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请以《慢慢地读你》为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①文体自选(诗歌除外)。②不少于60...

请以《慢慢地读你》为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①文体自选(诗歌除外)。②不少于600字,文中不出现真实校名、人名。③书写工整规范。

 

范文: 慢慢地读你 过去的十多年,我每天都在慢慢地读你。 你生命的大书里,没有雄浑的篇章,却有精彩的语段;没有华丽的文字,却有动人的词句;没有激越的感情,却有一颗细致的心。 我愿意,慢慢地读你千遍;我愿意,慢慢地读你一生。 慢慢地读你,我读出了坚强。 如落叶般飘逝的岁月里,你无奈地带着我,一次次地,从一个家庭搬进另一个家庭。面对亲人的决裂,世人的嘲讽,你以弱小的身躯为我撑起一方天空。每每抬头看你,你总是沉默地谱写生命,尚不解事的我,好奇地阅读你心灵的日记,不如人意的际遇充斥在你生命的章节里。然而我没有发现眼泪和叹息,却在字里行间读出了坚强,它正是你顶住天地的那一份毅力,这份无言的坚强震撼着我的心,教我勇敢面对往后的风雨。我反复读你,读你坚强的双鬓。 慢慢地读你,我读出了乐观。 生活的乌云经久不散,拮据的日子我和你相依。你每天拖着疲劳的身子工作至深夜,笑容却依旧灿烂,似乎没有感受到生活的压力。我仔细揣摩你生命之书的一词一句,发现淡淡的忧郁被清晰的乐观彻底冲洗。在你整个人生著作里,始终充满着笑意,平凡的情节里,我读出了乐观,正是它为你的生命洒下勃勃生机,你清脆的笑声在我耳边回响,告诉我人生的路如何继续。我不分昼夜的读你,读你乐观的眼睛。 慢慢地读你,我读出了善良。 若干年后,终于,那些曾伤害过你的人悔悟委屈了你,一张张曾经狰狞的脸孔恳切地请求宽恕。我依然咬牙切齿,你却以宽广无边的善良包容了一切,你的平静催促我认真的读你,原来你早已轻轻地把苦难和仇恨抹去,无痕无迹,我再一次读出了善良。正是它使一度轻蔑你的人自责不已,你柔和的善良指引着我,让我明白了如何善待世间一切的生命。我不知疲倦地读你,读你善良的背影。 你的生命大书里洋溢着对生活的热情,跳动着一颗高尚的心。 过去的日子,我每天都在慢慢地读你。 往后的岁月,我每天都将慢慢地读你。 母亲,慢慢地读你,读你千遍也不厌倦;慢慢地读你,读你一生也不停息。 【解析】 这是一道命题作文。题目“慢慢地读你”,关键词“读”,意思是品读、审视,即通过观察、学习或体验而了解、理会、感悟。“你”作为“读”的对象,具有多义性,是泛指。我们应把思维尽量放开,在学习和生活的形形色色的“你”中去寻找合适的对象。“你”既可以是带给自己某种情感触动的具象的人,如父母、老师、同学,甚至可以写自己;也可以写历史名人、当代公众人物,文学作品中的人物;还可以写某类人,如老师、医生、社会上的弱势群体;……“读”作为了解“你”的途径,具有过程性,“慢慢地”强调了这个过程应是一个认知过程,是一次思维碰撞,是一段情感体验。因此,在叙事中应着重体现“我”是怎样来“读你”的,又是如何把“你”“读”懂的。这个过程可以表现自己对个人或社会的认识了解,也可以表现自己对自然的诗意解读,还可以表现自己跟自己的一番心灵对话。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又见藤萝开》,完成下面小题。

①那日回家路上,透过车窗看到一工厂的墙边一大片紫藤萝花开得正旺,与孩子相约第二天一起去赏花。

②说实话从来没见过如此繁茂如此辉煌的紫藤萝,只是在宗璞和季羡林两位大师的笔下欣赏过藤萝花的壮观。宗璞的那句“花和人都会有各种各样的不幸,但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催人奋进,季老笔下的藤萝如泣血的冤魂,那样子令人郁闷。但此处墙边花的壮观却令见到的人不由不感叹。

③记得在刚毕业时呆的那所小学校里也有一株藤萝,虽然不大,但也曾细细地端详过花穗外面包着的如小船般的萼片。那时樱花飘落如雨,满地都是粉色的花瓣。树上的花瓣一动也会哗哗而落,草丛里,土地上,都是暮春的影子。这带给人些许伤感与落寞。

④可等你来到那堵紫色的墙边,你立时会感到一种震撼,是什么力量可让那紫色直冲蓝天?看似柔弱的触须弯弯折折,在空中探寻,在移动,如一只只手,想要抓住它能抓住的一切东西,似要把那紫色的瀑布挂上云天。顶上看不见枝叶,只是那紫色的花穗串串相连。上面的花在阳光下泛着耀眼的白光,下面的是深深的紫。开的半开的各个不同,带给人新的希望。有的花枝在空中缠在一起,形成一道紫色的花墙,透过缝隙能看到蓝蓝的天,白白的云。

⑤孩子在前面一边喊一边指挥我拍,一会儿说这串好,一会儿说那片更壮观。一会儿又摘了一串叼在嘴里好似长了紫色的胡须,令人莞尔一笑。成片的瀑布形成一道道拱形的花门,你也看不出到底是哪棵树上的花串,只是隐约能看得出一道蓝色的栅栏掩映在绿叶间。

⑥这道紫藤萝大约二三十米长,但不知何故,地上也有很多散乱的花枝,紫色花串恹恹着,显得楚楚可怜。一穗穗的花被砍断虬枝就那样渐归于尘土。而树上的却是那样灿烂夺目,形成一条条紫色的大瀑布。彼此在空中舞着荡着,似乎只有这样才能显现出他们生命的活跃。

⑦那些虬枝看起来并不茁壮,纤细的枝条随地势攀缘,栅栏上,电线杆上,甚至它旁边的雪松上,它兄弟姐妹的身上,只要可以攀爬的地方,它都愿意去尝试着开辟。那些散乱在地上的也许就因为攀爬错了地方被谁逮个正着,最后惨遭杀戮的吧。你有时几乎不知道那些大瀑布般的花穗是从哪儿伸出来的?因为那些枝干看起来那么柔弱,它何以有那么巨大的能量?那也许就是生命力的神奇与魅力吧。

⑧我们边走边看边拍,总感觉在这紫藤花架的长廊下眼里只有花的可爱与美丽,其他暂时都不复存在。似乎一串比一串漂亮,一朵比一朵喜人,你恨不得把所有的花儿全部摄于你的镜头里,收入你的眼睛里,藏在你的心怀里。那份美让你觉得生真是一种壮观的绚丽!你怎能不热烈地欢呼,不热情地赞颂,不高傲地歌唱?

⑨你仔细看每一朵花,如蝶儿翩翩起舞,在绿叶的掩映下摇曳,似跟谁闪着媚眼,只要你喜欢,一定会读它千遍也不厌倦的。你满心欢喜着调整好镜头,把那份光与影摄成自己心仪的图片,那种快乐是无以名状的。

⑩又见藤萝开,幸福属于灿烂的鲜花,也属于爱花爱生命的每一个人。即使天阴晴不定,你也不会被阴霾所覆盖!

1.根据所给示例,梳理文章内容。

见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文章内容,回答下面问题。

(1)第④节加点词“一切”“只是”有什么表达效果?

(2)第⑧节划线句子改为“你一定会热烈地欢呼,热情地赞颂,高傲地歌唱”好不好?为什么?

3.第②节为什么要提及宗璞、季羡林两位大师笔下的藤萝花?

4.第③节与链接材料在叙述手法上有什么相同点?表达作用上有什么不同点?

(链接材料)

忽然记起十多年前家门外也曾有过一大株紫藤萝,它依傍一株枯槐爬得很高,但花朵从来都稀落,东一穗西一串伶仃地挂在树梢,好像在试探什么。后来索性连那稀零的花串也没有了。园中别的紫藤花架也都拆掉,改种了果树。那时的说法是,花和生活腐化有什么必然关系。

(宗璞《紫藤萝瀑布》)

相同点:

不同点:(本文)

(链接):

 

查看答案

阅读《给孩子们种下爱读书的“种子”》,完成下面小题。

①孔子曾说:“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也就是说,从小培养人的良好行为习惯十分重要,只要从小养成了良好的行为习惯,就能造福一生。从这个方面讲,读书应当从娃娃抓起。

②在古代,人们十分重视读书从娃娃抓起。由于古代科学技术不发达,古人重文轻理,更注重孩子从小读书。比如,在宋朝,公办小学要求8岁的学生能够“诵一大经”,10岁能“诵两大经”,12岁能“诵三大经”。难怪大诗人杨万里说:“舟中一日诵一首,诵得遍时应得归。”为了从小多读书,古代还出现了匡衡“凿壁偷光”读书、车胤“囊萤夜读”等许多爱读书的小事故。不仅如此,古人也注重亲子阅读。这从流传至今的《井梧吟》这首诗的来源就可以看出。唐朝薛郧把女儿薛涛视为掌上明珠,从小教她读书、写诗,才有父亲的上两句“庭除一古桐,耸干入云中”和女儿当场应答的下两句“枝迎南北鸟,也送往来风。”薛涛后来成为唐朝“四大女诗人”之一。

③再说,外国早就重视读书从娃娃抓起。比如,在德、美、英、法等发达国家,政府都有相应渠道直接推动儿童阅读。无论是美国的《阅读卓越法》,还是韩国的《读书文化振兴法》等,都是以法律的形式规范和引导儿童阅读。还有芬兰的家庭从孩子出生起,父亲就在家读故事、念报、讲童话给孩子听,让孩子在家庭教育里种下爱读书的种子。

④可见,读书应当从娃娃抓起。那么,如何从娃娃抓起呢?

⑤除了国家立法推进以外,一方面,应当打造阅读环境,推进幼儿早期阅读。另一方面,弘扬亲子阅读文化。既不要父母一律学习“孟母三迁”,也不要父母一律当“唐僧式”妈妈,可以身体力行地在家陪读,也可以和孩子一起到公共图书馆共读等等,从而掀起亲子阅读高潮。

1.本文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2.根据文章内容,回答问题。

(1)文章开头引用孔子的话有什么作用?

(2)说说第⑤段中加点词语“唐僧式”有何表达效果。

3.文章第④段有什么作用?

 

查看答案

阅读《一棵小桃树》(节选),完成下面小题。

①早晨起来,雨下得大了,一直下了一整天。我临窗坐下,看我的小桃树在风雨里哆嗦。纤纤的生灵儿,枝条已经慌乱,桃花一片一片地落了,大半陷在泥里,在黄水里打着旋儿。哦,我可怜的小桃树儿!

②好多年前的秋天,我们还是孩子。奶奶从集市回来,带给我们一人一颗桃子,她说:“都吃下去吧,这是一颗‘仙桃’,含着桃核儿做一个梦,谁梦见桃花开了,就会幸福一生呢。”我们全都含了桃核爬上床去。我却无论如何不能安睡,就爬起来,将桃核儿埋在院子角落的土里,想让它在那里蓄着我的梦。

③第二年春天的一个早晨,奶奶打扫院子,突然发现角落里拱出一个嫩绿儿,便叫道:“这是什么呀?”我才恍然记起了是它:它竟从土里长出来了!它长得很委屈,是弯了头,紧抱了身子的。第二天才舒开身来,瘦瘦儿的,黄黄儿的,似乎一碰,便立即会断了去。它长得很慢,一个春天,才长上二尺来高,样子也极猥琐。但我却十分地高兴:它是我的,它是我的梦种儿长的。

④也就在这年里,我到城里上学去了。学习呀,奋斗呀,一毕业就走上社会,要轰轰烈烈地干一番我的事业了。但是,我慢慢发现我的幼稚,我的天真了,人世原来有人世的大书,我却连第一行文字还读不懂呢。我渐渐地大了,脾性儿也一天一天地坏了,常常一个人坐着发呆,心境似乎是垂垂暮老了。这时候,真是祸不单行,奶奶也去世了。我连夜从城里回到老家去,看着满屋的混乱,想着奶奶往日的容颜,不觉眼泪流了下来,对着灵堂哭了一场。天黑的时候,在窗下坐着,一抬头,却看见我的小桃树了:它竟然还在长着,弯弯的身子,努力撑着的枝条,已经有院墙高了。弟弟说:那桃树被猪拱折过一次,要不早就开花了。大家曾嫌它长得不是地方,又不好看,想砍掉它,奶奶却不同意, 常常护着给它浇水。看着桃树,想起没能再见一面的奶奶,我深深懊丧对不起我的奶奶,对不起我的小桃树了。

⑤如今,它虽然长得弱小,骨朵儿也不见繁,但一夜之间,花竟全开了呢。可开得太白了、太淡了,那瓣片儿单薄得似纸做的,没有肉的感觉,没有粉的感觉,像是患了重病的少女,苍白白的脸儿,又偏苦涩涩地笑着。我每每看着它,却发现从未有一只蜜蜂去恋过它,一只蝴蝶去飞过它。可怜的小桃树!

⑥雨还在下着,花瓣儿纷纷零落去,片片付给风了,雨了!我心里喊着奶奶。我的小桃树千百次地俯下身去,又千百次地挣扎起来,一树的桃花,一片,一片,湿得深重,像一只天鹅,变得赤裸裸的了,黑枯的了。然而,就在那俯地的刹那,我突然看见那树的顶端,高高的一枝儿上,竟然还保留着一个欲绽的花苞,嫩黄的,嫩红的,在风中摇着,抖着满身的雨水,几次要掉下来了,但它却没有掉下去,像风浪里航道上的指示灯,闪着时隐时现的嫩黄的光,嫩红的光。

1.选文从哪几个方面表现出了小桃树的“可怜”?请结合选文简要概括。

2.从修辞的角度品析第⑥节画线的句子。

3.本文标题是“一棵小桃树”,但选文中却多次提到奶奶,作者这样写是否偏题?为什么?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各题。

吾昔少年时,所居书室前,有竹柏杂花,丛生满庭,众鸟巢其上。武阳君恶杀生,儿童婢仆,皆不得捕取鸟雀。数年间,皆巢于底枝,其鷇可俯而窥也。又有桐花凤四五百,翔集其间。此鸟羽毛,至为珍异难见,而能驯扰,殊不畏人,闾里间见之,以为异事。此无他,不忮之诚,信于异类也。有野老言:鸟雀去人大远,则其子有蛇鼠之扰。人既不杀,则近人者,欲免此患也。由是观之,异时鸟雀不敢近人者,以人甚于蛇、鼠之类也。

(节选自苏轼《东坡杂记》)

(注)①武阳君:苏轼母亲程氏,死后封为武阳君。②鷇(kòu):雏鸟。③闾()里间:乡里人。④不忮(zhì)之诚:以不嫉妒不憎恶的诚心(对待这些鸟雀)

1.根据要求,完成下列两小题。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①众鸟其上(       )           ②年间   (     )

③鸟去人远(       )           ④由观之(     )

(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A.皆巢底枝                 我如浮云(《<论语>十二章》)

B.翔集间                  一犬坐于前(《狼》)

C.能驯扰                   可远观不可亵玩焉(《爱莲说》)

D.闾里间见之                 何陋有(《陋室铭》)

2.用“/”划分下面句子的朗读停顿(划两处)。

则 其 子 有 蛇 鼠 之 扰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1)异时鸟雀不敢近人者,以人甚于蛇、鼠之类也。

(2)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4.选文最后一句话给你怎样的启示?

 

查看答案

阅读李商隐《贾生》一诗,完成各题。

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1.“宣室求贤访逐臣”一句中“逐臣”的意思是_________,在诗中是指______(填人物)。

2.这首诗运用了先扬后抑的表现手法,结合本诗内容谈谈你对这一手法的理解。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