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戊戍变法在中国历史上第一...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戊戍变法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提出了由传统走向现代的系统方案,……倡导博爱、平等、自由、人权。这些思想观念并没有因戊戍变法的失败而消失其影响,相反,更加深入人心,……构成了中国现代化的逻辑的起点

一一颜炳罡《戊戌变法与中国现代化进程》

材料二:日本明治政府曾以公历取代农历,元旦代替春节,改革服饰、发式和饮食习惯等,一开始,“欧化”铺天盖地。但是,这样的“欧化”很快被“日本化”回潮所压倒,尤其是思想界,……被称为日本“资本主义之父”的涩泽荣一,则从《论语》里寻找儒家伦理与资本主义的结合点,提出了著名的“论语加算盘”即“道德经济合一”论,这种社会大转型过程中的文明与文化“离异”与“回归”现象,在东亚具有普遍性。

一一马克垚主编《世界文明史》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分析戊戌变法作为“中国现代化的逻辑起点”的原因

(2据材料二,概括日本明治维新期间社会转型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

 

(1)原因: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提出了由传统走向现代的系统方案;主张变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为君主立宪制;振兴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提倡新学,兴民权,抨击封建思想,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是近代中国一次思想解放潮流。 (2)特点:“欧化”和“日本化”相结合;儒家伦理与资本主义相结合(或文明与文化“高异”与“回归”并存)。 评价:将外国优秀文化与本国优秀文化相结合是明治维新得以成功的主要原因。同时也保留了封建残余和军国主义传统 【解析】(1)本问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信息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材料“戊戌变法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提出了由传统走向现代的系统方案”“倡导博爱、平等、自由、人权”等信息,可从戊戌变法的作用的角度(政治民主化尝试、推动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促进思想解放等方面)分析戊戌变法作为“中国现代化的逻辑起点”的原因。 (2)本问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信息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一小问特点,根据材料“一开始,‘欧化’铺天盖地.但是,这样的‘欧化’很快被‘日本化’回潮所压倒”“儒家伦理与资本主义的结合”等信息即可概括日本明治维新期间社会转型的特点。第二小问,关于对日本明治维新期间社会转型德评价,根据材料和结合所学知识可从外国优秀文化与本国优秀文化相结合、保留了封建残余和军国主义传统等方面进行评价。 点睛:解决本题的三个关键 (1)读:通过阅读理解材料是正确解答此类题目的前提,第一.先读问题,明确答题项“原因”“特点”“评价”。第二.根据问题,有目的地阅读材料。 (2)找:最大限度找到有效信息,这是解答材料解析题的关键,如材料中关键信息“戊戌变法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提出了由传统走向现代的系统方案”“倡导博爱、平等、自由、人权” “一开始,‘欧化’铺天盖地.但是,这样的‘欧化’很快被‘日本化’回潮所压倒”“儒家伦理与资本主义的结合”等。 (3)答:组织答案是具体操作的核心环节。包括审题、规范组织、按分作答等几个方面。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时间

世界大事记

17世纪晚期

英国1660年斯图亚特王朝复辟后,倒行逆施,竭力加强王权,恢复天主教统治,激 化了与资产阶级、新贵族的矛盾,同时引起了大土地贵族的不满;1688年辉格党(代表 |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利益)和托利党(代表旧责族利益)联合发动宫廷政变,赶走詹姆士二世,议会通过并邀请荷兰执政威廉和玛丽(詹姆士二世女婿和女儿)承袭王位,统治英国,史称“光荣革命”,1689年议会通过《权利法案》,君主立宪制再英国正式确立。

18世纪晚期

1787年美国宪法是美国建国初期多元利益集团谈判和妥协的结果;宪法所创立的也是个利益谈判和妥协的政治机制;在美国两百多年的历史上,不同的利益集团(群体)因应不断变化的历史环境,利用依宪法衍生的宪政机制,就各自的利益和联邦的“公共”利益的定义和定位,相互进行一种连续不停的谈判和妥协;谈判和妥协使旧的宪法原则和实践得 以修正,使新的宪法原则和实践得以产生,宪法的生命力不断得到更新,表现出一种“超稳 定性”,成为一部“活着的宪法”。

法国之所以要用暴力革命来克服专制王权,原因就在于法国专制主义过于强大,王权与责族坚决捍卫旧制度,不愿做出任何妥协,对立双方只好兵戎相见,然而,大苹命并没有解决根本问题,此后近百年中,法国一直处于革命与复辟的轮回中,社会持续动荡,经济发晨速度受到影响,工业化进程缓慢。直到1870年后,法国模式突然发生转折,由对抗转为妥协.此后没再发生大规模的革命,法国人开始用协商手段逐步建立起民主制度。

 

20世纪初期

关于“辛亥革命”传统的主流历史叙事否认这场“大妥协“具有任何积极意义,认为它恰恰体现了革命的不彻底性:大批旧官僚和立宪派“投机”革命,“篡夺”了革命 果实;“大妥协”中优待清朝逊帝的做法,也为民国时的君主复辟埋下了伏笔,但近 年以来,已有一些研究论文试图对这场“大妥协”作出不同的评价,如喻大华的《新 论一一兼探溥仪潜往东北的一个原因》指出,对袁世凯的妥协是孙中山的战略和策略。一个维系了二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要废于一旦,必须具备多种条件,绝非单凭武力能够解决,《清室优待条件》并非由袁世凯一方炮制,而是由南方首先提出,南北双方经过协商达成一致意见。

 

以上是17--20世纪初世界历史大事记,从表中各国大事中提取共同历史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共同信息,史论结合)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以观天人相与之际,甚可畏也,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臣闻天之所大奉使之王者,必有非人力所能致而自至者,此受命之符也……,皆积善承德之效也。……上下不和,则阴阳缪淚而妖孽生矣,此灾异所缘而起也,”

——来自《汉书.董仲舒传》

臣闻人主所以制天下之事者,本乎一心,而心之所主又有天理、人欲之异,二者一分,而公私邪正之途利类,盖天理者,此心之本然,循之则其心公而且正;人欲者,此心之疾我,循之则其心私而且邪,故天下事有大根本,有小根本,正君心走大本

——朱熹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董仲舒、朱熹二人加强和制约君权主张上的不同,并分析形成不同的原因。

材料二    南宋思想家叶适认为程朱理学实际上并不是源于尧、舜、子思之道,而是发挥孟子的“新说奇论”,再掺之以佛学和老庄之学部分内容的产物.其结果是“道之本统晦矣”朱熹等人更是以《孟子》为宗主,视佛老为同道,“依于神而夸其表,耀于文而逞其流”,殊不知佛学与中国之学“皎然殊异,岂可同哉”。

——陈国灿《叶适与南宋反思理学思湖》

 

原始儒学,儒家源流,方孔之初立教也,黜古学,改今制,废君统,倡民主,变不平等为平等,亦汲汲然动矣,岂谓为荀学者,乃尽亡其精意,而泥其粗迹,反授君主以莫大无限之权,使得挟持孔教以制天下!彼为荀学者,必以伦常二字,诬为孔教之精诣

——谭嗣同《仁学》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叶适和谭嗣同同关于儒学认识的共同点及各自目的。

材料三儒学的衰微其实是中国近代社会变革、社会转型和文化革新、文化转型的必然结果;这一过程与中国近代化的展开、古代社会的解体基本同步,其历史必然性不言而喻。

——张锡勤《儒学在中国近代的命运》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儒学在近代衰落的原因。

 

查看答案

关于近代以来中国学术的发展,有人感慨,我们抛弃了“中学”中过去以“六艺”为核心、以“四部”为框架的学术分类体系,而代之以伦理学、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等一系列现代学科范畴。这反映出

A. 近代中学发展缺乏稳固根基

B. 西学冲击了中国人认知思维

C. 中国学术分类体系渐趋成熟

D. 中国传统儒学发展陷入困境

 

查看答案

据记载,五四运动前后中国知识靑年以信仰“主义”为时髦,“任凭他是什么主义,只要有主义,就比没主义好”。这说明当时

A. 马克思主义传播成为主流    B. 新三民主义已被普遍接受

C. 新文化运动影响日益显现    D. 传统封建思想得到了清算

 

查看答案

“大家不应只看到一个广东,湖南也是很重要的:湖南民众组织比广东还要广大,所缺的是武装,现己适值暴动时期,更需要武装,纵然失敗,也不用去广东,而应上山。”这一思想的提出

A. 表明毛泽东思想的初步形成    B. 表明农民阶级是中国民主革命的核心

C. 表明中国民主革命道路出现了新构想    D. 表明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的已经形成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