜战争的意义是世界性的”、“美国进一步将东北亚的军事同盟关系扩大到朝鲜半岛”、“日本从法律上恢复了国家独立,迈出了重返国际社会的第一步”以及对中国的影响等方面进行分析即可。 点睛:解决本题的几个关键:1.审设问,明确设问“原因”、“影响”;2.阅读材料和提出关键信息,如材料的关键信息“苏联对日参战后,大有席卷整个朝鲜半岛之势”、“朝鲜半岛解放后,各种政治势力未能形成合力,以意识形态领域的政治思想为标杆,左右两派的分离日趋表面化、复杂化、尖锐化”、“东北亚政治格局顷刻间失去了往日的平衡,在东北亚有着重大利益的美国立刻对东亚战略进行调整”等;3.联系所学知识,准确运用材料和课本语言;4.组织答案,按设问要标明答题项“原因”、“影响”等,做到分点作答,语言表述准确。”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戊戍变法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提出了由传统走向现代的系统方案,……倡导博爱、平等、自由、人权。这些思想观念并没有因戊戍变法的失败而消失其影响,相反,更加深入人心,……构成了中国现代化的逻辑的起点

一一颜炳罡《戊戌变法与中国现代化进程》

材料二:日本明治政府曾以公历取代农历,元旦代替春节,改革服饰、发式和饮食习惯等,一开始,“欧化”铺天盖地。但是,这样的“欧化”很快被“日本化”回潮所压倒,尤其是思想界,……被称为日本“资本主义之父”的涩泽荣一,则从《论语》里寻找儒家伦理与资本主义的结合点,提出了著名的“论语加算盘”即“道德经济合一”论,这种社会大转型过程中的文明与文化“离异”与“回归”现象,在东亚具有普遍性。

一一马克垚主编《世界文明史》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分析戊戌变法作为“中国现代化的逻辑起点”的原因

(2据材料二,概括日本明治维新期间社会转型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时间

世界大事记

17世纪晚期

英国1660年斯图亚特王朝复辟后,倒行逆施,竭力加强王权,恢复天主教统治,激 化了与资产阶级、新贵族的矛盾,同时引起了大土地贵族的不满;1688年辉格党(代表 |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利益)和托利党(代表旧责族利益)联合发动宫廷政变,赶走詹姆士二世,议会通过并邀请荷兰执政威廉和玛丽(詹姆士二世女婿和女儿)承袭王位,统治英国,史称“光荣革命”,1689年议会通过《权利法案》,君主立宪制再英国正式确立。

18世纪晚期

1787年美国宪法是美国建国初期多元利益集团谈判和妥协的结果;宪法所创立的也是个利益谈判和妥协的政治机制;在美国两百多年的历史上,不同的利益集团(群体)因应不断变化的历史环境,利用依宪法衍生的宪政机制,就各自的利益和联邦的“公共”利益的定义和定位,相互进行一种连续不停的谈判和妥协;谈判和妥协使旧的宪法原则和实践得 以修正,使新的宪法原则和实践得以产生,宪法的生命力不断得到更新,表现出一种“超稳 定性”,成为一部“活着的宪法”。

法国之所以要用暴力革命来克服专制王权,原因就在于法国专制主义过于强大,王权与责族坚决捍卫旧制度,不愿做出任何妥协,对立双方只好兵戎相见,然而,大苹命并没有解决根本问题,此后近百年中,法国一直处于革命与复辟的轮回中,社会持续动荡,经济发晨速度受到影响,工业化进程缓慢。直到1870年后,法国模式突然发生转折,由对抗转为妥协.此后没再发生大规模的革命,法国人开始用协商手段逐步建立起民主制度。

 

20世纪初期

关于“辛亥革命”传统的主流历史叙事否认这场“大妥协“具有任何积极意义,认为它恰恰体现了革命的不彻底性:大批旧官僚和立宪派“投机”革命,“篡夺”了革命 果实;“大妥协”中优待清朝逊帝的做法,也为民国时的君主复辟埋下了伏笔,但近 年以来,已有一些研究论文试图对这场“大妥协”作出不同的评价,如喻大华的《新 论一一兼探溥仪潜往东北的一个原因》指出,对袁世凯的妥协是孙中山的战略和策略。一个维系了二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要废于一旦,必须具备多种条件,绝非单凭武力能够解决,《清室优待条件》并非由袁世凯一方炮制,而是由南方首先提出,南北双方经过协商达成一致意见。

 

以上是17--20世纪初世界历史大事记,从表中各国大事中提取共同历史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共同信息,史论结合)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以观天人相与之际,甚可畏也,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臣闻天之所大奉使之王者,必有非人力所能致而自至者,此受命之符也……,皆积善承德之效也。……上下不和,则阴阳缪淚而妖孽生矣,此灾异所缘而起也,”

——来自《汉书.董仲舒传》

臣闻人主所以制天下之事者,本乎一心,而心之所主又有天理、人欲之异,二者一分,而公私邪正之途利类,盖天理者,此心之本然,循之则其心公而且正;人欲者,此心之疾我,循之则其心私而且邪,故天下事有大根本,有小根本,正君心走大本

——朱熹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董仲舒、朱熹二人加强和制约君权主张上的不同,并分析形成不同的原因。

材料二    南宋思想家叶适认为程朱理学实际上并不是源于尧、舜、子思之道,而是发挥孟子的“新说奇论”,再掺之以佛学和老庄之学部分内容的产物.其结果是“道之本统晦矣”朱熹等人更是以《孟子》为宗主,视佛老为同道,“依于神而夸其表,耀于文而逞其流”,殊不知佛学与中国之学“皎然殊异,岂可同哉”。

——陈国灿《叶适与南宋反思理学思湖》

 

原始儒学,儒家源流,方孔之初立教也,黜古学,改今制,废君统,倡民主,变不平等为平等,亦汲汲然动矣,岂谓为荀学者,乃尽亡其精意,而泥其粗迹,反授君主以莫大无限之权,使得挟持孔教以制天下!彼为荀学者,必以伦常二字,诬为孔教之精诣

——谭嗣同《仁学》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叶适和谭嗣同同关于儒学认识的共同点及各自目的。

材料三儒学的衰微其实是中国近代社会变革、社会转型和文化革新、文化转型的必然结果;这一过程与中国近代化的展开、古代社会的解体基本同步,其历史必然性不言而喻。

——张锡勤《儒学在中国近代的命运》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儒学在近代衰落的原因。

 

查看答案

关于近代以来中国学术的发展,有人感慨,我们抛弃了“中学”中过去以“六艺”为核心、以“四部”为框架的学术分类体系,而代之以伦理学、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等一系列现代学科范畴。这反映出

A. 近代中学发展缺乏稳固根基

B. 西学冲击了中国人认知思维

C. 中国学术分类体系渐趋成熟

D. 中国传统儒学发展陷入困境

 

查看答案

据记载,五四运动前后中国知识靑年以信仰“主义”为时髦,“任凭他是什么主义,只要有主义,就比没主义好”。这说明当时

A. 马克思主义传播成为主流    B. 新三民主义已被普遍接受

C. 新文化运动影响日益显现    D. 传统封建思想得到了清算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