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各题。 驼背李的春天 ①要远远看见他,刚才还在嬉笑玩闹的孩...

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各题。

驼背李的春天

①要远远看见他,刚才还在嬉笑玩闹的孩子们,总是吓得迅速逃窜开,呼啦啦作鸟兽散。

②说来,他的样子确实有些瘆人。瘦小黧黑,背弓如钩,手拄木棍,常年罩着黑色的旧衫子。只要戴上一顶尖帽,他就像极了童话里的男版老巫婆。

③孩子们都怕他,村子里的大人们也不喜欢他,直呼他驼背李,谈论起他时,都流露出一副可怜和鄙夷的神情。谁家的孩子调皮或是半夜哭闹,只要说一声,驼背李来了啊,孩子便立马噤声,变得听话起来。

④驼背李一人独住在村子北角。家门口有棵歪脖子树,一年四季常青着。当村民们的口袋日渐饱满,一家赛一家地盖起窗明几净的小洋楼时,驼背李的家仍是七十年代低矮的红砖房。远远望去,就如歪脖子树下立着的一顶黑蘑菇。

⑤除了李奶奶,几乎没人去驼背李家。李奶奶是驼背李的姐姐,她常送去一些蔬菜瓜果。只要李奶奶去了,驼背李就一改往日的落寞寡言,姐姐长姐姐短地叫,满是皱褶的脸盛开如菊的花。

⑥李奶奶和我家是邻居,一次她和母亲聊着天,说到驼背李,突然落下泪来。也是那时,十岁的我,听了驼背李的故事,才开始渐渐懂得人世的艰辛。

⑦驼背李有过一个完整的家,妻子贤惠,儿子乖巧,日子虽然贫穷却也温馨。而这幸福生活,在儿子两岁那年戛然而止。冬日里,一场极致的产寒,让儿子半夜感冒发起了高烧。两口子踏着没膝深的雪,赶到村子卫生所。赤脚医生忙中出乱,未做皮试就给孩子注射了青霉素……

⑧孩子夭折了,妻子如抽去主心骨般悲痛欲绝,不久也生病去世了。接连的打击,让只有三十来岁的他迅速苍老下来。空荡荡的屋子里,常听到他一个人在自言自语地念叨着什么。

⑨驼背李沉寂了很久,当他再次出现在人们的视线中时,发染白霜,背驼得更厉害了。有好心人介绍他去城里一家工地做保安。半年后,工地完工,他回到了村里。回来的他变得精神抖擞起来,脸上也有了久违的笑容。

⑩从那以后,无论刮风下雪,驼背李每个月都雷打不动地去趟城里。去时满脸期待,回时,满目欢喜。于是,有好事者嘻笑着调侃,说驼背李去城里找相好的了。他听了,亦不恼,一人微笑着径直走回他的蘑菇房里去。

⑪当我再次偶遇驼背李时,几乎没认出他来。他更消瘦了,发白如雪,面颊深陷下去。他让我想到了深冬里枯槁的树木,似乎在一寸寸地腐朽下去。不久,就听到了驼背李重病卧床的消息。

⑫初春的一天,有个年轻男孩一路寻了来,挨家挨户地问李二勇的家在哪儿。村民们呆愣半晌,一个满口无牙的大爷恍惚记了起来,说:“他问的好像是驼背李吧?”大家才醒过神来。

⑬村民们跟着年轻人去了蘑菇屋。进到黑暗的屋子里,见到病床上的驼背李,男孩扑通跪下了:“爹,儿来看你了……”他的一声“爹”让大家惊呆了,也让昏迷中的驼背李醒了过来。他睁开迷蒙的眼,定定地看着男孩,脸上有了明媚的笑容,竟奇迹般地精神焕发起来。

⑭原来,那年驼背李去城里打工,无意中从电视上得知偏远山区的孩子们需要捐款助学时,他默默地记下了校址,捐了身上所有的钱,资助了一名品学兼优、早年丧父的孩子。前些年,他每个月定时去县城,就是去邮局给孩子汇款。钱不够了,他便去公园和街头拾荒,所得的钱全都给孩子汇去,一直供到那孩子中专毕业。

⑮他资助的孩子就是眼前的男孩。如今,男孩已事业有成,便一路寻来报恩。在场的村民得知事情的经过,一边落下泪来,一边唏嘘感叹,看向驼背李的眼神多了赞许和敬佩。

⑯自那天起,驼背李的头发被梳理得格外齐整,衣服也是分外的整洁。天气晴朗的时候,我常看到男孩扶着驼背李出来晒太阳。男孩将毛毯地搭在驼背李的腿上,热茶递到他的手上,然后坐在一旁和他聊天。画面温馨感人。

⑰村民们都羡慕地说,驼背李的春天来了。

1.通读全文,依次找出村民对驼背李态度变化的词语。

可怜和鄙夷 → ________ → 唏嘘感叹 → ________  → 羡慕

2.文章开头部分写孩子们怕驼背李、大人们也不喜欢他,从全文来看,运用了什么样的写作手法?有什么作用?

3.结合语境,按要求赏析。

(1)当村民们的口袋日渐饱满,一家赛一家地盖起窗明几净的小洋楼时,驼背李的家仍是七十年代低矮的红砖房。远远望去,就如歪脖子树下立着的一顶黑蘑菇。(请从修辞角度加以赏析)

(2)在暖暖的冬阳下,我常看到男孩着驼背李出来晒太阳。男孩将毛毯细致地在驼背李的腿上,热茶到他的手上,然后坐在一旁和他聊天。(赏析加点词的表达效果)

4.本文闪烁着人性的光辉,读完本文,联系杨绛的《老王》,你得到了哪些启示?请答出两点。

 

1. 调侃(或嬉笑) 赞许和敬佩 2.欲扬先抑,通过写驼背李样子的瘆人,与下文写他倾其所有资助男孩读书形成巨大反差,赞颂了驼背李善良的高贵品质。(意对即可) 3.(1)运用对比、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村民们的小洋楼与驼背李的砖瓦房进行对比,并把驼背李低矮的砖瓦房比作黑蘑菇,形象鲜明地写出了驼背李家的破落,表现了驼背李的落寞孤独(意对即可) (2)运用了(动作描写)一系列的动作,生动传神地写出了男孩对驼背李细心体贴地照顾,表现了男孩懂得感恩的美好品质。(意对即可) 4.围绕乐于助人、知恩图报、不以貌取人(尊重他人)、保持一颗善良的心言之成理即可。 【解析】 1. 本题考查对文章情节情感的梳理。仔细阅读文本,结合文本内容找出村民对驼背李态度变化的词语。结合“孩子们都怕他,村子里的大人们也不喜欢他,直呼他驼背李,谈论起他时,都流露出一副可怜和鄙夷的神情”得出“可怜和鄙夷”;结合“去时满脸期待,回时,满目欢喜。于是,有好事者嘻笑着调侃,说驼背李去城里找相好的了”得出:调侃(或嬉笑);结合“在场的村民得知事情的经过,一边唏嘘感叹着,一边落下泪来,看向驼背李的眼神多了赞许和敬佩”得出:赞许和敬佩;结合“春天来了,村民们都羡慕地说,驼背李的春天也来了”得出:羡慕。 2. 本题考查文章的写作手法。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上可知,本文运用了欲扬先抑的写作手法。欲扬先抑:要发扬、要放开,先控制、压抑。然后结合文本内容概括即可。文本意在突出“驼背李的善良与乐于助人,表达了对驼背李的钦佩之情”。先写驼背李样子的瘆人,村人对他的可怜与鄙夷,这是“先抑”,后写村人得知驼背李利用打工赚来的钱甚至是拾荒赚钱资助贫困学生时的赞许和敬佩,从而更加突出驼背李的善良与乐于助人的形象,表达了对驼背李的钦佩之情。 3. (1)本题考查常用的修辞方法及作用。结合语境首先写出修辞方法,然后写出表达效果和体现的情感。结合划线句分析,将村民们的小洋楼与驼背李的砖瓦房进行对比,采用了对比修辞。“驼背李的家仍是七十年代低矮的红砖房。远远望去,就如歪脖子树下立着的一顶黑蘑菇”采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把“低矮的红砖房”比喻成“一顶黑蘑菇”。运用“生动形象的写出……,表达了……情感”的模式,写出表达效果即可。如:运用对比和比喻的修辞方法,形象鲜明地写出了驼背李家的破落,表现了驼背李的落寞孤独之情。 (2)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上,结合文本内容分析即可。加点字“扶、搭、递、聊”生动传神地写出了男孩对驼背李无微不至的照顾。结合“如今,年轻人已事业有成,便一路寻来感恩”可知:体现了男孩懂得感恩的美好品质,突出男孩的感恩之心 4. 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上,联系杨绛的《老王》写出启示即可。根据本文的主要内容“贫困的驼背李通过拾荒等方式几年来一直资助一名品学兼优、早年丧父的孩子,那孩子事业有成后寻来感恩”和《老王》的主要内容“文章以‘我’与老王的交往为线索,回忆了老王的几个生活片段,刻画了一个穷苦卑微但心地善良、东村商店老实厚道的‘老王’形象,表达了作者一家对老王那样不幸者的关心、同情和尊重。提出了一个引人深思的问题:社会应该以人道主义精神来关心不幸者。”写出启示即可。如:生活中要乐于助人,还要像文本中的男孩一样懂得知恩图报。不能以貌取人,保持一颗善良的心。要以人道主义精神关心不幸的人。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一组非连续性文本,完成各题。

材料一:

火神山医院是首个接诊治疗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患者的专门医院,也是凝聚多方力量、诠释“中国速度”的一座医院。几百台大型机械、数千名工人同时作业,施工画面吸引4000多万中外网民在线观看……广大网友变身“网络包工头”“云监工”,密切关注医院建设过程。

10天10夜争分夺秒,火神山医院在日夜轰鸣的机械声中拔地而起。这速度的背后,是中国建造技术的创新,是更丰富的抗“疫”经验,是同舟共济、坚不可摧的中国力量。

(摘编自“新华网”)

材料二:

据世界卫生组织(WHO)估算,新型冠状病毒传播速率为1.4~2.5,远超SARS病毒,但在病毒性致死方面要弱一些,在可以人传人的病毒中,我们熟知的SARS病毒的致死率为9.6%,2012年的中东呼吸综合征(MERS)的致死率为34.5%。

疫情防控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各个方面、各个防控主体坚持科学的态度、采用科学的方法,坚持精准施策、做好协同配合。比如,救治感染患者,就要按照“集中患者、集中专家、集中资源、集中救治”的原则,将重症病例集中到综合力量强的定点医疗机构进行救治。又如,做好疫情监测、排查、预警等工作,就要有针对性地加强源头控制,对车站、机场、码头等重点场所,以及汽车、火车、飞机等密闭交通工具,采取通风、消毒、体温监测等必要措施。无论是个人、社区,还是政府部门,都应该讲究科学方法、注重精准施策,让各项防控举措更加有力、更加有效。

(摘编自《人民日报》)

材料三:

3月17日,按照中央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工作领导小组关于组织援鄂医务人员分批撤离的总体安排,眉山首批援助湖北医疗队30名队员在完成38天的辛勤工作后,随省援鄂医疗队从武汉返回四川。3月20日,我市市疾控中心的李杰和仁寿县疾控中心的范文成随四川省第二批援助湖北疾控队在武汉洪山区连续奋战33天后,也胜利凯旋。

目前,根据省卫健委的统一安排,援助湖北返川队员在仁寿县相应地点进行为期两周的集中隔离休养。队员们表示,隔离休养期间将毫不放松,慎终如始,积极锻炼身体,做好个人防护,期待顺利重返本职工作岗位。

(摘编自“眉山市卫生健康网”)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火神山医院的建成与使用完美诠释了“中国速度”,是技术创新和中国力量的体现。

B.武汉火神山医院和雷神山医院5G网络全覆盖,得益于中国科技水平的发展和进步。

C.新型冠状病毒可以人传人,具有超高的传播速率和致死率,我们不得不重视。

D.疫情防控不是单个人或是单个部门的事,它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各界的配合。

2.根据材料二,结合生活实际,谈谈面对疫情防控,我们中学生能做些什么。(答出三点即可)

3.阅读材料三,请你为30名眉山援湖北医疗队队员写一段颁奖词,要求至少用到一种修辞手法,字数50字左右。

 

查看答案

阅读《老王》选段,完成各题。

①有一天,我在家听到打门,开门看见老王直僵僵地镶嵌在门框里。往常他坐在蹬三轮的座上,或抱着冰伛着身子进我家来,不显得那么高。也许他平时不那么瘦,也不那么直僵僵的。他面色死灰,两只眼上都结着一层翳,分不清哪一只瞎,哪一只不瞎。说得可笑些,他简直像棺材里倒出来的,就像我想像里的僵尸,骷髅上绷着一层枯黄的干皮,打上一棍就会散成一堆白骨。我吃惊地说:“啊呀,老王,你好些了吗?”

②他“嗯”了一声,直着脚往里走,对我伸出两手,他一手提着个瓶子,一手提着一包东西。

③我忙去接。瓶子里是香油,包裹里是鸡蛋。我记不清是十个还是二十个,因为在我记忆里多得数不完。我也记不起他是怎么说的,反正意思很明白,那是他送我们的。

④我强笑说:“老王,这么新鲜的大鸡蛋,都给我们吃?”

⑤他只说:“我不吃。”。

⑥我谢了他的好香油,谢了他的大鸡蛋,然后转身进屋去。他赶忙止住我说:“我不是要钱。”

⑦我也赶忙解释:“我知道,我知道——不过你既然来了,就免得托人捎了。”

⑧他也许觉得我这话有理,站着等我。

⑨我把他包鸡蛋的一方灰不灰、蓝不蓝的方格子破布叠好还他。他一手拿着布,一手攥着钱,滞笨地转过身子。我忙去给他开了门,站在楼梯口,看他直着脚一级一级下楼去,直担心他半楼梯摔倒。等到听不见脚步声,我回屋才感到抱歉,没请他坐坐喝口茶水。可是我害怕得糊涂了。那直僵僵的身体好像不能坐,稍一弯曲就会散成一堆骨头,我不能想像他是怎么回家的。

⑩过了十多天,我碰见老王同院的老李。我问:“老王怎么了?好些没有?”

⑪“早埋了。”

⑫“呀,他什么时候……”

⑬“什么时候死的?就是到您那儿的第二天。”

⑭我没再多问。

⑮我回家看着还没动用的那瓶香油和没吃完的鸡蛋,一再追忆老王和我对答的话,琢磨他是否知道我领受他的谢意。我想他是知道的。但不知为什么,每想起老王,总觉得心上不安。因为吃了他的香油和鸡蛋?因为他来表示感谢,我却拿钱去侮辱他?都不是。几年过去了。我渐渐明白: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

1.对文中划线词语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镶嵌”本文指一物嵌入另一物里,突出老王瘦弱无力,行动不灵活,僵直的状态。

B.“僵尸”这里是夸张,写出老王死之前消瘦无力的情形,作者内心隐隐作痛。

C.“吃惊”这里是作者看到老王现在的样子感到异常惊讶,也侧面写出老王病情严重。

D.“强笑”勉强做出笑容。写出老王给“我”送鸡蛋、香油,我很感激,但“我”看到形容枯槁的老王不愿意搭理他。

2.对“我记不清是十个还是二十个,因为在我记忆里多得数不完。”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老王在重病的情况下仍然拿鸡蛋来给我,报答我对他的关照,令我非常的感动。

B.我看到形容枯槁的老王很紧张,所以才数不清具体的数目。

C.在我看来,这份情谊弥足珍贵,是无法用鸡蛋的具体数目来衡量的。

D.老王死的前一天给“我”家送香油和鸡蛋,“我”给他钱,表现了老王和作者的善良。

3.下列有关《老王》主旨的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文章以“我”与老王的交往为线索,回忆了老王的几个生活片段,刻画了一个穷苦卑微但心地善良、老实厚道的“老王”形象。

B.在作者那里,人是生而平等的。每个人境遇不同,甚至差别很大,只不过是幸运与不幸造成的。

C.杨绛回忆与车夫老王的交往,展现特殊年代中闪光的人性之美,讴歌人与人之间珍贵的友情,也表达了作者对不幸者的悲悯以及对自身的反省。

D.《老王》一文以近乎白描的手法,娓娓讲述老王的故事,平和的语调中时时流露出叹惋和欢娱。

 

查看答案

在下面横线处填写相应的句子。

①谁家玉笛暗飞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李白《春夜洛城闻笛》)

②荡胸生曾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岑参《逢入京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吟鞭东指即天涯。(龚自珍《已亥杂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山放出一山拦。(杨万里《过松源晨炊漆公店(其五)》)

⑤《爱莲说》中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意思相反的一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各题。

夜归丁卯桥村舍

许浑

月凉风静夜,归客泊岩前。桥响犬遥吠,庭空人散眠。

紫蒲低水槛,红叶半江船。自有还家计,南湖二顷田。

(注释)①丁卯桥:地名。②许浑:字用晦,润州丹阳人。太和六年进士,历任监察御史、睦郢二州刺史。③紫蒲:紫色的蒲草。④水槛:临水的栏杆。

1.“桥响犬遥吠,庭空人散眠”表现了月下村舍怎样的氛围?请从写作手法的角度简要分析。

2.整首诗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情感?

 

查看答案

    [甲文]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刘禹锡《陋室铭》)

[乙文]轼年十二时,于所居纱縠行宅隙地中,与群儿凿地为戏。得异石,如鱼肤温莹,作浅碧色。表里皆细银星,扣之铿然,试以为砚,甚发墨,顾无贮水处。先君曰:“是天砚也有砚之德而不足于形耳。因以赐轼,曰:“是文字之祥也。”轼宝而用之,且为铭曰:一受其成,而不可更。或主于德,或全于形。均是二者,顾予安取?仰唇俯足,世固多有。

元丰二年秋七月,予得罪下狱,家属流离,书籍散乱。明年至黄州,求砚不复得,以为失之矣。七年七月,舟行至当涂,发书箧,忽复见之。甚喜,以付迨、过。其匣虽不工,乃先君手刻其受砚处,而使工人就成之者,不可易也。

(苏轼《天石砚铭(并序)》)

(注释)①纱縠行:苏轼故里,在四川眉山。②温莹:温润晶莹。③铿然:声音响亮有力。④发墨:指砚台磨墨易浓。⑤先君:这里指苏洵。⑥祥:吉祥之兆。⑦主:以……为主,着重于。⑧顾予安取:那我取法什么?⑨当涂:地名。⑩迨、过:苏迨、苏过,苏轼的儿子。

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有仙则 (出名) B.无案牍之劳(形状)

C.石(奇异) D.砚不复得(寻找)

2.为文中画波浪线的语句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是天砚也/有砚之德/而不足于形耳。 B.是天砚/也有砚之德/而不足于形耳。

C.是天砚也/有砚之德而不足/于形耳。 D.是天砚/也有砚之/德而不足于形耳。

3.下列对两篇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文开头以山水作类比,说明山水出名是因为有龙有仙,由此得出陋室因为主人德馨而“不陋”的观点。

B.甲文中作者借赞美陋室抒写自己志行高洁,安贫乐道,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意趣。

C.乙文中“以付迨、过”表现了苏轼把石砚交给儿子时的郑重与期待,也寄寓了苏轼对天石砚的珍爱之情。

D.甲文刘禹锡以“德”为重,但“形”的好坏在他看来无足轻重。天石砚“形”的缺陷却令苏轼遗憾,他认为形比德更重要。

4.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2)因以赐轼,曰:“是文字之祥也。”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