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人民网10月23日电 收到快递后,为防止个人信息泄露,你是否会...

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人民网10月23日电 收到快递后,为防止个人信息泄露,你是否会习惯性地销毁快递单,却又经常遇到单子难撕、难剪等问题?“隐私面单”的推出或能省去这一麻烦。

材料一

快递单“变脸”了。许多面单不再完整显示收货人的姓名、手机号和地址信息,而以符号代替。

记者在一张京东快递单上看到,收货人的手机号中间4位数字被笑脸“(^_^)”代替;在一张圆通快递单上,收货人的部分名字、手机号和地址以星号“*”代替。

隐藏了快递单上的部分个人信息,从而达到加密效果,防止其他人从单子上窃取消费者的个人隐私。隐私面单已成为许多快递公司的选择。比如顺丰的“丰密面单”、京东的“微笑面单”、圆通的“隐形面单”,菜鸟网络也联合EMS、百世快递、中通、申通等主要快递公司共同推动使用“隐私面单”。

材料二

快递实名制自2015年底推行以来,关于如何保护个人隐私的探讨一直没有停息。

“全面推行实名制,要解决两个问题。”中国人民大学商法研究所所长刘俊海说,一是确保寄件人的信息可追溯,二是保护好消费者的隐私,如果消费者的信息得不到充分保护,实名制就很难推行下去。

“平衡实名制与个人隐私之间矛盾的一个重要技术手段,就是采用隐私面单。”刘俊海说。目前,隐私面单没有强制要求,也没有统一的标准。

中国快递协会原副秘书长邵钟林在接受中新网采访时指出,推出隐私面单是各大快递公司的自主、自愿行为,并非由某一家号召,可以看出,快递公司增强了保护消费者信息安全的理念。

邵钟林说,国家尚未从政策上要求快递公司一定使用隐私面单,但要求其保护消费者的信息安全,对此,各大公司可以采用不同的方式来实现。

材料三

近几年,个人信息遭泄露的事件层出不穷,国家也在法律层面明确了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的定罪量刑标准,最高可判七年。

隐私面单能在多大程度上防止信息泄露?分析认为“有作用,但作用有限”。

“其实,真正的大面积快递数据信息泄露不在末端的快递员配送领域,而在于企业自身的安全管控是否严格及法律意识的体系。”贯铄企业CEO、快递专家赵小敏表示。

赵小敏建议,企业在做好自身数据信息防护的同时,可以与专业的安全类公司合作,这样有助于提高运营效率、保护用户信息安全。

邵钟林也指出,在保护个人信息方面,除了隐私面单,对快递公司内部来说,还要防止数据库里的数据外泄、在技术层面上防止黑客入侵等。

1.下面选项中与文意不符的一项是(      )

A. 采用隐私面单是平衡实名制与个人隐私之间矛盾的一个重要技术手段。

B. 各大快递公司增强了保护消费者信息安全的理念,自主、自愿推出隐私面单

C. 企业在做好自身数据信息防护并与专业的安全类公司合作,这样可以有助于提高运营效率、保护用户信息安全

D. 国家已从政策上要求快递公司使用隐私面单,保护消费者的信息安全。

2.根据材料一,请简要概括什么是“隐私面单”?

3.结合材料,请你谈谈该如何更好地保护个人信息安全?写出两点即可。

 

1.D 2.隐私面单:隐藏了快递单上的部分个人信息,从而达到加密效果,防止其他人从单子上窃取消费者的个人隐私 3.国家应该从政策上要求快递公司使用类似“隐私面单”等方式保护消费者的信息安全;企业要有严格的自身的安全管控是及法律意识的体系;做好数据信息防护,与安全类公司合作 ;加强技术研发,防止黑客入侵;做好员工培训,防止内部泄密。(答出2点即可,言之有理) 【解析】 1.试题分析:D项与文意不符。原句是“国家尚未从政策上要求快递公司一定使用隐私面单,但要求其保护消费者的信息安全”。 2.试题分析:题干要求简要概括什么是“隐私面单”。要把握好“隐私面单”的几个关键词。也可直接提取材料一的第3段“隐藏了快递单上的部分个人信息,从而达到加密效果,防止其他人从单子上窃取消费者的个人隐私”最为答案。答此题,找到答案区域并提取是作答的关键。 3.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材料的概括能力。根据材料,应从国家、企业和个人三方面加以概括。作为国家,应该出台政策保护消费者的信息安全;作为企业要安全管控,做好数据信息防护;作为员工,要防止内部泄密,提高自身的知识与能力水平。这样分点来答,既使答案内容层次清晰,又使答案内容完整无缺。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问题。

    ①人贵立志。立志是事业的起点,也是事业成功的基石。古往今来,能成就大事业者莫不先怀雄心壮志,并且矢志不渝。宋代学者程颢曾说:“治天下者,必先立其志。”明代学者王阳明也说:“夫学,莫先于立志。”由此可见,立志对于一个人的事业发展来说,既是指引又是动力,起着十分关键的作用。

 ②何谓立志、如何立志?答案见仁见智、人言人殊。一些人立志只注重个人利益,或者纯凭个人志趣,这显然过于狭隘和短视,不宜提倡;更多的人在立志时首先考虑国家和人民的需要,在这个大前提下寻找个人的兴趣点,然后确定志向。这样的立志,既有利于社会进步,又可充分发挥个人的积极性与特长,值得大力倡导。

③在我国历史上,为国家和民族作出过重要贡献的人,大多立有大志。比如,被林则徐誉为“绝世奇才”的左宗棠,很早就怀有“身无半亩,心忧天下”之志。尽管他三次赴京会考皆名落孙山,直到40岁还是一介布衣,但救世济民之心毫不动摇,潜心研究中外舆地军略,后来被人誉为“天才军事领袖”。在抵抗外国侵略方面,他先是抱病、带着棺材前赴西北指挥,在新疆战胜了英国支持的阿古柏军队后,又挫败了沙皇对中国西北的侵略阴谋,捍卫了中国的领土主权。后来,他在中法战争中坚决抵抗法国侵略,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④关于立志问题,毛泽东同志在1917年的《致黎锦熙信》中有过深刻论述:“今人所谓立志,如有志为军事家,有志为教育家,乃见前辈之行事及近人之施为,羡其成功,盲从以为己志,乃出于一种模仿性。真欲立志,不能如是容易,必先研究哲学、伦理学,以其所得真理,奉以为己身言动之准,立之为前途之鹄,再择其合于此鹄之事,尽力为之,以为达到之方,始谓之有志也。如此之志,方为真志,而非盲从之志。”这就是说,只有把立志建立在深明哲理的基础上,而不是简单盲从,才能使志向更加高远而切实。

⑤毛泽东同志不但对如何立志提出了深刻见解,而且为我们如何实现高远志向做出了光辉榜样。他在求学时代,即立志救国救民,“身无半文,心忧天下。”为了救国救民,他在学习上废寝忘食,寻找救国救民真理,最后终于找到了马克思主义。为了救国救民,他还利用一切机会开展社会调查。在1917年暑假,他带着一把雨伞、一双草鞋,步行900多里,历时一个多月,走访了长沙、宁乡、安化、益阳、沅江五县农村,访贫问苦,倾听村民的呼声。同年寒假,又赴浏阳进行调查。1918年至1920年间,为组织留法勤工俭学,他利用去北京和上海之便,相继深入河北长辛店、山东泰山和曲阜等地进行社会考察。此外,他还先后多次去萍乡安源煤矿了解工人疾苦,向工人宣传马列主义。这些社会调查为他后来形成依靠工农、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无疑起到了重大作用。通过社会调查,他更加坚定了为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幸福而努力奋斗的意志。因此,在此后的革命征途中,不管遇到任何艰难险阻,毛泽东同志都矢志不渝,最终成为一代伟人。

⑥在这个共筑中国梦的时代,我们要想为国家和民族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首先必须确立高远的志向,为了自己的志向不懈奋斗。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1.对选文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 古代学者程颢和王阳明告诉我们:无论治天下还是学习都要先立志。

B. 仅注重个人利益,或者纯凭个人志趣来树立志向是不宜提倡的。

C. 一个人,只要能立下大志,就一定能为国家民族做出重要贡献。

D. 左宗棠心忧天下,面对外国侵略,赴西北指挥,捍卫了国家的领土主权。

2.选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3.选文第四段与第五段不能调换的原因是什么?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文后的问题。

香椿的味道

①乡下老家,有许多野生的香椿树,一年一年滋生繁衍,零零散散地点缀满了乡村的各个角落。当然,最好能长在自家房前屋后,那样就可以整日看着香椿芽由小变大,然后近水楼台先摘先尝了。当春风温暖地让我彻底脱去冬衣的时候,那香椿也就该发芽了。我最爱吃香椿,总是一天三遍地看着房角那棵香椿树发呆,真想早日拿着钩子扒下嫩嫩的芽子吃个够。可我急,树不急,整日挺着干枯的枝桠在蓝天中显着它的沧桑与稳重,迟迟不吐芳香。

②一个灿烂的午后,忽然在和风中嗅到了丝丝清香。迫不及待地跑到树下,踮着脚尖,寻找蓝天中闪出的那些暗红。找到了!一簇簇短短的芽子,不知何时已经在干瘪的枝尖绽开了笑脸,从高至低,错错落落地像是给这位老者扎上了灵动的蝴蝶结,将积蕴一冬的热情完美释放在这个春天里了。那嫩嫩的芽子,被阳光穿透成靓丽的紫红,闪着淡淡的油光,在湛蓝作为底色的映衬下,显得格外耀眼、温情,一时间觉得香椿芽就是春天,春天就只有香椿芽。

③春风催荣了万物。不出几日,香椿芽已经长成了小丫头的冲天小辫。竖在房角的长杆终于派上了用场。用铁丝弯成一个钩,绑在长杆上,就可以去扒那些垂涎已久的香椿了。站在房顶,长长地举起杆子,将那些可爱的芽子引入铁钩里,然后猛地一拧杆把儿,只听脆脆地“叭”一声,一簇香椿就应声飘落了下来。不一会儿,香椿已散落一地。

④于是,便怀抱这些香椿,吵着让母亲给我炸“香椿鱼儿”吃。母亲先是把这些香椿一片叶子、一片叶子地择好、码好,然后洗净,放在盆里用温水加盐腌一下。这时,母亲就可以腾出手来准备面糊了。在碗里打两个鸡蛋,放入适量的面粉和水,搅匀,直至能在筷子上拉出丝就可以了。烧开油,取出腌好的香椿在面糊里裹一下,迅速放入滚烫的油锅里,只听“吱啦”的一声,那个裹了面糊的香椿,顿时翻滚着膨胀起来,成了焦黄颜色。

⑤一直站在旁边的我,早已被锅里的香椿鱼儿惹得大咽口水了。一出锅,就用手抓起来吃,烫得我直跺脚摇手。母亲乐了,拿出碗盛好递给我。我便乖乖地坐在灶前,稀溜稀溜地吃到肚圆,抹一把嘴上的油,跑着玩去了。等回来,又会吃上一大碗。

⑥一茬一茬的香椿吃下来,夏天已近,香椿已不能用来炸着吃了,我对香椿的热情也淡了下来。可母亲却去摘那些稍微嫩一些的叶子,切碎,晒在太阳底下,说是晒干后还可以吃。我不信,这怎么吃。炎炎夏日,母亲便取出那些干香椿,放在锅里用油炸一下,然后拌在黄瓜丝里,放上醋,浇在凉水浸过的面条上,一碗清凉喷香的凉面吃过,夏日的炎热一下子就在香椿的清香消失了。这种干香椿只要保存得好,可以吃一年,直到又吃上那暗红的嫩芽。

⑦母亲知道我爱吃香椿,因此总是在春天里给我带来嫩香椿芽,有的嫩到可惜,可母亲却说这样的才好吃;过几天又会捎来一大包干香椿,于是我就一年都能吃到香椿了。生日长寿面里,浇上油炸香椿,那味道真是特别透了,让我再一次感受到了珍藏在香椿里的春天的味道。

1.文章围绕“香椿”写了盼香椿、____________、炸香椿、___________四部分内容,充满浓浓的生活气息。

2.从修辞手法(任选一种)的角度,赏析第②段中的画线句。

3.第④段描写母亲炸“香椿鱼儿”的一系列动作,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4.第⑦段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

5.谈谈你对“香椿的味道”的理解。

 

查看答案

阅读甲乙两则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 ’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选自《孟子·滕文公下·富贵不能淫》)

(乙)至潮阳,见弘范①,左右命之拜,不拜,弘范遂以客礼见之。与俱入厓山②,使为书招张世杰。天祥曰:“吾不能扞③父母,乃教人叛父母,可乎?”索之固④,乃书所过《零丁洋诗》与之。其末有云:“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弘范笑而置之。厓山破,军中置酒大会,弘范曰:“国亡,丞相忠孝尽矣,能改心以事宋者事皇上,将不失为宰相也。”天祥泫然⑤出涕,曰:“国亡不能捄⑥,为人臣者死有余罪,况敢逃其死而二其心乎。”弘范义之,遣使护送天祥至京师,天祥在道不食八日,不死,即复食。至燕,馆人供张甚盛。天祥不寝处,坐达旦,遂移兵马司,设卒以守之。……天祥临刑殊从容,谓吏卒曰:“吾事毕矣!”南乡拜而死。      

(节选自《宋史·文天祥传》)

(注)①弘范:元军元帅。 ②厓山:地名。 ③扞(hàn):保卫。 ④固:坚持。⑤泫(xuàn)然:水滴下的样子。⑥捄:同“救”。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词。

(1)富贵不能淫 

(2)丈夫之冠也

(3)与入厓山 

(4)乃所过《零丁洋诗》与之

2.与甲文“往送之门”中“之”字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此之谓大丈夫

B. 左右命之

C. 辍耕之垄上

D. 水陆草木之花

3.将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1)是焉得为大丈夫乎?

(2)弘范遂以客礼见之。

4.你认为乙文中的文天祥符合甲文中“大丈夫”的标准吗?请结合甲乙两文简要分析。

 

查看答案

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南乡子,京口北固亭怀古(节选)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1.下列对诗歌鉴赏错误的一项是(    

A. 这是一首怀古诗。作者辛弃疾,南宋著名爱国词人,是豪放派的代表之一。

B. 开头两句,以问句开头,将那种国土尽失而不能收复的悲痛心情表现出来。

C. “千古兴亡多少事”,写出历史沧桑变化,兴亡更替。

D. “年少万兜鍪”运用比喻的手法,用“兜鍪”代指士兵。写出年少的孙权统帅这些士兵,勇猛无敌,智勇双全。

2.阅读诗词,完成下面题目。

作者通过对古代英雄人物的歌颂,讽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全词包含着作者___________________ 的强烈感情。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答。

我在原野上摇曳,使原野风光更加旖旎;我在清风中呼吸,使清风芬芳馥郁。我微睡时,千万颗黑夜星空的亮晶晶的眼睛对我察看;我醒来时,白昼的那只硕大无朋的独眼向我凝视。

我饮着朝露酿成的琼浆;听着小鸟的鸣啭、歌唱;我婆娑 ① (A、suō  B、shā)起舞,芳草为我鼓掌。我总是仰望高空,对光明心②chí(A、弛  B、驰)神往;我从不(A、顾影自怜   B、自命清高),也不孤芳自赏。而这些哲理,人类尚未完全(A、领悟   B、领略)。

⑴为文中①处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根据②拼音选择正确的汉字,只填序号。

①处__________     ②_________

⑵从文中甲乙处选择符合语境的词语填入横线,只填序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文中画线句有一处语病,请将修改后的句子写在横线上。

原句:我微睡时,千万颗黑夜星空的亮晶晶的眼睛对我察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