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化学试题 >

一种含铝、锂、钴的新型电子材料,生产中产生的废料数量可观,废料中的铝以金属铝箔的...

一种含铝、锂、钴的新型电子材料,生产中产生的废料数量可观,废料中的铝以金属铝箔的形式;钴以Co2O3·CoO的形式存在,吸附在铝箔的单面或双面;锂混杂于其中,从废料中回收氧化钴(CoO)的工艺流程如下:

1)过程I中采用NaOH溶液溶出废料中的Al,能加快溶出率的操作有                       (写出两条)

2)过程II中加入稀H2SO4酸化后,再加入Na2S2O3溶液浸出钴,则浸出钴的离子反应方程式为          (产物中只有一种酸根)。请从反应原理分析不用盐酸浸出钴的主要原因                     

3)碳酸钠溶液在过程IIIIV中所起作用有所不同,请分别用离子方程式表示在过程IIIIV中起的作用:                             

 

(1)加热;将固体粉碎或搅拌 (2)4Co2O3·CoO+S2O32-+22H+=12Co2++2SO42-+11H2O;防止生成Cl2污染空气 (3)2Al3++3CO32-+3H2O=2Al(OH)3↓+3CO2↑;Co2++CO32-=CoCO3↓ 【解析】 试题分析:制备氧化钴的大致流程为:制备流程为:废料用碱液溶解,过滤得到偏铝酸钠溶液和钴渣;用硫酸溶解钴渣,发生反应:4Co3O4+Na2S2O3+11H2SO4=12CoSO4+Na2SO4+11H2O,得到含有钴离子的溶液,然后调节溶液pH并用碳酸钠溶液除去杂质铝离子,得到较纯净的含有钴离子的溶液,再加入碳酸钠、调节溶液的pH将钴离子转化成碳酸钴沉淀,最后灼烧碳酸钴得到氧化钴。 (1)过程I中采用NaOH溶液溶出废料中的Al,能加快溶出率的操作有加热;将固体粉碎或搅拌,适当增大氢氧化钠的浓度等,故答案为:加热;将固体粉碎或搅拌等; (2)Co3O4和Na2S2O3在酸性条件下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生成CoSO4、Na2SO4和H2O,反应方程式为:4Co3O4+Na2S2O3+11H2SO4=12CoSO4+Na2SO4+11H2O,改写成离子方程式为:4Co2O3•CoO+S2O3 2-+22H+=12Co2++2SO42-+11H2O,盐酸具有还原性,能被Co2O3•CoO氧化生成有毒的氯气而污染环境,所以不用盐酸,故答案为:4Co2O3•CoO+S2O3 2-+22H+=12Co2++2SO42-+11H2O;Co2O3•CoO可氧化盐酸产生Cl2污染环境; (3)碳酸钠溶液在过程Ⅲ中铝离子能与碳酸根离子发生双水解生成氢氧化铝和二氧化碳,反应的两种方式为:2Al3++3CO32-+3H2O=2Al(OH)3↓+3CO2↑;碳酸钠溶液在过程Ⅳ中调整pH,提供CO32-,使Co2+沉淀为CoCO3,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Co2++CO32-=CoCO3↓,故答案为:2Al3++3CO32-+3H2O=2Al(OH)3↓+3CO2↑;Co2++CO32-=CoCO3↓。 【考点定位】考查物质的制备工艺流程、物质的分离提纯和鉴别 【名师点晴】本题考查了金属及其化合物的性质,考查氧化还原反应、离子反应、关系式计算等,题目难度中等,解答关键根据实验流程利用氧化还原反应判断发生的离子反应,侧重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考查,是一道质量较好的能力考查题。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仔细阅读下列三段文字。

由稀有气体元素Xe()与氧元素形成的一种共价化合物XeO3极不稳定,易转化为单质而呈强氧化性。将适量的XeO3投入含Mn2+的水溶液中,溶液逐渐变为紫红色且pH不断减小。

0.08mol KMnO4固体加热一段时间后,收集到a molO2;向反应后残留的固体中加入足量的浓盐酸,又收集到b molCl2,此时Mn元素全部以Mn2+的形式存在于溶液中。

氧化还原反应中实际上包含氧化和还原两个过程。下面是一个还原过程的反应式:Cl2+2e-2Cl-

回答问题:

1)试写出有关的离子方程式          

2)请配平的化学方程式:

KMnO4+        HCl-       KCl+       MnCl2+        Cl2↑+       H2O

通过对第段文字中提供的数据计算出a+b的最大值为              

3)从Na2CO3KMnO4XeO3Na2SO3四种物质中选出一种能使中的还原过程能够发生,并将该反应的氧化剂和还原剂的化学式及其配平后的系数填入下列方框中,并用单线桥表示电子转移的方向和数目:

 

 

查看答案

小苏打(NaHCO3)样品中常含有NaCl杂质,为测定试样中NaHCO3的质量分数,某研究小组设计了如下三种方案:回答下列问题:

1)方案I测定中需配制100ml1mol/L硫酸;

若用12mol/L硫酸配制该溶液,需量取该硫酸溶液的体积为         ml

配制过程中出现以下情况,对所配制溶液浓度无影响的是            

A没有洗涤烧杯和玻璃棒    B如果加水超过了刻度线,取出水使液面恰好到刻度线

C容量瓶没有干燥          D定容时俯视刻度线

若最终消耗的标准H2SO4的体积平均为25.00ml,则样品中NaHCO3的质量分数为              

2)方案II中操作I的名称是               ,需要用到的玻璃仪器有              

3)方案III是用下图装置进行测定。

装置A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球形干燥管的作用是         

 

查看答案

对于甲、乙、丙、丁、戊五种溶液有如下信息:分别由NH4+Na+Al3+Ba2+Ag+NO3-Cl-SO42-Br-CO32-离子中的各一种组成(不重复)其中甲丙戊三种溶液呈酸性,乙溶液呈碱性甲、乙反应生成白色沉淀和气体,丁可分别与甲乙丙反应生成白色沉淀。请回答下列问题:

1)用化学式表示乙、丁两种物质:乙        

2)用离子方程式表示戊溶液呈酸性的原因                  

3)检验甲中阴离子的操作方法是               

 

查看答案

某澄清溶液可能存在有以下离子中的若干种:Na+Al3+Fe3+Cl-CO32-SO32-SiO32-AlO2-,为确定溶液组成进行如下实验:

取少量待测液,滴加足量的稀盐酸无沉淀生成,但能产生无色无味的气体

反应后的溶液加入稀硝酸酸化后滴加AgNO3溶液,产生白色沉淀

另取反应后的溶液加入足量的NH3·H2O,产生白色沉淀。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根据实验可以确定溶液中一定有Na+CO32-,一定无Al3+Fe3+SO32-SiO32-

B根据实验无法确定溶液是否含有Cl-

C根据实验可以确定溶液中一定有AlO2-

D忽略溶液中H+OH-的浓度,该溶液中一定有c(Na+)=c(Cl-)+c(AlO2-)+c(CO32-)

 

查看答案

t℃时,将agNH3完全溶解于水,得到Vml溶液,假设该溶液的密度为ρg/cm3,质量分数为w,其中含NH4+的物质的量为bmol。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溶质的质量分数w=×100%

B溶质的物质的量浓度c=mol/L

C溶液中c(OH-)= mol/L+c(H+)

D上述溶液中再加入Vml水后,所得溶液的质量分数大于0.5w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