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下列小题。 好一个安塞腰鼓! 后生们的胳膊、腿、全身,有力地...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下列小题。

好一个安塞腰鼓!

后生们的胳膊、腿、全身,有力地搏击着,疾速地搏击着,大起大落地搏击着。它震撼着你,烧灼着你,威逼着你。它使你从来没有如此鲜明地感受到生命的存在、活跃和强盛。A它使你惊异于那农民衣着包裹着的躯体,那消化着红豆角角老南瓜的躯体,居然可以释放出那么奇伟磅礴的能量!

黄土高原啊,你生养了这些元气淋漓的后生;也只有你,才能承受如此惊心动魄的搏击!

多水的江南是易碎的玻璃,在那儿,打不得这样的腰鼓。

B除了黄土高原,哪里再有这么厚这么厚的土层啊!

好一个黄土高原!好一个安塞腰鼓!

每一个舞姿都充满了力量。每一个舞姿都呼呼作响。每一个舞姿都是光和影的匆匆变幻。每一个舞姿都使人颤栗在浓烈的艺术享受中,使人叹为观止。

好一个痛快了山河、蓬勃了想像力的安塞腰鼓!

愈捶愈烈!形体成了沉重而又纷飞的思绪!

愈捶愈烈!思绪中不存任何隐秘!

愈捶愈烈!痛苦和欢乐,生活和梦幻,摆脱和追求,都在这舞姿和鼓点中,交织!旋转!凝聚!奔突!辐射!翻飞!升华!人,成了茫茫一片;声,成了茫茫一片……

当它戛然而止的时候,世界出奇的寂静,以至使人感到对她十分陌生了。

简直像来到另一个星球。

耳畔是一声渺远的鸡啼。

1.解释文段中画横线的语句的意思。

2.第二段中的“你”和第三段中的“你”意思一样吗?谈谈你的看法。

3.文段中第一、六、八段的首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4.第七至十一段的内容重点写(    )

A. 舞姿    B. 舞姿与鼓点的交融

C. 鼓点    D. 舞姿与鼓点交融产生的神奇效果

5.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第七段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描绘了舞姿给人的感觉。

B. 第八段中的“痛快”“蓬勃”都是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C. 第九、十、十一段形式上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内容上是完全并列的。

D. “耳畔是一声渺远的鸡啼”可理解为以“鸡啼”反衬寂静,当鼓声停止后,人们仍然沉浸在激情中,好像炽热后的沉寂。

 

1.A句用感叹句的形式强调了打鼓的后生们让人惊异的生命美和力量美。B句以十分肯定的口吻突出了黄土高原的文化特色——厚重的土地承载着震天的腰鼓。 2.不一样。第二段中的“你”指读者,第三段中的“你”指黄土高原。 3.反复。“好一个”三个字多次反复,内容逐步具体化,内涵加深,突出了作者的赞叹之情。 4.D 5.C 【解析】 1.此题意在考查对语言的敏感力和洞察力的把握。(1)“居然可以释放出那么奇伟磅礴的能量!”是个感叹句。感叹句起强调作用,强调后生们让人惊异的生命美和力量美。因为他们有自然、原始、未经人工雕饰,没有半点污染、不掺杂任何杂质的完完全全的生命,这是他们力量的源泉。这句话写出了作者对生活的热爱、追求以及向往。(2)“除了黄土高原,哪里再有这么厚这么厚的土层啊!”也是感叹句,突出了黄土高原的文化特色,是黄土高原给予这里的人们以精神的力量,所以才有震天的腰鼓。 2.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要根据语境来理解语段中的“你”所指代的对象。第一个原句为“它震撼着你,烧灼着你,威逼着你。它使你从来没有如此鲜明地感受到生命的存在、活跃和强盛”,这里的“你”自然指读者。第二个原句为“黄土高原啊,你生养了这些元气淋漓的后生;也只有你,才能承受如此惊心动魄的搏击”,这里的“你”显然指黄土高原。 3.考查修辞手法的类型及其表达作用。“好一个安塞腰鼓!”“好一个黄土高原!好一个安塞腰鼓!”“好一个痛快了山河、蓬勃了想象力的安塞腰鼓!”明显运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层层深入,写出了安塞腰鼓的独特激情,体现出作者对安塞腰鼓的向往之情。 4.考查对文章第七至十一段的内容的概括。答案为D项,即“舞姿与鼓点交融产生的神奇效果”。前三项都是以偏概全,没有准确、完整地概括出这几段的内容。答案中必须有“舞姿”“鼓点”“效果”等关键词。 5.考查对排比结构的把握能力。C项“内容上是完全并列的”说法不正确。这一组排比段在内容上是逐步深化的。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下列小题。

一群茂腾腾的后生。

他们的身后是一片高粱地。他们朴实得就像那片高粱。

咝溜溜的南风吹动了高粱叶子,也吹动了他们的衣衫。

他们的神情沉稳而安静。紧贴在他们身体一侧的腰鼓,呆呆地,似乎从来不曾响过。

但是:

看!——

一捶起来就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百十个斜背响鼓的后生,如百十块被强震不断击起的石头,狂舞在你的面前。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黄土高原上,爆出一场多么壮阔、多么豪放、多么火烈的舞蹈哇——安塞腰鼓!

1.“一群茂腾腾的后生”,作者用这八个字组成的短句作为文章的首段,有怎样的作用?

2.为什么先写南风吹动了高粱叶和他们的衣衫,接着又写他们沉稳安静的神情和“呆呆”的腰鼓?

3.“但是:”、“看!——”单独成段,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4.对这群后生的两个比喻分别表现了他们怎样的美?

5.描写安塞腰鼓的表演情景时,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6.“骤雨一样,……是强健的风姿”这些内容运用哪些修辞手法?作用是什么?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下列小题。

①好一个安塞腰鼓!

②后生们的胳膊、腿、全身,有力地搏击着,疾速地搏着,大起大落地搏击着。它震撼着你,烧灼着你,威逼着你。它使你从来没有如此鲜明地感受到生命的存在、活跃和强盛。它使你惊异于那农民衣着包裹着的躯体,那消化着红豆角角老南瓜的躯体,居然可以释放出那么奇伟磅礴的能量!

③黄土高原啊!你生养了这些元气淋漓的后生;也只有你,才能承受如此惊心动魄的搏击!

④多水的江南是易碎的玻璃,在那儿,打不得这样的腰鼓。

⑤除了黄土高原,哪里再有这么厚这么厚的土层啊!

⑥好一个黄土高原!好一个安塞腰鼓!

1.用一句话概括文段的主要内容。

2.“好一个安塞腰鼓!”能否改为“安塞腰鼓好啊!”为什么?

3.第②段用了__________________三个词语形容后生们擂鼓的动作,突出的是后生们身上所散发出来的______

4.第③段中运用了两个人称代词“你”,有什么表达效果?

5.联系上下文,说说下列句子在文中有何作用?

(1)它使你惊异于那农民衣着包裹着的躯体,那消化着红豆角角老南瓜的躯体,居然可以释放出那么奇伟磅礴的能量!

(2)多水的江南是易碎的玻璃,在那儿,打不得这样的腰鼓。

6.“好一个安塞腰鼓”在文中反复使用,有何表达作用?

7.“黄土高原上,爆出一场多么壮阔、多么豪放、多么火烈的舞蹈”中“壮阔”“豪放”“火烈”各是从哪个方面来说的?

8.如何理解“容不得束缚,容不得羁绊,容不得闭塞。是挣脱了,冲破了,撞开了的那么一股劲!”这段话表现了什么?

 

查看答案

以“好一个……”构段作结,写一组句群,来表达自己对某人、某物、某事、某句话、某个词的评价及感情。

 

查看答案

参照加点的文字,改写画线部分,使这段话形成句式整齐的排比句。

理想不是现成的粮食,而是一粒需要我去播种的种子理想不是绘就的画卷而是一张白纸需要我去描画理想不是葱笼的绿洲而是一片荒漠需要我去开垦

 

查看答案

对本文写作特点的分析不准确的一项是(    )

A. 课文多用短句表现内容,简洁有力,铿锵激昂。

B. 文章以“好一个安塞腰鼓”为线索,反复咏叹,通过鼓在搏击,情在燃烧,歌颂了激荡的生命和磅礴的力量。

C. 课文自始至终,一直保持着快速的节奏。快节奏使内容表达得更热烈、更激荡,充分表现了生命和力量喷薄而出的神韵。

D. 让我们大声朗读这篇文章,体会它那恢弘的气势,跟上它那铿锵的节奏,让让我们的心灵随之激荡吧!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