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列选文,完成下列小题。 草是风的一面旗帜 李丹崖 ①她是一个自卑的孩子,不...

阅读下列选文,完成下列小题。

草是风的一面旗帜

李丹崖

①她是一个自卑的孩子,不爱和别人交往,许多小伙伴也对她敬而远之,更可悲的是,她的学习成绩也差得一塌糊涂,许多老师在课堂上毫不留情地批评她,因为,同一道题,她至少能错三遍。

②她有自闭症,这是有目共睹的事实。许多同学开始排挤她,大家认为,她是一个闷葫芦,和她在一起,自己原本快乐的心情也会瞬间变得低落起来。她也察觉了伙伴们对她的疏远,于是,一个人搬着课桌,挪到了教室的角落里。从那天开始,她也觉得自己仿佛搬到了一个崭新的世界,课堂上琅琅的读书声对于她来说是事不关己的,她关心的只有窗外的世界,静静的泡桐花开了,穿过窗子透出丝丝香甜,鸟儿们在树间做了巢,每天啁啾地唱着,嬉戏着……她是多想让自己变成一只鸟儿呀!一只无忧无虑的鸟儿,和群鸟在葱茏的树木间追逐,在广袤的天际里振翅,她是个烦恼的绝缘体。

春走后,夏天把秋天引了过来,窗外那棵泡桐开始落叶,就连树上的鸟儿也喑哑了嗓音,许多候鸟已经南迁。积攒了这么久,她第一次在一个课间痛哭流涕,她哭着说,都走吧,就连鸟儿也会抛弃她,曾经的一树新绿也变成了满眼枯黄,上帝为何非要给我一个黯淡的世界?

④不知道什么时候,班级里新来了一名语文老师,老师姓徐,长得特像徐静蕾,同学们都非常喜欢她,暗地里叫她“静蕾老师”。静蕾老师的第一堂课是带领大家玩成语接龙游戏,用黑板擦作为接力棒,传到谁那里,如果接不上来,就要罚唱一支歌,或者是写一篇作文。

⑤随着一声清脆的巴掌声响起,接力开始了,很快就传到了她。当时,她还在望着窗外发呆,不知不觉中,黑板擦落在她的桌子上。她先是一愣,继而听到同学们的欢呼声,那欢呼声带着一种刺耳的嘲弄。她不会唱歌,按照“游戏规则”,她选择写一篇作文,第二天交上去。静蕾老师是个非常和蔼的人,对她说,没问题,即使第二天交不上来,只要用心了,写多少都可以。

⑥这一次,她把自己的心情写给了老师看——她是一个命苦的孩子,三岁那年,母亲就离家嫁到了外乡,父亲给她们娶了一位后妈,尽管后妈对她很好,但是,她总觉得那是一种虚伪。六岁那年,她的父亲得了一种怪病,从此丧失了说话的能力。她失去了最后一位可以沟通的对象,于是,她选择了沉默。她在作文的最后一段里写道,她是一棵孤单的小草,生命里仿佛只有秋天……

⑦第二天,静蕾老师在课堂上郑重其事地表扬了她,说她是个守信的好同学,不仅按时交上了作文,而且写得很好,至于作文的内容,静蕾老师却只字未提。那天,静蕾老师把她的座位由最后一排调到了讲桌下的第一排的位置,并当着全班同学的面给她一个甜甜的香吻!

⑧从那天起,她仿佛蝉蜕一样换了一个人,上课注意力非常集中,成绩上去了,同学们也争先恐后地与她交往,学期结束,她还做了班长。

⑨后来,她考上省内一所名牌师范大学,毕业以后,她义无反顾地回到了自己的母校做了一名教师。她给自己的学生讲的第一堂课叫《草是风的一面旗帜》,她在课堂上说,即使是一棵卑微到近乎渺小的小草,也不会孤单,因为它有自己的使命,那就是:等待春天,为风铺开一面绿色的旗帜!

⑩也许谁也不知道,“草是风的一面旗帜”,那是静蕾老师在她的作文里给她的评语……

1.“从那天起,她仿佛蝉蜕一样换了一个人”,文中的“她”前后有什么变化?

2.文中画线句子有什么作用?

3.联系全文,说说“即使是一棵卑微到近乎渺小的小草,也不会孤单,因为它有自己的使命,那就是:等待春天,为风铺开一面绿色的旗帜”的含义和作用。

4.“她”在师范大学毕业后,为什么“义无反顾地回到了自己的母校做了一名教师”?

5.文中的“静蕾老师”是一位什么样的老师?

 

1.她原来成绩差、有自闭症、自卑(悲观、伤感),后来由于老师的表扬、鼓励和关爱,她变得专心听课,成绩上去了,还做了班长。 2.环境描写,烘托主人公悲观、忧伤的心理。 3.含义:虽然小草的生命是平凡的、渺小的,但却没有什么能阻止它的生长,因为它有自己的理想和追求。只要对生活充满希望和追求,就会实现自己的生命的价值。作用:揭示当初她变化的内动力,含蓄点题。 4.因为是静蕾老师改变了她的命运,这使她感受到老师的崇高,对教师这个职业产生向往热爱之情,所以她“义无反顾地回到了自己的母校做了一名教师”。 5.是一位温柔美丽、有爱心、懂得尊重和鼓励孩子的老师。 【解析】 1.此题考查学生从文中筛选有效信息的能力。这类题目应明确信息筛选的方向,即挑选的范围和标准,其次要对原文语句进行加工概括,用凝练准确的语言来作答。从“她是一个自卑的孩子,不爱和别人交往”“她的学习成绩也差得一塌糊涂”“她有自闭症”可以概括出原来的“她”的特点;在老师的关爱和帮助下,“她”的性格发生了变化,从“上课注意力非常集中,成绩上去了,同学们也争先恐后地与她交往,学期结束,她还做了班长”可以提炼出答案。 2.此题考查的是环境描写的辨析以及其作用的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一、交代事情发生的地点或背景,增加事情的真实性。二、渲染气氛,烘托人物的心情。三、寄托人物的思想感情。四、反映人物的性格或品质。五、推动情节的发展。文中的“她”原有自闭症,她关心的只有窗外的泡桐花和嬉戏的鸟儿。可随着秋天的到来,一切都变了,由此可以看出“她”内心的伤感。 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语句含义,分析其作用的能力。要从全文的主旨和情感基调入手,品味语句所包含、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解答此类题时,一定要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也就是文章的整体,仔细体味推敲,透过语言的表象去揣摩领悟其中的深意。这句话告诉我们,即使生活中有种种不幸与磨难,我们也要坚强、乐观,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价值,含蓄地点明了文章主旨。 4.此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答此题,只要结合文章的具体情节来谈即可。文中的“她”原来十分自卑,最后考上省内一所名牌师范大学,这些变化都是由于徐老师的鼓励和帮助,使“她”感受到了教师职业的伟大,所以“她”义无反顾选择当老师,用爱心去温暖孩子。 5.本题考查欣赏作品的形象,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的能力。分析一个人的形象时,一定要根据文章内容、故事情节、人物的言行举止来整体感知的。概括时要做到既全面,又要突出重点。“静蕾”老师让她以写作文代替唱歌,替“她”解围,特意嘱咐“她”作文写多少都行,怕“她”为难,这说明“静蕾”老师是一个尊重孩子的人;从“静蕾老师在课堂上郑重其事地表扬了她,说她是个守信的好同学,不仅按时交上了作文,而且写得很好,至于作文的内容,静蕾老师却只字未提”可知“静蕾”老师善于鼓励孩子,维护学生自尊。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列小题。

练就古诗文的“童子功”

①看《中国诗词大会》,很多人有这样的感受:自己脑子里残存的诗词记忆好像一下子被激活了。当电视屏幕上那些零零散散的字句呈现出来的时候,或许你已记不清诗的作者是谁,也说不出上下句还有些什么内容,但那些我们小时候背诵过的诗词,似乎自然而然地就浮现于脑海。

②可见,小时候熟记的古诗文,长大后也很难忘记,即使长时间不用,但只要一提起,与之相关的记忆便会不由自主地流露出来。这种扎根在脑海深处的诗词印象,是浸透在血液之中的古文积淀,这就是“童子功”的厉害之处。因此,我们要从小诵读古诗文,让中华传统文化内化于心。

③古人云,“          ”。想要练就古诗文的“童子功”,必须要多读多记,才会烂熟于心、出口成章。若是腹内草莽,必然不可能口吐莲花。诗词大会舞台上,选手们精彩的表现背后,又何尝不是他们从小的阅读背诵和长年的储存积累!

④当然,多读多记不等于死记硬背,理解体会至关重要。在当前古诗文教育中,有些家长只看重孩子背诵的数量和准确度,有些老师“考什么就教什么”,这样的填鸭式灌输不仅把传统文化弄得意境全无,也让学生们在实际运用中“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

⑤比如,我们说杜甫的诗歌风格是“沉郁顿挫”。许多孩子只记住了这四个字,但究竟什么叫沉郁顿挫、怎么沉郁顿挫的、为什么沉郁顿挫却一概不知,更不用说再进一步去了解杜甫这个人和他背后的时代。某地考试时,出题人出了一首诗:“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明明是赏心乐事,但学生总认为杜甫就应该是沉郁顿挫的,所以强行歪解,硬要把诗意往愁闷失意上引。如此古诗文教育显然与文化传承的精神是背道而驰的。

⑥古诗文的底子要从小打下,更要常读常新。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它的意义也正在于此。就拿“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一句来说,小时候我们按照表面意思理解,或许只能明白这是苏轼借月亮表达对弟弟的思念之情。但若干年后,当我们一个人身居异乡,又恰逢中秋之夜,当我们抬头仰望圆月,心中再次涌现出这句诗时,自然别有一番滋味,对词的意境和感情的理解也更深了一层。所以,从小打下深厚的古诗文功底会终身受益。

⑦当我们从小诵读古诗文、练就“童子功”时,不妨想想我们究竟是为了什么?是为了显摆炫耀、获得关注,为了提高成绩、寻求加分,还是为了让我们获得审美的体验,为了让传统文化得以血脉相传?恐怕后者才是我们期待的答案。就个人而言,读古诗文能让我们成长在一个美的环境中,用古雅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情感;就民族而言,读古诗文能让我们接续古人的思绪,继承先人的智慧,让古今文化互联互通,从而建立起作为一个中国人的文化认同和自信。

⑧中华上下五千年,诗词歌赋浩如烟海,传统文化博大精深。让我们在诗书雅乐的环境中成长,练就一身古诗文的“童子功”,在我们心中刻下传统文化的基因,如此,中华文化才有十足的底气,才能生生不息。

1.选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在下列选项中选出最恰当的论据填在选文第③段空格上(    )

A.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B.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C. 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

D.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

3.选文第⑤段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作用是什么?

4.请简要分析选文第⑥段的论证思路。

 

查看答案

阅读(甲)(乙)两则选文,完成下列小题。

(甲)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范仲淹《岳阳楼记》)

(乙)

洞庭为沅湘等九水之委,岳阳楼峙于江湖交会之间,朝朝暮暮,以穷其吞吐之幻态,此其所以奇也。楼之前为君山,如一雀尾香炉,排拆水面,林木历历可数。故楼之观,得水而壮,得山而妍也。

游之日,风日清和,湖平如熨,时有小舫往来,如蝇头细字,着白溪练上。取酒共酌,意致闲淡。亭午风渐劲,湖水汩汩有声。千帆结阵而来,亦甚雄快。日暮,炮车云生,猛风大起,湖浪奔腾,雪山汹涌,震撼城郭。予时四望惨淡,投箸而起,愀然以悲,泫然不能自已也。

昔滕子京左迁此地,郁郁不得志,增城楼为岳阳楼。既成,宾僚请大合乐落之,子京曰:“直须凭栏大哭一番乃快!”然其束发登朝,入为名臣,出为名帅,已稍稍展布其才;而又有范公为知己,不久报政最矣,有何可哭?

(袁中道《游岳阳楼记》,有删改)

(注释)①委:水流所聚,汇集。②练:白色丝绢。③愀然:形容神色严肃或不愉快。④泫然:水滴下的样子,多指流泪。⑤束发:年纪轻。⑥政最:政绩考核第一等。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至若春和______

(2)而长烟一空______

(3)左迁此地______

(4)泫然不能自______

2.下列选项中加点词的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然则时而乐耶/有可哭

B. 长烟一空/异二者之为

C. 然则何时乐耶/思不学则殆

D. 物喜/刀劈狼首

3.用现代汉语翻译(甲)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1)浮光跃金,静影沉璧。

(2)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4.(乙)文作者为什么认为滕子京不该靠着岳阳楼栏杆大哭?请用自己的话回答。

5.下列对甲、乙两文的理解和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A. 甲文描写的是洞庭湖的昼夜之美景,乙文第二段描写的是洞庭湖一日之中的不同景象。

B. 甲文中“把酒临风”与乙文中“取酒共酌”两句,都是古代文人借酒释怀的真实写照。

C. 乙文描写岳阳楼耸立于江湖交汇的地方,楼前正对着君山,楼的景观因水而雄壮,因山而美丽。

D. 乙文作者游岳阳楼时心情是随时间的推移而变化的,上午“闲淡”,中午“雄快”,傍晚“愀然以悲”。

 

查看答案

品读下面的诗歌,按要求回答问题。

蒹葭

《诗经》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诗中使用了大量的叠词,请结合具体内容,赏析其妙处。

 

查看答案

按要求默写。

(1)小时候/__________/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余光中《乡愁》)

(2)老骥伏枥,__________。(曹操《龟虽寿》)

(3)瀚海阑干百丈冰,__________。(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4)__________,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范仲淹《岳阳楼记》)

(5)土地平旷,屋舍俨然,__________。(陶渊明《桃花源记》)

(6)__________,在河之洲。窈窕淑女,__________。(《诗经·蒹葭》)

(7)水击三千里,__________。(《庄子》)

(8)在《与谢中书书》中,陶弘景以“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描写了夕阳西下时潜游的鱼儿争先恐后跳出水面的情景。

 

查看答案

选出下列说法中有误的一项(    )

A. 曹操,字孟德。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三国中曹魏政权的奠基人。

B. 小说以叙述故事情节为中心,通过人物形象的塑造和环境的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

C. 余光中的《乡愁》抒写的不是一般游子的思乡之情,而是在特殊时代、特殊地理条件下,由海峡阻隔而产生的对大陆的思念之情。

D. 英国作家丹尼尔·笛福的《格列佛游记》用类似纪实的手法,生动记述了格列佛在海上诸岛经历的形形色色的事件。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