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解释能力是学习历史要具备的基本素养之一。下表中对历史概念解释正确的是
| 概念 | 解释 |
A | 中外朝 | 汉武帝为了加强集权削弱丞相的权势设置,中朝即内朝,由皇帝左右的亲信和宾客所构成,掌握重大问题的执行权。外朝也称外廷,指公卿大夫。 |
B | 三省六部制 | 隋唐时期实行的政治制度,体现了近代西方分权与制衡的原则,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改革。 |
C | 《齐民要术》 | 杰出农学家贾思勰所著,主要记录了东汉以后五百多年间,特别是北朝时期黄河中下游的农业生产经验,内容极为广泛,涉及林业、园艺、畜牧、农产品加工和其他手工业等。 |
D | 《天下郡国利病书》 | 是明末清初黄宗羲的代表作,书中寄托了他的政治改革理想,对近代的政治变革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
A. A B. B C. C D. D
战国末年,吕不韦认为:“老聃贵柔,孔子贵仁,墨翟贵廉,关尹贵清……”又说:“一则治,异则乱。”乃“使其客人人著所闻,以为八览、六论、十二纪”,撰成《吕氏春秋》。材料表明吕不韦是想
A. 强化君主专制统治 B. 融合诸子百家思想
C. 礼乐与法制并举 D. 强调思想文化专制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韩愈是唐中后期著名文学家、思想家、当时皇帝崇信佛教,耗资大量财富。韩愈力加谏阻:“佛本夷狄之人,与中国言语不通,衣服殊制,口不言先王之法言,身不服先王之法服,不止君臣之义,父子之情。”当时士大夫热衷于辞藻绮丽、对仗工整但空洞无物的骈体文,朝廷亦将之作为选才重要标准。韩愈首倡“古文运动”,主张文章应仿先秦散文,“文以载道”。在他看来,由尧、舜、禹、汤、文王、武王、孔子、孟子依次相传的“道”,在孟子死后失传,他承担起了重续“道统”的责任。
韩愈提倡的“道统”就是孔孟的仁义道德思想,同事也做了一些新的阐释。他一面讲博爱,一面又讲“义”。他说的“义”,主要是指“君臣、父子之道”,旨在论证儒家的仁义道德是惟一合法思想,为其反佛提供理论根据。韩愈的思想对后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摘编自卞孝萱等《韩愈评传》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韩愈提倡古文运动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韩愈对儒家发展的作用。
(历史上重大改革)
忽必烈改制是蒙古族历史上的重大事件。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长城以南,多雨多暑,其人耕稼以食,麻桑以衣,宫室以居,城郭以治。大漠之间,多寒多风,畜牧畋渔以食,皮毛以衣,转徙随时,车马为家。此天时地利以限南北也。—《辽史》
材料二、以下为忽必烈的话:“汝未用南人(汉人),何以知南人不可用?自今省、部、台、院,必参用南人”,“援唐宋之故典,参辽金之遗制,设官分职,立政安民”,“日以三纲五常,先哲格言熏陶德行”(忽必烈对太子老师的要求),“戒蒙古军不得以民田为牧场”。
材料三、每一次比较野蛮的民族所进行的征服,不言而喻地阻碍了经济的发展,摧毁了大批生产力,但是在长时期的征服中,在绝大多数的情况下,都不得不适应征服后存在的比较高的经济情况,他们为被征服者所同化,而且大部分甚至还不得不采用被征服者的语言—恩格斯《反杜林论》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说明长城南北不同的经济形态。针对这种不同,材料二中忽必烈是如何做的?
(2)中国历史上相似的改革还有什么?结合两次改革的内容,论证材料三的正确性。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仅仅25年时,一个崭新的世界政治格局开始出现,在战后头几年中十分盛行的世界力量的两极分化已经消失,欧洲不再是世界棋盘上的一个卒子——或两个卒子,东欧和西欧......。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国家的对外事务既是一国政治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内政的延续,也是其综合国力的体现。下图所示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外交发展状况:
根据材料二概括新中国成立以来所出现的几个外交高峰期,并根据材料一二及所学知识加以说明(要求:在两个时期以上,信息明确,运用史实合理充分)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民族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国社会的一大主题。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尽扫专制之流毒,确定共和,普利民生;以达革命之宗旨,完国民之志愿。个人不可太过自由,国家要得完全自由。到了国家能够行动自由,中国便是强盛的国家,要把我们国家的自由恢复起来,就要集合自由成一个很坚固的团体,中国国家自由了,中国民族才真能自由。我们实行民族革命、政治革命的时候,须同时想法子改良社会经济组织。
一《孙中山文集》
材料二、1933年《东方杂志》第30卷第1号封面以“梦想中的未来中国是怎样的”为题,开辟“新年的梦想”专栏,刊出142人的244个“梦想”,据统计,就地域看,上海78人,南京17人,北平12人,杭州8人,广州4人,天津,济南、安庆各2人,徐州、西安……南洋、日本各1人,未详5人。就职业看,编辑,作家39人,大学教授38人、记者12人、教育家9人,艺术家3人,学生3人、律师1人,官吏12人,职员4人、实业家3人,银行家2人,读者自发来稿13人,未详3人。就梦想统计看,“社会主义大同世界”梦,“现代化国家”梦名列前茅,小部分是恶梦。
一(据范岱年《三十年代的中国梦》)
材料三、2012年,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到新中国成立100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一定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一定能实现。”
(1)据材料一,概括孙中山的主要思想观点。
(2)结合材料及当时的时代背景,分别概括分析“社会主义大同世界”梦和“现代化国家”梦名列前茅的必然性。
(3)阅读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国际背景、中国政府所采取的政治、经济措施方面简要说明20世纪90年代以来实现“中国梦”的有利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