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非文学作品阅读 读《唐诗三百首》(节选) 吴小如 清代康熙年间编纂的《全唐诗》,...

非文学作品阅读

读《唐诗三百首》(节选)

吴小如

清代康熙年间编纂的《全唐诗》,所录作家凡二千三百余人,诗凡四万八千余首。从这么多的作家和作品中只选出三百多首诗来,而且要比较准确而概括地反映唐诗的全貌,自然不是件容易事。但《唐诗三百首》的选辑者基本上是完成了这个使命的。初唐四杰和沈、宋等人的律诗,初、盛之间作为李、杜前驱的陈子昂、张九龄等人的古诗,这个选本中虽选得不多,却篇篇都有代表性。盛唐的重要作家也都已网罗在内,而且所选的诗也都是精品。中唐的刘长卿、韦应物以及元、白、韩、孟,晚唐的杜牧、李商隐、温庭筠等人的作品,在这个选集里也都占有一定的篇幅。这可以看出,选辑者的态度是非常公允的,而去取之间也相当审慎精确。这正是我们肯定《唐诗三百首》的主要原因。

另外,这个选本还有几个值得称赞的特点。我们知道,唐诗最突出、最优秀的部分是盛唐诗;没有盛唐诗,唐诗就不会有如此崇高的地位和评价。《三百首》的选辑者抓住了这个特色。照我的体会,他的选诗标准是以作品能代表“盛唐气象”与否为取舍的。就是他在选初、中、晚唐各个阶段的作品时,也大抵以符合“盛唐气象”的标准为依归。过于冷僻怪诞或虽有独特风格而缺乏普遍意义的诗篇,如李贺、卢仝、皮日休、陆龟蒙等人的作品,就都没有入选。但入选的诸家,也并不因过分强调“盛唐气象”而抹煞他们带有独特风格的佳作,比如李商隐的“无题诗”就选了好几首。此外,选辑者对于同一作家的某些在风格、手法上不尽相同的作品,也能统筹兼顾,各选若干,而不失于偏执狭隘。因此,我们在《三百首》中虽只读了这个作家几首诗,也能略窥其整体。这对于我们了解一个作家是大有帮助的。比如王维,除选他的自然山水诗之外,还选了《老将行》和《洛阳女儿行》,这样,我们就可看出王维的风格在恬静幽闲之外还有雄健、清丽的两个方面。又比如韩愈,除选他的《石鼓歌》以见其怪诞突兀的风格外,还选了《山石》;这样,我们就可看出韩愈的风格也有清新流畅的一面。再比如李商隐,除选他的“无题诗”外,也选他的《韩碑》;这样,我们就可看出李商隐的风格除浪漫绮艳的一面之外,还有雄浑苍劲的一面。第三个特点是选辑者不仅着眼于有名的作家,还注意到若干篇突出的有名的作品。比如五古选了元结的《贼退示官吏》,七古选了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五律选了王湾的《次北固山下》,七律选了崔颢的《黄鹤楼》,五绝选了王之涣的《登鹳雀楼》,这些具有概括性、示范性的作品的入选,都足以说明选辑者的眼光、见解的正确和全面。再者,选辑者有意照顾初学的人,使他们在开始接触唐诗时不致遇到太大的阻力。比如选李白的五、七言古诗不算少,而“古风五十九首”却一首也没有选。因为初学的人读这一组诗是比较吃力的,而且这些诗也不如《长相思》《月下独酌》等篇容易引起读者更大的兴趣和更多的联想。又如选杜诗,舍《北征》《奉先咏怀》而取《望岳》《赠卫八处士》和《兵车行》;选白诗,舍“新乐府”而取《长恨歌》《琵琶行》,也是同一道理。

1.下列理解和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 《唐诗三百首》中,盛唐重要的作品都网罗在内,盛唐诗是其最突出、最优秀、最具代表性的部分。

B. 《唐诗三百首》完成了在浩如烟海的唐代作家、作品中选辑出能较为准确而概括地反映唐诗全貌的诗歌的使命。

C. 李白的《长相思》、《月下独酌》,杜甫的《望岳》、《兵车行》,白居易的《长恨歌》、《琵琶行》,对于初学唐诗的人来说,能引起他们更大的兴趣和更多的联想。

D. 陈子昂、崔颢、王之涣等作家的作品虽然不多,但《登幽州台歌》、《黄鹤楼》、《登鹳雀楼》等作品具有概括性和示范性而入选《唐诗三百首》

2.根据文章内容,请简要概括作者肯定《唐诗三百首》选本的原因。

3.请结合选文内容,分析下面这首诗为何被选入《唐诗三百首》。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唐]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1.C 2.①选辑者的态度非常公允,去取之间也相当审慎精确;②唐诗最突出、最优秀的部分是盛唐诗,选辑者以作品能代表“盛唐气象”与否为取舍的,但也并不因过分强调“盛唐气象”而抹煞入选诸家中带有独特风格的佳作;③能统筹兼顾同一作家在风格、手法上不尽相同的作品;④不仅着眼于有名的作家,还注意到若干篇突出有名的作品;⑤选辑者有意照顾初学的人。 3.①孟浩然是盛唐有名的诗人,他的《望洞庭湖赠张丞相》首联和颔联描绘了洞庭湖烟波浩渺、水天合一的宏伟景象,以及汹涌澎湃的磅礴气势,极具盛唐气象;②颈联和尾联意在求仕,但不直接告白,巧妙地以钓鱼为喻,不露乞怜痕迹,独具特色;③孟浩然的山水田园诗为人们所熟知,选入这首投赠诗可以使读者对其有更全面的了解。 【解析】 1.试题分析: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将选项与原文进行比对分析即可作答。A.原文第2段为“过于冷僻怪诞或虽有独特风格而缺乏普遍意义的诗篇,如李贺、卢仝、皮日休、陆龟蒙等人的作品,就都没有入选”,所以选项A中“盛唐重要作家的作品都网罗在内”说法是错误的;B.文章第1段“从这么多的作家和作品中只选出三百多首诗来,而且要比较准确而概括地反映唐诗的全貌,自然不是件容易事。但《唐诗三百首》的选辑者基本上是完成了这个使命的”可知,是“基本上”完成。故B项理解错误;C项与原文一致,正确;D项,原文第1段说“这个选本中虽选得不多”,应是“选中的不多”,不是“作品不多”。“作家的作品虽然不多”的说法是错误的。据此,答案为C。 2.试题分析: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梳理和概括。本题作答可结合文章的内容梳理概括作答即可。可结合文章中的“选辑者的态度是非常公允的,而去取之间也相当审慎精确”“他的选诗标准是以作品能代表“盛唐气象”与否为取舍的。就是他在选初、中、晚唐各个阶段的作品时,也大抵以符合“盛唐气象”的标准为依归”“第三个特点是选辑者不仅着眼于有名的作家,还注意到若干篇突出的有名的作品”“选辑者对于同一作家的某些在风格、手法上不尽相同的作品,也能统筹兼顾,各选若干,而不失于偏执狭隘”“再者,选辑者有意照顾初学的人,使他们在开始接触唐诗时不致遇到太大的阻力”这些体现选辑者的编选的具体做法概括作答。 3.试题分析: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本题作答要梳理并概括出《三百首》的选辑者的编选的原则来分析作答。《三百首》选辑者的态度是非常公允的,而去取之间也相当审慎精确,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他的选诗标准是以作品能代表“盛唐气象”与否为取舍的。就是他在选初、中、晚唐各个阶段的作品时,也大抵以符合“盛唐气象”的标准为依归。(2)选辑者对于同一作家的某些在风格、手法上不尽相同的作品,也能统筹兼顾,各选若干,而不失于偏执狭隘。(3)第三个特点是选辑者不仅着眼于有名的作家,还注意到若干篇突出的有名的作品。(4)再者,选辑者有意照顾初学的人,使他们在开始接触唐诗时不致遇到太大的阻力。孟浩然是盛唐有名的诗人,他的这首《望洞庭湖赠张丞相》首联和颔联描绘了洞庭湖的宏伟景象和磅礴气势,极具盛唐气象;这是一首投赠诗,巧妙地以钓鱼为喻,委婉储蓄地表达自己想要出仕的愿望,独具特色;这首诗加上他的山水田园诗,让人对孟浩然更全面的了解。据此分析作答。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文学作品阅读

青石碓窝

阿文

我们乡下八月十五不兴吃月饼,只兴吃糍粑。舂打糍粑必须由体强力壮的中年男子才够劲。糍粑的好坏就是看舂细打匀没有。

小时候,我家里穷,母亲又有病,一家人的生活全靠父亲。父亲是个石匠,农闲季节,就替人家打制碓窝。碓窝由青石制成,青石很难找。所以那年月,父亲制个碓窝,就能换回三十多斤米面,供一家人吃十天。

父亲年轻时,很有一把力气。记得我上小学二年级时,河里涨了大水,水面高过青龙桥两米多。父亲居然把一个两百来斤重的青石碓窝背过了河。

后来制碓窝的人家少了,父亲的手艺也很少派上用场。即使偶尔有一两户人家要制,父亲打凿起来也非常吃力。因为父亲的力气衰弱很多了。

父亲打了一辈子石头,却没给自家留个碓窝。每逢中秋,偶尔有一两户人家端来一两个糍粑,父亲从来舍不得吃一口,全粘了白糖给我和弟弟吃。那时父亲常说,明年吧,明年种点糯谷,制副碓窝,让全家人把糍粑吃饱。

一年又一年,父亲却一直没有兑现诺言。我考上高中那年,父亲高兴极了,终于从青龙湾背回一大块青石,精雕细磨半个月,把碓窝打成了。父亲鼓励我说,好好读书吧,明年,咱们就有糍粑吃了。

转眼到了第二年中秋。我惦记着父亲的诺言,专门请了假回家。我以为,父亲早就打好糍粑拌好白糖豆面在大门口迎接我了。

谁知我回到家里,门却虚掩着,屋里也不亮灯,倒是病重的母亲长呻短呤着。母亲燃起油灯,泪汪汪地说:“今天过节,你爸说糯米好卖,一大早就挑去赶集了。”

我知道母亲的心里比我更难受。我止住泪水,来到老桃树下,那里有我日夜思念的青石碓窝。桃树光秃秃的,碓窝静静地躺着,里面有半窝积水,三两片桃叶被秋风轻轻一吹,银盘一样的月亮就不见了。

这时父亲回来了。他轻轻拭掉我眼角的泪水,摸出一把皱巴巴的钱,笑呵呵地说:“我正准备明天给你送去呢!早知道你要回来,我该留两斤糯米。”

当时我想,就算我不回来,你明天也要来学校呀,留两斤糯米打两个糍粑送来不一样吗?

后来,我跟父亲什么话也没说,我们背靠背坐在青石碓窝上,他望着天,我也望着天。也不知道过了多久,父亲突然咳了好一阵子,才缓缓地起身回到屋里,替母亲热了中药,合衣睡了。

直到我高中毕业,父亲也没替我打一回糍粑。那个青石碓窝,一年比一年陈旧。碓窝上的青苔,一年比一年厚实。青苔水做的,一到天冷水枯了,就“死”了,第二年春雨一来,又青绿地活了。

高考落榜的那年秋天,大概是中秋节的前十天吧,我背着简单的行李去深圳打工。临别时,父亲用火纸包了一个小包给我。父亲没说里面是什么,父亲只是说:“想家了,实在熬不下去了,就打开来看看吧。”

其实踏出家门的第一步起,我就非常地想家了。我想我的母亲,也想我的父亲,更怀念老桃树下那个青石碓窝。每次思念到极处,我就想把纸包打开,但每一次我又未曾打开。我知道那是父亲留给我的最为珍贵的纪念,我不敢轻易碰它。

一转眼就是三年。三年来为了能让父亲过上舒心的日子,我一直没回过家。我把工资的整数都寄回去了。

前年中秋节前,我就计划好了,等发了工资,一定帮父亲捎回一盒上好的月饼。然而就在发工资的头天夜里,也就是农历八月十四的晚上,我却意外地收到了一个快递包裹,打开一看,是两个又圆又香的糍粑。

糍粑打得非常粗糙,甚至还能见到隐隐约约的饭粒。这时我才突然明白,当父亲有能力为我们舂打糍粑时,已经老了,已经没有那股劲头了。

我一边啃着父亲生平第一次为我打制的糍粑,一边打开那个纸包,里面却是一团干枯的青苔。我端来半碗水,把青苔往碗里一放,枯黄的青苔就鲜活了。

这时我才深深懂得,父亲想告诉我:人生就像碓窝上的青苔一样,时枯时荣,只要有口气,就会复活。

去年中秋前夕,父亲却永远地离开了我们。我从深圳赶回家时,父亲已经入棺,只有老桃树下的青石碓窝还静静地躺在那里。

我想,父亲在最后的日子,一定是一边念着我的小名,一边抚摸着这个青石碓窝吧。

今年中秋之后,我又回了趟老家。父亲的坟头光秃秃的,而老家的土屋门前,已是杂草丛生,青石碓窝上的青苔,也越来越厚了。

(选自《读者》)

1.文章围绕着“青石碓窝”展开,请从文中提炼出相关信息,填入下表。

时间

情节

小时候

父亲替人家打制碓窝

(1)

(2)

高考落榜

(3)

前年中秋节

父亲第一次为“我”打制糍粑

 

 

2.文章第十二段的画线句写道“他望着天,我也望着天”,请联系上下文,补写出此时父亲的心理。

3.对亲人的思念是离家在外的游子永恒的情结,可为什么文章第十五段画线句中作者却说自己“更怀念老桃树下那个青石碓窝”?

4.有人认为中秋节本是花好月圆的日子,本文的结尾似乎显得太过凄凉,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查看答案

为了让同学们更好地了解现代诗歌,九年级(1)班举办了“轻叩诗歌的大门”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一起参加。

(1)为了开展好这次活动,班委会拟定了两个活动项目,请你再设计两个。

①搜集喜欢的诗;②整理搜集的诗;③__________;④________

(2)下面是一位同学设计的“我最喜爱的诗歌”推荐表,请将表格填写完整。

诗歌

推荐理由

礁 石

艾青

一个浪,一个浪

 无休止地扑过来

 每一个浪都在它脚下

 被打成碎沫、散开……

 它的脸上和身上

 像刀砍过一样

 但它依然站在那里

 含着微笑,看着海岸

         ——选自《艾青诗选》

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词语。

(1)予作文以记之______

(2)朝夕阴______

(3)沙鸥翔______

(4)毳衣炉火______

 

查看答案

(题文)古诗文默写。

(1)读诗要“悟境”,诵读杜甫《月夜忆舍弟》中的“__________,边秋一雁声”,仿佛阵阵声响交织在耳畔;诵读温庭筠《商山早行》中的“鸡声茅店月,_________”,犹如沐浴着晓月的余辉,孤身行走在清晨的小道上。

(2)读诗要“悟情”,吟诵《行路难(其一)》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体会李白矢志不渝的豪迈;吟诵《水调歌头》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品悟苏轼的美好祝愿。

(3)读诗要“悟理”,吟咏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使我们认识到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的自然规律;吟咏范仲淹《岳阳楼记》,让我们懂得人生路上不要因为一时的成功而洋洋得意,也不要因为一时的挫折而垂头丧气,只有保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旷达胸襟,才能勇攀高峰,实现生命价值。

 

查看答案

读下面文字,根据拼音写出汉字。

常言道:“诗言志,词传情。”毛泽东领略了北国千里冰封的雪景后,不禁发出“江山如此多jiāo(1)__”的感慨;艾青目睹国难当头的祖国,于是设想自己是一只鸟,用sī(2)__哑的喉咙唱出对这片土地深沉的爱;与大陆阔别多年的余光中则将自己的思乡愁xù(3)__化为一道浅浅的海峡。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