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仅仅25年时,一个崭新的世界政治格局...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仅仅25年时,一个崭新的世界政治格局开始出现,在战后头几年中十分盛行的世界力量的两极分化已经消失,欧洲不再是世界棋盘上的一个卒子——或两个卒子,东欧和西欧......。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国家的对外事务既是一国政治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内政的延续,也是其综合国力的体现。下图所示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外交发展状况:

根据材料二概括新中国成立以来所出现的几个外交高峰期,并根据材料一二及所学知识加以说明(要求:在两个时期以上,信息明确,运用史实合理充分)

 

(1)建国初期: 背景角度:两极格局,冷战,美国对中国封锁包围;新中国刚成立,政治不稳等 建交国家角度:主要是社会主义国家发发展中国家,受社会制度意识形态影响较深等 作用影响角:度打破美国封锁包围,巩固新生政权等 (2)1972年前后: 背景:资本主义形成了美、日、欧三足鼎立的局面,欧共体政治上的联合进一步加强,日本谋求政治大国地位,美国经济相对衰退,美国霸主地位受到挑战,美苏争霸中美国逐渐处于守势。 新中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不断扩大,中苏关系紧张,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国际地位提高。 第三世界兴起,削弱了两极格局,世界政治格局呈现多极化趋势 外交成果及影响:中美关系开始正常化;中日建交;遏制了苏联;外交逐渐打破社会制度意识形态束缚等等 (3)1992年前后: 背景角度: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瓦解,冷战结束,世界朝多极化发展的趋势加强;中国改革开放取得巨大成就。 外交成果及影响: 积极参与国家交流与合作;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归纳、概括材料信息和结合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本题在总体上具有一定难度,关键是把握图示内容,根据图示信息可知,新中国建国后出现的几个外交高潮是“1949年” “1972年前后”“1992年前后”。根据图示信息和联系所学知识从时代背景、外交成果及影响分析这三个时期出现的外交高潮,史论正确即可。 整体分析:关于新中国的外交方针、政策的制定,一要考虑在维护国家利益的基础上,二要把它放在世界的大背景中去理解和认识;随着国家实力的增强,国际地位的提高,中国在世界舞台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成就,取得了一系列外交成就;从中也反映新中国外交政策的逐渐成熟。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民族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国社会的一大主题。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尽扫专制之流毒,确定共和,普利民生;以达革命之宗旨,完国民之志愿。个人不可太过自由,国家要得完全自由。到了国家能够行动自由,中国便是强盛的国家,要把我们国家的自由恢复起来,就要集合自由成一个很坚固的团体,中国国家自由了,中国民族才真能自由。我们实行民族革命、政治革命的时候,须同时想法子改良社会经济组织。

一《孙中山文集》

材料二、1933年《东方杂志》第30卷第1号封面以“梦想中的未来中国是怎样的”为题,开辟“新年的梦想”专栏,刊出142人的244个“梦想”,据统计,就地域看,上海78人,南京17人,北平12人,杭州8人,广州4人,天津,济南、安庆各2人,徐州、西安……南洋、日本各1人,未详5人。就职业看,编辑,作家39人,大学教授38人、记者12人、教育家9人,艺术家3人,学生3人、律师1人,官吏12人,职员4人、实业家3人,银行家2人,读者自发来稿13人,未详3人。就梦想统计看,“社会主义大同世界”梦,“现代化国家”梦名列前茅,小部分是恶梦。

一(据范岱年《三十年代的中国梦》)

材料三、2012年,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到新中国成立100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一定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一定能实现。”

(1)据材料一,概括孙中山的主要思想观点。

(2)结合材料及当时的时代背景,分别概括分析“社会主义大同世界”梦和“现代化国家”梦名列前茅的必然性。

(3)阅读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国际背景、中国政府所采取的政治、经济措施方面简要说明20世纪90年代以来实现“中国梦”的有利条件,

 

查看答案

钱基博先生说:“就耳目所睹记,语言文章之工,合于逻辑者,无有逾于八股文者也!”“章炳麟与人论文,以为严复气体比于制举;而胡适论梁启超之文,亦称蜕自八股。斯不愧知言之士已!”这两句话

A. 直接肯定了八股文的积极作用    B. 间接批判了四书五经的消极作用

C. 直接肯定了梁启超的政治主张    D. 间接批判了维新变法的不彻底性

 

查看答案

穿越时空,轻拂史尘,我们不难发现我国历史上三大宪法或宪法性文件的巨大差异。下列选项中,对应正确的是

宪法或宪法性文件

产生的背景

主要内容

历史地位或评价

《共同纲领》

确立了中国历史上一个新型国家的架构

具有临时宪法性质

1954年宪法

我国向社会主义过渡全面展开

 

1982年宪法

改革开放,加强民主法制建设

规定了我国的根本制度和根本任务,确定了四项基本原则和改革开放的基本方针

 

 

A. ①人民解放战争胜利发展②确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为我国根本政治制度③社会主义法律框架体系形成

B. ①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②确立我国为新民主主义的国家性质③社会主义法律框架体系

C. ①人民解放战争胜利发展②确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为我国根本政治制度③新时期治国安邦的总章程

D. ①三大战役取得胜利②确立我国为新民主主义的国家性质③新时期治国安邦的总章程

 

查看答案

程广云在《民国三大政治遗产:人民主权?以党治国?政治协商?》中认为:“政治协商应该是不同意识形态政党超越意识形态达成的一种公共政治行为,是在不同意识形态集团中建立的一种共识机制。”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 政治协商制度是超意识形态差异的共识机制

B. 中国政治协商制度如同西方的两党政治制度

C. 政治协商制度实质就是政党政治、共同执政

D. 中国政治协商制度是民国政治遗产的继承

 

查看答案

“资产阶级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资产阶级的所有制关系,这个曾经仿佛用法术创造了如此庞大的生产资料和交换手段的现代资产阶级社会,现在像一个魔法师一样不能再支配自己用法术呼唤出来的魔鬼了。”《共产党宣言》的这一论述主要表明

A. 资产阶级在历史上的进步性和革命性

B. 资本主义社会无法解决自身的基本矛盾

C. 无产阶级进行革命的条件已经成熟

D. 资产阶级已经堕落为毫无进步性的魔鬼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