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老王》选段,完成各题。 ①有一天,我在家听到打门,开门看见老王直僵僵地镶嵌...

阅读《老王》选段,完成各题。

①有一天,我在家听到打门,开门看见老王直僵僵地镶嵌在门框里。往常他坐在蹬三轮的座上,或抱着冰伛着身子进我家来,不显得那么高。也许他平时不那么瘦,也不那么直僵僵的。他面色死灰,两只眼上都结着一层翳,分不清哪一只瞎,哪一只不瞎。说得可笑些,他简直像棺材里倒出来的,就像我想像里的僵尸,骷髅上绷着一层枯黄的干皮,打上一棍就会散成一堆白骨。我吃惊地说:“啊呀,老王,你好些了吗?”

②他“嗯”了一声,直着脚往里走,对我伸出两手,他一手提着个瓶子,一手提着一包东西。

③我忙去接。瓶子里是香油,包裹里是鸡蛋。我记不清是十个还是二十个,因为在我记忆里多得数不完。我也记不起他是怎么说的,反正意思很明白,那是他送我们的。

④我强笑说:“老王,这么新鲜的大鸡蛋,都给我们吃?”

⑤他只说:“我不吃。”。

⑥我谢了他的好香油,谢了他的大鸡蛋,然后转身进屋去。他赶忙止住我说:“我不是要钱。”

⑦我也赶忙解释:“我知道,我知道——不过你既然来了,就免得托人捎了。”

⑧他也许觉得我这话有理,站着等我。

⑨我把他包鸡蛋的一方灰不灰、蓝不蓝的方格子破布叠好还他。他一手拿着布,一手攥着钱,滞笨地转过身子。我忙去给他开了门,站在楼梯口,看他直着脚一级一级下楼去,直担心他半楼梯摔倒。等到听不见脚步声,我回屋才感到抱歉,没请他坐坐喝口茶水。可是我害怕得糊涂了。那直僵僵的身体好像不能坐,稍一弯曲就会散成一堆骨头,我不能想像他是怎么回家的。

⑩过了十多天,我碰见老王同院的老李。我问:“老王怎么了?好些没有?”

⑪“早埋了。”

⑫“呀,他什么时候……”

⑬“什么时候死的?就是到您那儿的第二天。”

⑭我没再多问。

⑮我回家看着还没动用的那瓶香油和没吃完的鸡蛋,一再追忆老王和我对答的话,琢磨他是否知道我领受他的谢意。我想他是知道的。但不知为什么,每想起老王,总觉得心上不安。因为吃了他的香油和鸡蛋?因为他来表示感谢,我却拿钱去侮辱他?都不是。几年过去了。我渐渐明白: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

1.对文中划线词语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镶嵌”本文指一物嵌入另一物里,突出老王瘦弱无力,行动不灵活,僵直的状态。

B.“僵尸”这里是夸张,写出老王死之前消瘦无力的情形,作者内心隐隐作痛。

C.“吃惊”这里是作者看到老王现在的样子感到异常惊讶,也侧面写出老王病情严重。

D.“强笑”勉强做出笑容。写出老王给“我”送鸡蛋、香油,我很感激,但“我”看到形容枯槁的老王不愿意搭理他。

2.对“我记不清是十个还是二十个,因为在我记忆里多得数不完。”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老王在重病的情况下仍然拿鸡蛋来给我,报答我对他的关照,令我非常的感动。

B.我看到形容枯槁的老王很紧张,所以才数不清具体的数目。

C.在我看来,这份情谊弥足珍贵,是无法用鸡蛋的具体数目来衡量的。

D.老王死的前一天给“我”家送香油和鸡蛋,“我”给他钱,表现了老王和作者的善良。

3.下列有关《老王》主旨的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文章以“我”与老王的交往为线索,回忆了老王的几个生活片段,刻画了一个穷苦卑微但心地善良、老实厚道的“老王”形象。

B.在作者那里,人是生而平等的。每个人境遇不同,甚至差别很大,只不过是幸运与不幸造成的。

C.杨绛回忆与车夫老王的交往,展现特殊年代中闪光的人性之美,讴歌人与人之间珍贵的友情,也表达了作者对不幸者的悲悯以及对自身的反省。

D.《老王》一文以近乎白描的手法,娓娓讲述老王的故事,平和的语调中时时流露出叹惋和欢娱。

 

1.D 2.B 3.D 【解析】 1. 本题考查词语在句中的含义。解答这类问题不能只看字面意思,务必要把词语放在文中,紧密联系语境来理解。 D.作者一家处境也极艰难,“我”的“强笑”是因为看到老王病成那样还拿东西来谢“我们”,心里有说不出的悲酸和感动,而不是“我”看到形容枯槁的老王不愿搭理他。所以D错误。 故选D。 2. 本题考查句子含义的理解。解答需要联系前后文,分析句子的字面含义和深层含义。 B. 老王在那么艰难的情况下还给“我”送来珍贵的鸡蛋和香油,“我”很感动,情谊是不能用数量来衡量的,而非“我看到形容枯槁的老王很紧张,所以才数不清具体的数目”。所以B项错误。 故选B。 3. 本题考查对文章主旨的理解。 D.《老王》是杨绛先生的一篇散文,作者以近乎白描的手法,通过回忆老王窘迫的生活状况以及与老王交往的生活片段,展现了老王与作者一家珍贵的友情,平和的语调中时时流露出叹惋和感伤。所以D项“欢娱”错误。 故选D。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在下面横线处填写相应的句子。

①谁家玉笛暗飞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李白《春夜洛城闻笛》)

②荡胸生曾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岑参《逢入京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吟鞭东指即天涯。(龚自珍《已亥杂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山放出一山拦。(杨万里《过松源晨炊漆公店(其五)》)

⑤《爱莲说》中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意思相反的一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各题。

夜归丁卯桥村舍

许浑

月凉风静夜,归客泊岩前。桥响犬遥吠,庭空人散眠。

紫蒲低水槛,红叶半江船。自有还家计,南湖二顷田。

(注释)①丁卯桥:地名。②许浑:字用晦,润州丹阳人。太和六年进士,历任监察御史、睦郢二州刺史。③紫蒲:紫色的蒲草。④水槛:临水的栏杆。

1.“桥响犬遥吠,庭空人散眠”表现了月下村舍怎样的氛围?请从写作手法的角度简要分析。

2.整首诗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情感?

 

查看答案

    [甲文]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刘禹锡《陋室铭》)

[乙文]轼年十二时,于所居纱縠行宅隙地中,与群儿凿地为戏。得异石,如鱼肤温莹,作浅碧色。表里皆细银星,扣之铿然,试以为砚,甚发墨,顾无贮水处。先君曰:“是天砚也有砚之德而不足于形耳。因以赐轼,曰:“是文字之祥也。”轼宝而用之,且为铭曰:一受其成,而不可更。或主于德,或全于形。均是二者,顾予安取?仰唇俯足,世固多有。

元丰二年秋七月,予得罪下狱,家属流离,书籍散乱。明年至黄州,求砚不复得,以为失之矣。七年七月,舟行至当涂,发书箧,忽复见之。甚喜,以付迨、过。其匣虽不工,乃先君手刻其受砚处,而使工人就成之者,不可易也。

(苏轼《天石砚铭(并序)》)

(注释)①纱縠行:苏轼故里,在四川眉山。②温莹:温润晶莹。③铿然:声音响亮有力。④发墨:指砚台磨墨易浓。⑤先君:这里指苏洵。⑥祥:吉祥之兆。⑦主:以……为主,着重于。⑧顾予安取:那我取法什么?⑨当涂:地名。⑩迨、过:苏迨、苏过,苏轼的儿子。

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有仙则 (出名) B.无案牍之劳(形状)

C.石(奇异) D.砚不复得(寻找)

2.为文中画波浪线的语句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是天砚也/有砚之德/而不足于形耳。 B.是天砚/也有砚之德/而不足于形耳。

C.是天砚也/有砚之德而不足/于形耳。 D.是天砚/也有砚之/德而不足于形耳。

3.下列对两篇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文开头以山水作类比,说明山水出名是因为有龙有仙,由此得出陋室因为主人德馨而“不陋”的观点。

B.甲文中作者借赞美陋室抒写自己志行高洁,安贫乐道,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意趣。

C.乙文中“以付迨、过”表现了苏轼把石砚交给儿子时的郑重与期待,也寄寓了苏轼对天石砚的珍爱之情。

D.甲文刘禹锡以“德”为重,但“形”的好坏在他看来无足轻重。天石砚“形”的缺陷却令苏轼遗憾,他认为形比德更重要。

4.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2)因以赐轼,曰:“是文字之祥也。”

 

查看答案

抗疫期间,有许多抗疫“硬核”标语在网络刷屏,同学小强也搜集到一条身边的“硬核”标语:串门就是互相残杀,聚会就是自寻短见。你觉得这条标语好吗?请联系实际生活发表对这条标语的看法。

 

查看答案

长期以来,眉山市街头屡见车让人的情形,极大地减少了不安全事故的发生。

下面是一段赞美礼让行为的语段,请仿照划线句子,将内容补充完成。

“礼让”之风吹起,和谐之水奔走。礼让,宛如滋润根须的甘露,让善意的大树巍峨挺拔;礼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