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从古代到近代,中国城市的发展反映着社会历史文化传统和时代变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从古代到近代,中国城市的发展反映着社会历史文化传统和时代变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说明: 满分5 manfen5.com

材料一 夏商、西周王朝都城及其相对独立的方国都邑之间。遵循明确的等级城邑制度。各城或建筑高峻城墙,或挖掘巨大壕沟,或利用天然屏障。

陕西岐山风雏村所发现的西周时期的四合院遗址,凸显着主从有序、内外有别、封闭内敛的典型的“深宅大院”的空间序列,以无言却有形的方式体现着伦理秩序。

风雏村遗址四合院示意图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西周时期城市的主要职能,并概述西周城市和民居建制中反映出的社会特征。(4分)

材料二 随着农村商品经济水平的提高,在明代中后期,一批乡村市镇脱颖而出,成为手工业和商业中心。广东茂名梅篆墟,地处水陆交驰的交通线上,各地商人来这里坐肆列市。清初叶梦珠记述,松江府朱泾镇标布盛行,富商巨贾操重资而来市者,白银动以数万计。松江府新场镇以盐场新迁而名,赋为两浙之最,是著名盐业市镇。正德年间《姑苏志》载该府市镇达73个之多,以苏州府吴江县盛泽镇为例,东南至新杭市5里,东至王江泾镇6里,北至平望镇l5里,西至震泽镇30里,至南浔镇50里。

——《中国全史》吉林大学出版社

(2)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明清时期江南乡村城镇发展的主要表现,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对经济发展的影响。(6分)

材料三 中国资本主义私营现代企业的产生前提,是由西方列强的冲击造成的。西方列强入侵冲击造就的以通商口岸为中心的,摆脱了传统中国城市模式的新兴城市,又为其生产提供了土壤与舞台,中国最早的民营现代企业就是从外资那里获得了新的生产技术和管理方法,同时又庇护于“租界”这种特殊的场所而得以免除滥用职权、腐败无能的中国封建统治者的勒索与损害,才艰难地产生和发展起来。

——陈勤、李刚、齐佩芳《中国现代化史纲》(上卷)

(3)通商口岸是近代资本主义列强侵略中国的产物。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三中“现代企业”出现在通商口岸的原因,并分析通商口岸在中国工业化进程中的客观作用。(8分)

 

(1)职能:政治、军事中心;(2分)特征:宗法分封制为核心,以礼制维护秩序。(2分) (2)表现:城镇商人聚集,交易金额巨大,专业分工不同,分布数量密集。(4分)影响:推动农村商品经济发展,促进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于发展。(2分,若答“发挥了商品集散中心的作用,促进了地区间的经济分工与合作”也可得1分) (3)原因:原有经济基础较好;交通便利;随着列强入侵自然经济较早解体;较早接触到西方先进的近代工业技术;便于获得新的生产技术和管理方法;免受中国封建统治者的勒索和损害。(4分,答出其中4点即可) 作用:是了解、学习西方近代工业文明的窗口,加强了中国和世界的联系;是中国近代化进程的起点和重心,推动了中国的工业化进程。(4分) 【解析】 试题分析:(1)中国古代的城市特别是唐代以前的城市都是政治军事中心,经济功能隶属于政治功能;从材料“主从有序、内外有别、封闭内敛的典型的“深宅大院”的空间序列”可以看出相关的社会特征。(2)从材料“各地商人来这里坐肆列市”、“白银动以数万计”、“正德年间《姑苏志》载该府市镇达73个之多”等信息可以找到答案。对中国经济产生的影响可从推动商品经济发展的角度进行分析。(3)通商口岸商品经济发展的比较好,自然经济瓦解的较早等一系列的因素使得中国的民族工业较早的产生于此;作用可从推动中国的近代化进程的角度进行分析。 考点:古代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近代民族工业的产生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人之言语,轻者达数尺,重者达数丈,数丈以外,不复可闻。自有电话,则虽相去千里,而无语不可达矣。”这是选自光绪十三年(1887年)国文教科书的一篇课文,从中我们可以了解到当时

A.电话在人们日常生活中广泛应用           B.中国受到了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C.新式学堂开始讲授近代科学知识           D.电话的应用已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

 

查看答案

下面是上海外白渡桥通行交通工具变化表(据《上海研究资料》)该表反映了上海

年份

人力车

马车

轿子

自行车

摩托车

汽车

公共汽车

有轨电车

1889

6984

544

9

11

0

0

0

0

0

1926

14600

0

0

0

3459

194

3764

172

922

注:1889年数字系3天平均所得,1926年数字则是2天平均所得

①交通工具的种类增加         ②交通工具日益近代化

③公共交通有一定的发展       ④汽车制造业有所发展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查看答案

1913年9月5日《大公报》记载:“近来法庭诉讼,男女之请离婚者,实繁有徒,此皆前所未有,而亦社会所不乐为者也。”说明当时

A.妇女地位有所提高                      B.家庭观念丧失殆尽

C.大众赞同离婚行为                      D.婚姻方式彻底变化

 

查看答案

1909年,有《京华百二竹枝词》写道:“菜罗中外酒随心,洋式高楼近百寻。门外电灯明似昼,陕西巷深醉琼林。”词中所述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媚外心理的驱使    B.工业文明的影响    C.攀比世风的结果    D.生活水平的提高

 

查看答案

民国时期,在社交礼仪上逐渐用西方的握手,鞠躬取代跪拜式,称呼上用“先生”、“同志”取代“老爷”、“大人”,这一变化在本质上体现了

A.西式礼仪广为接受                      B.民主共和的平等精神

C.西学在中国的发展                      D.“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