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又见藤萝开》,完成下面小题。 ①那日回家路上,透过车窗看到一工厂的墙边一大...

阅读《又见藤萝开》,完成下面小题。

①那日回家路上,透过车窗看到一工厂的墙边一大片紫藤萝花开得正旺,与孩子相约第二天一起去赏花。

②说实话从来没见过如此繁茂如此辉煌的紫藤萝,只是在宗璞和季羡林两位大师的笔下欣赏过藤萝花的壮观。宗璞的那句“花和人都会有各种各样的不幸,但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催人奋进,季老笔下的藤萝如泣血的冤魂,那样子令人郁闷。但此处墙边花的壮观却令见到的人不由不感叹。

③记得在刚毕业时呆的那所小学校里也有一株藤萝,虽然不大,但也曾细细地端详过花穗外面包着的如小船般的萼片。那时樱花飘落如雨,满地都是粉色的花瓣。树上的花瓣一动也会哗哗而落,草丛里,土地上,都是暮春的影子。这带给人些许伤感与落寞。

④可等你来到那堵紫色的墙边,你立时会感到一种震撼,是什么力量可让那紫色直冲蓝天?看似柔弱的触须弯弯折折,在空中探寻,在移动,如一只只手,想要抓住它能抓住的一切东西,似要把那紫色的瀑布挂上云天。顶上看不见枝叶,只是那紫色的花穗串串相连。上面的花在阳光下泛着耀眼的白光,下面的是深深的紫。开的半开的各个不同,带给人新的希望。有的花枝在空中缠在一起,形成一道紫色的花墙,透过缝隙能看到蓝蓝的天,白白的云。

⑤孩子在前面一边喊一边指挥我拍,一会儿说这串好,一会儿说那片更壮观。一会儿又摘了一串叼在嘴里好似长了紫色的胡须,令人莞尔一笑。成片的瀑布形成一道道拱形的花门,你也看不出到底是哪棵树上的花串,只是隐约能看得出一道蓝色的栅栏掩映在绿叶间。

⑥这道紫藤萝大约二三十米长,但不知何故,地上也有很多散乱的花枝,紫色花串恹恹着,显得楚楚可怜。一穗穗的花被砍断虬枝就那样渐归于尘土。而树上的却是那样灿烂夺目,形成一条条紫色的大瀑布。彼此在空中舞着荡着,似乎只有这样才能显现出他们生命的活跃。

⑦那些虬枝看起来并不茁壮,纤细的枝条随地势攀缘,栅栏上,电线杆上,甚至它旁边的雪松上,它兄弟姐妹的身上,只要可以攀爬的地方,它都愿意去尝试着开辟。那些散乱在地上的也许就因为攀爬错了地方被谁逮个正着,最后惨遭杀戮的吧。你有时几乎不知道那些大瀑布般的花穗是从哪儿伸出来的?因为那些枝干看起来那么柔弱,它何以有那么巨大的能量?那也许就是生命力的神奇与魅力吧。

⑧我们边走边看边拍,总感觉在这紫藤花架的长廊下眼里只有花的可爱与美丽,其他暂时都不复存在。似乎一串比一串漂亮,一朵比一朵喜人,你恨不得把所有的花儿全部摄于你的镜头里,收入你的眼睛里,藏在你的心怀里。那份美让你觉得生真是一种壮观的绚丽!你怎能不热烈地欢呼,不热情地赞颂,不高傲地歌唱?

⑨你仔细看每一朵花,如蝶儿翩翩起舞,在绿叶的掩映下摇曳,似跟谁闪着媚眼,只要你喜欢,一定会读它千遍也不厌倦的。你满心欢喜着调整好镜头,把那份光与影摄成自己心仪的图片,那种快乐是无以名状的。

⑩又见藤萝开,幸福属于灿烂的鲜花,也属于爱花爱生命的每一个人。即使天阴晴不定,你也不会被阴霾所覆盖!

1.根据所给示例,梳理文章内容。

见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文章内容,回答下面问题。

(1)第④节加点词“一切”“只是”有什么表达效果?

(2)第⑧节划线句子改为“你一定会热烈地欢呼,热情地赞颂,高傲地歌唱”好不好?为什么?

3.第②节为什么要提及宗璞、季羡林两位大师笔下的藤萝花?

4.第③节与链接材料在叙述手法上有什么相同点?表达作用上有什么不同点?

(链接材料)

忽然记起十多年前家门外也曾有过一大株紫藤萝,它依傍一株枯槐爬得很高,但花朵从来都稀落,东一穗西一串伶仃地挂在树梢,好像在试探什么。后来索性连那稀零的花串也没有了。园中别的紫藤花架也都拆掉,改种了果树。那时的说法是,花和生活腐化有什么必然关系。

(宗璞《紫藤萝瀑布》)

相同点:

不同点:(本文)

(链接):

 

1. 忆花 赏花(拍花) 悟花 2.(1)“一切”与“只是”形成反差,突出紫藤萝的义无反顾,表现了藤萝花旺盛的生命力,表达了作者心中的震撼。 (2)不好。因为原句是反问句,更加强烈地表达作者对藤萝花的喜爱和赞美之情,而改句是陈述句,语气没有原句强烈。 3.通过对比,衬托眼前墙边藤萝花的壮观,表达作者对藤萝花的喜爱之情,为下文抒发“幸福属于灿烂的鲜花,也属于爱花爱生命的每一个人”作铺垫。 4.相同点:插叙。不同点:本文插叙了刚毕业时呆的那所小学校里一株弱小的藤萝,引出对眼前藤萝花的描写,衬托眼前藤萝花的壮观和旺盛的生命力。链接材料插叙了紫藤萝在十几年前的遭遇,与眼前的藤萝花灿烂辉煌形成对比,由花及人,引出了本文主旨“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 【解析】 1. 本题考查梳理和概括文章内容。第1-2段写见花;3段写忆花,4-9段写赏花(拍花),第10段写悟花。 2. (1)本题考查炼字。“一切”与“只是”在含义上形成反差,“一切”是描写远望的触须,“只是”是描写近望的花穗,“似要把那紫色的瀑布挂上云天”表现了藤萝花旺盛的生命力,写出了小小的花穗相连起来,花枝纠缠起来后的强大力量,给作者带来的强大的震撼。 (2)本题考查反问句的表达效果。“你怎能不热烈地欢呼,不热情地赞颂,不高傲地歌唱?”是一个反问句,反问句的作用加强语气,突出人物情感。此句强调了作者“热烈地欢呼”“热情地赞颂”“高傲地歌唱”的情感,表达了作者对对藤萝花的喜爱和赞美之情。改后的句子“你一定会热烈地欢呼,热情地赞颂,高傲地歌唱”是一般的陈述句,语气平淡,达不到这样的效果。 3. 本题考查对比的手法。对比的作用是把两种对应的事物对照比较,起衬托的作用,使形象更鲜明,感受更强烈。“宗璞的那句‘花和人都会有各种各样的不幸,……’”“季老笔下的藤萝如泣血的冤魂,那样子令人郁闷”描写的是紫藤萝花的凋零、落寞,而作者描写的藤萝花却是“如此繁茂如此辉煌”,二者形成鲜明的对比,突出“墙边花的壮观却令见到的人不由不感叹”的情感。结构上,为最后表达文章的主旨“幸福属于灿烂的鲜花,也属于爱花爱生命的每一个人”作铺垫。 4. 本题考查叙述手法。 相同点:本文第3段,“记得在刚毕业时呆的那所小学校里也有一株藤萝,……”和链接材料“忽然记起十多年前家门外也曾有过一大株紫藤萝,……”都是中断了对眼前事件的叙述,转而叙述过去的事情,因此都是运用了插叙的手法。 不同点:插叙的一般作用是:内容上,交代了……的背景,解释了……的原因,丰富了文章的内容,突出人物的某种性格或品质,使人物形象更丰满,突出或深化了文章的主题等;结构上,避免平铺直叙,使情节的发展跌宕起伏,增强了读者的阅读兴趣。本文第3段,“不大”“这带给人些许伤感与落寞”写出回忆中藤萝的弱小,“可等你来到那堵紫色的墙边,你立时会感到一种震撼,是什么力量可让那紫色直冲蓝天”引出对眼前藤萝花的描写,突出眼前藤萝花的壮观和旺盛的生命力。链接材料,“依傍一株枯槐”“花朵从来都稀落,东一穗西一串伶仃地挂在树梢,……索性连那稀零的花串也没有了”“紫藤花架也都拆掉”插叙了紫藤萝在十几年前的遭遇,和眼前的“开得这样盛的藤萝”形成鲜明的对比,并由花及人,托物言志,最后引出了本文主旨“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给孩子们种下爱读书的“种子”》,完成下面小题。

①孔子曾说:“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也就是说,从小培养人的良好行为习惯十分重要,只要从小养成了良好的行为习惯,就能造福一生。从这个方面讲,读书应当从娃娃抓起。

②在古代,人们十分重视读书从娃娃抓起。由于古代科学技术不发达,古人重文轻理,更注重孩子从小读书。比如,在宋朝,公办小学要求8岁的学生能够“诵一大经”,10岁能“诵两大经”,12岁能“诵三大经”。难怪大诗人杨万里说:“舟中一日诵一首,诵得遍时应得归。”为了从小多读书,古代还出现了匡衡“凿壁偷光”读书、车胤“囊萤夜读”等许多爱读书的小事故。不仅如此,古人也注重亲子阅读。这从流传至今的《井梧吟》这首诗的来源就可以看出。唐朝薛郧把女儿薛涛视为掌上明珠,从小教她读书、写诗,才有父亲的上两句“庭除一古桐,耸干入云中”和女儿当场应答的下两句“枝迎南北鸟,也送往来风。”薛涛后来成为唐朝“四大女诗人”之一。

③再说,外国早就重视读书从娃娃抓起。比如,在德、美、英、法等发达国家,政府都有相应渠道直接推动儿童阅读。无论是美国的《阅读卓越法》,还是韩国的《读书文化振兴法》等,都是以法律的形式规范和引导儿童阅读。还有芬兰的家庭从孩子出生起,父亲就在家读故事、念报、讲童话给孩子听,让孩子在家庭教育里种下爱读书的种子。

④可见,读书应当从娃娃抓起。那么,如何从娃娃抓起呢?

⑤除了国家立法推进以外,一方面,应当打造阅读环境,推进幼儿早期阅读。另一方面,弘扬亲子阅读文化。既不要父母一律学习“孟母三迁”,也不要父母一律当“唐僧式”妈妈,可以身体力行地在家陪读,也可以和孩子一起到公共图书馆共读等等,从而掀起亲子阅读高潮。

1.本文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2.根据文章内容,回答问题。

(1)文章开头引用孔子的话有什么作用?

(2)说说第⑤段中加点词语“唐僧式”有何表达效果。

3.文章第④段有什么作用?

 

查看答案

阅读《一棵小桃树》(节选),完成下面小题。

①早晨起来,雨下得大了,一直下了一整天。我临窗坐下,看我的小桃树在风雨里哆嗦。纤纤的生灵儿,枝条已经慌乱,桃花一片一片地落了,大半陷在泥里,在黄水里打着旋儿。哦,我可怜的小桃树儿!

②好多年前的秋天,我们还是孩子。奶奶从集市回来,带给我们一人一颗桃子,她说:“都吃下去吧,这是一颗‘仙桃’,含着桃核儿做一个梦,谁梦见桃花开了,就会幸福一生呢。”我们全都含了桃核爬上床去。我却无论如何不能安睡,就爬起来,将桃核儿埋在院子角落的土里,想让它在那里蓄着我的梦。

③第二年春天的一个早晨,奶奶打扫院子,突然发现角落里拱出一个嫩绿儿,便叫道:“这是什么呀?”我才恍然记起了是它:它竟从土里长出来了!它长得很委屈,是弯了头,紧抱了身子的。第二天才舒开身来,瘦瘦儿的,黄黄儿的,似乎一碰,便立即会断了去。它长得很慢,一个春天,才长上二尺来高,样子也极猥琐。但我却十分地高兴:它是我的,它是我的梦种儿长的。

④也就在这年里,我到城里上学去了。学习呀,奋斗呀,一毕业就走上社会,要轰轰烈烈地干一番我的事业了。但是,我慢慢发现我的幼稚,我的天真了,人世原来有人世的大书,我却连第一行文字还读不懂呢。我渐渐地大了,脾性儿也一天一天地坏了,常常一个人坐着发呆,心境似乎是垂垂暮老了。这时候,真是祸不单行,奶奶也去世了。我连夜从城里回到老家去,看着满屋的混乱,想着奶奶往日的容颜,不觉眼泪流了下来,对着灵堂哭了一场。天黑的时候,在窗下坐着,一抬头,却看见我的小桃树了:它竟然还在长着,弯弯的身子,努力撑着的枝条,已经有院墙高了。弟弟说:那桃树被猪拱折过一次,要不早就开花了。大家曾嫌它长得不是地方,又不好看,想砍掉它,奶奶却不同意, 常常护着给它浇水。看着桃树,想起没能再见一面的奶奶,我深深懊丧对不起我的奶奶,对不起我的小桃树了。

⑤如今,它虽然长得弱小,骨朵儿也不见繁,但一夜之间,花竟全开了呢。可开得太白了、太淡了,那瓣片儿单薄得似纸做的,没有肉的感觉,没有粉的感觉,像是患了重病的少女,苍白白的脸儿,又偏苦涩涩地笑着。我每每看着它,却发现从未有一只蜜蜂去恋过它,一只蝴蝶去飞过它。可怜的小桃树!

⑥雨还在下着,花瓣儿纷纷零落去,片片付给风了,雨了!我心里喊着奶奶。我的小桃树千百次地俯下身去,又千百次地挣扎起来,一树的桃花,一片,一片,湿得深重,像一只天鹅,变得赤裸裸的了,黑枯的了。然而,就在那俯地的刹那,我突然看见那树的顶端,高高的一枝儿上,竟然还保留着一个欲绽的花苞,嫩黄的,嫩红的,在风中摇着,抖着满身的雨水,几次要掉下来了,但它却没有掉下去,像风浪里航道上的指示灯,闪着时隐时现的嫩黄的光,嫩红的光。

1.选文从哪几个方面表现出了小桃树的“可怜”?请结合选文简要概括。

2.从修辞的角度品析第⑥节画线的句子。

3.本文标题是“一棵小桃树”,但选文中却多次提到奶奶,作者这样写是否偏题?为什么?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各题。

吾昔少年时,所居书室前,有竹柏杂花,丛生满庭,众鸟巢其上。武阳君恶杀生,儿童婢仆,皆不得捕取鸟雀。数年间,皆巢于底枝,其鷇可俯而窥也。又有桐花凤四五百,翔集其间。此鸟羽毛,至为珍异难见,而能驯扰,殊不畏人,闾里间见之,以为异事。此无他,不忮之诚,信于异类也。有野老言:鸟雀去人大远,则其子有蛇鼠之扰。人既不杀,则近人者,欲免此患也。由是观之,异时鸟雀不敢近人者,以人甚于蛇、鼠之类也。

(节选自苏轼《东坡杂记》)

(注)①武阳君:苏轼母亲程氏,死后封为武阳君。②鷇(kòu):雏鸟。③闾()里间:乡里人。④不忮(zhì)之诚:以不嫉妒不憎恶的诚心(对待这些鸟雀)

1.根据要求,完成下列两小题。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①众鸟其上(       )           ②年间   (     )

③鸟去人远(       )           ④由观之(     )

(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A.皆巢底枝                 我如浮云(《<论语>十二章》)

B.翔集间                  一犬坐于前(《狼》)

C.能驯扰                   可远观不可亵玩焉(《爱莲说》)

D.闾里间见之                 何陋有(《陋室铭》)

2.用“/”划分下面句子的朗读停顿(划两处)。

则 其 子 有 蛇 鼠 之 扰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1)异时鸟雀不敢近人者,以人甚于蛇、鼠之类也。

(2)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4.选文最后一句话给你怎样的启示?

 

查看答案

阅读李商隐《贾生》一诗,完成各题。

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1.“宣室求贤访逐臣”一句中“逐臣”的意思是_________,在诗中是指______(填人物)。

2.这首诗运用了先扬后抑的表现手法,结合本诗内容谈谈你对这一手法的理解。

 

查看答案

综合性学习。

人间烟火气,最抚凡人心。今年6月份以来国家提倡各地区有序开放地摊经济。你所在的班级开展了“走近地摊经济”的语文学习活动。请你参与。

(正眼看招牌)下图是你在街头发现的一张有错字的地摊招牌。请你向摊主王阿姨说明招牌上的错误。

(我写广告词)张大伯经营龙虾和溱湖簖蟹,想给他的摊位拟一则对联作为广告宣传。他想好了上联,请你帮他对出下联。

上联:姜 堰 龙 虾 游 四 方  

下联:                        

(我谈“地摊热”)下面的材料节选自评论《地摊经济,升温不能“发烧”》,读后完成问题。

落一子而全局活。地摊经济一升温,不少地方出现了“千树万树梨花开”的景象。但是,面对遍布大街小巷的地摊,也有人担心:会不会阻碍交通?商品质量如何得到保证?食品和环境卫生问题如何解决?这些担心绝非多余。放开地摊经济,必然会给城市管理带来一些挑战。之前,各地之所以封杀地摊经济的原因,是因为小商小贩的随意占道行为会影响周边环境和道路出行。所以,为地摊经济松绑的同时,也需要在城市管理的“放”与“管”中找到平衡点,既不能一禁了之,让低收入人群没有收入来源,也不能放任自流,让流动摊贩“野蛮生长”。

(1)划线句子用语重复,应删去                          

(2)用一句话概括这段文字的主要观点。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